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界定一个战例是否围歼战?
-
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看有没有达成四面包围,凡是没有达成四面包围的,必然不是围歼战。例如,上党战役打援部分,三面突击,北面空虚(用刘帅的话来形容就是,先按住两条腿,接着掏卵子);高山铺战役,西南方向有一个大缺口。
这是最简单的排除法,正常人都明白,不必多说。
-
第二步要做的,是分析最终战果,看是否将包围圈内的敌军全部或绝大部分消灭。
对于因史料缺乏、表述模糊,无法直接判断是否达成四面包围的战例,只能跳过第一步,直接进入第二步——考察分析宣称被包围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是否全部被消灭,或绝大部分被消灭。
-
如何判断敌军是否被全部消灭(或绝大部分消灭)?
首先要明确,构成一支军队的三大要素——将领、士兵、武器装备。
没有将领,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没有士兵,将领就是失水蛟龙。
没有武器装备,军队就是被拔掉爪牙的老虎。
因此,判断一支军队是否被消灭,关键在于将领、士兵、武器装备被俘虏、毙伤、缴获的数量和占比。
-
1、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将领被俘虏了多少,毙伤了多少,漏网了多少,比例如何?凡是敌军将领大比例漏网的,必然是击溃战。例如定陶战役,敌整三师除师长赵锡田一人被俘外,其余将领全部漏网。
-
2、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士兵被俘虏了多少,毙伤了多少,漏网了多少,比例如何?例如,上党战役打援部分,敌援军2万人,只歼灭9000人,漏网1.1万人,绝对不可能是围歼战。
-
3、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武器装备缴获了多少,其类型、数量和占比如何?如果史料足够丰富,能够对比战前和战后缴获武器装备的类型数量,那就最理想了。
-
4、看战役结束后,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番号是否彻底消失,是否重新组建,是否降级使用,是否继续保留在一线作战等等。
-
(1)彻底消失:必然是围歼战,而且是干净彻底的围歼战。
-
(2)重新组建: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可能仅仅保留原来的番号,将领和士兵靠重新调配、招募,等同于彻底消失;也有可能靠收容残部,再加上调配、招募新生力量,这种要结合上面1-3点具体分析,主要看损失或收容(保留)的占比,收容(保留)部分如果占比极小,说明围歼战成立,反之则不是围歼战。
-
(3)降级使用:说明损失明显,但不至于失去战斗力,围歼战不成立,具体还是要结合上面1-3点分析,看损失或收容(保留)的占比。
-
(4)保留一线:必然不是围歼战,因为损失有限,建制完整,战斗力下降不明显,只需稍作休整补充就能恢复,继续留在一线充当“拳头”和“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