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74,795贴子:11,968,880

诸葛恪:“诸葛家族第一人必须是我!是我!还是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葛恪:字元逊,祖籍为琅琊阳都人。
诸葛恪的出身很好,具体表现为他是刘备荆州派首脑诸葛亮的侄子,同时,他也是东吴淮泗派主要人物诸葛瑾的儿子。
当然,如果让诸葛恪自己写这段我相信他是不愿意写出他与诸葛亮的关系的,因为凭靠之后的史料来看,诸葛恪应该是并不算仰慕自己这位叔叔。
而是将他当作了竞争对手,来证明他才是诸葛家最强的,而不是成为诸葛亮的陪衬品。
当然,这些大概率都是以后的事,至少目前诸葛恪还没有那个能力。
诸葛恪大概率也遗传了诸葛家族的身高,因为史料记载诸葛亮是“身长八尺”算作现在是一个一米八五的高富帅了,而诸葛恪则是在《吴录》中记载他身高为“七尺六寸”,算作现在也有一米七八了,也不算矮。
然而,诸葛恪应该是没有遗传诸葛亮的面容,因为诸葛亮记载的是“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可是诸葛恪的外貌则是“恪身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
意思很简单,就是:“诸葛恪身高一米七八,胡子很少,歪鼻子、额头宽广,嘴大声音高。”
很明显,这么看来诸葛恪确实算不上什么帅哥,大概率是继承了他爹诸葛瑾的那张驴脸。
除此之外,诸葛恪还很胖,以至于之后孙权看到诸葛恪体形肥胖后当即打趣地问道:“你近来用什么方法自己娱乐,因而保养得更加肥胖润泽呢?”
诸葛恪则是从小就聪明伶俐,当即回答道:“我听说有钱的人把居室装潢得十分漂亮,有德的人因为心理平衡,身体自然无病而健康润泽,我不敢自己娱乐放纵,只是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德而已。”
意思很明显:“我这个胖并不是因为有钱过度奢靡吃胖的,而是因为我有美德,有了美德身体就自然没病并且健康润泽了。”
虽然少诸葛恪并不帅,但他确实足够聪明,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与曹冲、周不疑、孔融组成了个组合,叫做三国“四大神童“,再加上他是诸葛瑾的儿子,因此栽成年后便立马被拜为骑都尉。
然而诸葛瑾却对诸葛恪这种聪明十分嫌弃,或者说是十分担忧,以至于传到了诸葛亮那里,诸葛亮与诸葛瑾的看法类似,因此写信给诸葛瑾说道:“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意思很明显:我儿子还小,机智可爱,我就是怕他太早熟,日后成不了大器啊。
这句话有可能是在提醒诸葛瑾:“诸葛恪年少便锋芒外露,这不是什么好事,过于早熟,反而日后不能成就大器啊。”
然而尽管如此,诸葛恪身为淮泗派代表诸葛瑾的长子,还是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常与顾谭、张休、陈表等人向孙权的太子孙登讲道艺,并为宾友,之后他们四个人也就成为了一个组合,被称为吴国的“太子四友”,诸葛恪因此升为左辅都尉。
从中可见孙权确实是拿孙登当继承人培养的,给他安排的“四友”也大多是年轻俊才。
此外诸葛恪与孙登的关系也很好,形同宾友,相传之前太子孙登曾经嘲弄诸葛恪说:“诸葛元逊应该吃马屎。”
诸葛恪听后当即说:“希望太子吃鸡蛋。”
孙权听后十分新奇,于是叫来诸葛恪问道:“别人让你吃马屎,你却让他吃鸡蛋,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恪听后当即回答道:“因为马屎和鸡蛋是从同样的地方出来的。”
这段话其实准确来讲并不算是诸葛恪和孙登有冲突,反而是类似于现代损友那种类型,互相所开的玩笑,可见孙登与诸葛恪确实关系好的像朋友一样。
孙权也对诸葛恪十分看重,诸葛恪年少便很有名气,文采飞扬,辩论起来随机应变,没有能应答他的人。孙权见了很惊奇,对他的父亲诸葛瑾称赞道:“蓝田出产美玉,果然是名不虚传。”
大概意思就是说:“你诸葛瑾有能力,果然也能够生出有能力的儿子啊。”
除此之外,诸葛恪的情商很高,应该说是很会拍马屁。
又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
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
孙权听后当即问他原因,诸葛恪当即表示:“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因此大笑,十分开心。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既没有薄了自己父亲的面子,显得自己父亲低人一等,并且还顺带拍了孙权的马屁。高!实在是高!
