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吧 关注:299,994贴子:14,567,258
  • 9回复贴,共1

观察争论诸葛亮躬耕地有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个流氓和十个讲道理的人争吵甚至打架,讲道理的人不喜欢在表示没有评判是非结果的地方争吵打架,流氓不愿意在能主持公道有结论的派出所辩论更不敢打架。
——森超牛
2024年3月9日
关于诸葛武侯南襄争论有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10 01:22回复
    也是有意思,几百年前,文人学者专家就分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南阳是个郡,根据其他很多历史资料证明,在当时南阳郡南端,几百年后这个地方划归襄阳了,你们可以反驳,但是如此清晰的表达,居然理解不了,很多南阳人经常反问“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写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奇怪吧,支持襄阳说的说很清楚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地方才划归襄阳,诸葛亮他自己都不知道,咋写躬于襄阳?所以南阳说的逻辑好奇葩,今又发现一个奇葩逻辑,前面分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解读,这句话如果出现在其他历史资料里面,持南阳说的,立马就当成那是支持在南阳市的,奇葩吧,诸葛亮出师表南阳那几句话就已经是主要解读分析的主题了,,换一个人或者一个资料再说躬耕于南阳,就成了没有争议的南阳市了,这种逻辑也是够了奇葩。就像小明父亲说小明24岁,大家根据各种证据证明父亲说的是虚岁,所以小明是2001年代出生,南阳人想证明说的是周岁是2000年出生,理由居然是——小明的小姨说小明24岁!所以是周岁2000年出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10 18:31
    收起回复
      你这句话适合假的一方,真的一方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社会基本是非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10 21:41
      回复
        诸葛亮活着时候写出师表就发生地理变化了,就有了襄阳郡,在外地写自己二十年前躬耕地方,必须用眼前的地理划分,如果用以前躬耕时候习惯称呼,会被南阳人枪毙,所以诸葛亮非常不自由,不得不用眼前的地理称呼,就像你曾经在自己村育红小学上学,二十年后这个小学改名张庄小学,你在外面工作写自己简历或者阅历,回忆说自己曾经在小学读书,必须说“曾经在张庄小学读书”“绝对不能说在育红小学读书”,不然不然会被判刑,这个刑法叫——南阳刑,道理叫——南阳逻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18 14:42
        回复
          反驳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
          旁观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还是南阳的争论有一段时间,今天就南阳武侯祠《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图0)发表一些看法。
          首先这么长名字里面“庙额”还是“庙规”,个人认为应该是庙额,因为内容是朝廷同意他们祭祀——“是,庙额还名忠武”,没有任何庙规指导要求,所以《明嘉靖南阳府志》应该是抄写有误,两个字体接近,今天大多数人习惯一样,某度收录上传者大多数也是“庙规”,但是我个人通过内容分析感觉应该是“庙额”,此处尊重大多数习惯,暂且尊重约定成俗习惯有“庙规称呼”
          而且本来这些是想和一个朋友私下交流,无奈说清楚的话需要篇幅太长,决定发成文章,所以难免语气口语化,态度有一丝偏激,敬请见谅。
          《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碑文 照片无法清晰展示,后面九张图是碑文全部内容,并表有图号 或者自行网络搜索查找资料全文。后面也有很多资料希望认真看完。
          首先我觉得《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标题有问题,标题给人感觉是皇帝或者朝廷颁布给南阳武侯祠的证书,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内容大多数是叙事,比如某某官员认为认为此地是诸葛亮出师表写的南阳,就上书皇帝,讲述当地情况、历史和自己看法,这些内容和我感觉标题皇帝下旨敕封,以皇帝的口气的表达相差甚远。(图一)我们看开头内容
