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4,178贴子:9,665,482

《伤寒论》设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条意义非常。前面52条讨论了这么多,几乎都是直接给出答案、从不做解释,搞得《伤寒论》好像只是临床记录,是一堆经验,不存在任何理论。而此条破例性的开始讲述荣气、卫气关系,开始给出解释、提出具体理论,但碍于不知什么缘由张仲景之后就是对此视而不见。历来研究《伤寒论》的不乏天资聪明、博览群书的天才之辈,但就是因为太过聪明,太过博学,《伤寒论》的本来面目一直被蒙尘。如果稍微认个死理,稍微静心而不急于求成,耐心求证,“《伤寒论》一直都在讨论营卫”这个结论不难被发现。世事难料,冤枉了多少天才。
再换个角度看,前面讲述了一堆桂枝汤的局势,但就是不给出任何理论背景,此条破天荒的用荣气、卫气理论进行了一番解读,难道还不够吗?难道非要张仲景明言“桂枝汤就是从荣气、卫气来的”不可。


IP属地:甘肃1楼2018-05-24 09:36回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条是35条的继续发展情况、加重情况。这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结果,不是凭空想当然的。如果能明白35条与36条之间的转换,那么36条这个”不可下“才能体会出味道,否则不过想当然的胡说。


    IP属地:甘肃2楼2018-05-24 11:30
    回复
      2025-07-30 05:4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 问:“半日许”是什么意思?有人用河图洛书、五运六气、阴阳八卦解释《伤寒论》,那么就要问了,这“半日许”在这些理论中会是什么解释。难道真的有“半个‘什么的解释吗?
      《伤寒论》条文里朴实的描述了一堆现实临床症状,如果非要把这”半日许“想多了,那么也是自己的事情,和张仲景无关。”半日许“即半日多、多半日的意思。与其他无关。
      2.如果不能理解”半日许“的事情,那么此条为何用桂枝汤也就是无法理解的。想想这个”半日许“,没坏处。


      IP属地:甘肃4楼2018-05-26 08:21
      收起回复


        IP属地:甘肃5楼2018-05-26 08:21
        回复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两条都在讨论小青龙汤,但围绕”渴“与”不渴“讨论了两种病情局势。如果你能明白背后理论,就会知道这其实是人体对抗疾病产生的两条完全不同的应对路线。也就是说这两条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最终答案。自己考虑。


          IP属地:甘肃6楼2018-05-26 08:22
          收起回复
            还在《伤寒论》里面。具体过程在71条到80条之间。从康平本来看,80条是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你说的这个“人白天头烦躁,昏沉欲眠,晚上多梦”就是这个阶段。也就是这个病例有了从71到80条之间的一系列变化。只是即时起病,只会发生在几个经络关键点上,而久病就累计多条经脉,有了这期间的连贯变化。
            最有意思的其实在(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希望注意。


            IP属地:甘肃15楼2018-12-11 18:13
            回复
              现阶段我不想参与外面的交往活动,所以千万不要来打扰我。来了我也只会说不会。
              不过在这儿可以讨论一下:
              病人白天头烦躁,昏沉欲眠,晚上多梦,眼花,口水多,不欲饮水,大便溏,手足不温,尿少黄热……这个该如何在伤寒或者杂病中辩证。
              解析:“口水多,不欲饮水”这是五苓散的状态。一开始人体阳气盛,阳气与阴气出现对冲就表现出两端分离,所以口干、渴不欲饮两者并见。当人体阳气消耗到一定程度时,阳气盛的一面就不再明显,唯独阴气盛独现。
              从71条发展到76条,局势进一步出现跨越。已经从“胃+心包”轴线被困发展到了阴阳开始颠倒的格局。而再进一步发展则就到了80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个阶段。也就是你目前“ 病人白天头烦躁,昏沉欲眠,晚上多梦”的状态。
              “手足不温,尿少黄热”实际是“(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的阶段。
              具体背后的过程太复杂,现在没法交流。


              IP属地:甘肃16楼2018-12-11 19:14
              收起回复
                卫气与营气两者之间,你们无法绝对分开,所以要想直接上来就从营卫角度来认识条文,现阶段根本不现实。有很多东西无法交流。我只能大概说一下。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要想明白此条,首先关键点就在于这个“啬啬恶寒”。这个“恶寒”到底发生在那个地方,把这个弄清楚了,才能知道桂枝汤的设计意图。
                《伤寒论》前面几章有言“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这句就给出了结论。“太阳中风”导致人体阳气出现断档的位置就在三焦。桂枝汤中生姜、炙甘草、桂枝的目的是要把阳气力量从肺一直推动到心包位置,如果不予白芍抑制,补充进去的阳气不会停留蓄积在三焦位置。这是有意为之。
                先把问题发生在哪儿弄清楚,再看方剂的设计意图。你们自己慢慢想吧,我实在没工夫讲这些东西。就一个12条,好好琢磨几天,把能想的能问的都自己静下来考虑,然后再说其他条文。可以这样说,这些条文哪一条我都起码文字解释了十遍以上,最后才弄清楚。你们光是看看、想想,能认识个大概就差不多了。
                我实在太累,没精力弄这些。框架理论一些关键点都给出了,自己能想明白多少是多少。