还有一次,蜀国使者来到,群臣集会面见,孙权或许是想逞一下威风,当即对着蜀国使者说道:“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
诸葛恪听后立马反应过来,当即跪了下来到孙权面前道谢。
孙权十分奇怪,自己就说了一嘴,蜀国送不送还是另一件事呢,你这么早谢干什么?
因此问道:“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
诸葛恪当即恭敬地说道:“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孙权因此十分开心,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恪确实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懂得抓住机会。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8-18 18:46回复
    或许是连番的马屁给孙权整的十分高兴,或许是因为想给诸葛恪一个锻炼的机会。孙权因此任命他为代理度支,接替去世的徐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然而诸葛恪却嫌弃这个工作事务繁琐,并不喜欢。
    诸葛亮在得知诸葛恪接替徐详后也写信给荆州牧陆逊,说道:“家兄(指诸葛瑾)年纪大了,而诸葛恪性格疏漏,现在他主管粮食供应,粮谷是军中最要紧的东西,我虽然在远处,也暗地感到不安。请足下特别为我转告至尊。”
    陆逊讲这些话转告给了孙权,孙权因此转任诸葛恪领兵。
    然而诸葛恪消停了没多久,就不停上书请求领兵去平定居于丹阳山上的山越人。
    诸葛恪认为:丹阳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不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不如我率兵去,定可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
    诸葛恪的意思很明显:韭菜割就一口气割把大的,一小段一小段割有什么意思?
    除此之外,诸葛恪还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
    朝堂百官因此议论纷纷,认为丹阳地势险阻,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自汉朝起就一直无法管制,想要彻底解决根本不现实,更别提就凭你这么个初出社会的小年轻诸葛恪了。
    因此,百官都不相信诸葛恪能够成功,甚至于连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都认为诸葛恪不行,叹息地说道:“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啊。”
    然而诸葛恪却一再坚持,并认定自己会成功。孙权一向喜爱诸葛恪,最终架不住诸葛恪的软磨硬泡,同意封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让他前去丹阳实施招抚山越的计划。并且还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那可是骑兵啊,东吴总共骑兵都没多少,结果孙权还给诸葛恪拨了三百精骑,并且在授官仪式完毕后,孙权还特意命令摆好仪仗,兴作鼓吹,引导簇拥者他回家。可见孙权对诸葛恪的宠信和喜爱。
    诸葛恪因此踏上了自己仕途的道路,前往丹阳郡上任,他在内心发誓,要让那些曾经否定自己的人都后悔,让他们知道,我!诸葛恪!是不弱于诸葛亮的存在。
    诸葛恪到任后,当即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
    诸葛恪的计划其实很容易介绍,就是剿抚并用,大棒配萝卜。诸葛恪先是让各地乡县长官严加管理,随后将归顺的山越聚集管理,避免被山越叛军煽动。然后诸葛恪派兵围堵各个山口,并抢收粮食,同时不给山越叛军粮食,让他们买又买不到,抢又抢不过,只能在山中等死。
    因此,在诸葛恪的手段下,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
    随后,诸葛恪当即下令:“山民扬弃恶习,接受教化,应当安抚。迁到外县的山民,官府不得随便怀疑,加以拘禁。”
    然而即使如此,仍然有人不满,山民周遗,之前横征暴敛、为祸乡里,如今被诸葛恪的谋划逼迫投降,心有不满,因此密谋伺机作乱。
    臼阳县长胡伉之前或许就是当地的官吏,知道周遗的性情,因此当即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就将他绑到了郡府,认为如此诸葛恪肯定会奖赏他。
    然而诸葛恪此时刚下达了命令,让官吏不得擅自怀疑、拘禁山民,结果胡伉就把周遗送过来了,你这不是公开违抗诸葛恪的命令吗?
    因此诸葛恪勃然大怒,当即以胡伉违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为由,下令将其斩首。
    如果你问:“胡伉死的冤吗?”我当然会说冤,因为他就是当地的官吏,与山越打交道许久了,他能不知道周遗等人的性子吗?
    但如果你说诸葛恪是在滥杀,那也不对,因为胡伉这种人就不适合做官,或者说根本不适合做人。因为你想想,你前一天才说自己要戒酒,结果第二天这朋友知道了,也过来拉着你去喝酒,还直接把酒带过来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那就喝呗,明天再开始。”
    是,百姓自然可以这么做,可如果放在官员领导呢?那咋滴,前天说公司提供晚餐,昨天又说不提供,结果今天又说提供。那久而久之,你这领导说话不就跟放屁一样吗?也不对,放屁至少收不回来,结果你是说出去了又收回来,又说出去,咋地,你玩溜溜球呢?
