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84,357贴子:42,115,208

回复:【科普水·较真设定党】核弹的威力有多大?核战的后果有多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截图-2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生产设施战后恢复情况的统计表】
纯文字截图是对下表内容的解释说明。图表统计时间是1983年4月,按照核战中后的时间顺序,统计了战后不同时间段,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占战前总量的比例。下表JCS study group将class 1200的生产设施与美国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战后1年以后,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已经恢复至战前的95.5%


——————————————————————————————————————
【截图-3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健康人口数量的统计】
下表统计时间仍未1983年4月9日,数据源是1981年美国常住人口(仅计算美国本土人口),单位是百人。该表仍然按照时间顺序,统计了不同时间段死亡人口的数量、受伤人口的数量、住院人口数量。受伤人口数量细分为冲击波受伤、辐射落尘受伤(各类放射性病等)。
下表可以注意到,死亡人口在战后前15天是快速攀升的,15天后趋于稳定。而辐射落尘的受伤人口也在战后两周内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受照剂量低的辐射落尘受害者已经开始摆脱病症。15天后辐射落尘受害者没有上升,这说明辐射落尘在两周以后已经基本难以威胁人类健康,实际上,这与长期以来“人防设施内待两周”的时间点也是吻合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核战后30天,健康人口的数量已经迈过谷底,开始缓慢上升,到战后1年,美国健康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06亿人,为战前2.03亿人的52%。(抱歉,截图中我把2.03亿错写成了2.3亿)

——————————————————————————————————————
【截图-4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劳动力恢复情况的统计】
截图1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生产设施的恢复速度较快,但下表则显示,因为损失半数人口,劳动力恢复速度远不如工业设施。下图同样利用了1981年常住人口的信息,同时也参照了1980年就业率的情况。
可以看到,劳动力战后初期的损失是较小,总数20%,其中农业劳动力的损失远远小于制造业的损失。而1年后,农业劳动力恢复至战前的82.3%,而制造业劳动力仅恢复至战前的49.3%。

——————————————————————————————————————
最后再强调一下,Post-Nuclear Attack Study这份研究中假想的是总当量为100亿吨TNT的全面核战争(nuclear exchange of 10,000 megaton),而核裁军之后的2009年全球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另外,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结论不是个例,诸如 Long Term Worldwide Effects of Multiple Nuclear Weapons Detonation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这样的文献也同样是100亿吨当量的案例,也得出了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类似的结论。


