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698,028贴子:9,545,201
  • 3回复贴,共1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其实是推进中医科研的好机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下的医疗界很“草淡”,这些年一直口头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到动真格的时候不让中医先沾边了,听不到中医的动静了。就好比说这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这不是最好的验证中医,搞中医科研的机会吗?此话怎讲,且听鄙人下段分解。
你想,咱们中医吧里都在热烈讨论着,到底这次的病是寒病的类型,还是温热病的类型?官方医疗界完全可以把所有刚刚接收的病例拿来验证,通过把脉、舌诊、以及体温等诸多数据的收集,然后做出一些对照的结论来。比如说,脉象浮缓,还是脉象浮数?舌红苔黄,还是舌淡苔白?舌头干,还是滑腻?这些东西大量的一收集,一整理,一汇总,一对照,一公布,很多结论不就出来了吗?不就不需要争论,到底用哪一类处方更加适合了吗?都是学中医的,谁对谁错不重要,求证真理很重要,把学医者的认知往前往更加正确的方向推进一步很重要啊
有了这些方向性的认知,得减少多少无谓的争论存疑?学术不就趁着这样的机会进步了吗?用这一类的方子就疗效显著,用相反一类的方子就疗效很差或出危险,这不就证明中医理论是科学严谨的吗?不就是证明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信口开河的了吗?能让中医学术理念宣传和普及的绝佳机会,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它错过去,都不知道官方医疗界在等什么?
所以说成天空喊发展中医有什么用啊?真正的机会就在一些突发性的大事件上能够有所体现,但是咱们看到了官方医疗界有这样敏锐的嗅觉吗


IP属地:四川1楼2020-01-22 15:13回复
    现实当中估计医院接诊患者,应该是上来就先给输液了,这样还没等中医介入,初诊的第一手信息就先丢失了。什么脉象啊,舌诊情况,很快就都随着发生变化了。
    所以说,中医这门学科不容易证明自己的科学性


    IP属地:四川7楼2020-01-22 16:08
    收起回复
      最近接触了几个病例,引发了鄙人的一些思考。其中存疑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是阴寒阳虚体质的人,是否比其它类型体质的人更不容易被传染上热邪?”这个问题,因为自己手上掌握的信息不够,所以很难去求证,目前只能是存疑。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的中医事业做得足够完善,足够发达,或许针对这个问题容易找到答案。如果我们建立城市居民中医辨证体质的信息储备制度,定期让很多老百姓去医院或中医诊所,以传统中医四诊合参的方式,将个人体质类型的信息备份存档到电脑中,那就好办多了。医院和诊所长期跟踪这些人患外感病的信息,看是否阴寒体质的人患外感热病的几率更低?看是否实热或虚热体质的人患外感寒病的几率更低?看一旦爆发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之后,不同体质的人是否有些易被感染,有些不易感染?
      鄙人就认为中医界不是没有发展方向,不是没事儿可做,而是应该给自己找值得研究的事情做。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了,搞中医的其实可以联合起来做体质辨证的大数据啊。很多东西,你要研究成果也好,要发展创新也好,你首先应该先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中医都还没做呢,还谈发展创新,还谈传承?一句话,没能跟上时代需求的传承,迟早是传不下去的,因为你传完了却不知道它还能干什么,这样还有谁会去学它用它?


      IP属地:四川9楼2020-01-22 16:45
      收起回复
        其实中医要继续发展,不应该急于一时的,不需要太着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先建立完整的全民体质数据库(四诊八纲),只要把这个大工程踏踏实实的做扎实了,自然就有东西浮现出来,会发现很多原来忽略的问题,原来被忽略的问题其实都是好的研究方向。有了数据库,就有了发言权,也就有了中医科研的依据了。
        现在是连数据库都没有,那些国医大师摆出来再多的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神奇医案,你也无法说服外行人,人家还是认为你这些东西都是个案。所以,鄙人认为数据库(四诊八纲)的建立很重要。


        IP属地:四川13楼2020-01-22 17: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