    因此,胡伉这种人死的也不算冤,并且还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因为胡伉被斩首的前因后果传到了山林中,导致那些仅剩坚持在山林中的山民也纷纷明白过来:这朝廷不就是想让自己出山吗?那就出去呗。
    因此,剩余的山民门纷纷扶老携幼,纷纷归降。
    就这样,到达了约定的三年时间,诸葛恪先后收服了山民达十万余人,并从中征调了四万壮丁编入军队,完美完成了自己设下的目标。并且这四万人,诸葛恪自己只拿了一万人,剩下的则被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
    诸葛恪就这样完美完成了“平山越”的任务,孙权得知后也十分高兴,当即嘉赏诸葛恪的功绩,并派尚书仆射薛综赴军慰劳,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这次任务的成功使得诸葛恪十分满意,同时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名叫“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种子。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8-18 18:48
    收起回复
      然而诸葛恪却是歇不下来,在完成了任务后,当即在不久后又接着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
      想要考验诸葛恪能力的孙乾当即欣然同意,诸葛恪由此率军前往了庐江皖口。
      随后在241年,诸葛恪为了配合全琮等人的北伐,终于得以独自领军北上攻打魏国的六安,结果没能获胜,在全琮撤退后也当即主动撤军。
      然而即使如此,诸葛恪却也是不安分,他认为是全琮这样的猪队友坑了自己,否则自己轻松就能击败魏军,因此不断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驱逐该县百姓,使得魏国边境不得安宁。
      甚至于,诸葛恪还不停派遣斥候对淮南一带的地形进行了调研,得出结论:自己完全可以打下寿春。因此上书请求由自己率军攻取寿春。孙权听后吓了一跳,当即认为不行,连忙制止诸葛恪,诸葛恪这才放弃。
      结果在243年正月,诸葛恪终于是等到了机会,孙权命他独自领兵去攻打魏国的六安,诸葛恪十分兴奋,当即率军攻打,结果大败魏国守将谢顺,诸葛恪趁机大肆掳掠六安一带的百姓,大量百姓被强迁至庐江。
      消息传回魏国朝廷,司马懿当即请战,年已六十六岁的司马懿再度亲自率军南征诸葛恪。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老油条了,击败了无数蜀吴名将,闪击了公孙渊,可以说,整合三国除了诸葛亮外就没有他击败不了的人。
      而诸葛恪则是看起来初逢军旅,之前的战绩与司马懿的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
      然而诸葛恪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连续的胜利后他有些飘了,觉得:我叔父诸葛亮都能击败他,我难不成就不行?
      因此诸葛恪不仅不害怕,反而摩拳擦掌,上书孙权请求迎战。孙权原本得知身经百战的司马懿率军前来后十分慌张,打算让诸葛恪撤军,可看到诸葛恪如此自信的表现,孙权也不由得有了些自信。
      因此孙权当即也不再反对,而是命各军做好接应诸葛恪的准备。
      然而不久后,东吴负责观研天文的官员当即上书说:“星数欠佳,出兵恐怕会不利。”
      孙权此时或许也是恢复了理智,本来心中对于司马懿就有些发怵,如今一听手下人这么说当即慌了,于是在司马懿到达舒县后,急忙命诸葛恪撤军。
      诸葛恪得知后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得在烧毁了营垒后当即率军渡江撤至柴桑驻扎。
      陆逊在世时也曾对诸葛恪这种自大的性格想要加以规劝,可诸葛恪连他爹的规劝都不听更何况你呢?
