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94,643贴子:16,487,570

回复:评,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_札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因为一切商品都按照一定量金和一定量商品含有等量劳动时间的比例用金来衡量自己的交换价值,金就成了价值尺度,而金首先只是由于作为价值尺度这一规定——作为价值尺度它直接用一切现有的商品等价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才变成一般等价物或货币。另一方面,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现在都用金来表现。在这个表现中,要区别质的因素和量的因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作为同一的同样的劳动时间的化身存在着;而商品的价值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因为各商品在与金相等的比例上彼此相等。这一方面表现出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在它们的金等价物上表现出这个劳动时间的量。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地用一种特殊商品,或者说,用商品同一种特殊商品相等的唯一等式,作为一般等价同时也作为这个等价的程度表现出来,就是价格。价格是商品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内部出现时的转化形式。
评:
令人钦佩,有哲学家的风度。


77楼2013-04-19 07:09
回复
    原文
    可见,商品通过它们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金价格这个过程,同时把金表现为价值尺度,从而表现为货币。如果它们全面地用银或小麦或铜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而表现为银价格、小麦价格或铜价格,银、小麦或铜就会变成价值尺度,并且因此变成一般等价物。商品要在流通中表现为价格,它们在进入流通之前就应该是交换价值。金所以变成价值尺度,只是因为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计自己的交换价值。但是这种过程中的关系——金作为尺度的性质正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的全面性的前提是:每一单个商品都按照金和自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比例用金来衡量自己,因此,商品和金之间的真正尺度是劳动本身,或者说,商品和金是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彼此作为交换价值而相等的。至于这种相等实际上如何发生,在简单流通领域内不能加以研究。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生产金银的国家,一定量的劳动时间直接体现在一定量金银中,而在既不产金也不产银的国家,是通过迂回的办法达到同样的结果的,这就是用本国的商品,即本国平均劳动的一定部分去同那些有金银矿藏的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交换物化在金银中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金要充当价值尺度,就必须是一个潜在可变的价值,因为它只有作为劳动时间的化身才能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而同一劳动时间又随着实在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动而实现在同一些使用价值的不同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用金来估计,正如每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用一种别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样,其前提不过是金在一定时刻代表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前面讲过的交换价值规律也适用于金的价值变动。如果商品的交换价值保持不变,那末它们的金价格只有在金的交换价值跌落的时候才能普遍上涨。如果金的交换价值保持不变,那末金价格只有在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上涨的时候才能普遍上涨。商品价格普遍跌落的场合则相反。如果一盎斯金的价值由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发生变动而跌落或上涨,那末它的涨落对一切其他商品都是同等程度的,因此,它在一切其他商品面前依旧代表一定量的劳动时间。同一些交换价值现在是用比从前大或比从前小的金量来估计,但是它们是按照自身的价值量来估计的,因而它们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同样的价值比例。2∶4∶8变为1∶2∶4或4∶8∶16时,其比例仍然不变。金的价值变动了,交换价值就以改变了的金量估计自己,这个改变了的金量并不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正如银的价值虽然只等于金的价值的1/15,但这并不妨碍银把金排斥于这个职能之外。由于劳动时间是金和商品之间的尺度,而且金只有在一切商品都用它来衡量自己的时候才成为价值尺度,因此,以为商品的可通约性是由货币造成的想法,纯粹是流通过程的假象。相反,正是作为物化劳动时间的商品的可通约性使金成为货币。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时所采取的实在形态,是它们的使用价值形态。它们必须通过自身的转移才变成真正的一般等价物。它们的价格规定,是它们仅仅在观念上向一般等价物的转化,是一个尚待实现的同金相等的等式。但是,由于商品在自己的价格上只是观念上转化为金,或者说转化为只是想像的金,它们的货币存在还没有真正同它们的现实存在脱离,所以金还只是转化为观念的货币,还只是价值尺度,而一定的金量实际上还只是作为一定量劳动时间的名称起作用。商品彼此表现它们交换价值的一定方式决定着金借以结晶为货币的形式规定性。现在,商品是作为两重存在而互相对立着,实际上作为使用价值,观念上作为交换价值。现在,它们彼此把自己所包含的劳动的两重形式表现出来了,因为特殊的实在劳动作为它们的使用价值而实际存在着,而一般的抽象劳动时间则在它们的价格上取得想像的存在,在这种存在上,它们是同一价值实体的同样的、只有量的差别的化身。


