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吧 关注:663,758贴子:11,813,288

回复:【一日禅】——2013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日禅:人生三分是选择 七分靠放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路上不可避免要有所选择,有所放下。选择是明智者对放弃的诠释,只有量力而行,善于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下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下,善于取舍才能事事如鱼得水。学会选择,懂得放下,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1.卸下行囊,轻松上路人生就如登山,背负的太多就难以登上高峰,只有适时地卸下行囊,才能轻松地赶路,爬得更高。用“放”的态度看待人生,你会发现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在你心灵疲惫的今天,选择放下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只有放下才能让心灵净化,才能轻装上阵,轻松地赶路。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利、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拥有得太多有时并非是好事,拥有得太多,顾虑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其实有些东西早该丢弃,拖着只会成为自己的累赘,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懂得放下。学会选择,懂得放下,你才能看清人生路上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放下让心灵疲惫的一切,这样才能轻松地赶路。传说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取来负于背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重负,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它的目的是越过一堵高墙,却因气力不支,坠地而死。小虫什么都不舍得放下,只知道往身上堆积东西,以至于被重物压死。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呢?较之物类人更是贪婪,执着于名与利,执着于一份痛苦的爱,执着于幻美的梦,执着于空想的追求,执着于人生的完美,想得到太多,背负的包裹也就沉重了,其实适当的放下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弃该放弃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获得自己该得到的。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下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下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就如那只小虫一样,什么都不想放下,结果不但没有翻过高墙,还坠地而死,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要卸下沉重的行囊,轻松地上路。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35楼2013-02-15 20:12
回复
    一日禅:痛快地活过 你才懂得生活

    活着,意味着充分地去回应生活带给我们的欢笑与挫折,意味着不去躲避那些我们害怕自己应付不了的人和事。只有经历了这一切,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谁;我们理解,每一个时刻,我们手边都有可以帮助我们的力量。这就是智慧。如果我们总是迟疑不决,我们就只能收获生命中一小部分礼物。生活是一部五彩斑斓的电影,而你观看到的则是黑白的画面。我们需要勇气,让生活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让自己感知色彩的温度,吸收这些色彩,并被这些色彩所改变。在内心深处,我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生活的复杂性,教给我们智慧;而这种智慧,又帮助我们抚平生活的坎坷。活出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单纯地活着。我要让自己一跃而起,深深地跳入生活的海洋中;在它的深处,智慧等着我去拾取。


    36楼2013-02-16 13:56
    回复
      2025-08-29 08:26: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日禅:有一个我 挡在你身前

      有一个我,挡在你身前很多人一脸殷切地说:“我要……”最需“要”的是拿掉那个“我”。有人请教惟宽禅师:“什么是道?” 惟宽:“就在你前面。” 又问:“那我为什么看不见?” 惟宽:“因为你有一个我,所以你看不见。” 又问:“我有一个我而看不见,那师父您看得见吗?” 惟宽:“有了你和我,那就更加看不见。” 再问:“那如果没有你也没有我,就能够有所见吗?” 惟宽:“既然没有你也没有我,那还有谁要见呢?” 很多先哲都说,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个“自己”,指的不只是个人心中的观念和习性,还包括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那就会有太多的“我”挡在他和周遭的人与事之间,而使他的目光变得短浅,只看到“我”,却看不到其他东西。这些挡在自己和周遭人与事间的“我”,其实都是由识心或妄心产生的“妄我”,也是我们必须先加以排除的“我”。有人问:“如何是佛?” 赵州禅师答:“你是什么人?” 再问:“如何是赵州?” 赵州:“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佛是自我实现的目标,赵州反问那个人的自我,也许在表示一个人要先搞清楚自己的自我是什么,才有机会成佛。但当那个人问赵州的自我是什么时,赵州却以城门作答。这种答非所问,是想打破世人对自我的执着,因为世人所执着的多半是妄我;而东西南北四门并举,也是在指出他有一个我可以无所在、也可以无所不在,那就是他的真我。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最需要认识、也最值得认识的你,就是你的真我。但你得先推开挡在你前面的许多妄我,才能看到你的真我。


