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84,365贴子:42,115,330

回复:【科普水·较真设定党】核弹的威力有多大?核战的后果有多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LZ 正文能不能发的快点。


IP属地:江苏17楼2017-05-16 21:02
收起回复
    【2. 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变异动植物无关。
    ————————————————————————————————————————
    〖2.1变异植物〗——正常变异,与福岛无关
    一篇Fukushimamyths vs facts的文章指出,网上流传的变异植物照片大部分来自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虽然他们的倾向性很明显,专门爆料福岛核事件严重后果,但他们在上传照片时都明确了时间和地点,为大众提供了自行辨别事情真相的可能。且明确告诉大众,他们这个网站认为照片与福岛事件可能有关联,而没有像每日邮报或者网易那样直接一口咬定照片与福岛事件的关系。但可笑的是,每日邮报和网易却干脆把照片的时间地点都吃了,非常刻意得诱导大众。
    再强调一下,网易和每日邮报故意删除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信息,让大众失去了结合相关知识,自行判断事件真伪的可能。这两个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再编辑,用有限的且具误导性的信息来蒙蔽大众。很显然,这种行为是无耻下流的,这帮编辑心里真的只有名和利,比fukushima-diary这摆事实讲道理的网站蹩脚多了。所以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恨,网易、每日邮报下三滥的行为怎么能不叫人恶心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已经提到,fukushima-diary这个图片来源网站明确贴出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来辨别一下,变异植物是否真的与福岛事件有关。
    实际上,这些所谓变异植物的发现地点距福岛核电站都百公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12月发表的报告,截止2011年7月,核电站周边20公里以外的地区辐射强度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0.1μSv/h(0.1微西弗每小时)。但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变异向日葵还是变异卷心菜,都拍摄于2011年7月以后,请注意下图。也就是说,拍摄地的辐射强度已经下降至正常水平。那么很显然,变异植物只是常规的小概率事件,与福岛事件无关。国家地理杂National Geographic志指出,这些所谓的变异,只是一些罕见但并不特殊的性状,如簇生fasciation,猫脸果cat facing等。
    向日葵,拍摄于2012年8月
    来源:http://fukushima-diary.com/2012/08/proliferated-sunflower-in-yamagata

    卷心菜,拍摄于2012年6月
    来源:http://fukushima-diary.com/2012/01/worst-vegetable-mutation/

    更多信息详见:
    http://urbanlegends.about.com/b/2013/07/23/fukushima-mutant-vegetables-debunked.ht
    一大堆参考文献来袭:
    Maju,2014, ‘Fukushima myths vs facts’, For what we are they will be, <http://forwhatwearetheywillbe.blogspot.tw/2014/06/fukushima-myths-vs-facts.html>, accessed 21 April 2016.
    Howard, BC 2015, ’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 Fukushima Radiation?‘, NationalGeographic,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07/150723-fukushima-mutated-daisies-flowers-radiation-science/>, Accessed 21 April 2016.
    Emergencyoperating centre 2011, ‘Review of Radiation Monitoring Continuously Conductedby MEXT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 at TEPCO’s Fukushima Dai-ichi NPP,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Pl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
    ————————————————————————————————————————
    〖2.2变异动物〗——这货根本没变异
    大家还记得可怜的日本小哥怀里那条巨大的怪鱼吗?放心,这货绝壁是正常的。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Timothy Mousseau 教授表示,"Very, very few mutations lead toextra-large size." 也就说,绝大多数变异导致小型化,而不是大型化。所以什么切尔诺贝利巨鼠、什么广岛巨型昆虫,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而日本小哥抓到的正是一条在正常情况下长得特别大的?鳚Chirolophis japonicus。不要因为人家个头大,就说人家变异,人家在海里吃那么多鱼长那么多肉被人类抓住已经很伤心了好伐
    注:TimothyMousseau 在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世界排名24)取得了一堆博士学位,包括PhD,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和PhD,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Genetics。总之就是个具备遗传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家。
    继续上参考文献:
    Keartes, S2015, ‘No, This Wolffish is not a Fukushima Radiation Mutant’, Earth Touch News,<http://www.earthtouchnews.com/wtf/mutants-and-freaks/no-this-wolffish-is-not-a-fukushima-radiation-mutant>,accessed 21 April 2016.