IP属地:浙江31楼2017-06-25 13:13
收起回复
    核污染最理想的场所是水源,比如三江源。下游的人敢喝水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6-25 13:16
    收起回复
      好文,已收藏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33楼2017-06-25 15:08
      回复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事实6】:核战双方优先打击的是各类军事设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并不在此列。
        【事实6】-1:并不是所有核弹都用于打击城市
        只要美苏领导者仍保持理性人逻辑,在一场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战争中,双方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得打击对方工业能力,同时竭尽全力保护己方工业及人口。用核战略术语来讲,就是打击敌方社会财富(countervalue)同时保护己方社会财富。那么为了达成保护己方社会财富的目的,双方必然将尽可能多得摧毁敌方核反击能力以及其他重要军事设施,从而使敌方难以发起有效的核反击。而这种行为被称为打击敌方军事力量(counterforce)。因此,摧毁敌方核打击、核反击能力就成为战争双方的首要目标。所以,在美方解密的参联会国防部文献中,经常能看到重复打击敌方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以及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这样的打击策略。
        总结一下,打击敌方城市、工业区并不是核战争的唯一,相反,在核战初期,对敌方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核打击才是重点。因此,战争中会有大量核弹被耗费在核弹发射阵地的对射中或是被摧毁在发射井中。
        ————————————————————————————————————————
        【事实6】-2: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威胁,但城市人口仍可能受到波及。
        这里对打击军事目标对城市人口的杀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的分析及案例会在【下篇】的辐射落尘部分出现。攻击高价值固定目标必然采用触地爆炸的方式以期使目标彻底丧失原有功能,比如打击ICBM发射井就需要地爆。而核武器采用地爆时,其作用半径将远远小于空爆的毁伤范围,且各国的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城市,因此,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的威胁。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被打击区下风向的聚居地可能会受地爆产生的辐射落尘的影响,因此,下风向区居民需要及时进入人防设施以躲避核打击后48小时内致命的辐射落尘。
        虽然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聚居地,但不幸的是,许多其他高价值军事目标,诸如军港、空军基地、军工企业,离聚居区并不会太远。因此各国的城市很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即使在有限核战争中,沿海城市也很可能因重复打击某军港的数十枚10万吨级地爆核弹而在打击后的48小时内遭到附带杀伤(如上文提到的地爆所产生的辐射落尘)。当然,这种来自辐射落尘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与对城市的直接核打击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
        【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
        不同于彻底摧毁敌方核打击能力的需求,战争双方并不会追求针对敌方特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或者说,双方的战争目的在于瓦解主要城市功能而非将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双方会采用空爆的方式打击敌方城市。但由于空爆是一种追求打击面舍弃打击效果的攻击方式,远离原爆点的居民有极大的可能生还。此外,城市功能也不会因核打击而彻底丧失,在21世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远离爆心的建筑不会受到真正遭受结构性损伤。因此,遭受核打击的城市虽然丧失了主要城市功能,但由于部分城区幸免于难,加之仍有较多“修复后可继续利用”的建筑,因此被打击城市仍保留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除非重要城市被反复打击,否则城市并不会在核打击中被完全摧毁。