      37楼2013-02-17 15:44
      回复
        一日禅:谦卑的树叶托护果实

        美德宛如谦卑的绿叶,甘愿沉寂于荣耀下面,以衬托鲜花的美丽。最丰满健康的苹果往往隐藏在树木的深处。不矫情、不炫耀,在荣誉面前,美德总是站在最后一排。美德就像春天孵化在绿树枝叶间的鸟巢,蕴藏着蓬勃鲜活的生命生机。美德有时又是孵化财富的转换器。当你的善心无偿付出道义上的劳作时,财富或者是机遇会悄然而至降临到你的身边。学会修养自己的美德,美德能使你保持宽容,能使你在最贫穷的时候,酿造出最丰富的精神财富。美德的付出是饱满的,像那成熟的谷穗,弯垂下虔诚的腰身,等待着人们的收割。朴素是美德的衣裳,惟有朴素能使美德闪现出亮丽的光彩。心灵的美德就像深山里的泉水,清澈透明,能辉映出碧蓝的云天和我们灵魂的影子。它是垂挂在善良枝头的果子,它是拂绿三月杨柳的春风。美德是不会站在荣誉和资本面前比高矮的。它要站就站在镜子面前,时常修正自己的品行,亮出他人的优点。


        38楼2013-02-18 16:59
        回复
          一日禅:享福不是一个人享清福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39楼2013-02-19 16:05
          回复
            一日禅:安静独处让你更充实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活动。这当中有一些是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活动。你会发现,不仅是那些日常琐碎,还有那些重要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凌乱不堪。我们需要与别人交往,需要参加各种活动。对于那些我们生活道路上出现的人,我们有许多礼物要送出;而他们也有很多重要的礼物要送给我们。然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们了,因为我们忘记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滋养我们的灵魂。给自己一些时间,远离一些人、事和活动,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与神灵对话,寻求指导与肯定。这样的时间,让我们给人们送出更好的礼物,也让我们更好地接纳别人送给我们的礼物。当然,我们也能从别人身上领悟到神灵传达的讯息。然而,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与神灵对话,会缩小我们与神灵之间的隔阂;当朋友,抑或敌人,道出神灵的旨意时,我们的心不会再听不到它,反而能更好地领悟它。今天,我给自己的礼物是让自己独处。在以后的每一天,我都需要一份这样的礼物。


            41楼2013-02-20 11:01
            回复
              “百善孝为先”试问几人能做到?


              IP属地:山东42楼2013-02-20 21:45
              回复
                一日禅:如何观察自身所拥有的福慧

                第一、如果有人在做事时,一切物质、人手,都凑不起来,总是少这个,缺那个的,那表示我们的福不足,那就要修福。第二、如果有人在做事时,一切物质,人手,都具足了,再接著做下去后,才发觉这个事先没注意,那个事先没考虑,所以事办不成,或不圆满,那都表示我们的慧不足,所以需要修慧。第三、如果有人在做事时,没有想清楚,但是做了后运气很好,成功了,那是福具足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慧所造成的,所以如果这时不懂得继续修福修慧,则总有一天福不足时,失败就会来了。第四、如果有人在做事时,有想清楚,搜集了很多人的建议,也学了该学的知识及技能,人也找齐了,也事先准备好了,可是事到临头时,这个人说没办法帮,那个人说东西无法给,这也是属于福不足所造成的。第五、 如果有人在做事时,人事物具足时,做了也有问题;想到自认为的好方法时,人事物总是凑不起来,则表示这个人的福慧都不足。第六、如果有人在做事时,人事物不足时,总会想出方法来解决;人事物具足时,总有方法可以让事情办得更好,则表示这个人福慧具足,那么,这个人更要懂得继续修未来福,及修更深的智慧。第七、 福慧是修来的,不是天生的。有福,不懂得继续修的人,福是用得光的。第八、 有慧,而不懂得继续修的人,原来会的,后来却忘记了!