    IP属地:浙江18楼2017-05-16 21:04
    收起回复
      【上篇·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
      说明:由于误区1到误区3与下篇第一部分高度重合,觉得误区1-3解释不够到位的吧友可以等楼主发下篇第一部分后结合起来一起看
      ————————————————————————————————————————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1】:废土世界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环境的确会受到污染,但并不是持久性的。
      【事实1】-1:核爆后放射性沾染的主要来源
      首先明确一点,核爆炸后放射性沾染的最主要来源于辐射落尘(Fallout,即放射性尘埃)。而辐射落尘的主要来源于核武器的触地爆炸(Ground Burst/ Surface Burst)。换言之,如果核弹采取空爆(Air Burst),由于爆炸高度很高,核爆火球(Fire Ball)不会触及地表,那么就不会产生辐射落尘,就不会对被打击地产生严重的放射性沾染。举个简单例子,广岛长崎就没有产生辐射落尘,两地45年被打击后没有出现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所以与空爆相反的是, 触地爆炸(下文简称“地爆”)时核心的火球(Fire Ball)会触及地表,火球的超高温会将地表物质粉尘化,在地表开出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内原本的地表物质则会随着升腾的蘑菇云被抛入大气层。同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地表物质会与核爆后放射性物质颗粒相结合,于是就形成了放射性尘埃。这就是辐射落尘的由来。
      这些放射性尘埃的质量大小不一,质量最大者甚至会在核爆后几分钟内便沉降到地表,当然一般而言,核爆后大规模放射性尘埃的沉降一般会持续数小时。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会持续停留在六公里处的高空长达几周甚至几年,只有降水才能加速其沉降的过程。不过,这些微小颗粒的广泛扩散以及放射性衰变将使它们的威胁大大降低
      信息补充:
      空爆多用于打击社会财富(人口众多的城市或其他主要工业区)
      地爆多用于打击军事力量(坚固的军事设施或其他重要的国有资产,如核弹发射井、水电站大坝等

