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综论
王财贵1998.12.17.讲於台湾师大「佛性与般若」读书会
魏美瑗录音整理
一2007.09.28 王财贵校订
学生: 就儒释道三家而言,同样有其成圣成佛的根据和工夫境界,为何有常道、非常道、非非常道之分?
老师: 不管任何学问,如果不承认两层区分(超越层与现实层)的话,就不足以成家。不仅佛家,儒家、道家也看得很准,甚至是西方的基督教、以及柏拉图以至於康德一脉的大哲学家都看得很准,他们都有两层区分。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真问题,也就是说,将这个区分弄清楚了,要说常,大家都是常,要说无常,通通都是无常,并不能单说佛家的根据是无常,非无常,而儒家的根据是常。在超越的观点上看,大家都是常,而无常是在现实面上说的。但为什麼佛家会特别强调把「常」也去掉?常也不能说常?说常以后,立即就要说个无常,又立即接著说非无常,「常」为什麼要无掉非掉?因为如果把这个「常」还用现实的思议方式来想时,就不能达到「常」的境界,与「常」相反。这也同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样,第二句的「非」是把你思议中的想法去掉。
所谓「佛」或「佛性」,当然不能用思议的方式来说,既不可说「常」,更不可说「无常」。它是超越的、无限的,既然是超越而无限的,我们就不能用有限的现实的思议的方式去思考它,所以你不可以「说」它是常。当然,在另一层次上客观地说,它本来是常的,但你不能用你思议的方式去理解它,而「说」它是常,因为你认定的常,不是「真常」。所以,当佛与佛心心相印的时候,他们可以认定这个「常」,但他们了然於这种认定,是一种不能用现实语言表达的一种「体悟」,他不再用现实的心态来议论这个「常」。而凡人的心灵落在现实的拘拌中,是「有限制」的,当我们「想」它又「说」它是常时,你是用现实的心来把它匡住了,因为你现实的心是达不到那里的,於是,你一「想」一「说」就错!所以,你不可以随便去想有关「佛」的事,不可以随便说有关「佛」的话,你说一句,你就是谤佛,你所说的佛是错的,因为佛不是你想像的样子,这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想,不可说。同理,你也不可以去「想」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涅盘等等,因为你所想的般若一定错,当般若不是以你现实的方式来了解时,才能是真正的般若,所谓「般若非般若,是之谓般若」。最后要放掉你所有的思议,所以它不是「思议常」,它这个「非常」的意思是「非思议常」。它当然是客观的而且是极真实的「常」,只不过绝对不能用思议的方式去接近罢了。佛教说:「万法皆空」,不仅现实一切存在的本性是空,就是连对「般若」的想头也是空。总之,凡是你心中所思、所念、所想、通通都是空。但是,佛性或是佛的境界又可以说是「常、乐、我、净」,这种话是在另一层次说的。
儒家没有像佛家对思考和语言的限制作太多的反省,但儒家说的良知,你也不能随便说他是就「常」,因为假如你用思考的方式来说它是常,就错,不过,假如你以体贴的方式来体贴它的常,就对。所以,良知不是你思考中的东西,也不是你嘴巴说的算,但却是心中另一层次的「真实」。阳明曾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阳明告诉弟子,「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弟子心中都有所了解,比如,我问,你看<传习录>,你看到这句话,请问你心中有没有什麼了解?这样说了之后,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但阳明又另外说了「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大家就迷糊了,什麼意思?大家不晓得,只有王龙溪知道,王龙溪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从本体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是幻,是从工夫说本体」。了解这两层说法,就知道,儒家不只有是实,儒家这里也说「无心」才是实呀!无心而为,无心而作,这样作才是实在的,所以良知是无心的,当你以无心行良知时,这个良知才显发出来,所以这也是「非常」,这个「常」也以非思议的常来了解它,体贴它,你用思考的方式,用知识的态度去把握它,它就没有了。所以你不可以用这样来说常,「非常」才是「真常」。所以「无心」才是真正的实,这是在工夫上说的,工夫上说的,是指你去把握它,去了解它时而说的,但是客观的说,在理上说、有一个上帝这样说或是佛这样说时,他会告诉你,有心才是实,但你以人的观点,以你现实的心去把握它时,这时的有心就是幻,良知就跑走了,良知的显发,完全是良知自我的朗现,而不是你以一颗心想一想,去把握良知是什麼,所以应该以无心来行良知,良知才是真实的。你要行动,要体贴,要做工夫,要以无心才是实,有意为善就不是善,不是真善,不就是幻了吗?所以儒家那里只以常为标准?这是因为自孔子以来不说这个话,到了宋明儒,尤其到了王阳明、王龙溪才渐渐说这个话,为什麼要说这种话呢?因为本来儒家就有这个境界,但是古人不从境界讲,而佛教专从境界讲,道家专从境界说,儒家踏踏实实从这里(当下的良知实感)讲起,所以我们常会以为,儒家以真实的本心做为他的本体,那你要看看他这里的真实的本心是什麼意思?这不是在你思议中,想像中,理论知识中所把握的,这样把握的就是幻,是假的。
王财贵1998.12.17.讲於台湾师大「佛性与般若」读书会
魏美瑗录音整理
一2007.09.28 王财贵校订
学生: 就儒释道三家而言,同样有其成圣成佛的根据和工夫境界,为何有常道、非常道、非非常道之分?
