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动物迷吧 关注:5,478贴子:339,779

玛多县拍到的11只棕熊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IP属地:四川1楼2023-08-19 14:58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8-19 15:14
    回复
      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使西藏棕熊进化成了以食肉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它们常常挖掘洞穴来捕食鼠兔和旱獭,对草场的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他们还会吃一些没有腐烂的动物尸体,有时也会抢食狼和猞猁的猎物。被冻死或饿死的家畜也是美味佳肴,西藏棕熊会把这些尸体吃掉绝不浪费,不愧是高原上的清道夫,也有效防止了家畜瘟疫的蔓延,是维持三江源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益兽之一。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8-21 10:43
      收起回复
        在牧民眼中,西藏棕熊绝对属于危险的物种。刚结束冬眠的棕熊急需补充能量,它们从洞里走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疯狂地搜寻各种食物。此时三江源地区气温仍然很低,大多数旱獭还在冬眠,在这天 寒地冻的环境里,棕熊无法捕食到这些鼠类动物,以致其饥肠辘辘。这时西藏棕熊便会“光顾”牧民的冬窝子,主要寻找青稞、酥油、面粉、牛肉之类的高能量食物,甚至有些西藏棕熊与牧民正面相撞时,会出于本能反应攻击牧民。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8-21 10:55
        回复
          三江源保护区成立之前,由于私捕乱猎整个青海的藏棕熊数量锐减。即便是整日在荒原野牧牦牛的牧民,也很少见到藏棕熊的身影。而藏棕熊也从生存环境中感觉到了人类的可怕,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远远地躲开人类的活动区域,即便偶尔遭遇了人类,也会迅速疯狂地逃跑。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8-22 07:05
          回复
            自从三江源保护区成立后,加之国家严格禁猎,没收民间枪支,几乎绝迹的藏棕熊得到了安宁。自然生态的恢复,环境的安逸,狩猎被禁止,使藏棕熊的繁殖速度空前加快。十几年之后这些高大的藏棕熊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牧区。
            青海省有72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藏棕熊数量已经猛增到了5000多头。去掉雪山和湖泊的面积,藏棕熊的活动面积不会超过3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头棕熊在活动。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8-22 07:10
            回复
              棕熊虽是杂食动物,但喜欢吃肉。尤其是秋季来临时,为了冬眠它必须抢秋膘。多吃肉,是它吸收蛋白和脂肪的最佳方法。到了三四月份,棕熊大睡几个月方醒,冬眠结束,肚腹空空,身体瘦弱,更需要大量肉食补充营养。这两个季节是棕熊狩猎的高潮时节,棕熊虽然力大凶悍,但是行动缓慢,猎捕的成功率极低。通常,棕熊把吃肉的希望寄托在狼身上。狼善于团队作战,猎捕成功率高。如果抢夺狼的猎物,比自己狩猎就容易多了。所以棕熊总是把狼当作为自己狩猎的打工仔,见到狼猎捕到猎物立刻前去抢夺、霸占。有时候,棕熊找不到狼猎捕的食物咋办?那就猎捕牧民饲养的牛羊,实践告诉棕熊,猎捕牧民的牛羊,比猎捕野生的牦牛、羚羊等容易得多。再说牧民竟然不再用可怕的猎枪消灭它们,这让棕熊们更加有恃无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8-22 07:21
              回复
                饥饿,是棕熊经常性的生理体验。在荒原游荡时嗅到的一阵阵的食物香气,是对棕熊的最大诱惑。它们知道,香味儿是从牧民的帐篷和冬季越冬的冬窝子中发出来的。要知道,棕熊的嗅觉是猎狗的7.4倍。何况牧民生性粗犷,食物从来不严加管护。棕熊偷抢人类食物,易如探囊取物。所以,闯帐篷成了许多棕熊的生活必修课。但是牧民经常转移草场,帐篷中所存的食物毕竟不多,所以棕熊们经过跟踪侦察,发现牧民把大批的米面、油脂、白糖、蜂蜜、酥油等等很难吃到的美味藏在冬窝子里。冬窝子,是牧民过冬的房屋。牧民夏季进入草场时,会把冬窝子作为储藏食物的仓库。棕熊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心中大乐,于是它们互相传递信息,寻找到冬窝子后撞开门窗钻进屋子大吃大喝,并且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熊宫”居住。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8-22 07:40
                回复
                  现在,青海的牧民已经感觉到道高一尺熊高一丈了。棕熊在动物中智商较高,与牧民“斗争经验”丰富。牧民用木板和铁皮封锁冬窝子的门窗,棕熊会轻而易举地揭开铁皮,拍烂门窗,继续来去无阻。牧民用更结实的东西封锁门窗,棕熊弄不开时就会爬上屋顶,拆开屋顶进入屋内。牧民用铁蒺藜网包围冬窝子,棕熊就推倒铁蒺藜网中间的立柱,从而进入院内。牧民用钉板设置隔离带,棕熊挖洞钻进屋或爬到房顶上进屋。牧民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安装电网阻挡棕熊进院,棕熊不喜欢触电的滋味,就在电网下边打洞,来个地道战,照样可以钻进房中。当然牧民是不敢用高压电做防护网的,如果电伤或者电死棕熊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8-22 08:16
                  回复
                    2023年7月玛多县出现的11只棕熊,只是青海省棕熊数量增多的一个象征,其实不光是三江源地区棕熊数量多,祁连山的棕熊数量也可观带来了麻烦。
