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17贴子:268,015
  • 13回复贴,共1

【全面梳理】六国官方史书(“国史”)概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5-01-17 00:00回复
    在下才疏学浅,其中必有谬误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不求顶贴,但求整理得比较全面,这就够了。


    IP属地:广东2楼2015-01-17 00:01
    回复
      春秋战国时代,所有国的史书统称为“史记”(至于如今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


      IP属地:广东3楼2015-01-17 00:02
      回复
        各国史书:
        周王室:《春秋》(编年史,即为未修订过的原始的《春秋》)
        齐:《春秋》(编年史。今已失传)
        楚:《檮兀》(编年史。亦称《梼杌》。此书已失传。另,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亦有编年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亦有提及,至于是不是《梼杌》,尚待考证)
        燕:《春秋》(编年史。今已失传)
        韩:未知。
        赵:《世本》(编年史。此书原已失传,后有辑本,即《世本八种》。)
        魏:《竹书》(编年史。此书原已失传,晋时发掘出伋冢古墓,其中便有此书,此书便得以大白天下。后惜毁于战乱。 明清时流传的《竹书纪年》是伪作,后来出现辑本《竹书》,为了与《竹书纪年》伪作区分开来,遂称《古本竹书纪年》)
        秦:《秦记》(编年史。此为秦国官方编年史,亦是秦始皇焚书时加以保留的官方史籍。此书已失传。)
        鲁:
        《春秋》(“右史记言”。编年史。今本,传说为孔子“笔则笔,削则削”过的版本。后世衍生出多种解释《春秋》的传记,其中仅有三种得以流传,即“春秋三传”。)
        《尚书》(“左史记事”,“古文尚书”为伪作,“今文尚书”部分可信。)
        《逸周书》(后人辑逸)
        又,近年出土有《清华简》,据说反映《尚书》的原始面貌。
        (《传》即代称《尚书》,后来就演变成所有历史文献的通称)
        吴:未知。后有《吴越春秋》,虽有参考价值而实非信史。
        越:未知。后有《绝越书》,有参考价值,信史与否,尚待研究。
        晋:《乘》(编年史。孟子曾提到过。此书今已失传。)
        宋:《春秋》(编年史。今已失传)


        IP属地:广东4楼2015-01-17 00:02
        收起回复
          另,
          1、有《帝王世纪》。此书原已失传,后世有辑本。《帝王世纪》于《史记》之三家注中,引用颇多。
          2、《战国策》。(国别史)此书乃采集战国诸史料而成(具体采集何种史料,不赘述),但其本身带有游说之士的教材的性质,关于苏秦张仪的段落多不可信,史料与传说附会参半。后考古出土有《战国纵横家书》,其篇章多为佚书,可参考。
          3、《国语》。其内容多采自原始史料,较为可信。(国别体的纪事本末体)(此书前人或传为左丘明所著,甚至有人将国语说成“春秋外传”。而经后世考证,其作者实非左丘明。)


          IP属地:广东5楼2015-01-17 00:02
          收起回复
            1、睡虎地秦简(汉墓秦简)
            2、钱文忠关于诗经“采集事”的说法,说明:六经皆史
            3、周易史料论
            4、孟子的“于传有之”,当指广义的文献档案,不一定专指《尚书》。
            5、以上资料,还可参考《汉书·艺文志》


            IP属地:广东6楼2015-01-17 00:04
            回复
              1、《汉书·艺文志》中虽多佚书之书目,然则其书,有的有后人之辑本(如《古论语》),有的有后人之考古发掘释读本(如《齐孙子》,即《孙膑兵法》)
              2、今人译注书,往往略去《序》,殊不知《书序》之重要性,就譬如《尚书》,殊不知《尚书序》亦是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


              IP属地:广东18楼2015-01-17 21:22
              回复
                5、居然有人说《古本竹书纪年》为伪作,我晕。古本竹书纪年明明就是后人的辑佚本,是零敲碎打得来的,定为伪作的是“今本竹书纪年”,亦即元明清时流传的版本(原名《竹书纪年》,因与王国维所辑之辑本竹书纪年区分来,遂命名此书为“今本竹书纪年”,而将辑本名为“古本竹书纪年”)
                另,PS:今本竹书纪年也并非一无是处,亦有其参考价值,不能一棒子打死。再比如说《古文尚书》,虽早已定为伪作,但其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史及观念史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加上伪书亦有伪书的道理,也有其史料依据所在(为了使人不易认出其为伪书,必然十分谨慎,以假乱真之),其参考价值也很大的。


                IP属地:广东20楼2015-01-17 21:24
                收起回复
                  在发了N次贴,N次被度娘“理由暂无”地删帖,在我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只有采取这种下下之策了。。。截图!


                  IP属地:广东24楼2015-01-17 21:36
                  回复
                    6、夏商的历史资料,由于稀缺,大部分皆赖于考古发现。夏朝是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主,商朝则是殷墟文化遗址为主。九十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便充分发挥了简帛、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的作用。


                    IP属地:广东25楼2015-01-17 21:41
                    回复
                      7、《清华简》中,亦有一篇编年史,名为《系年》。


                      IP属地:广东26楼2015-01-17 21:42
                      回复
                        张大可《史记研究》中亦有提及,可供参考。


                        IP属地:广东29楼2015-09-03 17:00
                        回复
                          吕思勉的《先秦史》虽材料丰富而实内容庞杂,缺乏系统,且其中引用神话传说典故之类颇多,真假难分。而他的另一部《国学知识大全》(出版社编辑自己编出来的书目,其实是吕思勉几部国学书籍的合编)有很多论述经学书史学书的文字,其逻辑条理较为清晰,建议一读。
                          民国时代,学术界普遍流行“辨伪学”,很多大家如胡适吕思勉顾颉刚冯友兰等人的著作中都能清楚看到这种思潮的影子。辨伪学作为一种学问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而时至今日,国学研究界却对这种学问集体失明,将已被认为是伪作的古书一再地引用、论证,造成误导。这可能是出于破除遗古思潮的做法,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诚然,辨伪学自有其不当之处,譬如对伪作完全否定,没有认识到伪作的积极意义,将其完全唾弃之。但,也绝不能放弃辨伪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而被造假者欺骗,从而误导更多人。我们需要对伪作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不能再模棱两可了。一味盲从,便是国学虚热的表现之一。一味怀疑,就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而这两者都是学术界的大忌。


                          IP属地:广东30楼2015-09-03 17:36
                          回复
                            应该复兴“古史辨”派,而不是浅尝辄止,或是盲从、自守。
                            应该吸收钱钟书先生“内外打通,中西对比”的“管锥编”精神,学者应该具备中西贯通的涵养和素质,并吸取钱老的不足之处(博学有余而思想深度似有不足,这一点李泽厚也说过),而不能只将眼界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应该全球性的来看(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的文化独特性)。还有,研究者也必须要突破自己的研究领域,放开眼界看一些前沿的东西,着眼于实践和经历。不能拘泥于古板陈旧的文字。否则是不可能有更深的思想深度的。眼界的狭窄注定难成大器。广博的知识和经历,认真的思考是关键。坐冷板凳是必须的,但这不代表你就要钻进去,我们要的是这种精神而不是完全模仿这种行为。
                            这是我的研究态度看法。


                            IP属地:广东31楼2015-09-03 1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