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吧 关注:126,744贴子:1,186,259

最近做建盏的知识整理,发一篇帖子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一下。建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做建盏的知识整理,发一篇帖子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一下。建盏经典回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07 14:32回复
    茶器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演变,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也被赋予了显著的时代特征。我们的主角建盏的兴盛就与宋代的点茶法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2-07 14:34
    回复
      2025-11-18 15:35: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唐代唐玄宗的开元时期,全国各阶层就已经把“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陆羽的《茶经》问世,更是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因此,陆羽也被后人成为“茶圣”。
      茶文化在唐代的文人雅士带动下发展起来。文人间的彼此往来,互相影响,加速推广了茶文化。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2-07 14:36
      回复
        中唐之后,饮茶风气兴盛,茶事成为文人雅士们竞相吟咏的题材。文人们品茶,并非单为解渴,而是交流相娱的一种方式,品茶也可以洗涤心灵、松弛精神,时间久了成为了一种情境艺术的表现,把品茶提升至精神文明的领域。唐代喫茶文化为中国茶史开启了先导的重要的一页。
        唐宋之际,“煎茶法”过时没落了,继而全面流行的是前文提过的宋代点茶。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07 14:39
        回复
          点茶法的兴起和流行,是建窑发展的基础。
          宋代评定点茶的优劣: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白为胜。“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以耐久“咬盏”不散为胜。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汤花一散,茶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宋人又称之为“验水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07 14:40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2-07 14:41
            回复
              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2-07 14:48
              回复
                支持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12-07 16:35
                回复
                  2025-11-18 15:29: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要比茶色、验水痕,白色的茶沫放在黑色的建盏中,黑白对比强烈,沉稳黑色的盏更突出汤花的白。而水痕退早退晚取决于茶碗坯胎的厚薄。蔡襄在《茶录》中就记载了:“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它处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作为斗试家而言,真正用于斗茶的深腹束口盏,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釉色青黑有利衬托茶色。二、建盏的胎厚用热水温盏后减缓冷却的速度。三、建盏的粗颗粒结构的胎质有利于温盏时吸收热量和温盏后保持热量。四、深腹束口形的建盏更有利于约束住热量,减少热量散发。在技术上建窑做到了趋于完美的程度。黑釉茶盏生产由于点茶法流行迎来大发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07 17:36
                  回复
                    学习了先顶再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2-07 18:07
                    回复
                      赞一个!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12-07 22:20
                      回复
                        回贴记号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2-08 07:30
                        回复
                          在宋徽宗《大观茶论》之前,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苏辙、秦观等在诗赋中对建窑茶盏已多有褒奖。在文人和官员的推动下,朝野茶风鼎沸,建盏也随之名声大噪。《大观茶论》顺时而出。宋微宗赵佶的茶道专论《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08 11:14
                          收起回复
                            推杯换盏 背后文化意义太深了


                            15楼2020-12-08 11:17
                            回复
                              2025-11-18 15:2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好帖太少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2-08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