                IP属地:甘肃19楼2018-12-12 14:58
                收起回复
                  2025-07-30 05:35: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桂枝汤:生姜三两用在“肺、大肠、胃‘;炙甘草二两用在”脾、心“;桂枝三两用在”膀胱、肾、心包“;白芍三两用在”三焦、胆、肝“。其中炙甘草在小肠位置没有用药,这也是有意为之。大枣十二个是用在一周十二经脉的。
                  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药物作用。仲景把用药的位置、意图都放在了经方的这个设计里面。是从条文、方剂配合的这个过程中来体会药物作用,根本就没必要单独解读药物。等经方解释的多了,这些药物重复见得多了,你不想明白都说不过去。
                  就像炙甘草的用意,那都是多少个方子解读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一上来就想弄明白是不可能的。不要怕不懂,等不懂的多了自己就懂了。我都是一点一点拿时间耗出来的,所以你们也得经历这个过程,否则不会明白其价值的。


                  IP属地:甘肃20楼2018-12-12 15:16
                  回复
                    桂枝汤从肺一直推动到心包,其间唯独小肠位置没有用药。为什么?因为“小肠+肝”是轴线运转,肝位置用了芍药,轴线这一侧就不再用药。因为用了会阻滞此条轴线运转。慢慢体会吧。里面的道道多了。


                    IP属地:甘肃21楼2018-12-12 15:33
                    回复
                      <伤寒论>这本书本身没有那么复杂,基础理论简单,条文描述、药物设计、剂量安排都是非常直接。是后人自己迷惑了自己,非得搞出个大学问来。我把要说的、要告知的都说完了,当不当真是别人的事情。《伤寒论》我交代完了。


                      IP属地:甘肃23楼2019-01-02 11:01
                      回复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之为病:“之”是个代词,特指“卫气”。“太阳之为病”就是太阳卫气为病、太阳卫气受邪。
                        脉浮:从总纲图看,阴分是三阳卫气进出阴分的状态。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开”是阴分阳气通过太阳卫气外出的状态,“合”是阳明卫气向阴分“入”的状态,少阳居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枢”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脉象之所以和缓、平稳,是因为阴分两端卫气进出平衡,阴分内阳气保持“静”的状态。太阳卫气受邪,则太阳卫气从阴分“开”这个过程受阻,太阳卫气“开”这个位置出现压力,故形成“脉浮”状态。
                        恶寒:《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太阳卫气受邪,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故“恶寒”。
                        头项强痛:《素问.经脉篇》言“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从中可以看出,“头项强痛”出自膀胱经。


                        IP属地:甘肃28楼2019-08-31 23:03
                        回复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从总纲图看,太阳卫气与阴分少阴相对应,“太阳病”可看做是太阳卫气与阴分之间运转问题。而从卫气太极运行模式图看,太阳卫气具体从手足太阳营脉而出,所以“太阳病”实际是太阳卫气与太阳营脉之间的运转问题。“太阳之为病”只涉及太阳卫气,而“太阳病”涉及太阳营脉本身。
                          2、①.《灵枢·本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太阳为“开”,太阳卫气从膀胱营脉开泄太过则腠理“开”,形成“汗出”。
                          ②.“中风”是太阳卫气外泄太过形成的“风”像。太阳卫气层面阳气太过则“发热”。太阳卫气外泄成“风”像,再加上外风,两“风”相得则加速卫气外泄,故“恶风”。
                          3、简单来看,三阳卫气进出阴分,阴分是三阴所主,阴分相当于脉内。太阳卫气外泄过度,导致阴分卫阳耗损。气推血动,脉内卫阳不足则推动力下降,故“脉缓”。下面3条再详论。


