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吧 关注:490,928贴子:7,396,951

回复:【第一届回归运动】核武器作用方式及全面核战争的影响【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2 腾讯〗
再看腾讯,虽然腾讯新闻也难逃网媒缺乏严谨性的窠臼,但下图中的新闻标题还是在陈述事实的,且将此新闻归属国际花边类。相较网易猪网的黑心小编而言,这篇新闻的腾讯编辑素质不错。不过呢,正文部分还是表达了怪鱼与福岛核泄漏事故间微妙联系的猜测,毕竟这篇腾讯新闻的索引是每日邮报嘛。
〖腾讯新闻原文截图〗


来源:http://news.qq.com/a/20150917/050371.ht
下图为每日邮报的原图:

每日邮报的原标题为:Japanese fisherman reels massive fish caught coast Japan not far site Fukushima nuclear plant accident,倾向性实在是太明显了
来源: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237069/Japanese-fisherman-reels-massive-fish-caught-coast-Japan-not-far-site-Fukushima-nuclear-plant-accident.html


IP属地:浙江18楼2017-03-04 22:39
回复
    前排滋磁楼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3-04 23:03
    回复
      〖2.3 每日邮报〗(疯狂吐槽模式已开启)
      既然上面都说到每日邮报了,必须使劲黑一黑嘛。楼主最厌恶的网媒是网易,其次就是每日邮报了,毕竟每日邮报可是全球最强的新闻发明家呢。
      这里多说两句,英国报纸分两种,所谓大报broadsheet和小报tabloid,顾名思义,前者格局大,后者格局小。大报内容严肃可靠,相对来讲权威可信,如泰晤士报The Times和卫报The Guardian;相反,小报则是教育水平低下的中年大妈们的最爱,充斥着明兴花边和各种耸人听闻的假新闻。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伦敦发生了火灾,泰晤士报会这么报道“伦敦消防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有3人正在医院接受救治”,而每日邮报会这么报道“伦敦某卡车司机表示大火席卷N幢楼房,目测有数百人伤亡”。这就是区别。由此可见,作为小报的每日邮报是丝毫没有权威性的。
      当然啦,如果每日邮报安心做它的小报,楼主自然也没意见,毕竟媒体要服务受众嘛,但关键是这货居然想立牌坊,把自己伪装成严肃可信的大报,这就不能忍了。明明是被人拿来看娱乐新闻的小报,却假装是大报,对严肃话题大谈特谈,疯狂得用不实的言论和没有根据的报道来误导群众,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无耻”来形容了。跟网易一个德行。


      IP属地:浙江21楼2017-03-05 01:31
      回复
        〖2.3.1标题的误导性〗

        就以每日邮报的“福岛变异植物”新闻为例。先看标题“Revenge of the mutant vegetables? Pictures ofcrops 'deformed by fall-out of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sweep Asia. . . but is it all just a hoax? ”
        我们来逐句解读一下:
        第一个疑问句吸引读者:“变异植物复仇啦?”
        第二句陈述事实:“变异植物的照片席卷亚洲”
        第三句装逼:“不过变异植物会不会只是骗局呢?”
        很明显,but is it all just a hoax?成功伪造出一种本文“将带领某位生了5个娃体重200kg中年大妈一览东亚核泄漏事件真相”的错觉。楼主表示呵呵哒。
        标题下面三句补充说明,看似都是陈述事实,然而第三句还是暴露了每日邮报小编的倾向(红框那句),明明在讲变异植物这件事,干嘛要拿“福岛核泄漏”跟“切尔诺贝利”比呢?这不是摆明了要勾起英国大妈们儿时对“切尔诺贝利”的恐怖印象,继而再发挥想象产生对福岛核泄漏更强烈的恐惧和排斥吗?
        我们来详细批驳一下这第三句话。这小编虽然人品差,但的确深谙tabloid生存法则,不仅标题起得好,还非常了解自己的受众。60后70后的英国中年妇女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1986切尔诺比利核泄漏事件,但由于尚年幼,缺乏判断力,在冷战核阴影下的幼年大妈们对切尔诺贝利的各种谣言深信不疑,这种对核电站安全事故的本能恐惧在80年代末就根植于大妈们的心。在这些英国大妈眼里,核泄漏变异什么的真是太平常不过了,切尔诺贝利不是辐射死了好几万人吗?不是变异出了超大蚯蚓吗?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大西洋和哥斯拉大战三百回合呢?(事实是,06年WHO统计数字表示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为50人以下且没有“变异”的动植物产生,08年的统计数字则为64人死亡)
        那么,对这些大妈们来说,核泄漏不导致动植物变异那还是核泄漏咩?每日邮报小编可谓用心良苦啊。可以被MI6请去当心理战专员了。
        针对截至06年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不到50人这一点现在只是提一下,具体放在下篇介绍。但鉴于无良媒体都是宣称死亡数千人数万人,因此楼主有必要先放一下相关参考文献:
        世卫组织06年文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explains the health impacts of the world'sworst-ever civil nuclear accident"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文献,IAEA, 2014, Chernobyl's Legacy: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Impact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Governments of Belarus, the RussianFederation and Ukraine
        说明:有关切尔诺贝利的畸形儿谣言,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参阅上篇部分的“【误区8·拓展阅读】-2:从四份文献来看切尔诺贝利畸形儿的谣言”以及下篇部分的第二节“2.核武器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差异”