    78楼2013-04-19 07:10
    回复

      发现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古典经济学的贡献。
      “以为商品的可通约性是由货币造成的想法,纯粹是流通过程的假象。相反,正是作为物化劳动时间的商品的可通约性使金成为货币。”商品的这种可通约性,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是一般财富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属性,所以,就有了名义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产生的可能。商品的可通约性或价值尺度,借助流通中的货币,形象、完整、高效率地建立起人们的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对比体系。价值观对比体系决定了人们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与人们对社会财富价值量的感悟和感悟能力正相关,与人们的智商和学历高低无关。


      79楼2013-04-19 07:11
      回复
        原文
        假定金变成价值尺度而交换价值变成价格的过程已经存在,一切商品在它们的价格上还只是想像的大小不同的金量。它们作为同一物即金的不同量而互相较量、互相比较和互相衡量,这样在技术上就有必要使它们同作为计量单位的一定金量发生关系,这个计量单位分为若干等分,每一等分又分为若干等分,因而发展成为标准。但是金量本身是用重量来衡量的。因而这个标准在金属的一般衡制中是现成的,所以在一切金属流通中,金属的一般衡制便首先起了价格标准的作用。当商品不再作为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交换价值,而作为用金来衡量的同名量相互发生关系的时候,金就从价值尺度转化为价格标准。商品价格彼此作为不同金量而进行比较,这样就结晶为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切合于想像的金量并把这个金量表现为等分的标准。作为价值尺度的金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规定性,两者的混淆曾经引起最荒谬的理论。金作为物化劳动时间是价值尺度,金作为一定的金属重量是价格标准。当金作为交换价值同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发生关系的时候,它是价值尺度,而在价格标准中,金的一定量成为金的其他量的单位。金所以是价值尺度,因为它的价值是可变的,金所以是价格标准,因为它被确定为不变的重量单位。在这里,正如在一切同名量的尺度规定中一样,尺度比例的固定性和确定性有决定的意义。把一定金量确定为计量单位并在这个单位之下确定若干等分的必要性,曾经引起一种想法,似乎一定金量(它的价值本来是可变的)同商品的交换价值被确定在固定的价值比例上了,不过这种想法没有看到,在金发展成价格标准之前,商品交换价值就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化为金量了。不论金的价值怎样变动,不同的金量彼此间总是表示同样的价值比例。哪怕金的价值跌落1/100,12盎斯金的价值仍然是1盎斯金的12倍,在价格上问题只在于不同金量彼此之间的比例。另一方面,1盎斯金决不会因为它的价值涨落而改变它的重量,也不会因而改变它的等分的重量,所以,不论金的价值怎样变动,金作为固定的价格标准总是起同样的作用。历史过程(我们在后面将根据金属流通的本质来加以说明)造成这样的后果:执行价格标准职能的贵金属的重量不断变动和减轻,但是它的重量名称却保持不变。例如,英镑还合不到它原有重量的1/3;苏格兰镑在合并以前只合原有重量的1/36;法国的利弗尔只合原有重量的1/74;西班牙的马拉维第还不到原有重量的1/1000;葡萄牙的瑞斯同原有重量的比例还要小得多。于是,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就和金属的一般重量名称在历史过程中脱离了。计量单位、它的等分以及名称的规定一方面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在流通内部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所以它必须成为法律的规定。这个纯粹形式的手续就落在政府身上。充当货币材料的一定金属是社会已经提供了的。在不同的国家,法定价格标准自然不同。在英国,例如,作为金属重量的盎斯分为pennyweights〔本尼威特〕、grains〔克冷〕、caratstroy〔克拉〕,但是,作为货币单位的1盎斯金分为78索维林,1索维林分为20先令,1先令又分为12辨士,这样,100磅22K金(1200盎斯)等于4672索维林10先令。可是在消失了国界的世界市场上,货币尺度的这种民族性又消失了,它让位给金属的一般的衡制。