                43楼2013-02-21 13:43
                回复
                  2025-08-29 08:20: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日禅:悭吝阻碍自我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贪是不好的习惯,可是有时候我们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悭,也就是小气、舍不得和吝啬,有人以为这是节省,其实悭和节省是两回事。悭和节省的差别,主要在于节省的目的,譬如我们有十块钱,为了布施而量入为出,努力节省了一块钱,这就不是悭。相反的,如果我的生活只需花费五块钱,可是当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向我们求救时,也舍不得将剩余的五块钱布施给人的话,那就是悭了。因此,悭是即使自己有多余的东西也不给人,而宁可把它贮藏起来,这样的行为对他人没有利益。但它不像贪是硬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所以不会损害到人,和贪比起来稍微好一些。虽然悭不会伤害别人,可是许多人就是因为舍不得布施,反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和事情的发展。譬如有的人学问很好、知识非常丰富,或是技术相当精巧,但他就是不愿传授给人,也不愿意分享给人,死的时候等于把智慧财产带到棺材里,这不就等于没有用了吗?又譬如你公司里有很多的职员,他们为你赚了很多的钱,结果你一毛不拔,那么这个公司还能继续存在吗?有利就应该共同分享,而分享的时候可以分层次,付出的多分享的多,付出的少则分享的少。一个老板付出的是资本、是他的智慧与心力,因为他付出的最多,所以得到的多是正常的。但是,一般职员至少也付出了劳力、智慧和努力,甚至还付出了超额的时间来为公司工作,所以给予适当公平、合理的分享,是应该的。如果只晓得剥削,或者不愿意和员工分享利益,就会渐渐失去向心力和人缘,这就是悭吝带来的损害。有的人虽然没有什么财产,但是他很慷慨,愿意把所有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因为这么慷慨,所以大家都相信他、拥护他,可说是一个领袖人才。而一个悭吝的人,因为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和人分享,所以没有人缘,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拥戴。但是,慷慨和“打肿脸充胖子”还是有差别的。慷慨是自己没有,或有的不多,而尽其所能地奉献给人;而有的人则是自己没有,却拿别人的东西,譬如用赊、借、偷、抢等方式所获得的东西来和别人一起享受,也就是慷他人之慨,是在打肿脸充胖子了。今生没有广结人缘的人,来生只会是个愚蠢的人。如果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人分享,来生才会增长福慧。


                  44楼2013-02-22 11:42
                  回复
                    一日禅:烦恼是种什么味道?

                    与一个朋友秉烛夜谈,从对方的嘴里突然蹦出了一句“烦恼的味道”来。烛光下,安为此而醒觉,忙说慢点,你刚才说什么?没说什么呀。朋友很不情愿地刹住了车,有些莫名其妙。说了,肯定说了。你形容那一屋子人不知是屁臭还是身上的汗味,让你一时无法接受的那句话。是烦恼的味道吧?对,对,就是它啦!这怎么了!安望着朋友那并无诗意的面孔,一时也不知所以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却睡意全无。一句多么新奇而富有形象性的语言,竟从一位从未写过诗的人嘴里吐出,令人不可思议。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牵动了安的心。那是一根将断未断的琴弦,骤然清悦有声,兴奋异常,欢欣舞蹈。这么多年来,安一直在诗的海洋里寻找着什么,却总是空手而归。而今夜,就在此时,安似乎手中有物,它本身散发出的光和香气,让安一时惊奇万分,又难以承受。这承受不是轻与重的问题。是什么?安又无法言说。安抽着香烟,在台灯下自己审问起自己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娘胎中来。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却往往忘记童年天真浪漫中那份无忧无虑的清净和纯真。只是偶尔能从孩童那双眸子里感受到没有受浸染的美妙,那是一种无私的美妙!长大成人的我们,每一次面对那充满美好的双目,本能地回光返照自己时,均有一种莫名的震撼。然而震撼归震撼,回到现实中我们又会自当俗不堪言,烦恼不断。它就象一河又一河,一江又一江的水流,从头脑中滚滚而来,忧心忧虑与忧郁,每时每刻盘桓在世俗的生活里,使烦恼无处不在,触目皆是。看一看自己家里的桌上、床上、博古架上,客厅里、衣橱里、饭锅里都有些什么?想一想邻居家里的桌上、床上、博古架上,客厅里、衣橱里、饭锅里又都有些什么?于是乎愤愤不平,甚至咬牙切齿。即使走在马路上,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那些物质的影子仍鬼影一般赶也赶不散。哦,真烦人哪!安一直认为“烦恼”是一个中性词汇。烦恼有什么不好呢?谁又能没有烦恼?它是一个躲也躲不掉的自身的影子。光同影子是我们这个世界与生俱来的,即使我们化作了一股烟,一团空气,严格地说也会有影子印在泥地上,花草绿叶之间。可今夜安却无意间知晓了“烦恼” 是有味道的,而且这股味道又是那么难闻,臭乎乎地一团。想到这里,安怕起来,有些胆颤心惊,诚惶诚恐,不经意间涌出了满头满脸的汗水。发觉时,拿条干爽的手巾擦抹。那满头满脸汗水在手中有些湿润,湿润中又有些晶莹。想起朋友的那句话,安拿起手巾嗅起来,闻了又闻,哎,咋没有一点臭味?还略微有一丝一缕淡淡的香气。真的会象朋友说的那样“香臭不二”,本性觉的结果。要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庆幸着,安然睡去。