      因此对于陆逊的规劝和嫌弃,诸葛恪当即给陆逊回了一封长信,大致意思就是:“你陆逊不该对我求全责备,古来成大事的人哪一个不是洞观全局?而不应当在细节上斤斤计较。”
      其实此时诸葛恪已经显现出了张狂自大的特点了,然而如果有人能够多加劝阻,那么还是有机会的。而这个一直劝阻诸葛恪的人,之前是他的叔父诸葛亮和他的父亲诸葛瑾,后来则是丞相陆逊。
      然而,今后再也不会有人一直对他规劝了,因为就在当年245年,咱们的吴国顶梁柱、荆州牧、丞相陆逊就被咱们英明神武的吴大帝给活活骂死了。
      然而这个事对于诸葛恪反而是个好事,因为陆逊一死,荆州没人主管,孙权于是升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就因为陆逊之死,诸葛恪去了外地驻扎,使得诸葛恪离开了二宫之争的权利漩涡中心,从而能够在二宫之争后能够保全自己。
      然而,有意思的是,诸葛恪本人在二宫之争中是支持太子孙和的,属于太子党;可他的长子诸葛绰却是支持鲁王孙霸,属于鲁王党。这俩亲爷俩因此被迫互相攻歼。
      后孙权强行结束了二宫之争,大量参与的官员被孙权清洗,鲁王党的诸葛绰则是被交给了诸葛恪,并嘱咐他严加看管。
      然而不知是不是诸葛恪觉得自己没有看管诸葛绰的时间,觉得太浪费了,总之诸葛恪最终亲自用毒酒将自己的亲长子鸩杀了。
      或许在诸葛恪眼中,一个忤逆自己意愿的儿子而已,杀了也就杀了,杀了他自己便是大义灭亲,如此肯定更能够得到孙权的青睐啊!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8-18 18:51
      收起回复
        诸葛恪的“大义”灭亲确实成功了,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在251年,孙权病卧在床,而太子孙亮年纪还小,讨论可以托付的大臣时,几乎所有官员都提倡诸葛恪。甚至于就连孙家宗亲孙峻都表示在如今的朝堂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诸葛恪,坚持给诸葛恪做担保。
        孙权眼见所有人都同意,当即也觉得虽然觉得诸葛恪的性格有些刚愎自用,但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此孙权当即派人征诸葛恪前往建业。诸葛恪得知这个消息时是什么心情并没有记载,但他应该是十分激动、欣喜的,意味着他马上也能够成为他叔父诸葛亮一样的身份。甚至于自己还比较年轻,能够超过诸葛亮的威名,让世人以后谈及诸葛家会先想到他诸葛恪。
        于是,诸葛恪急忙前往建业,随后孙权将诸葛恪引进卧室内,诸葛恪进来后就在床下受诏,在病榻上的孙权当即下诏道:“我的病很严重,恐怕没有与你再见的机会了,今日我就把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了。”
        诸葛恪听后当即悲泣地说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然而,很明显,诸葛恪这就是在装样子,内心深处早已经是狂喜不止。
        孙权也明白,但想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也不再计较,当即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并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都托付给诸葛恪。
        诸葛恪接到命令后应该是十分兴奋的,但是不高兴在于与自己一同受命的却还有自己在二宫之争时的老对手孙弘。
        孙弘是鲁王党成员,先前在二宫之争中迫害了不少大臣,更是曾矫诏赐死了朱据。是一个与诸葛恪一样野心勃勃的家伙。
        于是,一山不容二虎,诸葛恪在掌握大权后的第一仗也即将开唱。
        252年,孙权病危,急召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等人来处理后事,并委任五人为辅政大臣。
        第二日,孙权去世,然而在孙权去世时,身边只有孙弘和孙峻。孙弘与诸葛恪速来不和,眼见如今不知情况,因此当即心怀不轨,打算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随后先矫诏将诸葛恪罢免,随后像赐死朱据一样,矫诏再将诸葛恪赐死,从而自己大权独揽。
        然而孙峻却看出了孙弘的企图,因此将此事告知给了诸葛恪,诸葛恪大怒,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假意让人邀请孙弘前来商谈。
        孙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因此毫无防备的前往,结果当即在宴席上被诸葛恪杀死。
        随后诸葛恪公布了孙权的死讯,并当即为其治丧。
        随后孙权所立的幼子孙亮即位,诸葛恪由于是辅政大臣,再加上拥立之功,因此被拜为太傅。
        诸葛恪为政后为了收取民心,当即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
        诸葛恪一系列正确的举措使他成功轻松收获了民心,以至于每次诸葛恪出行,就有一大堆百姓跟随,都想争先一睹这位英明神武的辅政大臣的长相面貌。
        此时诸葛恪已经是踌躇满志,在政治和民心上他已经无从附加,接下来,他唯独缺少的就是军功了。
        于是就在孙亮即位的同一年十月,初掌大权的诸葛恪当即征调民夫重修了自孙权后期就废弃的东兴堤。并在左右依山各筑东、西两城,留下了将军留略、全端各率军千余人驻守。而他则率主力返回建业,整顿军马、粮草,为来年的大规模北伐做准备。
        消息传到魏国朝堂,魏国朝堂一片哗然,认为诸葛恪这是在向魏国挑衅,新掌权的司马师也急于建立功勋、树立威望,于是在同年十二月派遣王昶、毌丘俭、胡遵、诸葛诞、司马昭等人分三路南下伐吴。
