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倒错者在结构上处于这样一种极度不安定的位置,一方面他否认旧秩序与文化,另一方面他又不愿真正承认“无神圣”,把那一点点深埋的“神圣残核”视为仅存的真实,比如觉醒经验、受害身份、某种情感纯度、真正文明的文化、少许人知道的真相。
但这些东西过于脆弱,无法独自支撑他的存在。于是他们才需要同类,这样一群人拥有类似的破裂历史、相似的创伤结构、共同的幻象批判经验或边缘处境。
“同类”就这样成为一种集体镜像结构:我在你那里看见我的神圣碎片,于是我们共同为它防御、重构、排他。
这类“同类性集体”常见于对“主流秩序”有共同憎恨却不愿承认自己的幻象性期待的人群,必须把自己的神圣碎片封装起来,任何妄图讨论它的人都被扣上“魂斗罗”的帽子踢走。
倒错主体之所以结成小团体,就是为了保护他们各自深藏的神圣信仰不被戳穿。这个社群的本质就是形成一个彼此默认的缓冲区,你不揭穿我,我也不触碰你的。这唯一不能调侃的,就是彼此之间的“那一点点残余的神圣”,自己的受害经验,某种文化纯洁性,某个共同的历史记忆,某种“我们才懂的真实情绪”。
因此,这个社群本质上是一种互不侵犯协议:只要我们还在这个团体中,就可以彼此合法地存在,不必自我反思。这种倒置的优越感构成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那种“只有我们能看懂你是什么,只要我想就可以审视你”的快感促成了他们的集体荣誉,然而这种行为的漏洞就是容不得别人审视自己,任何一个外人把自己挂起来乱喷或是想要分析他们,都会气急败坏找人甚至花钱去开,开不了的只能把对方的吧主开了威胁十循他。然而这种幼稚的逗蒸手段在我这里完全没用,我这个号本来是挡刀号,但故意换成具体手机号发贴就是为了暴露这种伪权力机制的可笑性。
这种社群的本质特点就是靠着高度依赖情绪交换(分享生活)来回避上文所说的结构分裂,其实他们最怕的,就是那种来自外部的结构性凝视。

但这些东西过于脆弱,无法独自支撑他的存在。于是他们才需要同类,这样一群人拥有类似的破裂历史、相似的创伤结构、共同的幻象批判经验或边缘处境。
“同类”就这样成为一种集体镜像结构:我在你那里看见我的神圣碎片,于是我们共同为它防御、重构、排他。
这类“同类性集体”常见于对“主流秩序”有共同憎恨却不愿承认自己的幻象性期待的人群,必须把自己的神圣碎片封装起来,任何妄图讨论它的人都被扣上“魂斗罗”的帽子踢走。
倒错主体之所以结成小团体,就是为了保护他们各自深藏的神圣信仰不被戳穿。这个社群的本质就是形成一个彼此默认的缓冲区,你不揭穿我,我也不触碰你的。这唯一不能调侃的,就是彼此之间的“那一点点残余的神圣”,自己的受害经验,某种文化纯洁性,某个共同的历史记忆,某种“我们才懂的真实情绪”。
因此,这个社群本质上是一种互不侵犯协议:只要我们还在这个团体中,就可以彼此合法地存在,不必自我反思。这种倒置的优越感构成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那种“只有我们能看懂你是什么,只要我想就可以审视你”的快感促成了他们的集体荣誉,然而这种行为的漏洞就是容不得别人审视自己,任何一个外人把自己挂起来乱喷或是想要分析他们,都会气急败坏找人甚至花钱去开,开不了的只能把对方的吧主开了威胁十循他。然而这种幼稚的逗蒸手段在我这里完全没用,我这个号本来是挡刀号,但故意换成具体手机号发贴就是为了暴露这种伪权力机制的可笑性。
这种社群的本质特点就是靠着高度依赖情绪交换(分享生活)来回避上文所说的结构分裂,其实他们最怕的,就是那种来自外部的结构性凝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