        IP属地:浙江22楼2017-03-05 01:31
        回复
          〖2.3.2报道中的阴谋论引导〗本则新闻最后一段彻底暴露了它小报的本质。吧友们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没错,就是宋鸿兵同志玩得最6的阴谋论嘛。The Japanese Embassy has contacted u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our item and asked us to clarify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images are related to the Fukushima incident. 翻译:“在我们发布了变异植物的相关新闻后,日本大使馆联系了我们。他们希望本报向大众澄清现阶段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变异植物图片与福岛事件之间的联系的。”
          哇哦,看到这里,英国大妈们都快高潮了,bloody hell,黄祸!罪恶的日本人!这一定是傅满洲的阴谋!!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发链接度娘会吞贴,所以链接就以图片形式发上来了,大家见谅)


          IP属地:浙江23楼2017-03-05 10:17
          回复
            【2.4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变异动植物无关。
            ————————————————————————————————————————
            〖2.4.1变异植物〗——正常变异,与福岛无关
            一篇Fukushimamyths vs facts的文章指出,网上流传的变异植物照片大部分来自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虽然他们的倾向性很明显,专门爆料福岛核事件严重后果,但他们在上传照片时都明确了时间和地点,为大众提供了自行辨别事情真相的可能。且明确告诉大众,他们这个网站认为照片与福岛事件可能有关联,而没有像每日邮报或者网易那样直接一口咬定照片与福岛事件的关系。但可笑的是,每日邮报和网易却干脆把照片的时间地点都吃了,非常刻意得诱导大众。
            再强调一下,网易和每日邮报故意删除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信息,让大众失去了结合相关知识,自行判断事件真伪的可能。这两个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再编辑,用有限的且具误导性的信息来蒙蔽大众。很显然,这种行为是无耻下流的,这帮编辑心里真的只有名和利,比fukushima-diary这摆事实讲道理的网站蹩脚多了。所以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恨,网易、每日邮报下三滥的行为怎么能不叫人恶心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已经提到,fukushima-diary这个图片来源网站明确贴出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来辨别一下,变异植物是否真的与福岛事件有关。
            实际上,这些所谓变异植物的发现地点距福岛核电站都百公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12月发表的报告,截止2011年7月,核电站周边20公里以外的地区辐射强度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0.1μSv/h(0.1微西弗每小时)。但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变异向日葵还是变异卷心菜,都拍摄于2011年7月以后,请注意下图。也就是说,拍摄地的辐射强度已经下降至正常水平。那么很显然,变异植物只是常规的小概率事件,与福岛事件无关。国家地理杂National Geographic志指出,这些所谓的变异,只是一些罕见但并不特殊的性状,如簇生fasciation,猫脸果cat facing等。
            向日葵,拍摄于2012年8月
            来源:http://fukushima-diary.com/2012/08/proliferated-sunflower-in-yamagata