        随后胡遵等人先行到达东兴堤,并当即对留略、全端进行猛攻,结果久攻不下,诸葛恪也得知消息率领丁奉、吕据、唐咨等人北上支援。
        当时诸将士都恭维诸葛恪表示:“敌人听说太傅您亲自到来,等到我们上岸他们就会逃走。”
        诸葛恪听后也是十分骄傲,不由得有些轻敌,还是丁奉说道:“并非如此。敌人调集境内兵力,带了许昌、洛阳的全部兵力大举前来,一定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怎能无获而返?我们不应指望敌人不战而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战胜敌人。”
        诸葛恪听后这才反应过来,深以为然,并在随后派遣吕据、唐咨、丁奉等人为先锋沿着山路缓慢前进。
        丁奉认为这样太慢了,于是主动请愿率军三千人赶往,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
        当时天降大雪,堤坝上的胡遵军毫无防备,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留赞、唐咨等部也相继到达。
        魏军毫无防备,遭致大败,魏军纷纷惊恐不已而落慌而逃,结果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有数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也在此站中先后遇溺。
        随后毌丘俭与王昶得知东兴战败,遂纷纷烧营撤走。吴军就这样取得了胜利,并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而身为此战的总统帅诸葛可则是在战后当即被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三国志》载恪为太傅、东兴战后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没说当过丞相。但《建康实录》载东兴战后“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8-18 18:52
        回复
          东兴之战过后,诸葛恪的声望就此来到了顶点,诸葛恪随之起了轻敌之心,认为魏军不过如此,自己完全可以击败魏军,至于诸葛亮?一个连陇右、雍凉都打不下的人也配跟我想起并论?我接下来就要证明自己,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罢了,我,才是诸葛家族第一人!
          于是在253年春,也就是东兴之战刚过去了几个月,诸葛恪就又要出兵伐魏。
          中散大夫蒋延等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
          然而诸葛恪依照自己往生的经历,坚信“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因此诸葛恪不以为然,不仅不听,还将直言劝谏的蒋延强行架出了大殿,并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
          文章表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有敌对的国家就要想办法将其铲除,如果任由敌人做大,必将后患无穷。北方的实力远强于南方,如果继续对峙下来,吴蜀两国与魏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如今司马懿刚刚去世,魏军又在东兴损兵折将,司马师独掌大权,有智谋之士却不能善用,不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吗?如果我们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及以后的规划,再过十年,恐怕即使伊尹、管仲再生也难以改变了!”
          然而众人却都认为诸葛恪是在为自己穷兵黩武找借口,但已经没人敢再说了,只有丹阳太守聂友与诸葛恪速来交好,继续写信劝阻。
          可诸葛恪仍然不听,反而给聂友送去了自己写的文章,并表示:“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诸葛恪这种蛮横无理和自大自满的性格终究会害了他,并且就在不远…
          同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一时间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由此开始失去民心。
          临行前,同为辅政大臣的卫将军滕胤恳切的对诸葛恪进行了最后的劝说,他说道:“您在先帝去世新君继位时,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样的重托,入则安定本国朝政,出则摧毁强大外敌,名声传扬全国,天下无不震动,百姓的心愿,期望得以依赖您而安宁。如今在大兴劳役之后,兴师出征,百姓疲惫、国力亏虚,远方国家的君主有所防备,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战而无所获,这就会丧失以前的功绩而招致以后的责备。不如按兵息师,伺机而行。况且出兵作战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众才能成功,众人如果不高兴,您岂得独自安心?”
          然而诸葛恪却仍然坚持己见,说道:“大家说不可出兵,是他们都无计虑,心怀苟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认为他们是对的,我还有什么指望?因为曹芳昏聩无能,而他的政权被控制在臣下手中,他的臣民本就怀有离心。如今我利用国家的力量,凭借战胜的威势,则所向之处哪能不获胜?”