                    45楼2013-02-23 14:38
                    回复
                      一日禅:学会发呆 学会自省

                      有位三十岁的朋友告诉我,他活得很焦虑。社会走得太深,你就会焦虑。能对生活多控制一点,焦虑就会少一点。朋友往往会问:你在家都干吗?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最好的事就是跟好朋友一起发呆。有一起发呆的瞬间,说明关系是多么放松。我们常常在与人接触时让自己撑着,都是怕话掉地上,话接话,赶快接起来,太累。而且焦虑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不自由。我觉得很多人达到“自由”的状态是在“无能期”:退休了,社会不需要你了,年轻人不需要你了,孩子不需要你了,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其实那不叫自由。自由不是被抛弃,而是放弃。我曾经在西北一个庙门口看到一副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一直在体会着它。“在高处立”是说可以站得很高看问题;“着平处坐”,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向阔处行”,就是说心胸要开阔,做事要变通,别走死胡同;“存上等心”,就是存善良的心,要自律;“结中等缘”,就是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不零距离接触,中庸;“享下等福”,就是说要能吃苦。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行而正难,思无邪难上加难。 孔子曾经说过,吾一日三省吾身。跟自己对话是必要的自省步骤,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自己不断向完美的人格努力。如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心胸开阔等。一次发呆就是一次自省。


                      46楼2013-02-24 19:59
                      回复
                        一日禅:人生应当戒满戒盈

                        人生必须戒满戒盈,留有余地。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为此,不妨仿效商品打折销售的方法,做个“折”人。干劲打一折。不要满负荷工作,俗话说健康是金,但是工作和健康二者又不可偏废。人既不可为了健康不工作,也不能拼命工作而牺牲健康。有道是会休息才会工作,所以一般情况下,应该在疲劳之前就休息。注意,一定要记住,是在一般情况下。吃饭打二折。俗话说,饭吃八成饱。吃饭不要全吃细粮,要做到“细中有粗”,控制肉鱼荤腥。承诺打三折。俗话说轻诺寡信。当然,对人一定要讲诚信,但不能说大话、空话,更不能说假话。为了不失信于人,即便很有把握的事,也要忌口满。更不能碍于面子就随口答应。教子打四折。要与子女交朋友,平等交流。在给予他们必要关爱的同时,注意身教,教授知识不要“灌”,要注意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并留给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认知世界。酒色打五折。俗话说纵欲伤身。酗酒、纵欲往往招灾惹祸,起码是损害健康,适当控制益处多多。为啥要打五折?因为它们是跷跷板,不妨“左”一点,宁缺毋滥。夸人打六折。现代新观念提倡赏识教育,多看别人的优点,少说别人的缺点。但是夸奖人也不能不顾实际,虚情假意,更不能怀有不良动机谄媚别人。夸人时既要做到对别人是一种鼓励,又要不损害自己的人格,所以还是要“吝啬”一点。自评打七折。自我评价时虽然说应该实事求是,但毕竟是“自己称自己”,总不免偏爱的成分多。所以,纵然觉得自己十分好,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别人说好才是好。“小广告”打八折。街上散发的小广告,啥牛都敢吹,啥愿都敢许,啥屁都敢放,除了那张纸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听赞扬打九折。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自己当然不会例外。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就像狐狸赞扬乌鸦有美丽的歌喉那样,十之八九是有求于你或者是要给你下套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得提高警惕,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一笑了之。不良嗜好打十折。赌博、吸毒、嫖娼等不良嗜好,是社会的癌症,坚决不能沾,就是吸烟,也要坚决杜绝。最后,还必须强调,人生不是什么都可以打折的。理想、信念一定要像磐石那样坚定。特别是忠孝,一点折都不能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凡事欠三分是一种智慧,它能让你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能保证游刃有余,有一定的转圜的余地。