          就像学校评某小学生为三好学生的奖状一样,
          内容应该是学校的口气,精简评价该学生的的优异表现和成绩 然后评该学生为“三好学生”最后学校落款和盖章。(图10、11)
          但是武侯祠《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的方式用前面逻辑是。
          以个人口气讲述某学生多么好,做过什么好人好事,学习多么好 ,建议学校授予她三好学生,学校批准了,最后介绍某某人制作这个奖状。更主要的标题是《学校嘉奖三好学生通告》如下(图13)
          这个标题含义就是上级权利部门的告示,内容应该是这个领导单位语气简单阐述决定,落款盖章,而这三好学生奖状最后只是说谁编辑上打印的,犹如《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最后显示谁立的,谁刻的,居然不是皇帝或者朝廷落款。
          而且多年以后另一个同学和小明都说自己扶王奶奶过马路,这个奖状算是一个可以考虑的证据,但是不能说教育局给你证明是你扶王奶奶过马路吧。
          《敕赐忠武侯庙额祭文祭品檄文碑》 的标题和内容从基本语文逻辑、甚至从小学作文要求的理解上,就看出,文不对题,虽然有这种感觉,本着谦虚的态度请教一些懂这些方面的老师,他们说我的分析是对的,说里面皇帝朝廷的表态就几个字,“礼部知道 钦此”是礼部的批复,“是,庙额还名忠武,钦此”这九个字是皇帝的话。(这几个字在图5、图7)
          为什么皇帝说“还名忠武”因为在嘉靖帝前面,明武宗朱厚照已经赐襄阳祭祀诸葛亮的庙额忠武,这次既然南阳也申请,定庙额还是名字“忠武”(不改)。
          但是我感觉既然标题是赐的祭文,后面的祭文内容应该是符合题目的吧,当我阅读了也是发现不太正常。(图8)
          既然是皇帝赐的祭文,皇帝或者朝廷的口气回是“河南南阳府知府某钦奉朝命,致祭于汉丞相……”这明显是地方官员这个知府的口气,而且皇帝写祭文,前面还写嘉靖年的月日,皇帝好啰嗦😆。让皇帝写首诗,一开始写某年某月某天😂
          ,所以我感觉,这是碑实质历史事件是,当地官员自己写很多理由,包括说这是躬耕地,正德年间皇帝已经批准过襄阳了,上书朝廷也要在南阳祭祀诸葛亮,先是礼部批复,后来朝廷同意了,。这个碑就是他们把这整个过程刻在碑上,但是这个标题有点太不相符了。
          如果是皇帝说的内容,落款应该有玉玺吧,即使是礼部下达的,也是落款礼部,我们看看此碑最后是什么,是谁立的,谁刻的(图9)
          根据这个碑的标题,我想象中的碑文是这样的😂(图16)
          然而碑文不是这种内容。。
          不久前知道这个碑,了解碑文有这个想法,就想写出来,准备了有几天,再查阅资料时候,发现确实有证据证明我的推断 。(图14)
          在《明嘉靖南阳府志》里面记载这个碑名字就是《嘉靖乙酉 抚民 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 祭文爰定祭品 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 载碑记》这个原来名字倒是非常符合内容,而且通俗易懂不用解释,那为什么现在名字不一样,应该是复刻的,至于内容有没有改,不得而知,看看标题改了,每个人有自己判断吧。
          综上所述,
          一 ,开始说的“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这句话是当地官员申请皇帝赐庙额时候说,并不是皇帝说的,那为什么南阳在刻碑时候标题弄成是皇帝敕封这一切似的,而且南阳这么多学者有知识的人,为什么没有说清楚这个小学语文的逻辑的错误呢。
          二,最后还弄一个檄文,“檄文”这个词大家查一查,大多数是指发动讨伐叛乱时候告示天下的内容,你这个用檄文不合适吧,檄文这个词小学生不懂,但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18 14:43
          回复
            南阳市现在有没有隆中,看当地12345热线怎么说,,再看看对于诸葛亮躬耕地争议时候当地人怎么说,现在问南阳网友,南阳现在有没有隆中这个地方,就不能好好回答,非扯卧龙岗就是隆中,南阳古称宛,《尔雅》记载什么宛之隆起,就是说宛就是隆中,这个解释多丢人,而且前两年南阳襄阳争论躬耕地,双方定位是襄阳隆中,南阳是卧龙岗,南阳人还坚决否定隆中和诸葛亮有关系,经常说什么从来都是“草庐对”,没有“隆中对”。。。