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29,053贴子:3,251,729

[重发]详解381/50Mod193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0-05 21:48回复
    本帖节选自《意大利海洋军事办公室档案 2019年 9月 / 12月》,经谷歌翻译及本人部分修正,水平有限,如有不妥,还请大佬们指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0-05 21:52
    回复
      一、二十世纪意大利海军大口径火炮的炮弹
      二十世纪初的大口径海军火炮主要是为了对付重装甲目标而生,但也可以用来对付轻防护或无防护单位。之后形成了两条思路:
      - 一条思路赞成使用“专用”炮弹 ,当用于针对其设计的特定类型的目标时,能够造成最大的伤害;
      - 另一条思路则追求尽可能标准化的弹药,大幅减少弹药种类,以优化生产并简化储存和使用方法。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海军采用了以下类型的大口径射弹(> 210 mm):
      -针对重防护目标(战列舰)的“穿甲弹”“Palla”
      -针对中等防护目标(巡洋舰)的“穿甲榴弹”“Granata perforante”
      -针对轻防护目标(驱逐舰)和沿岸防御工事的“半穿甲弹”“Granata semi-perforante”
      -针对无防护目标(运输船)的“高爆弹”“Granata dirompente”
      -针对陆地目标的“高装药量高爆弹”“Granata dirompente adalta capacita”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0-05 22:04
      回复
        在 1930 年代,意大利皇家海军研究了采用“专用炮弹”的可能性,随后决定为大中型口径火炮准备两种不同类型的炮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皇家海军在战术上采用了以下炮弹:
        -主力舰级别的381mm/320mm使用“穿甲弹”“Palla”和“穿甲榴弹”“Granata perforante”
        -次主力舰级别的的203mm使用“穿甲榴弹”“Granata perforante”和“高爆弹”“Granata dirompente”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05 22:10
        回复
          1930-1943 年意大利皇家海军使用的炮弹的标志和外表颜色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05 22:12
          回复
            二、走向磕药炮之路
            尽管 1922 年到 1930 年的国际海军条约允许在主力舰上安装 406 毫米(16 英寸)武器,但意大利皇家海军依然决定为未来的“维内托”级战列舰配备相对更小的口径:381 mm。这一选择肯定受到该行业在生产 381/40 火炮方面已经获得的经验的影响:由法国施耐德公司和热那亚的安萨尔多公司合作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和维克斯公司于 1914 年生产的原计划作为“卡拉洛乔”级战列舰的主炮的381mm/40火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0-05 22:19
            回复
              为了“平衡”所选口径相对于更大口径的劣势,总参谋部要求开发高初速火炮(磕药炮来喽~)。
              这既是为了尽可能提高冲击动能(穿甲时的重要参数),又是为了在射程内获得非常“平坦”的弹道,以增加目标的危险界,提升命中率。不幸的是,意大利皇家海军的总参谋部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当时也不可能,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会对炮弹散步产生负面影响(连同弹药的其他维度和动态特性):尽管射弹的“平坦”弹道使得目标危险界增加,但这种效果最终会导致击中目标的可能性降低。 381/50 火炮的需求是由意大利海军在 1934 年春天发布的,但它们的研发与生产总共花了大约四年的时间。这些炮是由安萨尔多设计和制造的,虽然OTO制造它们的技术略有不同,但并没有导致性能的差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0-05 22:24
              回复
                在高初速的主持下,这些火炮达到了非常高的射程,在炮塔空间允许的最大 35° 仰角下最大射程超过 42 km,其穿甲能力与许多 406 mm火炮的穿甲能力基本相似。此外,它们的缺点是低射速,每门炮的射速为 1.33 发/分钟(每 45 秒 1 发):这成为了限制其火力发挥的因素之一。作为对比,1911 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和维克斯公司在英国制造的更古老(迫真)的 15 英寸火炮 (381/42) 射速可达 2 发/分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0-05 22:29
                回复
                  三、安莎多尔mod1934 381/50使用的炮弹。
                  该火炮打算使用的炮弹如下图所示:
                  包括“穿甲弹”“穿甲榴弹”和“训练弹”
                  此外也可以在初次进行发射练习时使用类似于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的训练弹,其重量和尺寸与实弹相同,但不能起爆(内部装填沙子而不是TNT且没有引信)。然而,这些炮弹很昂贵,因为需要验证它们完全符合尺寸设计数据(单个零件的长度;总重量和质量分布)或进行表明它们适合进行射击所需的测试和技术措施(按“重量”预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10-05 22:3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0-05 22:46
                    回复
                      目前保存的381mm/50炮弹,在炮弹旁摆拍的为作者本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0-05 22:48
                      回复
                        四、381/50炮弹的工作原理
                        观察“穿甲弹”和“穿甲榴弹”的纵向剖面(图一)可看出前者开发的目的很明显是寻求对重装甲目标的最大穿透能力。
                        这需要一个坚固的“被帽”来保护弹头以及非常厚的弹体壁:这些特性都限制了用于容纳炸药(和引信)的内部空腔的宽度,从而限制了项目本身的破坏能力。在这方面,“穿甲榴弹”的“被帽”比“穿甲弹”更小,壁厚更薄,但炸药的重量是后者的三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10-05 22:53
                        回复
                          引信(图一)在弹丸撞击装甲的那一刻被激活,同时将爆炸命令传送到 TNT 装药的雷管(图二),并带有一定的延迟。这对于确保在完全穿透敌舰装甲后爆炸从而对其最敏感的部分造成最大的伤害是必要的。
                          用于战术用途的 381/50 炮弹中的引信被拧入弹药底部的板中,并带有一个由弹簧固定的金属块组成的冲击传感器。该冲击质量通过惯性撞击雷管的点火胶囊,该点火胶囊将起爆命令传输到主炸药。然而,这种传输需要得到各种安全装置的同意,并通过简单插入一个热组件来定时,该组件将信号传输延迟一个固定和预定的时间间隔。鉴于当时的技术,不可能根据炮弹的末端弹道条件(目标类型;撞击角度;撞击阶段减速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等)配备具有可变延迟的引信(就像现如今那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10-05 22:57
                          回复
                            四、381mm/50火炮的威力
                            穿甲现象是炮弹与目标终端交互的结果之一。很明显,想要探究 381/50“穿甲弹”的穿透能力,首先有必要考虑该炮弹面对的装甲的抗弹性能。
                            下表总结了来自1930 年-1945 年期间一些主要国家海军使用的结构或装甲钢材料的特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10-05 23:01
                            回复
                              通常很难对弹药的穿甲能力做出准确的预测估计,反之确定装甲的抵抗力同样。处理这个问题遇到的困难源于弹丸与防护护结构之间的终端相互作用现象的极端复杂性,许多因素以非线性方式影响该现象。其中包括:防御体系的布局;用于制造装甲和外壳的热处理和表面硬化的材料和类型;炮弹的口径、质量、长度、壁厚、速度和冲击角; “被帽”的可能存在及其轮廓的形状。
                              为了定性地描述正在考虑的现象,作者只将讨论范围限制在炮弹和装甲之间终端相互作用的一些实际方面。作者分析了过去战列舰火炮使用的配备“被帽”的大口径海军炮弹的相关内容。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今天考虑的所谓“弹道极限”,即冲击速度定义在给定弹道条件下炮弹穿透装甲所需的最小速度(弹体全部穿过装甲且动能为零),在该速度下,装甲板的穿透发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10-05 2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