        关于这一点楼主会在【下篇】作详细阐述,这里先放个预告。要定义“摧毁城市”,就首先要引入严重结构性毁伤(SSD)这个概念,SSD的意思是建筑不可修复彻底失能。英国国防部在60年代设立了名为Joint Inter-Service Group for Study of All Out Warfare (JIGSAW)的研究小组,专门分析对苏全面核战争。JIGSAW在1978年的文献中认为,要达到摧毁城市的目的,就必须要达到两个指标,①该城市40%建筑遭受SSD程度的损伤;②该城市只有15%的建筑完好无损。唯有达到上述两个指标,才能认为城市基本丧失功能失去价值。实际上,JIGSAW在70年代的文献中认为,城市要有超过50%的建筑遭受结构性损伤才能算作摧毁,1978年的文献已经降低标准了。
        然而,现代城市太大,钢筋混凝土结构又太坚固,对于莫斯科这样的城市而言,要做到40%建筑SSD没有数十枚50万吨级核弹根本别想做到。而如果要把莫斯科从地球上抹去(90%的建筑SSD),同时算上对莫斯科周边苏联核弹发射阵地的打击,美方的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报告认为需要149枚弹头才能彻底摧毁莫斯科。
        ————————————————————————————————————————
        【事实6】-4:对城市核打击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
        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在扣除用于打击华约核反击能力的核弹以及己方可能在初次打击中损失的核弹后,列举了1200个华约及中国城市,西起东柏林,东至北京(Burr 2015)。然而,截止2010年,中国中小型城市已达2160个,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在全面核战中被攻击,即使是被重点照顾的各国特大城市,也不会被彻底摧毁。
        参考文献:
        Burr, W 2015, “U.S. Cold War Nuclear Attack Target List of 1200 Soviet Bloc Cities”,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o. 538
        Ainslie, J 2013, Damage criteria in British nuclear planning
        下图为当前美、中、俄、英、法等有核国家的核武器持有量。另外,有关中国核武器数量的科普贴楼主还没写过呢,有空的时候补上。


        IP属地:浙江34楼2017-06-30 01:45
        收起回复
          长子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6-30 02:16
          回复
            一万年更新一次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6楼2017-06-30 12:40
            回复
              楼主又太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7-06-30 14:42
              回复
                楼主不知道混贴吧的不喜欢看长篇文字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7-06-30 17:06
                收起回复
                  【误区6·拓展阅读】:图片补充
                  【误区6】图片补充-1
                  楼主在62楼的“【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中已经提及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这份报告,下面就详细说明一下。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是由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1992年前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在1956年撰写了一份预测性报告,于2015年12月解密。下图显示了该报告中美帝军方对华约主要城市的打击计划,可以看到仅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就要各挨150枚核弹。报告中的解释是,150枚核弹能基本确保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城区及周边重要军事设施被彻底摧毁,而攻击北京的23枚核弹则更多意义上是惩戒作用,尽可能多得杀伤我兔首都的人口,但对彻底摧毁北京不做任何要求。由此可见,摧毁一座特大城市,需要大量的核弹才能做到,但结合2016年的世界核弹头总数来看,一国显然没有能力将核弹头都浪费在摧毁敌国城市上。除首都和经济都会外,其他城市所受到的核打击并不足以使其彻底丧失城市功能,而未被打击的城市也显然不在少数。
                  注:下图是结合解密文件以及本世纪情况制作的,可以看到预计死亡人口也更新到了现阶段的数据,比如人口2100万的北京死亡1900万。图中的核弹头指的也是现阶段主流的50万吨级弹头,比如美帝最常规的W88。这边楼主多扯一句,针对北京23枚的惩戒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早在50年代末,美帝虽然在针对华约的先发制人打击中仍将北京包含在内,但已经开始将我兔和苏修区别对待,并没有疯狂攻击中国全境。这也侧面说明了核战理论的war fighting派早在50年代就已经将诸如“有针对性的核战争”以及“逐步升级的核战争”这样的概念运用到核战略中了。