        因此,商品价格或商品在观念上转化成的金量,现在用金标准的货币名称来表现了。英国人不说1夸特小麦等于1盎斯金,而说等于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这样,一切价格就用同样的名称表现出来。商品赋予自己交换价值的那个特殊形式,转化为货币名称,它们用这种名称彼此说明自己值多少。而货币这方面也就成为计算货币。
        每当从交换价值的观点来表示任何一种财富时,就会在脑中、在纸上或在谈话中发生商品向计算货币的转化。为了这种转化,必须有金的物质,但只是想像中的。用若干盎斯金来估计1000包棉花的价值,再用1盎斯金的计算名称如镑、先令、辨士来表现这些盎斯,不需要真金的一个原子。例如,在1845年罗伯特·皮尔爵士银行条例之前,在苏格兰连1盎斯金都没有流通,虽然1盎斯金,作为英国计算标准表现为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是法定的价格尺度。又如,西伯利亚和中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事实上虽然纯粹是物物交换,但是以银为价格尺度。因此,对于作为计算货币的货币说来,它的单位或单位以下的等分是否真正铸造出来,是毫无关系的。在征服者威廉时期的英国,1镑曾是1磅纯银,先令是1/20磅纯银,但镑和先令只是作为计算货币而存在,辨士即1/240磅纯银倒是当时大量存在的银铸币。相反,在今天的英国,虽然先令和辨士是1盎斯金的一定部分的法定计算名称,却并无先令和辨士存在。货币作为计算货币可以完全只在观念上存在,而实际存在的货币却按照完全不同的标准铸造。例如,在北美洲的许多英国殖民地中,流通的货币直到18世纪末叶还是由西班牙币和葡萄牙币组成的,但是计算货币却到处和英国一样。
        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和商品价格表现为同样的计算名称,例如,1盎斯金和1吨铁同样都可表现为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因此,金的这种计算名称被叫作金的造币局价格。于是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以为金用它自身的材料来估价,而且和一切其他商品不同,它从国家取得固定的价格。确定一定重量的金的计算名称被误认为确定这个重量的价值。金作为价格规定的因素并因而作为计算货币发生作用时,它不仅没有固定的价格,而且根本没有任何价格。如果金要有价格,就是说要在一种特殊商品上使自己表现为一般等价物,那末,这另一种商品就要和金一样,在流通过程中起一种排他的作用。但是,两个排斥其他一切商品的商品,彼此也是互相排斥的。因此,在金和银依法同时充当货币即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想把它们当作同一物质看待,总是徒劳无益的。如果假定同一劳动时间固定不变地物化在金银的同一比例中,这实际上就是假定金银是同一物质,而银这种价值较低的金属是金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分数。从爱德华三世起到乔治二世时期,英国币制史经历了一连串的混乱,其原因是法定的金银价值比例同金银价值的实际变动不断发生冲突。有时金的估价高了,有时银的估价高了。估价过低的金属退出流通,被熔化和输出。于是两种金属的价值比例再由法律加以调整,但新的名义价值很快又像旧的那样同实际的价值比例发生冲突。现代,由于印度和中国需要银,同银相比,金的价值暂时略微低落,结果在法国大规模地发生了上述现象:银被输出,被金逐出于流通之外。1855、1856和1857年,输入法国的金比从法国输出的金多了4158万镑,而从法国输出的银比输入法国的银多了34704000镑。在像法国这样的国家里,两种金属都是法定的价值尺度,两者在支付中都必须接受,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用其中的一种来支付,在这里价值增大的金属实际上有贴水,它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用估价过高的金属来衡量自己的价格,而其实也只有估价过高的那种金属才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这方面的全部
        历史经验总结起来不过是这样:凡有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事实上总是只有一种商品保持着这种地位。