            卷心菜,拍摄于2012年6月
            来源:http://fukushima-diary.com/2012/01/worst-vegetable-mutation/

            更多信息详见:
            http://urbanlegends.about.com/b/2013/07/23/fukushima-mutant-vegetables-debunked.ht
            一大堆参考文献来袭:
            Maju,2014, ‘Fukushima myths vs facts’, For what we are they will be, <http://forwhatwearetheywillbe.blogspot.tw/2014/06/fukushima-myths-vs-facts.html>, accessed 21 April 2016.
            Howard, BC 2015, ’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 Fukushima Radiation?‘, NationalGeographic,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07/150723-fukushima-mutated-daisies-flowers-radiation-science/>, Accessed 21 April 2016.
            Emergencyoperating centre 2011, ‘Review of Radiation Monitoring Continuously Conductedby MEXT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 at TEPCO’s Fukushima Dai-ichi NPP,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Pl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
            ————————————————————————————————————————
            〖2.4.2变异动物〗——这货根本没变异
            大家还记得可怜的日本小哥怀里那条巨大的怪鱼吗?放心,这货绝壁是正常的。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Timothy Mousseau 教授表示,"Very, very few mutations lead toextra-large size." 也就说,绝大多数变异导致小型化,而不是大型化。所以什么切尔诺贝利巨鼠、什么广岛巨型昆虫,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而日本小哥抓到的正是一条在正常情况下长得特别大的?鳚Chirolophis japonicus。不要因为人家个头大,就说人家变异,人家在海里吃那么多鱼长那么多肉被人类抓住已经很伤心了好伐
            注:TimothyMousseau 在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世界排名24)取得了一堆博士学位,包括PhD,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和PhD,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Genetics。总之就是个具备遗传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家。
            继续上参考文献:
            Keartes, S2015, ‘No, This Wolffish is not a Fukushima Radiation Mutant’, Earth Touch News,<http://www.earthtouchnews.com/wtf/mutants-and-freaks/no-this-wolffish-is-not-a-fukushima-radiation-mutant>,accessed 21 April 2016.


            IP属地:浙江25楼2017-03-05 10:52
            收起回复
              5.


              IP属地:阿联酋26楼2017-03-05 12:20
              回复
                核爆48小时呢极度危险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3-05 13:28
                收起回复
                  【番外2·核武器基本概念及分类】
                  【1. 基础概念】
                  【1.1 名词解释】
                  核武器的标签有很多,比如常见的“原子弹atomic bombs”、“氢弹hydrogen bombs”、“核弹nuclear bombs”、“裂变弹fission bombs”、“聚变弹fusion bombs”、“热核武器thermonuclear weapons”。对于这些名词稍作剖析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描述核武器相关概念时做到规范用词。
                  〖1.1.1 “原子弹”〗
                  核裂变武器通常被称作原子弹,英文atomic bombs,或简称为A-bombs。“原子弹”一词也是核武器最早的称谓。但这一名词实际上并不准确,原因在于所有化学爆炸释放的能量也同样源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仅“原子弹”冠名核裂变武器,而不对“核裂变”这一原理进行突出说明,是不恰当的。但“原子弹”这个词已经广泛为大众所接受,也经常被曼哈顿计划参与者使用,因此原子弹这个词广为流传。
                  在学术写作中,对于“原子弹atomic bombs”一词均取其狭义的解释,即仅用“原子弹”一词来指代早期的裂变核武器,尤其特指用以广岛长崎核打击的那两枚原子弹。由此,衍生出了“原子弹幸存者Atomic-bomb suvivors”这样的表述。
                  下图为1969年Delayed Radiation Effects in Atomic-Bomb Survivors的截图,该文标题上即应用了“原子弹幸存者Atomic-bomb suvivors”这一表达。
                  索引:Miller, R W 1969, "Delayed Radiation Effects in Atomic-Bomb Survivors", Science, Vol. 166, No. 3905, pp. 569-574.

