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吧 关注:4,637贴子:149,086
  • 3回复贴,共1

聊一聊什么是围歼战(歼灭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上有些人诈癫假痴,颠倒黑白,故意将自己偶像打的低端“炸鱼”击溃战,包装成高端围歼战(歼灭战),妄图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掩盖自己偶像不会打围歼战的尴尬事实。
下面,本人从语文的角度、理论的角度、正常人类逻辑和常识的角度,对围歼战(歼灭战)来一个正本清源的分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8-02 17:46回复
    一、从字面上来理解围歼战
    围歼战,顾名思义,有“围”才有“歼”,能“围”才能“歼”,先“围”然后“歼”。
    -
    首先,必须能围,就是要达成四面包围的形态。
    如果做不到四面包围,仅仅是一面攻击,或者两面夹击,或者三面包围,敌军就会从空虚无兵的一面、两面或三面“缺口处”四散逃跑。
    -
    其次,必须能歼,包围只是手段,歼灭才是目的,也就是必须吃掉包围圈内的敌军。
    理论上,对于包围圈内的敌军,必须全部吃掉,一个不剩。但是,战争毕竟不是电子游戏。在实战中,包围圈再怎么严密,也不可能做到严丝合缝,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个苍蝇都飞不出去,应当且必须允许存在极少量的漏网之鱼。
    -
    再次,必须是野战,即运动战。
    如果把全歼敌军的攻坚战也算作围歼战,那就没意思了。
    因为攻坚战,敌人一般固守据点或城池,不会自行逃跑,而进攻一方也往往占有兵力优势,达成四面包围简直不要太容易。
    这种敌军保持静态固守,极容易达成四面包围,全歼基本没有悬念的战役战斗形态,不应该纳入围歼战的范畴。
    -
    况且,战争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战史爱好者最关注最感兴趣的经典战例,基本都是野战(即运动战)。
    徐向前元帅称攻坚战为“打死仗”,运动战为“打活仗”,原因正在于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8-02 17:47
    回复
      2025-08-27 05:16: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从理论上来理解围歼战
      -
      在毛泽东同志一贯且权威的定义中,歼灭战就是围歼战,围歼战就是歼灭战。
      -
      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对歼灭战(围歼战)作了初步描述: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
      1947年,毛泽东同志总结解放战争一年来的经验(主要是华东战场的经验),在《给各野战军首长的指示》(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对歼灭战(围歼战)作出了详细、准确、权威的定义:
      给敌以歼灭,是说将敌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
      执行这一方针,必须集中三倍或四倍于敌之兵力,以一部打敌正面,另一部包围敌之两翼,而以主力或重要一部迂回敌之后方,即是说四面包围敌军,方能奏效,这是我军作战的基本观点。
      -
      紧接着,毛泽东同志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将歼灭战(围歼战)升格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权威定义,歼灭战(围歼战),首先在形态上,必须达成四面包围,没有四面包围,就没有歼灭战(围歼战);
      -
      其次在操作上,必须以一部打敌正面,一部打敌两翼,以主力或重要一部迂回敌之后方——正面、两翼、后方,加起来就是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四面包围”这个歼灭战(围歼战)的根本性标志;
      -
      再次在战果上,必须做到将敌整旅整师加以歼灭,而且是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当然,这里的干净全部、不使漏网,用词过于绝对化了,在实战中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
      如前所述,战争不是电子游戏,在实战中,包围圈再怎么严密,也不可能做到严丝合缝,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个苍蝇都飞不出去,只要做到了将敌军绝大部分消灭,纵然有极少量漏网之鱼,也可以且应当称之为歼灭战(围歼战)。
      -
      综上所述,无论是字面意义上,还是权威理论上,围歼战的概念都是清晰的、直观的、容易理解的,是符合正常人类思维和认知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8-02 17:50
      回复
        三、如何界定一个战例是否围歼战?
        -
        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看有没有达成四面包围,凡是没有达成四面包围的,必然不是围歼战。例如,上党战役打援部分,三面突击,北面空虚(用刘帅的话来形容就是,先按住两条腿,接着掏卵子);高山铺战役,西南方向有一个大缺口。
        这是最简单的排除法,正常人都明白,不必多说。
        -
        第二步要做的,是分析最终战果,看是否将包围圈内的敌军全部或绝大部分消灭。
        对于因史料缺乏、表述模糊,无法直接判断是否达成四面包围的战例,只能跳过第一步,直接进入第二步——考察分析宣称被包围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是否全部被消灭,或绝大部分被消灭。
        -
        如何判断敌军是否被全部消灭(或绝大部分消灭)?
        首先要明确,构成一支军队的三大要素——将领、士兵、武器装备。
        没有将领,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没有士兵,将领就是失水蛟龙。
        没有武器装备,军队就是被拔掉爪牙的老虎。
        因此,判断一支军队是否被消灭,关键在于将领、士兵、武器装备被俘虏、毙伤、缴获的数量和占比。
        -
        1、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将领被俘虏了多少,毙伤了多少,漏网了多少,比例如何?凡是敌军将领大比例漏网的,必然是击溃战。例如定陶战役,敌整三师除师长赵锡田一人被俘外,其余将领全部漏网。
        -
        2、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士兵被俘虏了多少,毙伤了多少,漏网了多少,比例如何?例如,上党战役打援部分,敌援军2万人,只歼灭9000人,漏网1.1万人,绝对不可能是围歼战。
        -
        3、看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武器装备缴获了多少,其类型、数量和占比如何?如果史料足够丰富,能够对比战前和战后缴获武器装备的类型数量,那就最理想了。
        -
        4、看战役结束后,包围圈内的敌军(或被攻击的敌军),番号是否彻底消失,是否重新组建,是否降级使用,是否继续保留在一线作战等等。
        -
        (1)彻底消失:必然是围歼战,而且是干净彻底的围歼战。
        -
        (2)重新组建: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可能仅仅保留原来的番号,将领和士兵靠重新调配、招募,等同于彻底消失;也有可能靠收容残部,再加上调配、招募新生力量,这种要结合上面1-3点具体分析,主要看损失或收容(保留)的占比,收容(保留)部分如果占比极小,说明围歼战成立,反之则不是围歼战。
        -
        (3)降级使用:说明损失明显,但不至于失去战斗力,围歼战不成立,具体还是要结合上面1-3点分析,看损失或收容(保留)的占比。
        -
        (4)保留一线:必然不是围歼战,因为损失有限,建制完整,战斗力下降不明显,只需稍作休整补充就能恢复,继续留在一线充当“拳头”和“打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8-02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