                          IP属地:甘肃29楼2019-08-31 23:04
                          回复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太阳病”是太阳卫气与太阳营脉之间的进出问题。“伤寒”是太阳卫气被寒所伤,导致太阳卫气外出太阳营脉受困。太阳卫气不得向外运转,太阳营脉卫阳不断蓄积,就有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的蓄积过程。“伤寒”导致太阳营脉之内的压力增加则“体痛”;太阳卫气被寒所伤,“温分肉,充皮肤”功能受损,故“恶寒”。
                            2、从太极图看,手足太阳营脉处于阴目向阴鱼运转阶段。“伤寒”导致膀胱营脉卫阳蓄积,膀胱营卫阳形成瘀堵状态。由于整个太极图是顺时针运转趋势,当某个营脉位置出现蓄积瘀堵,就会阻滞整个太极图的顺时针运转,如果不能强行顺时针推动,瘀堵压力就会按照逆时针方向逐步扩延。膀胱营出现卫阳蓄积瘀堵,则阻滞阴目顺时针运转,这种阻滞压力逐步发展,则导致阴目出现运转停滞状态。胃营与膀胱营处于阴目进出两端,膀胱营卫阳瘀堵导致阴目阳气不能“出”,相应导致胃营卫阳向阴目不能“入”。胃营顺时针运转被阻滞,则“降”不及,故“呕逆”。胃营位置是实实在在的被阳气瘀堵阻滞,故有“呕”有“逆”。如果是间接的、或者是因虚导致的则是“干呕”之类。后面遇到再论。
                            从经脉运行角度看,“伤寒”导致膀胱经阳气瘀堵,也就导致整个阴分少阴营脉阳气阻滞,从太极图看就是“肾、膀胱、小肠、心”产生瘀堵。瘀堵压力逆时针传导,则阻滞“肺、大肠、胃、脾”太阴营脉运转。胃经、脾经运转被阻滞则“呕逆”。
                            3、从卫气太极运行模式看,阴目对应“脾营、心营,小肠营”,脾统血、心主血。血藏于脉内。故从整个太极图看,阴目相当于“脉”。阳鱼向阴目提供阳气支持,阴目向阴鱼推动阳气。阴鱼与阳鱼居于阴目两端。“浮沉”相对于“脉”是居于“上下”两端。“浮”是脉内力量向外扩展,故相当于阴鱼位置;“沉”是从底向“脉”提供支持动力,故相当于阳鱼位置。
                            就本条而言,“伤寒”导致膀胱营卫阳瘀堵,从太极图看就是15位置瘀堵停滞,阴目向阴鱼运转阻滞,则浮取为紧,这是“阳紧”;“呕逆”是胃营向脾营运转受阻,也就是9位置出现瘀堵停滞,阳鱼向阴目运转被困,则沉取为紧,这是“阴紧”。此条中“脉阴阳俱紧”就是对“必恶寒、体痛”和“呕逆”两方面的描述。
                            返回头看2条,“中风”是太阳卫气外泄,也就是从膀胱营阳气外泄过度的状态。从太极图看就是阴目向阴鱼外泄阳气过度。“阴目”相当于脉,阴目向阴鱼外泄阳气过度,则阴目内阳气减少。气推血动,现在阴目阳气动力减少,故“脉缓”。
                            小结:前三条综合来看,1条“脉浮”只是太阳卫气层面出现压力;2条太阳卫气“开”太过,导致阴分内阳气消耗,故“脉缓”;3条“脉阴阳俱紧者”是太阳卫气“开”被压制,同时阴分少阴与太阴之间出现瘀堵,内外同时感受压力的局势。
                            由此可见,1条“太阳之为病”只涉及太阳卫气层面。2条、3条“太阳病”“中风”“伤寒”开始涉及太阳卫气与阴分少阴之间的运转关系。1条是太阳卫气病的起步状态,2条、3条则是由太阳卫气波及到阴分少阴后导致的不同发展趋势。
                            闲言:有人把1条当成太阳病的总纲,形成2条、3条列属于1条之下的认识,实在是偏差太远。希望从这第一步开始就纠正思路。
                            附件:1.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灵枢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灵枢·本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决气》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素问·举痛论》也说:“寒则腠理闭……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灵枢经·天年》谓:“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灵枢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小结:从上面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腠理”这个系统为“三焦”所主,但卫气遍布周身藏于腠理之间。三焦不能直接“开”“合”腠理,需借助卫气来实现。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此句的意图是要把三焦与卫气分离开来,然后各司其职。三焦主“血气所注”,而卫气在“理”司“开”“合”。如此则点明了卫气与三焦的关系。


                            IP属地:甘肃30楼2019-08-31 23:05
                            回复
                              2025-07-30 05:29: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这前三条开始,所有《伤寒论》注解都已经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对《伤寒论》的认识从起笔开始就已经不在谱上。
                              这三条是各自独立的状态,一条”太阳之为病“是太阳卫气这个阶段的事情。二条、三条开始牵扯出卫气与营脉之间的进出变化。二条是”中风“,三条是”伤寒“,两者完全相对。如果连这点都不能明白,我真不知道后续这些条文怎么开始。
                              一条”脉浮“是针对太阳卫气这个状态进行的描述。
                              二条”脉缓”是针对太阳卫气外出营脉后导致的营脉无阳状态。
                              三条“脉阴阳俱紧”是针对“伤寒”后营脉内外俱受压的状态,也就是阳也受压,阴也受压。
                              脉像与症状是完全对应来的, 不是你们想起一出是一出,一个个都但拎出来自圆其说的。
                              我可以明确告知,《伤寒论》没人看得懂。不要看这些人每天都讨论的热火朝天,其实连个边都不沾。
                              《伤寒论》前11条如果能够读懂,整部《伤寒论》就能读懂。可惜,这前11条都让这帮人糊弄过去了。


                              IP属地:甘肃31楼2019-08-31 2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