      ————————————————————————————————————————
      【事实1】-2:辐射落尘辐射剂量率在核爆后的迅速下降
      要理解“核辐射并不是持久的”这句话,就必须记住“核辐射随时间的推移而削弱”。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率radiation dose rate在核爆初期的下降是相当迅速的,然后衰变速度逐渐放缓。(在界定人员是否可以安全出入被沾染区时往往用辐射剂量率来衡量)
      ①放射性物质剂量率的迅速下降是源于放射性物质的自然衰变,我们知道很多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极短甚至不到一天,而核爆后半衰期短的放射性物质占了主体。因此,核爆两天后,某些放射性物质单位质量的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将下降至核爆伊始的1/100甚至1/1000。
      ②放射性物质剂量率的迅速下降也源于核爆之后放射性物质的快速扩散。拿铯137举例,将同质量的铯137平均散布在10平方公里与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显然,同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待在1000平方公里处所接受的剂量率远远小于10平方公里处。换言之,这块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过5年就适宜耕作了,而1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能过60年仍然不适宜种植作物。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放射性尘埃随着蘑菇云升腾之时,它们迅速向被打击区向风向区飘散,而其结果就是,放射性物质质量不变,但被散布到了更广阔的区域中,其对人构成的健康威胁也就随着“散布区域”这个分母的扩大而变小了。
      ③放射性物质剂量率的迅速下降还源于天气、流水等因素的自然沉降。当一场大雨过后,附着在建筑物上的放射性物质尘埃颗粒被冲刷到大街上继而或渗入土壤之下数米处中或流入下水道随河流奔腾远去。由此,这些放射物质颗粒远离人类活动范围的地方富集,再借由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扩散到更遥远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从图表来认识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率radiation dose rate。下面我将引用一张显示核爆后前两天辐射衰减速度的图表。R表示伦琴(roentgen),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图表中非常清晰得展示了,核爆后第一小时辐射剂量为1000R/小时,7小时后,衰减至100R/小时,48小时后衰减至10R/小时。一般,在两周后,辐射剂量率就会下降到1R/小时。同时,气象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辐射剂量率的变化,降水能冲刷植被、房屋上所附着的辐射落尘,继而加速辐射剂量率的衰减。这一图表也同时表明,辐射落尘颗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到达地表后的威胁度就越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核武器空爆(Air Burst)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关于空爆地爆的具体概念会在【下篇】展开)
      一般而言,核打击两天后,辐射剂量率下降到可外出寻求救援的程度(长时间户外逗留仍可致命),而核打击两周后,外界辐射剂量率则会下降到一个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不再致命),人防设施内避难的民众已经可以放心离开掩体,外出寻求救援。当然,“两周”这个时间概念并不一定不适用于重点打击区域的下风向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可能需要在防空洞内待更长的时间(2-4周)。
      辐射致死剂量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健康状况良好者甚至可能在接受了600R剂量后仍然幸存。450R是一个中间值,约有一半的人口会因接受450R的剂量而死。而对于缺乏抗生素、消洗条件的幸存者来说,这个中间值会下降到350R。但人类的躯体并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自愈能力足以应付低剂量辐射,因此,倘若幸存者在核爆炸初期的两周内严格控制每日外出时间,仍有极大的可能熬到战争结束(强调一下,全面核战的结束并不一定等于战争的结束,交战双方将在战后继续对峙,幸存的军队仍会在焦土上继续作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核爆炸后前两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高于100R,那么在之后的两个月中,他所能承受的每日辐射剂量上限为6R。
      PS:Kearny Fallout Meter,作为一种简易可自制的辐射剂量率测量器,是条件简陋的幸存者们的首选。Youtube上有KFM的制作教学视频。
      参考文献: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IP属地:浙江19楼2017-05-16 21:08
      收起回复
        将俄罗斯所有核弹放在海底一起爆掉会怎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5-16 21:20
        收起回复
          看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5-16 21:3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5-16 21:48
            回复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
              【事实2】:避难所与人防设施是安全的。
              部分γ射线的确能穿透哪怕最顶尖避难所的屏蔽防护层,威胁避难者的健康。然而,大家都听过“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这句话,受照剂量不高的情况并不等于生命受到威胁。所以也不难理解,这些顶尖防御工事内幸存者每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甚至低于和平年代普通人一天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我们每天都在被射线穿透,但剂量太小所以没有影响我们的健康)。
              核战掩体或优秀的人防设施都采用了足够厚的泥土、混凝土、铅板甚至贫铀来增强其防护力。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足够厚的混凝土也能将漏网的射线控制在一个安全值内。下图显示了不同数量的夯土填充层对γ射线的削弱效果。图中每一层夯土填充层的厚度都为225px,是夯土的减半厚度。(减半厚度指某种材料吸收一半射线所需要的最小厚度,换言之,伽马射线穿透225px的夯土后能量减半)。同时,混凝土的减半厚度仅为6厘米。
              当然,人防设施并不是通过夯土填充层来防御的,γ射线在穿透专用屏蔽材料时也不是直线行进,会因散射等因素而被进一步削弱。因此,下图仅为居住于非城市环境的居民提供了“乡村地下室避难所”的参考,仅帮助吧友理解屏蔽γ射线的原理。
              参考文献: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IP属地:浙江23楼2017-05-17 07:09
              回复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
                【事实3】: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晴朗的天气下,热辐射会在冲击波的帮助下形成火风暴(Fire Strom),点燃爆心周围的易燃物(比如窗帘、壁纸、报纸、干草),其作用距离可达数公里。例如:距离100万吨级核弹爆心15公里外人们,若未及时躲入室内,其暴露在外的皮肤可能会受到二度烧伤。此外,不同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热辐射作用距离的重要因素。潮湿的空气会吸收很大一部分热量,进而降低火风暴的毁伤能力。
                很多人误以为,城市会在核爆的高温中灰飞烟灭渣都不剩。事实上,首先只有在地爆的情况下,爆心附近数才会有如此景象,而更广阔的城市区域受到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冲击波和热辐射。而火风暴只会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区域发生,而大部分地下人防设施则基本不会被大规模火灾波及。而如果按照常理,空爆打击城市,那么原爆点(Ground Zero)附近的建筑则会因极高的冲击波超压而被严重损毁,甚至整栋楼彻底坍塌。但由于空爆时,核爆火球不会触及地表,因此原爆点附近建筑并不会被高温“蒸发”
                原爆点(Ground Zero):爆心在地面的投影点,即从核弹空中爆炸的位置画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该线与地表的交界点即为原爆点。
                下图为空爆(Air Burst)示意图。
                【误区1】中已经提到,辐射落尘不是空爆的主要杀伤方式,冲击波、热辐射才是其致命所在,而冲击波又是核打击最重要的毁伤方式,没有之一。
                参考文献: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IP属地:浙江24楼2017-05-17 15:13
                回复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在长崎,在距离原爆点约500米处的常规防空洞内,有些幸存者甚至毫发未损。而对于现代大厦地下停车场来说,即便在核打击来临时,防爆门未能及时闭合,地表建筑的严重受损也不意味着地下车库中的避难者将因此受伤。换言之,防爆门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开放、但内部空间巨大的地下人防设施的防御效果较小型封闭避难所而言反而更好。
                  回到长崎,许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撑过了“胖子”的打击。哪怕地表建筑被火风暴或冲击波抹去,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设施仍基本完好无损。下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覆土家庭后院放空设施(摄于长崎遭受核打击后)。这个家用防空设施距原爆点仅90米,但实质上并未在核爆中受损。日方统计数据认为,这一幸存的家用防空设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压。(65磅每平方英寸,约合0.45兆帕,大概是四个半标准大气压)
                  再次标注:原爆点ground zero=爆心投影点surface zero,即核弹空中爆炸位置在地面对应的那个点


