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夏人居于伊、洛地区说的文献依据。主要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提到的那三条,兹录于下:
1、《逸周书·度邑解》:“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据阳(《史记·周本纪》作易,当是昜之形讹)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
2、《战国策·魏策一》:“吴起对曰:‘……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洛伊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3、《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据学者考证,《度邑》确为西周文献,是一篇真《周书》,司马迁把它录入了《史记·周本纪》中,是可信的古史资料。可是要把其中武王说的“有夏”理解为殷商以前的有夏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武王说的这个“有夏”实是指周人,也就是周人的自称。杨宽云:“‘其有夏之居’,旧注以为是说原是夏代的国都,这是错误的,屈万里说:‘周人自谓其国曰夏,《尚书》……区夏、有夏皆谓周也。此有夏亦当指周言。其,将然之词,言此地将为周之居处(意为京都)也。’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周人自称‘我有夏’(见《尚书》的《君奭》、《立政》),‘有夏之居’既是‘周居’,所以《史记·周本纪》下文接着就说‘营周居于洛邑而去’。”[2]
杨先生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周人自称为“有夏”,是因为周原是夏王朝方国部落联盟的成员方国,而且是轴心集团姬姓氏族的成员,周人的姬姓实际上就是姒姓,姬与姒只是同一姓的不同写法而已,就像春秋时期齐国的陈氏又写作田氏一样[3]。因此,自夏朝以降,周人一直以夏人的嫡系正宗自居,自称为“夏”、“区夏”或“有夏”;夺取天下后,把姬姓和与姬姓有亲缘关系的国族称为“诸夏”,其他姓氏的国族便是“蛮夷”。因此,周人文献中的“夏”或“有夏”,只有极少数是指殷商以前的夏,大部分是周人的自称。
《史记集解·周本纪》载徐广说引《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詹(瞻)望于有河。’”徐广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本子的《周书》,与今传的《度邑》不同(我疑心是《六韬》的佚文)。有人可能会因此认为这是武王说将因袭夏人之旧居。那也是理解错误,关键是对“因”字的理解。“因”当从《说文》训“就”,“吾将因有夏之居”是说“吾将就处的有夏之居”,“有夏之居”仍是指周人的居地,即后来营建的成周洛邑。所以这个“有夏”仍然是指周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夏人居于伊、洛地区说的文献依据。主要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提到的那三条,兹录于下:
1、《逸周书·度邑解》:“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据阳(《史记·周本纪》作易,当是昜之形讹)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
2、《战国策·魏策一》:“吴起对曰:‘……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洛伊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3、《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据学者考证,《度邑》确为西周文献,是一篇真《周书》,司马迁把它录入了《史记·周本纪》中,是可信的古史资料。可是要把其中武王说的“有夏”理解为殷商以前的有夏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武王说的这个“有夏”实是指周人,也就是周人的自称。杨宽云:“‘其有夏之居’,旧注以为是说原是夏代的国都,这是错误的,屈万里说:‘周人自谓其国曰夏,《尚书》……区夏、有夏皆谓周也。此有夏亦当指周言。其,将然之词,言此地将为周之居处(意为京都)也。’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周人自称‘我有夏’(见《尚书》的《君奭》、《立政》),‘有夏之居’既是‘周居’,所以《史记·周本纪》下文接着就说‘营周居于洛邑而去’。”[2]
杨先生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周人自称为“有夏”,是因为周原是夏王朝方国部落联盟的成员方国,而且是轴心集团姬姓氏族的成员,周人的姬姓实际上就是姒姓,姬与姒只是同一姓的不同写法而已,就像春秋时期齐国的陈氏又写作田氏一样[3]。因此,自夏朝以降,周人一直以夏人的嫡系正宗自居,自称为“夏”、“区夏”或“有夏”;夺取天下后,把姬姓和与姬姓有亲缘关系的国族称为“诸夏”,其他姓氏的国族便是“蛮夷”。因此,周人文献中的“夏”或“有夏”,只有极少数是指殷商以前的夏,大部分是周人的自称。
《史记集解·周本纪》载徐广说引《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詹(瞻)望于有河。’”徐广不知道根据的是什么本子的《周书》,与今传的《度邑》不同(我疑心是《六韬》的佚文)。有人可能会因此认为这是武王说将因袭夏人之旧居。那也是理解错误,关键是对“因”字的理解。“因”当从《说文》训“就”,“吾将因有夏之居”是说“吾将就处的有夏之居”,“有夏之居”仍是指周人的居地,即后来营建的成周洛邑。所以这个“有夏”仍然是指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