现在一看各种历史证据诸葛亮和隆中确实有关系,就马上改口说,“我们这也有隆中,卧龙岗就是隆中,宛城就是隆中……”各种穿凿附会解释,这才过去一年多两年,变的这么快,问他们现在南阳有没有隆中这个地方,就是不正面回答,就是“历史解释”,再三重申,不说历史,深入研究诸葛亮躬耕地,一步步来,抽丝剥茧,现在就问,现在南阳有没有一个地方叫隆中,就是像村名一样,白牌黑字,“某某村”“某某庄”一样,地名委员会正式名字,有没有叫隆中的,对方就是不好好正面回答,就是“解释历史”,说清楚,现在不说历史,就说眼下,不要心虚,哪怕没有,客观公正的人,如果有证据证明历史上确实是诸葛亮躬耕地,确实是隆中,也有可能古人不重视,慢慢遗忘和淡化隆中这个名字,也很正常,只要有证据,现在没有叫隆中的这个地方,不影响是否躬耕地结论。但是别心虚,就是不正面回答,三番五次解释清楚问的问题,问现在南阳有没有隆中这个地方,就是和听不懂一样,继续“解释历史隆中”,幸亏这个南阳12345客服无意中说一句实话,让南阳网友说一句简单朴素的实话好难啊。#躬耕地# #诸葛亮# #出师表# #三国志# #三国演义# #隆中# #历史# #卧龙岗# #曹操# #张飞# #古今地理# #出师表# #隆中对# #刘备# #魏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4-10 20:00
            回复
              有一个地方为了争历史名人遗迹而带来的文旅利益,工作撒泼打滚,面对别人拿出来揭发他们造假文献资料,他们逻辑是,这个资料不是历史上作者亲笔所书的实物,已经传抄好几手,所以不可信是假的,照戚逻辑,任何历史资料都不可信,这些人非常可恶,他们声音行为引起当地人无脑支持自己家乡,党同伐异,导致民风败坏,可恨、可悲、可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5-23 06:18
              回复
                无言以对,本来就说明对方有理有据,正常人心悦诚服,而小人,却是恼羞成怒,或当面胡搅蛮缠,或背后小人行径,打击报复,甚至联络同党,共同设计报复,这种小团结,自己认为是优势,其实是这个地方堕落,名声越来越差的根源所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5-23 06:19
                回复
                  无言以对,本来就说明对方有理有据,正常人心悦诚服,而小人,却是恼羞成怒,或当面胡搅蛮缠,或背后小人行径,打击报复,甚至联络同党,共同设计报复,这种小团结,自己认为是优势,其实是这个地方堕落,名声越来越差的根源所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5-23 06:19
                  回复
                    自己觉得委屈故意写所谓“讽刺文”,其实别人看着真的是流氓德性,即使现在教材、学者等认为躬耕地在襄阳,人家也是知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因为人家逻辑是诸葛躬耕时候,襄阳城西那地方是属于南阳郡,哪怕诸葛亮离开一两年,那地方成襄阳郡,诸葛亮就不能说躬耕于南阳?说躬耕于南阳,因为眼下已经不属于南阳了,南阳人就会给诸葛亮判刑,所以诸葛亮不敢写躬耕于南阳?南阳人现在就是这种逻辑,或者还是几百年后划归襄阳,诸葛亮不知道自己躬耕地方会划归襄阳,你南阳人提到的逻辑,作为一个正常人,实在无法理解,现在南阳人无法反驳,就装傻充愣撒泼打滚,装听不懂。李白刘禹锡,人家参与躬耕地辩论吗,人家作品中的南阳不就是依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吗,这句话本来就是辩论主题,而南阳网友,只要离开出师表,其他名人提到南阳两个字,就成没有争议、成为南阳说证据,这什么逻辑,丢人。就像小张给大家说他一句“我24岁”,然后有事走了,大家讨论他说的24岁是虚岁还是周岁,甲方说小张说的是虚岁,证据是小张当地风俗习惯的说法、小张出生证明、小张和好朋友说过同岁,而且那个好朋友是虚岁24岁所以是2001年出生,小张亲戚录像偶然提到小张是2001年出生,等各种正常逻辑证据证明小张说的24岁是虚岁,是2001年出生。。。而乙方证据很奇葩——前几天偶然听到小张爸爸说小张24岁,他姑姑好像也说过他24岁,他舅舅好像也说过他24岁,这么几个人人都说过他24岁,还有小张乡亲说过小张24岁,所以他就是24周岁,所以就是2000年出生。这什么逻辑,尤其小张不熟悉的乡亲,他们不也是听小张自己介绍吗,现在不就是讨论小张自己说的那句“我24岁”吗,小张本人说一句他24岁,本来就是争论主题是周岁还是虚岁,乙方拿着其他人说过小张24岁这句话,就成了周岁的证据,逻辑好奇葩,就像躬耕地南阳说的人持的逻辑,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说是南阳郡这个争议表示不同意,证据就是后人李白等很多诗人作品里面提过南阳两个字,全部是证明是现在南阳市(诸葛亮时候叫宛城)的证据,真的很奇葩,正常人无法理解,在其他地方没遇到过,所以这种逻辑叫——南阳逻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5-23 0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