        82楼2013-04-19 07:15
        回复

          这种历史经验毫无意义。不过,有助于理解汇率概念。马克思时代的英国货币和重量单位已经成为历史,现在不易理解了,需要历史知识的学习。
          这段文字为法定纸币概念做了理论铺垫。
          “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在转载的文本中没有“或”字,很费解。1盎司金重31.1034768g,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g,1先令为1/20镑,即含0.366119g金,1辨士为1/240镑,即含0.030509917g金。3镑17先令含金量为3×7.32238g+17×0.366119g共计28.191163g金。1012辨士的含金量为:1012×7.32238g/240,共计30.8760357g金。两者通过计算为约等,或许是22k金与纯金的标准不一致,参阅所附《历史小知识》。所以,原文中应该有“或”字。
          附,历史小知识:
          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为本位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 7.32238克纯金。由英格兰银行发行。辅币单位原为先令(Shiling)和辨士(Penny),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辨士。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 停止兑换黄金,金币停止流通。1925年5月13日,英国执行金块本位制,后因世界经济大危机,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弃,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由于外汇管制需要,1946年12月18日英镑含金量规定为3.58134克。一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衰落,逐渐被美元所取代。二战时期,英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将汇率固定为1英镑兑换4.03美元。1947年7月15日,英镑实行自由兑换,外汇储备迅速流失,同年8月份恢复外汇管制。1949年9月,英镑贬值30.5%, 英国规定汇率为1英镑兑换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再次贬值,降至2.40美元,含金量降为2.13281克。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辨士(New 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 50新辩士及1英镑的铸币。当年8月15日美元实行浮动汇率,英镑开始以不变的含金量为基础确定对美元的比价。同年12月18日美元贬值,英镑官方汇率升值为1英镑兑换2.6057美元。实际汇率可在1英镑兑换2.5471至2.6643美元的限度内浮动,波幅为4.5%。1973年3月19日,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英国未参加。翌年1月,英镑实际汇率制成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同年,英镑区缩小,仅包括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英镑发行的黄金准备至少相当于26.5亿英镑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对货币体系内各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6%。1992年9月16日,英国宣布脱离欧洲货币体系。


          83楼2013-04-19 07:16
          回复
            原文
            B.关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
            商品在价格的形式上只是在观念上转化为金,金从而只是在观念上转化为货币,由于这种情况,便产生了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因为在规定价格时,只是想像的金银起作用,金银只是当作计算货币起作用,有人就以为镑、先令、辨士、塔勒、法郎等名称,不是指金银的重量部分或某种物化劳动,而是指观念的价值原子。于是,比如说,如果一盎斯银的价值提高了,那它就包含更多的这样的原子,因此它就应当算成和铸成更多的先令。这种学说在英国最近一次商业危机中又流行起来,甚至在议会中,在1858年银行委员会报告所附的两个专门报告中也提出过。这种学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末叶。在威廉三世即位时,1盎斯银的英国造币局价格是5先令2辨士,或1/62盎斯银称作1辨士,12个这样的辨士称作1先令。按照这个标准,例如6盎斯重的银就铸成31个称作先令的银币。但是,1盎斯银的市场价格升到它的造币局价格之上,从5先令2辨士升到6先令3辨士,或者说,购买1盎斯生银必须付给6先令3辨士。既然造币局价格不过是1盎斯银的等分的计算名称,1盎斯银的市场价格怎么能升到它的造币局价格之上呢?这个谜一下子就解开了。在当时流通的560万镑银币中有400万镑已被磨损和刮削。有一次检验证明,57200镑银币应该重220000盎斯,实重却只有141000盎斯。造币局仍然按照同样的标准铸造,但是实际流通的轻先令所代表的1盎斯的等分却比它名称所代表的要小。因此,到市场上购买1盎斯生银,就得支付较多的这种变轻了的先令。这样就发生了混乱,于是决定普遍重铸,这时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财政部秘书长〕朗兹断言,1盎斯银的价值已经提高,因此今后它应该铸成6先令3辨士,而不应该同从前一样铸成5先令2辨士。其实,他也就是说,因为1盎斯的价值已经提高,所以它的等分的价值降低了。但是,他的错误理论只是一个正当的实际目的的掩饰。国债是用轻先令借的,难道要用重先令来还吗?在名义上得5盎斯而实际上得4盎斯的地方,他不说还4盎斯,却反而说名义上要还5盎斯,但是把它的金属含量减成4盎斯,把从前称作4/5先令的称作1先令。因此,朗兹实际上是维护金属含量,虽然在理论上是坚持计算名称。他的反对者只是坚持计算名称,因此把减轻了25—50%的先令同足量的先令说成一样,但他们反而硬说他们只是坚持金属含量。约翰·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代表工厂主反对工人阶级和贫民,代表商人反对旧式高利贷者,代表金融贵族反对作为债务人的国家,他在自己的一本著作中甚至证明资产阶级的理智是人类的正常理智,他也接受了朗兹的挑战。约翰·洛克获得了胜利,货币借来的时候是10—14先令合1基尼,而偿还的时候则是20先令合1基尼。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挖苦地总结这笔生意说:“政府在赋税上大占便宜,债权人在资本和利息上大占便宜,唯一受骗的人民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的Standard〔标准〕〈他们自己的价值的标准〉并未降低。”