                  ———————————————————————————————————————
                  〖1.1.2 “氢弹”〗
                  核聚变武器通常被称作氢弹,英文hydrogen bombs,或简称为H-bombs。原因在于氢的同位素是聚变武器反应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早期的聚变武器设计中,氘(重氢, hydrogen-2)也的确是唯一的聚变燃料。因此,核聚变武器在研发伊始便被冠上了“氢弹”这个称呼。
                  下图为1982年Hydrogen bomb history的截图,该文的标题很显然应用了“氢弹hydrogen bombs”一词。
                  索引:Bethe, H A 1982, "Hydrogen bomb history", Science, Vol. 218, No. 4579, pp. 1270-1270.


                  IP属地:浙江28楼2017-03-05 13:38
                  回复
                    〖1.1.3 “热核武器”〗
                    核聚变武器也被称作“热核武器thermonuclear weapons”,这得名于聚变反应时需要借助的高温。而这也是“热核战争thermonuclear war”一词的由来,该词诞生于冷战中后期。由于美苏两国核武库中核聚变武器(热核武器/氢弹)比重不断上升,所以“核战争”这一概念也就逐渐与“核聚变武器(热核武器/氢弹)的大量应用”相等价,“核战争”也就因此被称之为“热核战争”。
                    “热核战争thermonuclear war”一词流行于50、60年代,以纯粹简述核战争的“On thermonuclear war”一文为例,该文发表于1960年,标题很显然应用了热核战争一词。
                    索引:Kahn, H 1960, "On thermonuclear w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7, No. 4.

                    而在1961年,美帝商圌务部编纂的简述核战争后经济恢复的Economic Recovery from the Effects of Thermonuclear War一文,也同样在标题中以热核战争Thermonuclear War来指代核战争。但需要注意的是,热核战争一词在学术写作、政圌府报告中的出现频率远不及更准确的“核战争nuclear war”一词。即使是“热核战争”这一称谓大行其道的60年代,“核战争”这个表述仍然占据着统圌治地位。比如同样论述核战后经济恢复的Economic Recovery after Nuclear War一文就使用了nuclear war一词。
                    索引1:Winter, S G 1961, Economic Recovery from the Effects of Thermonuclear War
                    索引2:Ridker, R G 1963, Economic Recovery after Nuclear War

                    ————————————————————————————————————————
                    〖1.1.4 总结〗
                    总结一下:由于核武器区分于其他种类武器的本质在于核裂变、核聚变并都涉及了原子核(atomic nucleus)的变化,因此“核武器nuclear weapon”是用以指代裂变、聚变武器的最佳词汇。所以我们在谈论核武器时,最准确的用词仍然是“核武器”、“核战争”、“(核)裂变武器”、“(核)聚变武器”。


                    IP属地:浙江29楼2017-03-05 15:46
                    回复
                      5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3-05 15:50
                      回复
                        【番外2·核武器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核武器分类】
                        【2.1 类别的划分以及“代”的划分】
                        〖2.1.1 类别划分——“纯裂变武器”及“裂变/聚变混合武器”〗
                        严格意义上,目前技术条件下仅有两类核武器,“纯裂变武器”和“非纯裂变武器”。由于“非纯裂变武器”与“裂变/聚变混合武器”等价,因此核武器分类也可以表达为“纯裂变武器Pure Fission Weapons”以及“裂变/聚变混合武器CombinedFission/Fusion Weapons”。
                        通俗点讲,核武器分为“原子弹”和“非原子弹”。如果以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去解释,那么原子弹属于纯裂变武器类别,而氢弹、中子弹则属于裂变/聚变混合武器类别。也就是说,未涉及核聚变的原子弹属于第一大类——“纯裂变武器”。而由于除了早期原子弹之外的其他核武器设计都涉及了核聚变,因此除原子弹外的其他核武器均属于第二大类——“裂变/聚变混合武器”。
                        而国内网络流传的脏弹则不属于核武器行列,是的没错,脏弹不是核弹。重要的事情多说一遍,脏弹不是核弹。
                        〖以公式表达核武器分类-1〗
                        下面用几个公式来帮助大家直观得理解核武器的这两大类别。
                        公式1:脏弹⊄核武器
                        公式2:纯裂变武器=原子弹
                        公式3-1:非纯裂变武器=裂变/聚变混合武器=氢弹+中子弹+其他非纯裂变武器
                        〖以公式表达核武器分类-2〗
                        此外,中子弹、三相弹都是二相弹(即通常意义上的氢弹)的变种。所以公式3可以改写为
                        公式3-2:非纯裂变武器=裂变/聚变混合武器=二相弹+二相弹衍生设计(三相弹+中子弹)+其他非纯裂变武器
                        说明:关于脏弹、二相弹、三相弹的解释会在本章节后文中详细展开