                  ————————————————————————————————————————
                  【误区6】图片补充-2
                  下图为美国最有可能遭受核打击的30大城市

                  ————————————————————————————————————————
                  【误区6】图片补充-3
                  下图为全球核弹头自1950年到2014年的变化量

                  ————————————————————————————————————————
                  【误区6】图片补充-4
                  下图以年份为坐标,将美苏(俄)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累计相加,与当年全球核武器总量相比较。
                  【解读】: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武总量即约等于世界核武总量。即使是2014年,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数量在全球核武总量中仍然占据了极高比重。
                  【注】:蓝色部分为美国,红色部分为苏联(俄罗斯)。

                  ————————————————————————————————————————
                  【误区6】图片补充-5
                  下图分别计算了美苏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折线图的形式将两国核武数量作了对比
                  【解读】:美国在1945年三位一体试验后始终掌握着核优势,直到70年代末苏联后来居上,并确立了其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核优势。此外,美苏双方在冷战末期开始进行的核裁军,而苏联的解体则加速了双方裁减核武库的进程。不难发现,到2014年,美俄双方核武拥有量大致相当,且核武总量远远小于80年代中后期的冷战高峰。
                  【注】:蓝线代表美国,红线代表苏联(俄罗斯)。

                  ————————————————————————————————————————
                  图片补充3至5的数据来源:
                  Kristensen, H 2015, 'Nuclear Notebook',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IP属地:浙江39楼2017-07-01 19:52
                  收起回复
                    【误区7】:核爆后的黑雨将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7】:核爆后的黑雨为冷凝雨,因雨水中含有大量碳颗粒而呈现出黑色,不会造成致命的放射性沾染
                    曾经有人问楼主,核爆后的黑雨是否比核爆本身的威胁更大? 这着实提醒了楼主啊,实际上,黑雨的存在是激进派核冬天理论创始人卡尔·萨根被疯狂打脸的原因之一。
                    卡尔·萨根:“我不就把核冬天夸大了一下吗?你们打我脸干嘛??!!!我出发点是很好的!!!我是为了反对核战争才说谎的,啊不对,善意的谎言怎么能叫谎言呢!我是为了反对核武器才“歪曲事实”的!!!”
                    ——————————————————————————————————————
                    【核爆后的黑雨】(Black Rain/ Carbon Soot Rainout)
                    所谓的黑雨,实际上是一种冷凝雨。广岛和长崎在核爆之后的30到40分钟内,都出现了降雨。由于雨水颜色偏黑,因此被称为黑雨。如小男孩原子弹导致的黑雨集中在广岛西南方向的Koi-Takasu(这个地名貌似叫“高须”,楼主不太确定),胖子原子弹导致的黑雨则集中在长崎正东方向的Nishiyama。
                    有关黑雨的误解在于,很多宣传材料中,都将“黑雨”的成因解释为,核爆中大量放射性物质随着蘑菇云升腾到高空,预冷凝结水汽,最终形成降水。但这种解读存在常识性错误——无法说明为什么黑雨是黑色的。
                    事实上,黑雨的真正成因是因为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火风暴(关于火风暴,下篇会详细论述)。
                    我们知道二战日本的建筑物大多为木质建筑。而核爆之后的高温瞬间点燃了这些易燃的木质建筑,而燃烧的建筑则产生了大量由微小碳颗粒构成的烟尘。接下来引用一段出版于1977年的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对广岛核爆的描述。A wind blew toward the burning area of the city from all directions, reaching a maximum velocity of 30 to 40 miles per hour ...The wind was accompanied by intermittent rain...Rai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was apparently due to the condensation of moisture on particles from the fire when they reached a cooler area. 核爆之后的上升气流将广岛大火中产生的烟尘带入了高空。而这些黑色的碳颗粒在进入高空后因冷凝作用吸收大量水汽,随即就形成了黑色的降雨。
                    也就是说,黑雨来自于广岛、长崎核爆之后燃烧的木质建筑。
                    那么,这些木质燃烧形成的碳颗粒是否具有放射性呢?答案是,有,但不致命。广岛长崎的核爆虽然是空爆,但仍然产生了少量辐射落尘。虽然长崎广岛的核爆没有触及地表,没有生成通常意义上由地表土壤等物质构成的辐射落尘,但由于广岛长崎临近海洋,空气中弥漫着盐晶salt crystal,这些盐晶在核爆之后就成为了辐射落尘的主要构成物。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太平洋海上核试验KING以及CHEROKEE中都得到了证实。(所以说海上核爆仍然是会有少量辐射落尘的)
                    由此,发表于1965的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一文表示,来源于地表木质建筑的碳颗粒并不是广岛长崎辐射落尘的主要构成物,因此,这些碳颗粒的放射性也远低于40年代末的预测。(早期预测数据认为,黑雨的存在使广岛西南Koi-Takasu地区的剂量率在核爆当天最高可达0.01到0.03 Gy)
                    好了,总结一下,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黑雨实际上并没有对广岛长崎的幸存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下图是广岛核爆后燃烧的城市,大量烟尘正在随着上升气流涌向高空。
                    下图时“黑雨”在墙壁上留下的印记,大家可以理解为铅笔画画。
                    就像楼主之前说的,黑雨是驳斥卡尔萨根激进核冬天理论的有力证据之一。核冬天理论认为,核战争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城市大火,继而导致大量烟尘进入大气,最后遮蔽天空,降低透光率,形成核冬天。(激进派与温和派的区别在于对核冬天持续时间的分歧。)事实上,现代城市极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比例,使得在发生在广岛长崎的火风暴成为不具普遍适用性的个案,现代城市很难发生二战日本的那种大规模城市火灾。1945年英国物理学家George Stanbury在经过对广岛长崎大火调研后认为,这种发生在日本的火风暴是适用于由大量木质建筑构成城市的特殊个案。而他在后来与欧洲城市作对照后,在发表于1964年的Ignition and fire spread in urban areas following a nuclear attack一文中指出,针对欧洲非木质建筑城市的核打击不会产生广岛长崎级别的火风暴。
                    但就算把全球主要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都换成木质建筑,黑雨的存在也说明了,城市燃烧产生的烟尘在进入高空后会迅速冷凝通过降水返回地面,而不会像卡尔萨根预测得那样在高空停留很长时间。Brian Martin在1988年驳斥卡尔萨根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黑雨”,并在其研究中证明,各国沿海城市在核爆后因火风暴所排入大气的烟尘一般会在1小时以内因降水沉降至地面

                    有关核冬天的部分会在误区10作个简介,然后在下篇作详细论述的,这边就只是先稍微提一下。

                    参考文献:
                    Martin, B 1988, 'Nuclear winter: science and politic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15, No. 5, pp. 321-334
                    Stanbury, G R 1964, 'Ignition and fire spread in urban areas following a nuclear attack', U.K. National Archives document HO 225/121 (extracts):
                    O'Connor & Freiling, 1965, 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3rd ed., 1977, p 305.