            84楼2013-04-19 07:18
            回复
              原文
              斯图亚特以为,随着商业进一步的发展,人民会更机敏一些。他错了。大约在120年后,同样的quidproquo〔误会〕又发生了。


              86楼2013-04-19 07:20
              回复

                根据参照物货币形成的物价体系,有人超前时,必然有人落后,超前者的利润率高于落后者。没有参与这个社会生产交换过程的人不受影响,但是,不包括被社会生产边缘化的人。
                而大多数人民的价值观体系是滞后的。经济发展的不定周期规律,决定于战争、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率、生产增长率和政治经济制度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


                87楼2013-04-19 07:20
                回复
                  原文
                  贝克莱主教是英国哲学中神秘唯心主义的代表,他给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加上了讲求实际的“财政部秘书长”所忽略的理论气质,这是合乎常理的。他问:“难道不能把利弗尔、镑、克朗之类的名称看成只是比例名称〈即抽象价值本身的比例〉吗?难道金、银或纸币不只是用来计算、记载和监督〈价值比例〉的记号或符号吗?难道支配别人的实业活动〈社会劳动〉的权力不就是财富吗?难道货币实际上不只是转移和记载这种权力的符号或记号,而用什么材料做这种符号是十分重要的吗?”

                  关于价值尺度的单位、货币的单位以及货币符号的概念,都已经阐述说明了。
                  原文:
                  这里一方面混淆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另一方面混淆了作为价值尺度的金银和作为流通手段的金银。因为贵金属在流通行为中可以用记号代替,贝克莱就得出结论说,这些记号本身不代表任何东西,只代表抽象的价值概念。


                  88楼2013-04-19 07:23
                  回复

                    这些货币符号或记号不仅只代表抽象的价值尺度,还代表一种信用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借贷关系。


