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大师吧 关注:6,537贴子:89,989

怎样行善积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果报应与四柱信息同步 -- 邵伟华
近十年来,我把研究命理同佛学结合起来,经证实人的因果报应与四柱信息有同步的规律。佛学界强调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这一论点是千真万确的。佛学界有的人提出:人的命算也是那么一回事,不算也是那么一回事,只要信佛就可以免灾增福。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全面。更主要的是行动,那就是要行善积德,慈悲为怀。有的人信佛,甚至有的人是出家僧,因他违背了与人行善积德,慈悲为怀的宗旨,结果干坏事而犯罪的。所以信佛拜佛必须在行动上做到行善积德,慈悲为怀,才可以达到化灾免灾增福寿的目的。
  对人类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罪孽,有的孽是前世做的,的有孽是今生做的,这些会受到报应。了解命运,掌握命运,就是为了更好的行善积德,以达到化灾免灾,增福延寿,为子孙造福的目的。
  因果报应,特别是罪孽报应,前面讲过,罪孽有前世作的,出有今世作的。四柱信息显示好的流年大运为得福报,走败运为祸报。福报的福大福小,祸报的灾大灾小,都是根据你前世,今生的行善积德和做坏事的程度而定,就如现在的评功和受处罚一样。
  我在研究因果报应循环规律和命理中发现,一个人在今生走红运时,如不注意行善积德,很容易出现作孽之事,在走败运时,就遭孽报。如有的人走好运时,又升官又发财,手中有权有势,就忘了行善积德,多为人民做好事的宗旨,就慢慢的变坏,又是贪污又是受贿,或者整人、害人,干一些损人利已的孽障。当败运一到,事情败露,受到撤职法办,这就是遭恶报。
  我知道一件真事:一个小伙子好打架,走好运时,总是打伤别人,自己好像无事。他打人的特点是专打对方的肝部,使不少人因肝伤长期不愈。当他走败运时,有一天他不小心跌了一跤,结果被一根根金属棍戳穿了他的肝而死亡。
  走败运一般是遭祸报,这种祸报有前世和今世的。有的在败运中不行善积德,还会犯下新的罪孽。如盗窃分子走好运时,难被抓获,走败运时被抓获,他不但不老实认罚,还负隅顽抗,甚至行凶杀人,造下新孽,必然会加重他的恶报。这就是说,不完全是走败运就中作孽,走红运易作孽。
  人的祸报,的有报得早,有的报的晚,报得早者一般在十五岁之内起立运有灾有难,多为前世作下的孽;老来走败运而灾报者,有前世和今世作的孽。
  最后简单的讲一讲,怎样行善积德。行善积德,就是做好事、善事、与人为善,一切以慈悲为怀。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只有拿钱物救济贫苦人,或捐献钱物。其实这只是行善的一种方式,无钱无物者可以出力,如扶老爱幼,乐于助人,为病残老人做好事,救人之危,看见路上有玻璃、有石头或瓜果皮及时捡起来丢在路边,在火车、汽车上及时给老残妇幼让坐位,或者参加义务劳动等等,这些都是行善积德。如我在别人化死亡灾时,要他出钱修路,他说家穷无钱怎么办,这说无钱也没有关系,你去修路工程参加一个月到两个月的义务劳动该可以吧。来人说,这个做得到。他回去照我的办法作,同样达到化灾的目的。所以说,行善积德,可以出钱,也可以出力。在生活中"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就是行善积德。


1楼2014-06-28 13:45回复
    @唵_嘛_呢叭咪吽


    2楼2014-06-28 13:48
    收起回复
      二、施比受更有福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个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名臣,今人楚亭、德政,官运亨通,也是他的后代。


      6楼2014-06-29 13:53
      回复
        六、敬神护法子孙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安徽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跟我父亲很有交情,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他很留心佛道思想,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偶然行至一村,见一寺院破漏,观音佛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钜,恐怕难予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经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破损,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的虔诚心,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同父亲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儿子汴,与孙子柽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对一个无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这个囚犯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情过节,并许身给他,或许肯用些情份,那么我就能活命了。’他的妻子流著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待,并告诉她丈夫的意思。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尽力平反案情,结果犯者无罪获释,他们夫妻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给你,当扫地的小妾,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备了礼物娶她了。后来生儿子名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以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为善的实例。


        10楼2014-06-30 08:58
        回复
          八、端善与曲善
          什么是端善与曲善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做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就跟圣人所想的不一样。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偾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12楼2014-06-30 09:01
          回复
            九、阳善与阴善
            善又有阳善与阴善之分。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因此,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13楼2014-06-30 09:03
            回复
              十、是善与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17楼2014-07-03 09:28
              回复
                奇门大师吧 关注
                回到奇门大师吧首页,点一下上方的关注即可。@孙天祺year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0楼2014-07-03 17:35
                回复
                  十一、偏善与正善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算。一年后,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正中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偏中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22楼2014-07-04 08:58
                  回复
                    十二、半善与满善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妃,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仙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善,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如此就是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那么即使是万两黄金,也只半善而已。


                    23楼2014-07-04 20:05
                    回复
                      十三、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只一小卷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那一小卷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三十多岁,那来这么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又问:‘这小卷善簿写些什么’
                      阎王笑:‘这是朝廷常兴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接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顷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著想之善举,这就所谓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的好例子,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去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必更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24楼2014-07-04 20:09
                      回复
                        十四、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1)与人为善。
                        (2)敬爱存心。
                        (3)成人之美。
                        (4)劝人为善。
                        (5)救人危急。
                        (6)兴建大利。
                        (7)舍财作福。
                        (8)护持正法。
                        (9)敬重尊长。
                        (10)爱惜生命。


                        25楼2014-07-05 08:32
                        回复
                          (1)何为与人为善
                          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示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失,尽量宽恕包涵,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见人小善,也要舍己从人,加以表扬。凡日用间,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念念不忘为大众著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26楼2014-07-06 06:06
                          回复
                            (2)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爱存心。


                            27楼2014-07-06 06:27
                            回复
                              (3)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不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这种成人之美的功德可不小,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瓦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就变成贵重的圭璋。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28楼2014-07-06 0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