老师: 不管任何学问,如果不承认两层区分(超越层与现实层)的话,就不足以成家。不仅佛家,儒家、道家也看得很准,甚至是西方的基督教、以及柏拉图以至於康德一脉的大哲学家都看得很准,他们都有两层区分。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真问题,也就是说,将这个区分弄清楚了,要说常,大家都是常,要说无常,通通都是无常,并不能单说佛家的根据是无常,非无常,而儒家的根据是常。在超越的观点上看,大家都是常,而无常是在现实面上说的。但为什麼佛家会特别强调把「常」也去掉?常也不能说常?说常以后,立即就要说个无常,又立即接著说非无常,「常」为什麼要无掉非掉?因为如果把这个「常」还用现实的思议方式来想时,就不能达到「常」的境界,与「常」相反。这也同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样,第二句的「非」是把你思议中的想法去掉。
所谓「佛」或「佛性」,当然不能用思议的方式来说,既不可说「常」,更不可说「无常」。它是超越的、无限的,既然是超越而无限的,我们就不能用有限的现实的思议的方式去思考它,所以你不可以「说」它是常。当然,在另一层次上客观地说,它本来是常的,但你不能用你思议的方式去理解它,而「说」它是常,因为你认定的常,不是「真常」。所以,当佛与佛心心相印的时候,他们可以认定这个「常」,但他们了然於这种认定,是一种不能用现实语言表达的一种「体悟」,他不再用现实的心态来议论这个「常」。而凡人的心灵落在现实的拘拌中,是「有限制」的,当我们「想」它又「说」它是常时,你是用现实的心来把它匡住了,因为你现实的心是达不到那里的,於是,你一「想」一「说」就错!所以,你不可以随便去想有关「佛」的事,不可以随便说有关「佛」的话,你说一句,你就是谤佛,你所说的佛是错的,因为佛不是你想像的样子,这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想,不可说。同理,你也不可以去「想」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涅盘等等,因为你所想的般若一定错,当般若不是以你现实的方式来了解时,才能是真正的般若,所谓「般若非般若,是之谓般若」。最后要放掉你所有的思议,所以它不是「思议常」,它这个「非常」的意思是「非思议常」。它当然是客观的而且是极真实的「常」,只不过绝对不能用思议的方式去接近罢了。佛教说:「万法皆空」,不仅现实一切存在的本性是空,就是连对「般若」的想头也是空。总之,凡是你心中所思、所念、所想、通通都是空。但是,佛性或是佛的境界又可以说是「常、乐、我、净」,这种话是在另一层次说的。
儒家没有像佛家对思考和语言的限制作太多的反省,但儒家说的良知,你也不能随便说他是就「常」,因为假如你用思考的方式来说它是常,就错,不过,假如你以体贴的方式来体贴它的常,就对。所以,良知不是你思考中的东西,也不是你嘴巴说的算,但却是心中另一层次的「真实」。阳明曾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阳明告诉弟子,「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弟子心中都有所了解,比如,我问,你看<传习录>,你看到这句话,请问你心中有没有什麼了解?这样说了之后,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但阳明又另外说了「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大家就迷糊了,什麼意思?大家不晓得,只有王龙溪知道,王龙溪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从本体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是幻,是从工夫说本体」。了解这两层说法,就知道,儒家不只有是实,儒家这里也说「无心」才是实呀!无心而为,无心而作,这样作才是实在的,所以良知是无心的,当你以无心行良知时,这个良知才显发出来,所以这也是「非常」,这个「常」也以非思议的常来了解它,体贴它,你用思考的方式,用知识的态度去把握它,它就没有了。所以你不可以用这样来说常,「非常」才是「真常」。所以「无心」才是真正的实,这是在工夫上说的,工夫上说的,是指你去把握它,去了解它时而说的,但是客观的说,在理上说、有一个上帝这样说或是佛这样说时,他会告诉你,有心才是实,但你以人的观点,以你现实的心去把握它时,这时的有心就是幻,良知就跑走了,良知的显发,完全是良知自我的朗现,而不是你以一颗心想一想,去把握良知是什麼,所以应该以无心来行良知,良知才是真实的。你要行动,要体贴,要做工夫,要以无心才是实,有意为善就不是善,不是真善,不就是幻了吗?所以儒家那里只以常为标准?这是因为自孔子以来不说这个话,到了宋明儒,尤其到了王阳明、王龙溪才渐渐说这个话,为什麼要说这种话呢?因为本来儒家就有这个境界,但是古人不从境界讲,而佛教专从境界讲,道家专从境界说,儒家踏踏实实从这里(当下的良知实感)讲起,所以我们常会以为,儒家以真实的本心做为他的本体,那你要看看他这里的真实的本心是什麼意思?这不是在你思议中,想像中,理论知识中所把握的,这样把握的就是幻,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