                    89楼2013-04-19 07:24
                    回复
                      原文
                      詹姆斯· 斯图亚特爵士对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发挥得如此充分,以致他的追随者(无意识的追随者,因为他们不知道他)既找不到一个新的说法,甚至也找不到一个新的例子。他说:“计算货币不过是为了衡量可售物品的相对价值而发明的任意的等分标准。计算货币与铸币(money coin)完全不同,铸币是价格,而计算货币即使在世界上没有一种实体作为一切商品的比例等价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存在。计算货币对物品的价值所起的作用,就像度、分、秒等等对角度的作用,标尺对地图的作用等等一样。在这一切发明中,总是采用一个名称作为单位。所有这些措施的用途不过是在于指示比例,货币单位的用途也是一样。因此,货币单位不能同任何一部分价值有固定不变的比例,也就是说,它不能固定在任何一定量的金、银或任何其他商品上。单位一经确定,用乘法就可以求出最大的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对商品发生影响的环境的总的结合以及人们的癖性,所以应当把商品价值看作只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变动着的。凡是用共同的、一定的、不变的标准妨碍和扰乱确切规定比例变动的做法,必定对贸易发生有害的影响。货币只是具有等分的观念标准。如果有人问:一个部分的价值的计量单位应当是什么,我就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度、分、秒的标准大小是什么?它们没有标准大小;但是,只要一个部分已经确定,依据标准的本质,其余的必定全都依比例确定下来。阿姆斯特丹的银行货币和非洲海岸的安哥拉货币就是这种观念货币的例子。”
                      斯图亚特所说的只是货币在流通中充当价格标准和计算货币的现象。如果几种商品在价格表上分别标价为15先令、20先令、36先令,那末,在比较它们的价值量时,实际上我所关心的既不是先令的含银量,也不是先令的名称。15、20、36这些数的比例已经说明一切,1这个数成为唯一的计量单位。比例的纯抽象的表现始终只是抽象的数的比例本身。因此,为彻底起见,斯图亚特不仅要撇开金银,而且还要撇开它们的法定的教名。他由于不了解价值尺度向价格标准的转化,自然就以为用作计量单位的一定量金,不是对其他的金量作尺度,而是对价值本身作尺度。因为各种商品通过自己的交换价值转化成价格而表现为同名的量,他就否定了使各种商品成为同名的那个尺度的质;又因为在各种不同金量的比较中用作计量单位的金量的大小是约定俗成的,他就连对这个大小总得有个规定都加以否定。他可以不说圆周的1/360是1度,而说1/180是1度;这时,直角就不是用90度计算,而是用45度计算,
                      锐角和钝角的计算以此类推。虽然如此,量角器仍然首先是有一定质的数学形式——圆,同时又是有一定量的圆的部分。至于斯图亚特的经济例证,一个反驳了他自己,另一个什么也没有证明。阿姆斯特丹银行货币实际上只是西班牙多布隆币的计算名称,当辛勤流转的铸币因为同外界剧烈磨擦而消瘦下来的时候,多布隆币却因懒洋洋地躺在银行地窖里而保持着自己的全部脂肪。至于那些非洲的观念论者,在有批判眼光的旅行家作出关于他们的详细报道之前,我们只能让他们听天由命了。法国的阿西涅可以说是近似斯图亚特所了解的观念货币:“国民财产。阿西涅100法郎”。诚然,这里阿西涅所应代表的使用价值,即被没收的土地,是确切指明了的,可是计量单位的量的规定被忘记了,因而“法郎”便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词。一个阿西涅法郎代表多少土地,要看土地公开拍卖的结果而定。但是实际上,阿西涅法郎是作为银币的价值符号来流通的,因而它的贬值也是用这个银标准来衡量的。在英格兰银行停止兑现时期,货币理论几乎比战报还要多。由于银行券贬值和金的市场价格高于造币局价格,银行的某些辩护人重新提出观念的货币尺度学说。卡斯尔里子爵给这种混乱见解找到了典型的混乱说法,他把货币计量单位说成是《a sense of value in reference to currency as compared with commodities》〔通货同商品比较所产生的价值感〕。巴黎和约签订以后几年,情况又容许恢复兑现,这时,威廉三世时代朗兹曾提出的问题,几乎原封不动地又被提出来了。庞大的国债,二十多年积下的大量私人债务和定额债券等,都是用贬值的银行券订立的。这些债务是否应该用每4672镑10先令不仅名义上而且实际上也代表100磅22开金的银行券来偿还呢?北明翰银行家托马斯·阿特伍德以Lowndes redivivus〔朗兹转世〕的姿态出现。他主张债权人在契约中名义上借出多少先令,就该在名义上收回多少先令;不过,如果按照从前的铸币含金量把大约1/78盎斯金称作1先令,那末现在应该比如把1/90盎斯金称作1先令。阿特伍德的门徒以“little Shilling men”〔小先令人〕的北明翰派而著称。从1819年开始的关于观念的货币尺度的争论,到1845年仍然在罗伯特·皮尔爵士和阿特伍德之间进行着,阿特伍德在货币作为尺度的职能方面所有的智慧,可以全部总结在下面所引的一段话中:“在与北明翰商会论战中罗伯特·皮尔爵士问道:你们的1镑银行券代表什么?什么叫作1镑?……反过来说,对现行的价值计量单位应如何理解?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是表示1盎斯的金,还是它的价值?如果是1盎斯金本身,那为什么不用它的名字称呼它,为什么不称盎斯、本尼威特、克冷而要称镑、先令、辨士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回到直接的物物交换制度去了……或许它们指的是价值?如果1盎斯金=3镑17先令(或)1012辨士,为什么它有时又值5镑4先令,有时又值3镑17先令9辨士呢?……‘镑’这个用语是指价值,但不是指固定于一个不变的金量上的价值。镑是一个观念的单位……劳动是形成生产费用的实体,它把金的相对价值赋予金,就像把铁的相对价值赋予铁一样。因而,不论用什么特别的计算名称来表示一人的一日劳动或一周劳动,这种名称总是表现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评:
                      这里提出了货币的贬值和升值的问题。


