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尽管皇帝崇尚“国家凡有大庆,必归美于尊亲”的孝道,但他的这种尊崇与多次奉太后出巡的行为,客观上增加了太后的权威及其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为此,乾隆帝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严格的防范和掌控。
首先,乾隆帝严格限制太后在内廷的活动区域。孝圣太后移居寿康宫后,按照当年孝惠太后在宁寿宫之例安排守卫:慈宁宫正门派内管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十名;新开左右门派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各十名;永康左右门派护军校及护军各十名;慈祥门派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十名;等等[插图]。这样的守卫,既是保护太后安全,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把太后生活区域严密封闭起来。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为庆祝太后七旬万寿而进一步修建的寿安宫内遮阳席片失火,宫外护军巡更唤门要进入救火,但是太监“以宫禁严密,不敢擅行开门为辞”,拒不开门[插图]。可见平素宫禁之严,即便在危急时刻,太监也不敢擅自打开太后宫区域与外界的通道。
首先,乾隆帝严格限制太后在内廷的活动区域。孝圣太后移居寿康宫后,按照当年孝惠太后在宁寿宫之例安排守卫:慈宁宫正门派内管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十名;新开左右门派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各十名;永康左右门派护军校及护军各十名;慈祥门派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及护军十名;等等[插图]。这样的守卫,既是保护太后安全,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把太后生活区域严密封闭起来。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为庆祝太后七旬万寿而进一步修建的寿安宫内遮阳席片失火,宫外护军巡更唤门要进入救火,但是太监“以宫禁严密,不敢擅行开门为辞”,拒不开门[插图]。可见平素宫禁之严,即便在危急时刻,太监也不敢擅自打开太后宫区域与外界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