          滕胤在无奈之下只能离开,诸葛恪就此在同月率大军从建业出发,进入了魏国的淮南地区。
          随后诸葛恪却并不集结兵力攻略城池,而是在淮南炫耀武力,驱逐、掳掠淮南周边的百姓。
          然而淮南地区实际上除了几个较大城池之外,其余地方已经是人烟稀少,诸葛恪晃悠了两个月也没抓着多少人。
          诸葛恪手下有部将看不下去了,当即劝他:“如今引军深入,敌人领地里的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获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新城被围困,敌人的救兵一定会到来,那时再设法进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诸葛恪最终采纳这个计策,当即在同年五月包围了合肥新城,而此时合肥城内甚至连个像样的将领都没有,级别最高的就是一个叫做张特的牙门将,守军更是只有三千来人。
          同时,姜维为了呼应诸葛恪,也在同时率军北上攻打魏国。消息传到朝廷后举朝震惊,司马师最终采纳了虞松的建议,让司马孚率军二十万南下迎战诸葛恪,司马昭率军到雍凉和郭淮、陈泰会和驱逐姜维。
          同年六月,司马孚率军到达寿春,并拒绝了毌丘俭、文钦的进军请求,反而在寿春驻扎休整。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8-18 18:55
          收起回复
            同时,守卫合肥的张特和将军乐方就惨了,在吴军的猛攻下,两人坚守月余,结果手下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
            期间,二人派遣刘整出城求援,结果被吴军擒获,诸葛恪当即下令对其严加拷打,逼问城中的情况,刘整则是宁死不屈,反而怒斥道:“死狗!你们要杀就杀!我宁死也要做魏国的鬼!绝不苟且偷生!”诸葛恪闻讯后大怒,当即将其斩杀,然而也不过是气急败坏罢了。
            而此时,司马孚率大军到达寿春的消息传来,张特因此派遣一个叫郑像的士兵出城传递情报,结果郑像也被吴军抓获。诸葛恪随后命人将马缰拴在郑像的脖子上,牵着她在城外有型,并强迫他大声呼喊告知守军不会前来,想要以此使得魏军军心动荡。
            然而,郑像却到了城下就大喊说:“我们的救援大军已经近在咫尺了,壮士们努力啊!”
            吴军恼羞成怒,用刀柄猛击郑像的嘴巴,想让他闭嘴,可即使已经血流成河,郑像仍然在高声呼喊,至死未曾屈服。
            即使如此,此时的城池虽然没有陷落,但也是摇摇欲坠。诸葛恪因此亲自上阵督战,眼看城池就要陷落,结果张特当即派人向诸葛恪表示:“我愿意投降,但是魏国律法规定,守军将士守城过百天,不追究,不过百天我们的亲属都要被杀啊。将军您进入淮南以来已经差不多有九十多天了,等到了一百天,我们就开城投降。”除此之外,张特还将自己的印绶扔给了吴军。
            诸葛恪得知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度,发扬自己的美名,当即同意,并且还派人将张特的印绶归还。
            可这实际上是缓兵之计,张特表示愿意投降蒙骗吴军停止进攻的同时,就在同日夜张特却是带人乘夜修补城防工事,并在第二日继续死守。
            诸葛恪得知后当即意识到自己被张特蒙骗了,一时间恼羞成怒,当即率军连续猛攻,可始终没能成功。
            而相应的,吴军却是因为连续的猛攻疲惫不已,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
            有将领将此事禀报给诸葛恪,可诸葛恪却不愿意相信,骗自己称他们都在说假话,并扬言要把他们杀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
            此时的诸葛恪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未经休整进攻合肥的战略失误,可是他又耻于攻城不下,无功而返。因此每日忧郁不已,愤怒的神情体现在脸上。
            当时豫章郡爆发叛乱,镇南将军朱异当即打算以此为台阶,劝说诸葛恪赶快撤军会豫章。
            结果诸葛恪一脚就把台阶踢走,写信表示拒绝。
            朱异也是压抑许久,眼见自己给诸葛恪台阶,他都不下,当即也恼火不已,因此将诸葛恪的书信摔在了地上,愤愤不平地说道:“诸葛恪他不采纳我的意见,竟然采纳小人的言论!”
            诸葛恪听后也怒了,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就夺了朱异的兵权,并将其遣送回了建业。
            都尉蔡林屡次向诸葛恪献策,结果诸葛恪纷纷不从,蔡林因此忧郁不已,愤而北上投魏。
            随后司马孚从蔡林口中得知了吴军疲病的消息,大喜过望,趁势与毌丘俭率军急进,合击吴军。
            诸葛恪得知后大惊失色,他也明白此时吴军的情况,只不过是他不愿意接受罢了,如果魏军来攻,吴军必败。
            事已至此,诸葛恪当即也不再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慌忙率领军队撤退。
            然而此时吴军士气低下,十分畏惧魏军前来,因此争先逃亡,队形松散混乱,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逃。
            军士们纷纷自顾自地逃命,那些染病的兵士则是纷纷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从合肥新城到施水岸边密密麻麻的躺着无数吴军哀嚎遍野。
            司马孚见状抓住机会派遣文钦率骑兵企图截断诸葛恪后路,并让毌丘俭作为后援。
            诸葛恪见状惊慌不已,当即乘快马到吴军战船上,随后慌忙逃亡。
            文钦军赶忙追击,吴军大败,万余名未来得及登船的士卒被纷纷斩杀。
            吴军就此大败,被魏军俘获、斩杀的吴军不胜其数。
            可是狼狈不堪、好不容易逃出来的诸葛恪却是强装镇定,脸上更是没有半点忏悔与忧虑,如此的话,咱们如日中天的丞相诸葛恪也就只能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8-18 18:56
            收起回复
              新城大败后,诸葛恪理应立马返回建业安顿人心、稳定朝堂,可诸葛恪却是死要面子。
              他当即强装镇定、神态自若,不仅不当即建业,反而率军在江渚住了一个月。
              随后又不知道诸葛恪他发什么疯,之后也不回建业,反而突然心血来潮说要去浔阳去屯垦。
              直到孙亮一再发诏书催促他回京,诸葛恪这才慢悠悠地率军回到了建业。
              就这样,在新城大败,与诸葛恪大败后的即兴表演下,百姓对诸葛恪大为失望,对诸葛恪也愈加怨恨。
              终于在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或许是为了转移自己的尴尬,也有可能是想找个出气筒出气,因此诸葛恪回来后便将中书令孙嘿叫了过来,厉声斥责道:“你们怎么敢随意滥发诏书?”