                  IP属地:浙江25楼2017-05-18 01:32
                  回复
                    【误区4拓展阅读 · 广岛、长崎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
                    再次声明一下,【上篇】的10大误区部分是对【下篇】主要内容的精炼和部分拓展。因此,上篇的参考文献相对下篇而言会比较少,但大家不用担心,从误区4开始,参考文献数量直线上升。
                    ——————————————————————————————————————
                    对于“距原爆点90米仍幸存”这一点,可能会有吧友表示难以置信,因此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楼主在此将详细介绍【误区4】中图片的来源。下面的两张黑白照片都是覆土的木质结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左图已经在【误区4】中出现过,大家都不陌生,该防空设施是长崎核爆炸中距离原爆点仅90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而右图则是广岛核爆炸中距原爆点274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
                     
                    我在写【误区4】时所参考的文献中并没有直接出现90米字样,原文是 less than 100 yards(不到100码),而我在发帖时直接换算成了公制单位。不过,该图的原始出处却明确地标有90metres字样。左图最早出现在1946年由H.M. Stationery Office出版的The 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sat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port of the British Mission to Japan一书中。而右图则最早作为配图出现于1963年Science(顶顶有名的《科学》杂志)第142期的一篇名为AdequateShelters and Quick Reactions to Warning: A key to Civil Defense的文章中,照片出现位置的具体页码为该期Science的第665页。
                    而在由Cresson H.Kearny撰写,于1979由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publication出版发行的 Nuclear War Survival Skills(也是我【误区4】的引用来源)一书中,Dr.Kearny详细解释了这两张照片中简易木质结构防空设施的具体构造。作者在书中强调,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期极度缺乏钢材,因此民用设施大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原料。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脆弱的木质结构却也能在核爆炸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中幸免于难。这种简易防空设施顶部盖有3英尺厚(约90厘米,Dr. Kearny在原文中用的都是英制单位)的覆土。狭小的防空洞与3英尺厚的覆土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穹架结构,吧友们可以从黑白照片中清晰得看出,两个防空洞都是呈弧形的。足够厚的覆土极大得削弱了来自空中的冲击波,进而保护力覆土下的木质结构防空洞。这种穹架构造直到1957年才引起美方的重视,继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美方将其称为Expedient Small-Pole Shelter。对于这一点,我在【误区4】中已经提到,测试发现这种穹架结构平均能承受53psi的压力。而其内压力的增速也非常缓慢,避难所外的高压甚至不会对避难者的耳膜造成损伤。一个家庭可在数日内完成对上述简易避难设施的建设。
                    左图的原始出处链接: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Effects_of_the_Atomic_Bombs_at_Hiros.html?id=ANWhjgEACAAJ
                    右图的原始出处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4068211


                    IP属地:浙江26楼2017-06-25 10:22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7-06-25 12:29
                      收起回复
                        但是我依然坚持认为只要一枚大伊万就可以让日本gg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7-06-25 12:30
                        收起回复
                          【误区5·拓展阅读】:冷战末期核战后美苏损失情况及战后重建速度——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报告的图表及翻译
                          楼主已在截图中对关键信息进行了标注和翻译,大家就当额外的图表看一看吧。这份研究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可以看作对现阶段核战灭世论的疯狂打脸。
                          ——————————————————————————————————————
                          【截图-0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简介及基本信息】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是一份由美帝参联会牵头,对核战后美苏两国战争准备程度、战争适应能力、战后恢复能力的联合研究报告。其初版于60年代完成,而自1973年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发布后,又在之后得10多年时间里陆续进行了多次更新和补充。该研究分析的是核交换总当量达100亿吨tnt条件下的全面核战争,21世纪的今天,现有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Kristensen 2007)。
                          截图0是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的部分截选,而截图2-4则始80年代初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更新版的截选。下图节选自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1973年版本。

                          下图中的机构均参与了JCS Study Group,均为这份研究报告的贡献者。当然啦,不同机构的不同报告副本分配与其贡献度并无关联。

                          ——————————————————————————————————————
                          【截图-1 JCS study group致OSR的一封信】(重头戏)
                          由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将“美苏核战后10年左右恢复战前经济、军事实力”的结论分散在大量图表中,因此楼主先援引一封该研究人员在1976年与当时OSR负责人Richard Lehman的通信。这份通信有大量文字被美帝覆盖,甚至Dear Richard都被遮盖,但第二段楼主红色划线部分仍然清晰得表达了,“如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等文献都表示现代国家在全面核战争之后仍能运行,且能在惊人的10年时间内恢复战前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可见,当时的美帝军方认为,当美苏双方扔了总计当量达100亿吨的核弹后,双方霸权仍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仍能在战后继续恢复实力继续竞争,而战后和平环境下恢复战前实力的时间仅需10年。

                          参考文献:
                          Kristensen, H M 2007, A Rebuttal of the U.S. Statement on Nuclear Weapons Alert, Dismantlements and Reductions


                          IP属地:浙江29楼2017-06-25 1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