                        IP属地:浙江32楼2017-03-05 22:36
                        回复
                          〖2.1.2 代数划分——“第一代”、“第二代”及“伪第三代”〗
                          〖2.1.2.1 “第一代”和“第二代”核武器〗
                          严格意义上,目前技术条件下仅有两代核武器。代数划分基本与类别划分对应,“第一代核武器”对应“纯裂变武器”,而“第二代核武器”对应“裂变/聚变混合武器”。第一代核武器即尚未应用核聚变的纯粹裂变武器,而第二代核武器则为应用了核聚变的裂变/聚变混合武器。第一代核武器的代表是“小男孩”、“胖子”原子弹。第二代核武器的代表是W78核弹头
                          当今世界有核国家的核武库都被第二代核武器所占据,其主体为初级非球状且应用了氘-氚助爆剂而次级应用了U235反射层的二相弹,但诸如朝鲜、以色列等拥核国家则大多仍还停留在第一代核武器的阶段。
                          〖2.1.2.2 “伪第三代”核武器〗
                          所谓的第三代核武器在严格意义上仅仅是第二代核武器中二相弹设计的变种,是为了战术目的而设计的具有“特殊效用”的核武器。由于第三代核武器在核武器设计上并未应用任何革命性的新技术,因此它们实为“伪第三代”。另外,第三代核武器的出现背景是与美军方不断增大的战术核武器需求相对应的,是与军方不断谋求在战略核打击外在战区层面使用核武器相对应的。因此,在“战术目的”和“理论限制”的双重作用下,“伪第三代核武器”往往是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比如中子弹)简单说,只要是具有特殊用途且强化了核弹某一方面特性的核武器都可以算作是第三代核武器。
                          伪第三代核武器主要有五个发展方向:
                          1. ERW — Enhanced Radiation Weapon增强辐射武器,比如中子弹NeutronBomb
                          2. RRR — Reduced ResidualRadiation降低参与辐射武器,比如冲击波弹Enhanced Blast Bomb
                          3. EPW — Earth Penetrating Warhead钻地弹头,比如B61-12核炸弹
                          4. EMP —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Pulse 增强电磁脉冲武器,无
                          5. DEW — Directed Energy Weapon定向能武器,无
                          第三代核武器的发展方向虽然有很多,但真正投入资源并且获得成果的方向却并不多。严格来说,只有ERW增强辐射武器和EPW钻地弹头这两个方向取得了成功。
                          ————————————————————————————————————————
                          〖2.1.2.2.1 增强辐射武器ERW〗
                          增强辐射武器的代表就是中子弹。在美帝核武库中,最著名的中子弹就是W70-3核导弹弹头和W79-0核炮弹弹头。
                          〖W70-3〗
                          W70-3是为MGM-52“长矛”战术弹道导弹研发的中子弹弹头,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投入现役并列装的中子弹,当量1000吨。W70-3的量产时间为1981年8月到1983年2月,于1992年全部退役,制造总数为380枚。



                          〖W79-0〗
                          W79-0则是M753 203mm核炮弹设计的中子弹弹,可由M110自行榴弹炮发射,有三种可选当量,500吨、1100吨或2500吨。W79-0的量产开始于1981年7月,其退役则开始于80年代中期,并于1992年全部退役,制造总数为325枚。


                          参考文献:Taylor, T B 1987, "Third-generation nuclear weapons",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56, No. 4, pp. 30-39.


                          IP属地:浙江34楼2017-03-06 16:20
                          回复
                            支持大佬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3-06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