                      90楼2013-04-19 07:25
                      回复

                        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原本指的是富裕的阶层。而在经典的马列主义那里,则是反动腐朽的人群,也是与无产阶级不相容的对立阶级。如此,阶级斗争就必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了,而且这个矛盾不可调和。其理论根源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根据,就是本章节的内容。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创造价值的东西。正是这种荒诞不经的观点,成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基。从前面的评说中,可以非常简单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并消灭财富的价值,而财富本身具有的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随着需求人口的增长,财富的价值量也在增长,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衰减。生产经营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是由于贸易或交换而产生的。马克思则倔强地认为是由生产劳动和交换共同带来的。


                        92楼2013-04-19 07:27
                        回复
                          原文
                          2.流通手段
                          在商品通过确定价格的过程取得它适于流通的形式、金取得它的货币性质后,流通将表现并解决商品交换过程所包含的矛盾。商品的实际交换,即社会物质变换,表现为一种形式变换,在这种形式变换中,商品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展开了,同时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也结晶为货币的一定形式。说明这种形式变换,也就是说明流通。我们已经知道,商品成为发达的交换价值,是以商品世界,因而是以实际发达的分工为前提的,同样,流通是以全面的交换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经常更新为前提的。第二个前提是商品要当作具有一定价格的商品进入交换过程,或者说,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彼此要当作二重的存在出现,即实际上作为使用价值,观念上——价格上——作为交换价值。
                          在伦敦最热闹的大街上,商店鳞次栉比,橱窗中陈列的世界各地的财富琳琅满目,有印度披肩、美国手枪、中国磁器、巴黎胸衣、俄国毛皮、热带香料;但这一切娱世物品,额上都贴着决定命运的白标签,上面写着阿拉伯数码和简写字,(£.)sh.d.〔镑、先令、辨士〕。这就是商品出现在流通中的景象。(a)商品的形态变化
                          仔细考察起来,流通过程表现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循环。如果用W代表商品,用G代表货币,我们就可以把这两种形式表示为:
                          W—G—W
                          G—W—G
                          本篇只论述第一种形式,即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
                          评:
                          马克思开始了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进行自认为是周密的逻辑论证。


                          93楼2013-04-19 07:29
                          回复
                            原文
                            W—G—W的循环,分解为W—G的运动即商品换货币或卖,和G—W的逆运动即货币换商品或买,以及这两个运动的统一W—G—W,即为了用货币换商品而把商品换成货币或为买而卖。但是,过程结束时得出的结果是W—W,即商品换商品,实际的物质变换。

                            这里的观点无可厚非。


                            94楼2013-04-19 07:30
                            回复
                              原文
                              W—G—W,从第一个商品那端出发,表现为它向金的转化和它从金向商品的逆转化,或者说,表现为这样一个运动:商品最初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而后摆脱了这种存在,取得了同它的自然存在脱离一切关系的作为交换价值或一般等价物的存在,然后又摆脱了这种存在,最后仍然作为满足个别需要的实际的使用价值。商品以最后这个形态离开流通而进入消费。因此W—G—W这个流通的全程,首先是每个商品成为它的所有者的直接的使用价值时所要通过的形态变化的整个系列。第一形态变化在流通的前半段W—G上完成,第二形态变化在流通的后半段G—W上完成,而整个流通形成商品的curriculum〔生命旅程)。但是,W—G—W这个流通,要成为单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的全程,它只有同时是其他商品的一定的、单方面的形态变化的总和,因为第一种商品的每一次形态变化就是它向另一种商品的转化,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商品向第一种商品的转化,因而,是在流通的同一阶段上完成的双方面的转化。对于W—G—W这个流通所分成的两个交换过程,我们首先应该分别加以考察。


                              95楼2013-04-19 07: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