钓鱼吧 关注:2,706,242贴子:46,445,342

回复:【长篇】“牢底坐穿鱼”2.0版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实上,中华鲟与杂交鲟并不难区分。中华鲟作为“短吻”鲟鱼,其吻部较短且圆润;相比之下杂交鲟、西伯利亚鲟等常见养殖种类的吻部尤为尖长,差别明显。凡是见到吻部狭长、末端尖锐的鲟鱼,可首先排除中华鲟。
图一二为中华鲟,图三四为杂交鲟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4楼2021-08-15 16:22
回复
    中华鲟幼体(图一)和杂交鲟幼体(图二),可以看到中华鲟吻部圆润而杂交鲟吻部尖锐且上翘,两者吻部差别成年后更加明显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5楼2021-08-15 18:04
    回复
      考虑到中华鲟的体型、习性和珍稀程度,正常垂钓钓到中华鲟的概率基本为零。中华鲟被误捕的方式多为网捕或滚钩。因此除参观大型水族馆或标本馆外,普通人一般是没有机会见到中华鲟的。
      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虽然早已成熟,且人工种群保有量较大,但对野生种群的保护并未起到明显帮助。长江早已不适合中华鲟生存,水坝对洄游鱼的影响也不仅仅是阻断洄游道路那么简单。筑坝蓄水导致的水流、汛期洪峰、乃至水温的改变都会影响鱼类的繁殖,进而影响到鱼类的方方面面。定期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只能延缓中华鲟的野外灭绝,却无法阻止这一进程。
      中华鲟的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只靠人工养殖是无法保护好一个物种的。如果最终动物们还是不得不永远离开世代栖息的家园,只得在人造环境中苟延残喘,那我们的保护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6楼2021-08-15 18:21
      回复
        【63】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保护等级:一级
        分布:长江流域
        达氏鲟又名长江鲟,是长江中仅有的三种鲟形目鱼类之一。达氏鲟体型相对较小,成鱼体长通常在一米左右。水利建设一次性对长江中的三种鲟鱼种群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同中华鲟一样,达氏鲟的种群数量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目前依靠人工增殖放流勉强维持野外种群。
        达氏鲟体色呈暗蓝灰色,骨鳞为亮黄色,骨鳞颜色与体色对比十分鲜明,较容易辨认。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7楼2021-08-15 21:02
        收起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引入了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作为食用鱼,该种骨鳞同样为亮黄色。俄罗斯鲟与达氏鲟的区别在于俄罗斯鲟吻部极短,而达氏鲟吻部相对较长。此外俄罗斯鲟身体中部的骨鳞较大,而达氏鲟该行骨鳞较小,不及俄罗斯鲟明显。
          图一为达氏鲟,图二为俄罗斯鲟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9楼2021-08-15 21:07
          回复
            【64】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额尔齐斯河流域
            西伯利亚鲟吻部较长,形似杂交鲟。两者需要通过骨鳞数量、排列性状等区分,但多数人不具备此能力。野生西伯利亚鲟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该种人工种群数量较大且有时作为食用鱼流入市场,也有养殖逃逸个体。考虑到西伯利亚鲟的分布和保护措施(仅限野外种群),在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外地区钓获的基本都是养殖逃逸个体,在当地属于外来物种,无需放生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2楼2021-08-16 11:27
            回复
              【65】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新疆伊犁河流域
              裸腹鲟头部较扁平,所占比例较小,背部隆起明显,背部第一骨鳞较尖耸,相对较易辨认。裸腹鲟已实现人工繁育,所得幼体主要用于放流,基本没有流入市场,因此不易见到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3楼2021-08-16 11:43
              回复
                【66】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小体鲟体型较小,胡须有纤毛,躯干较为纤细,骨鳞不发达,特别是侧骨鳞较为细小,连成线状,与其他鲟鱼有明显差别。
                小体鲟与同域分布的西伯利亚鲟存在自然杂交,也有不少同其他鲟鱼的人工杂交。目前该种已实现人工繁育,幼鱼除用于放流外还少量供给食用鱼和观赏鱼市场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5楼2021-08-16 12:43
                回复
                  【67】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施氏鲟又译作史氏鲟,是我国养殖量最大的鲟鱼之一,也是常见的杂交鲟的重要亲本。施氏鲟外观与杂交鲟相似,野生个体通常为深褐色或黑褐色,人工个体黑色较多。施氏鲟须前有疣状突起,鳃耙非扇形(区别于较常见的西伯利亚鲟的扇形鳃耙),其余皆为较典型的鲟鱼外观。
                  目前施氏鲟人工养殖量较大,幼鱼除用于放流外还供给食用鱼市场。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见到或钓获的施氏鲟皆为人工养殖或养殖逃逸个体,无需放生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6楼2021-08-16 12:51
                  回复
                    顺便提一句这两天比较火的乌龙事件。下图是相关部门出示的鉴定书,图上这条鱼即是送往安师大鉴定的样品,也就是当事人钓获的那条鱼,鉴定结果为中华鲟。那么究竟是不是中华鲟各位可以对照204、205楼的区分方法自己看一下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7楼2021-08-16 13:59
                    收起回复
                      【68】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
                      保护等级:一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黑龙江流域