                    IP属地:浙江40楼2017-07-16 15:46
                    回复
                      【误区8】:核战将导致畸形儿的诞生,其影响可达数代人之久
                      【事实8】:1945年至今并无证据表明核泄漏、核爆炸或核试验曾导致过畸形儿的诞生
                      误区8确实很可能是大多数人对核武器以及辐射最大的误解了。
                      众所周知,人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两次核打击就是广岛和长崎,因此研究核武器危害的最佳调查对象非这两座日本城市莫属了。战后,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内的美日权威机构,就核辐射的实质影响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调查。发表于1977年,调查周期长达30年,名为Review of 30 years stud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tomic bomb survivors的报告着重关注了广岛长崎幸存者的健康变化。调查发现,曾暴露于辐射中的幸存者夫妇们的战后新生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异常,也就是说这些“辐射”新生儿的异常发生率或者说畸变率并不比“正常”新生儿高。虽然在广岛、长崎核爆后幸存的孕妇中,有接近50例的小头畸形个案被查实,但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这50例小头畸形个案是由核爆炸导致的,核爆后受孕者的小头畸形率没有发现异常。报告认为这50例小头畸形处于正常的畸形率范围内。
                      此外,除广岛、长崎核爆外,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同样也没有导致沾染区受灾居民中畸形率的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2006年的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文献中提到“切尔诺贝利流行病学研究”在证据上与先前的学术文献一致。这些证据并未表明受照会致使胎儿畸形率或婴儿死亡上升。”(已翻译)而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Hereditary Effects of Radiation: UNSCEAR 2001 Report一文中也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类暴露于电离辐射的情况中并未呈现出因辐射导致遗传/基因疾病的个案”(已翻译)。
                      当然,上述报告均未否认“辐射能造成遗传损伤”这一事实(癌症发病率上升),也没有表示大剂量辐射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损伤不等于畸形),更没有否认实验室环境下辐射致畸的可能性。但上述报告以及其他调查通过压倒性的证据证明了,至少在现阶段,核爆炸、核泄漏条件下关于辐射损伤遗传给后代的担忧是不被支持的。
                      下面再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存在辐射致畸的可能性,但现实中并没有核爆核泄漏导致畸形儿诞生的个案】。虽然辐射的确能够致畸,但所需条件太过严苛,核爆炸、核泄漏的环境下基本不可能满足辐射致畸的条件。即使是实验室条件,辐照育种的失败率也极高。因此,简单说,辐射过量等于死亡,非致死剂量所导致的遗传损伤则基本导致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各类恶性肿瘤。因此,无论是广岛长崎,还是切尔诺贝利、福岛,抑或是内华达、比基尼环礁,均无证据表明因核爆炸、核泄漏导致了新生儿畸形率的上升。。
                      参考文献:
                      Gus'kova AK,1977, ‘Review of 30 years stud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tomic bombsurvivors. The Japan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Chiba. Japan, September, 1975’,Med Radi
                      WHO, 2006, 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 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 "Health"
                      Tawn, E J 2001,"Hereditary Effects of Radiation: UNSCEAR 2001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with Scientific Annex",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Vol. 22, No. 01.


                      IP属地:浙江41楼2017-07-16 23:34
                      回复
                        楼主居然还在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7-07-17 08:22
                        收起回复
                          dd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7-07-18 18:42
                          回复
                            感天动地,楼主终于更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7-07-20 20:39
                            收起回复
                              【误区8·拓展阅读】-1: 广岛、长崎核爆炸对居民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
                              曾经有人提醒楼主说,相信核辐射导致畸形的人很有可能是将癌症发病率与婴儿畸形率混为一谈。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下广岛长崎核爆之后癌症发病率的相关情况。
                              核辐射除直接杀死细胞损坏人体组织外,还能破坏DNA,即遗传损伤。损坏DNA的后果有三,要么因辐射剂量过大而死亡,要么自我修复重归健康,要么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就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听听很吓人,但它的长期健康危害主要却是听起来不吓人但其实更可怕的癌症。
                              接受一定剂量辐射后,会不断有DNA大分子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而当这种基因突变积累到一定量以后,致癌的可能性就大大上升。因此,广岛、长崎幸存者的癌症发病率高于正常水平。在所有长期健康影响中,最致命的就是白血病。在1945年核爆之后的第三年,广岛长崎的白血病发病率到达了顶峰,并在其后的4到5年中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病率水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后果与广岛长崎核爆不同,白血病发病率上升率远不如1945年的日本受害者,但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儿童群体中上升幅度巨大,截止2008年确诊的甲状腺患者已达6000例。)
                              下图显示了接受不同剂量的辐射后白血病的发病率,Gy(即Gray,戈瑞,1kg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戈瑞与西弗的换算比较复杂,此处不赘述)

                              但对于核爆炸幸存者的子孙后代而言,其癌症等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并未比正常水平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核辐射对DNA的影响能产生有效的遗传影响。也就是说,广岛幸存者子女的癌症、白血病发病率并不受父辈影响。上述情况并不是个案,国际放射性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2007年的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一文中表示,"Radiation induced heritable disease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in human populations." 由辐射诱发的遗传疾病还没有在人类群体中被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迄今为止,并无证据表明核爆炸、核泄漏受害者的子女会遗传父辈的恶性肿瘤病症。
                              参考文献:
                              Nakashima, E 1994, 'Relationship of fiv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t age 18 to radiation dose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in utero',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38, No. 01
                              Seixas, N and Davis, S 2012,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Risks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the Life Span Stud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78, No. 01, pp. 86-98
                              Heidenreich, W. F. 2007, 'Promoting Action of Radiation in the Atomic Bomb Survivor Carcinogenesis Data?',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68, No. 06, pp. 750-756
                              Valentin, J 2007, 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P属地:浙江45楼2017-07-20 2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