              孙嘿被诸葛恪突然叫过来斥责,惊慌不已,当即不敢开口辩解,出来后便告病辞官回家了。
              随后诸葛恪认为是有人想要趁自己不在发动政变暗害自己,因此恪检点名录,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并将自己的亲信故吏安插进去。
              此后,诸葛恪更加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觐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
              甚至于,诸葛恪连宫中的宿卫人员也进行了罢免,改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并且还命令部队整装待发,想进攻青州、徐州
              就这样,朝中的文武大臣对诸葛恪越发不满,军民百姓也对诸葛恪愈发失望。
              同为辅政大臣的武卫将军孙峻见状十分满意,他早就想要与诸葛恪争权夺位,独揽大权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罢了。
              而此时诸葛恪刚经历新城大败,回军之后又举措失当,让孙峻抓住了机会,于是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私自面见孙亮诬陷诸葛恪密谋制造叛乱。
              孙亮选择了相信,因为诸葛恪的所作所为他也看在眼里,于是在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
              然而在前一天晚上,或许是因为男人的第六感,诸葛恪精神烦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数有怪异,因此内心疑虑,总感觉好像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
              第二天早上,诸葛恪乘着马车到达了宫门外,此时孙峻已经在大殿安插了数百名甲士,他担心诸葛恪会不按时进来,以至于事情败露。于是出来迎接诸葛恪,假情假意地试探诸葛恪道:“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
              诸葛恪听后则是摆了摆手,说道:“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
              孙峻听后这才转头回去等待,然而就在诸葛恪将要入宫时,他的亲信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人却偷偷写了纸条告知诸葛恪道:“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
              诸葛恪见状立马惊醒,转头打算称病返回。结果却在大门处遇到了与自己交好,又是儿女亲家的太常滕胤。
              滕胤看到诸葛恪往外走当即出言询问,诸葛恪则是当即打马虎眼称:“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
              滕胤并不知道孙峻的计划,因此当即对诸葛恪说道:“陛下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
              诸葛恪听后犹豫了一会,最终觉得也对,于是又回头带着剑进入了大殿,并向孙亮行礼入座。
              随后侍从将酒端了上来,可诸葛恪十分疑心,害怕酒中有毒迟迟不喝。
              孙峻见状当即主动给台阶,说道:“你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
              诸葛恪听后才心安下来,到马车上取下自己的药酒,这才喝酒。
              酒过数巡,孙亮起身回到内殿,孙峻也假称如厕,离开走到了内殿。随后孙峻脱掉长衣,换上短装,突然冲出来大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
              诸葛恪听后大惊,当即打算拔剑反击,结果还没拔出来,诸葛恪便被孙峻用刀连砍数下,当场毙命,死时享年五十一岁。
              跟在诸葛恪身边的张约见状当即拔剑孙峻,却只砍伤了他的左手,而孙峻则是当即回过身一刀砍断了张约的右臂。
              宫内卫士大多为诸葛恪亲信,听到声音后赶忙冲进殿内,孙峻则是杀死张约后不慌不忙地对卫士们说道:“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
              孙峻于是命众人收拾掉地上的血液,随后卫士们见状遂纷纷四散而去,而孙峻则是继续淡定的饮酒。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8-18 19:00
              收起回复
                诸葛恪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次子长水校尉诸葛竦和三子步兵校尉诸葛建则是得知消息后当即乘车拉着母亲逃亡,打算向北投奔魏国。
                诸葛竦曾经就多次劝谏过父亲,可是诸葛恪都不听从,诸葛竦因此担忧诸葛家族会因此招来横祸,常常暗自忧虑。
                果不其然,诸葛恪的性格导致诸葛瑾一族被诛杀,孙峻在得知诸葛竦带着诸葛建等人逃跑后当即派遣骑都尉刘承追杀二人,最终在白都山将诸葛竦杀死。
                而诸葛建最终突围而出,成功渡过黄河,当即打算北投曹魏,结果最终也被刘承抓了回来,被杀。
                除此之外,诸葛恪以及他的外甥张昭的孙子张震和诸葛恪的亲信朱恩、张约纷纷被孙峻下令诛灭三族。
                诸葛恪的三弟诸葛融当时是奋威将军、假节,驻扎在公安。虽然同是诸葛瑾一族的人,可诸葛融却不同于诸葛瑾和诸葛恪的节俭,他反而终日锦衣玉食,喜爱投壶、射猎,以及华丽的衣装,是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