                    2021年1月3日,青海省的天峻县,一只棕熊闯进了牧民家中,和当地省市林业草原局、森林公安、西宁动物园、消防队四部门的人整整对峙了三天三夜。牧民用了敲锣打鼓放鞭炮等一切方式,都没有把这几只棕熊赶走。警察们发动警车鸣着喇叭、拉响警笛,对着棕熊占领的冬窝子轰鸣驱赶,但棕熊竟然岿然不动,公安局长命令警察开枪震慑,岂料冲锋枪对着屋顶上空扫射,也没有吓出占领冬窝子的棕熊。最终在人们千方百计地打开房门后驱赶,几头棕熊才不情愿地走出屋子,据说还特意走到警车前站起身拍拍摸摸,才恋恋不舍地走开。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3-08-23 09:30
                    回复
                      生死逃亡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8-23 09:37
                      收起回复
                        在三江源地区的治多县,约88.5%的受访牧民在2018年遭遇了棕熊入室破坏。2014-2017年期间,青海省总定损由食肉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案件7494起,其中约57%的案件来自治多县,在支付的补偿费用中约42%来自棕熊造成的损失案件。当地的牧民已采取多种防范措施缓解人熊冲突,如铁丝网、电围栏、狐灯、地窖等方式。
                        青海省各地区人兽冲突上报案件空间分布图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3-08-23 09:43
                        回复
                          基于关键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研究团队提出了导致人熊冲突增加的6个驱动因素:
                          1.牧民定居方式的改变:定居点修建后牧民生产和生活区域相对固定, 房屋周边的生活垃圾和家畜尸体对棕熊具有吸引作用, 增加了棕熊前往牧民生活区域觅食的频率;
                          2.牧民食物储存方式的改变:定居点修建后牧民生产和生活区域相对固定, 牧民将食物储藏在屋内棕熊学会利用, 增加了棕熊前往牧民生活区域觅食的频率;
                          3.放牧方式的改变:传统放牧方式逐渐变为半传统放牧方式,导致家畜看守力度削弱;
                          4.畜种结构的调整:相比体型较大的牦牛而言,棕熊更倾向于捕食体型较小的绵羊或山羊,减少羊群数量可能会降低棕熊捕食家畜的成功率,刺激棕熊寻找其他可替代性食物;
                          5.棕熊种群数量的增加: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执行后棕熊种群数量逐渐恢复;
                          6.棕熊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减少:旱獭、鼠兔以及岩羊是棕熊的主要天然食物,灭鼠导致旱獭和鼠兔种群数量减少,过度放牧导致岩羊种群数量减少。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3-08-23 09:47
                          回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牧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青海省了防灾减灾、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和人畜的生存条件,在全省各州推广“四配套”(牧民定居、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围栏草场)的基础建设。定居点建立后,牧民基本结束了传统的游牧生活。对转场的牧民来说,每年居住在定居点内的季节为秋末、冬季以及春初,开春后在4月前后转至夏季草场。仅11.2%的受访者(房屋质量好且家畜数量少)不转场,全年生活在定居点内。
                            上世纪 90 年代前,牧民携带所有生活物资进行转场,定居点建立后牧民转场时则习惯将牛肉干、面粉、白糖、色拉油以及家畜饲料等过冬给养储存于定居点内。虽然当前大部分牧民不在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储存食物,但也有少数牧民仍将部分食物储存于定居点内,尤其是大袋的粮食和家畜饲料。
                            定居点建立后,牧民放牧方式逐渐改变,高达 89.1%的受访者倾向于半传统放牧,家里固定放牧人数通常只有1人。当地牧民在过去10年里畜群、畜种结构调整较大,高达71.8%的受访者持有牦牛的数量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四配套”后牦牛生存条件变好,放牧范围较为固定;自从有了草场围栏,牛群更容易大规模集群养殖和管理。高达78.2%的受访者已放弃养羊,其原因是养羊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且羊更容易被野生动物捕食。
                            治多县棕熊入室破坏相关因素大事年表
                            (“开始”、“全面发生”指人熊冲突情况)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3-08-24 05:38
                            回复
                              三江源地区实施了最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形式的偷猎,草原奖补政策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和生境景观连通性,棕熊因此得以保护并数量增长。
                              通过半结构访谈得到的结果,69.5%的受访者表示棕熊种群数量在过去10年内增长。这部分群体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棕熊入室破坏事件次数的增多(58.5%),放牧时发现棕熊的痕迹频率增多(30.4%);棕熊捕食家畜事件频率增多(11.1%)。同时,研究团队以受访者历年见到棕熊的次数为依据评估种群数量,发现最近5年,高达69.5%的受访者每年见到棕熊的次数达3-4次,21.9%的受访者每年见到棕熊的次数甚至高于4次。而在10年前,65.6%的受访者每年见到棕熊的次数仅为0-2次。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3-08-24 0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