                        47楼2013-02-25 14:15
                        回复
                          一日禅:如何做到不生气?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着一股暴戾之气,而这种嗔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火”。人之所以起嗔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嗔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是心中常常有火气,火气就是嗔。像是怨恨、愤怒和仇视,这些都是嗔。嗔心实在很伤人,只要一生气,身体的细胞就不知道要死掉多少,很容易引起精神上的不稳定,以及身体上的疾病。所以,嗔心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而且,生气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因为用斗争、强权、愤怒等方式处理事情,除了会让人一时之间有点怕你之外,根本无济于事。只有用慈悲心或是智慧来处理,才能真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心量大的人,做事成功的几率通常比较高;而时时动嗔火的人,因为大家都怕他,当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我们要多下工夫修养自己的脾气,才能利人又利己。那要如何化解嗔心呢?最好的方法是釜底抽薪,也就是确实体认到起嗔心是无用的,只有不嗔,对自己才有好处。因为当不如意的事发生了,再怎么生气都没有用,生气只会变成互相谩骂或是肢体冲突,是损人又不利己。因此,我们应该听听他人的意见,并且体谅对方的苦衷和用心,这样嗔心就会减少了。有的人动不动就爱生气,明明知道生气不好,他也不想发火,可是习气实在很难改。遇到这种连观念都用不上的时候,我最常教人的方法,就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鼻子呼吸上,心里想着:“我还能够呼吸,实在是太幸运了!”那么,情绪就会慢慢地稳定下来。面对别人发火生气的时候,忍辱能防止很多不好的事发生。因此,释迦牟尼佛曾说过忍辱的功德比持戒、苦行还大。忍辱不仅是对逆境现前要忍,对顺境也要忍,因为顺境出现时,我们往往会得意忘形,如果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嗔恨心马上就会生起。所以,能时时刻刻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忍的智慧。很多人误以为忍就是逆来顺受,因此遇到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会说:“好吧!我就好好忍着吧!”其实,忍并不是忍气吞声地受委屈,而是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马上做出反应。因为只有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后,才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恰到好处的反应,这样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忍辱。嗔心重的人,自我中心也重,总是太在乎自己的意见、得失和面子。其实很多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一点面子问题,就和别人一争长短,甚至拼得你死我活,实在很不值得,也很可惜。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压制别人,是一件值得洋洋得意的事。而要想到:我起嗔心时,对方是不是也同样会起嗔心?如果两人都生气的话,就一定会产生问题。如果是自己起嗔心而对方不起嗔心的话,那受害的只有自己,因为发脾气的人是自己,对方并没有发脾气。即使对方也受害,但相较起来还是占了便宜,所以是自己损失大,而对方的损失小。想通了这一点,下次嗔心又起时,就会先留一个退路给自己,同时也给别人一条路走,这样彼此就能够畅通无阻了。


                          48楼2013-02-26 11:11
                          回复


                            49楼2013-02-26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