                原大司马朱然之子镇东将军朱绩与其速来不和,因此在诸葛恪死后,孙峻当即命无难督施宽前往荆州,督率驻扎在江陵的朱绩和驻扎在夏口的镇南将军孙壹前去公安抓捕诸葛融。
                诸葛融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见此情形大惊失色,于是在惊惧之下服毒自尽,他的三个儿子也纷纷被诛杀。
                诸葛恪是孙和妻子张氏的舅舅,随后张氏曾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去拜见诸葛恪。
                临别前,诸葛恪对陈迁说:“请帮我转告给张妃,王一定会让她超过其他人。”
                因此,谣言四起称诸葛恪意欲废黜孙亮,改立孙和为帝。如今诸葛恪被诛杀,孙和自然也就没了指望,不久后就被流亡到了新都郡,后惨遭孙峻赐死。
                临终前,孙和与自己的妻子张氏告别,张氏却握着孙和的手说道:“无论吉凶我都要跟着你,我不会独自一人活在世上。”言罢,夫妻两人双双自尽。
                丹阳太守聂友是诸葛恪的好友,在诸葛恪败还时,聂友就已经预测到诸葛恪将要败亡,因此写信给滕胤道:“当人强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缩,人情万端,言之悲叹。”
                随后诸葛恪被诛杀,孙峻十分忌惮身为诸葛恪好友的聂友,因此想要把聂友派到遥远的交州担任郁林太守,聂友对好友的离世忧郁不已,又自感前途渺茫,于是在气愤担忧下生病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相传曾经有童谣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
                结果却一语成谶,诸葛恪果然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
                直到后来临淮人臧均上表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这才听从,并吩咐下属找诸葛恪尸体安葬。
                随后直到孙休诛杀孙綝一党,诸葛恪、张震等人这才翻案,由张昭的儿子张闿继承爵位。
                诸葛瑾和张昭都曾在东吴显赫一时,可在两人去世后,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诸葛恪而牵连,二人几近绝后。
                张昭有两个儿子张承和张休,张承壮年去世,张休则被卷入二宫之争流放而死。
                而张休无子,张承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张震,可他却也受诸葛恪牵连而灭族。而至于后来继承张昭爵位的张闿是何人则无从查起,更不知道他是如何躲过灭族之祸的。
                诸葛瑾曾经就叹息地说过:“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啊。”却不想一语成谶,好在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早年过继给了诸葛亮,虽然英年早逝,但仍留下了儿子诸葛攀,竟阴差阳错下躲过了灭族之祸,成为诸葛瑾一族唯一的继任者…
                陈寿评价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江表传》记载: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明朝文学家李贽评价称:“诸葛恪不禁熬炼,不济,不济,有愧令叔多矣!”
                钟敬伯也学着李贽评价称:“诸葛恪妄作妄为,累及三族,有愧令叔多矣。”
                (诸葛恪篇章有点多,诸位多点赞、评论捧捧场吧,求求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8-18 19:01
                收起回复
                  诸葛恪很多小故事特别有意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18 19:40
                  收起回复
                    挺长的,不过看完了。给楼主点赞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18 19:44
                    回复
                      好看,不过是不是有楼层被吞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18 20:05
                      收起回复
                        诸葛恪和孙权的关系感觉很像乾隆与和珅,诸葛瑾对他的担忧,应该是怕他以后成为一个只会讨好君王的佞臣。这种懂主子心思的人,一旦受宠就是成为白手套干脏活的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8-18 20:10
                        回复
                          诸葛恪死晚了,爆病死在新城之战前夕,风评起码二代周瑜。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8-18 20:17
                          收起回复
                            好看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8-18 20:19
                            回复
                              诸葛恪有点东西但是性格问题太大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08-18 20: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