                      达乌尔鳇又名达氏鳇,属于鲟形目鲟科鳇属。鳇属共两种鱼,除达乌尔鳇外还有著名的欧鳇(H. huso)。鳇与鲟的主要区别是鳇的两侧鳃盖膜相连,嘴巴宽大且开口向前;而鲟的鳃盖膜不相连,嘴巴开口向下。此外,鳇的五行骨鳞在成年后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达乌尔鳇体型庞大,其体型记录达到了惊人的五米,体重超过一吨(5.6m,1140kg),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类之一。与鲟不同,鳇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其相连的鳃盖膜和向前开口的大嘴就是适应掠食性生活的特征。鳇的嘴可以向前探出,利用负压原理瞬间产生强大的吸力将礼物吸入口中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8楼2021-08-16 17:50
                      收起回复
                        达乌尔鳇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古代部分从事渔猎的少数民族而言,巨大的鳇鱼是其重要渔获物。自金代起,鳇鱼开始成为皇室贡品,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受到严格的管理。鳇鱼曾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符号,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传说。
                        进入现代社会后,鳇鱼仍旧被视为珍品。其鱼卵可以制成著名的优质食材——鱼子酱。随着捕鱼技术的进步,对鳇鱼的捕捞量越来越大,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达乌尔鳇的种群数量在数十年间急剧下降,从无危一路成为极危,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雪上加霜的是,达乌尔鳇还是我国杂交鲟的重要亲本。官方的不合理放流(放生杂交鲟)使得达乌尔鳇还受到基因污染的威胁。黑龙江的鱼中之皇究竟会不会步长江鱼王的后尘,尚无人知晓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9楼2021-08-16 18:00
                        回复
                          【69】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我国东部沿海
                          松江鲈身体前部扁平,上颌长于下颌,鳃盖膜有橘色亮带,鳃盖有四根硬棘,胸鳍宽大,第一第二背鳍基部相连,容易辨认。
                          松江鲈曾是我国著名食用鱼之一,典故“莼鲈之思”中的“鲈”即为松江鲈。松江鲈自古便享有盛誉,1972年更是作为名菜之一登上国宴菜单。长久以来,用作食用的松江鲈一直依靠野捕。后来受水利建设和污染影响,我国松江鲈种群不断下降。至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上海市政府出动数百艘渔船也未寻觅得松江鲈踪迹,最后女王只得抱憾离开。
                          目前松江鲈已实现人工繁育,或许松江鲈有朝一日能够回到众人餐桌,但它们何时又能回到世代居住却已面目全非的故乡呢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2楼2021-08-17 17:17
                          回复
                            我国淡水还栖息着一类同松江鲈外貌相似的鱼类,即常见的沙塘鳢(Odontobutis spp.)。我国共有四种沙塘鳢,彼此间外貌差异不大,此处暂不做区分。松江鲈和沙塘鳢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点:
                            1. 松江鲈上颌长于下颌,而沙塘鳢通常下颌长于上颌。
                            2. 松江鲈鳃盖膜处有显眼的橘色,沙塘鳢无此特征。
                            3. 松江鲈头部有较多凸起、棱角,鳃盖有硬棘;沙塘鳢头部圆润光滑,鳃盖无硬棘。
                            4. 松江鲈第一第二背鳍基部相连,俯视胸鳍近似长方形;沙塘鳢第一第二背鳍相距较远,俯视胸鳍呈扇形。
                            图一二为松江鲈,图三四为沙塘鳢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3楼2021-08-17 17:26
                            回复
                              【70】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
                              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分布:国内分布于东海、南海
                              波纹唇鱼又名曲纹唇鱼,俗称苏眉、龙王鲷等,是著名的名贵海鲜。波纹唇鱼曾作为名贵食用鱼而遭到大量捕杀。由于波纹唇鱼寿命长、生长缓慢且难以人工繁殖,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现已濒危。
                              波纹唇鱼体型较大,体表呈淡蓝色,脸部有曲折的蠕状花纹(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唇厚,成鱼额头隆起,尾鳍有淡蓝色或黄色边缘,极易辨认。
                              波纹唇鱼是隆头鱼类群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两米,体重超过190kg。它们通常栖息于珊瑚礁地区,如此巨大的体型意味着它占据了珊瑚礁食物链顶端的位置。而高生态位,尤其是珊瑚礁区域的高生态位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富集毒素。同其他许多大型珊瑚礁鱼类一样,波纹唇鱼会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一种名为雪卡的毒素。雪卡毒素是一种对人类非常致命的毒素,当人吃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鲜,毒素就会在体内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中毒。急性雪卡中毒几乎无药可解,因而其拥有相当高的致死率。波纹唇鱼也造成过雪卡中毒事件,因此虽然是名贵海鲜,但波纹唇鱼其实并不适合食用(同理野生大型石斑鱼、鲨鱼、裸胸鳝等)。
                              目前,波纹唇鱼在一些地区作为保护珊瑚礁的旗舰物种,保护波纹唇鱼的同时也保护了整个珊瑚礁以及其他物种的栖息地。波纹唇鱼性情较温和且智商颇高,与人类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因此一些地区以潜水接触波纹唇鱼来取得收入代替了直接捕杀它们。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另一种可能性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26楼2021-08-18 09: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