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赴朝鲜,我经历的抗美援朝(下)
杨茂森(91岁)
(五)板门店签字大厅
前两次到板门店是观看甄别交换战俘情景。离板门店的核心——签字大厅还有一段距离,一直没有机会目睹这个全世界关注的地点,犹如一生没有登上长城非好汉之憾,将来回国,众人要是问我板门店是个啥样儿,我总不能胡诌滥编,得有个交代。1954年7月,老郭我们六七个人乘吉普车,专门逛了一趟板门店。这里已是人迹罕见,杂草丛生,除了知了的磨擦声以外再听不到别的声音。车刚一停稳,岗亭里我方两名持枪士兵挡住去路,他们是警卫签字大厅、警戒非军事区的哨兵,当我们说明来意,看我们都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和朝中停战谈判代表团徽章,手一挥:过。但是不准进入大厅。我围着大厅转了一圈,从敞开的大门、玻璃窗看了一阵,大厅中央放着一张大的长方形木桌,两边各有五把椅子,是双方代表签字时坐的,中间那把肯定是首席代表坐过的。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我方代表坐在哪一边。大厅宽敞明亮,内外观宏伟气魄大方,负有中国建筑特色,蓆顶棚、木地板,墙体是里外木板中间填装锯末(外墙呈重叠式不透风雨)。不足是厅顶不高、地面略低,有一点霉味,厅外排水不畅。毕竟是临时建筑,能在几天内突击抢建起来本身就是奇迹(据说朝鲜已重建签字大厅)。

上图:本人在签字大厅前留影

上图:朝鲜战后重建的签字大厅

上图:本人在板门桥下留影,背后为铁丝网,对岸为美军哨所。
大厅的右边是条不大的板门河,一座弹痕累累,护栏残缺不全的混凝土桥梁——板门桥,把双方控制区连接起来,桥的中间就是军事分界线的中点,不能越界半步,我们在大厅周围、桥头、桥面反复拍照留念。在几十米长的板门桥对面,岗亭里的美方哨兵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当发现我们上了桥面,哨兵拿起电话听得清听不懂地哇啦哇啦说了一阵,我们若无其事地继续照相。过了几分钟,一美军军官驱车来到对岸,拿起望远镜观察我们,又和哨兵说了些什么,大概是发现我们没有敌意就开车走了。
今年春节,翻腾出五十多年前的老底板,放大了几张仍然清晰可辨。寄给了胶卷的主人,落落大方的老郭同志,他定会触景生情,想起当年真诚的战斗友谊。说不定还会惹得他掉几滴眼泪呢!
(六)沸腾的开城
喜迎祖国慰问团观看著名文艺团体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最可爱人的背后有着最可爱的祖国作坚强后盾,在最可爱祖国的怀抱里拥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最可爱的人民。就是这三个最可爱的溶为一体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是多方面的,仅就祖国人民给于志愿军母亲般的关怀所提供的精神支持,完全体现在新中国是如何对待这场战争的。
开城,自1951年停战谈判开始,这里就划定为非军事区,尽管美方在非军事区内经常制造事端,但与战场相比,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安宁。这里有朝中谈判代表团及相关单位,各类人员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多达万人。停战协定签字前,朝鲜国家、人民军及志愿军兵团、军的文艺团体经常来开城慰问演出,有时一来就是几个,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精彩的节目,搞的场地、吃住都很紧张,真是应接不暇。那个千年古迹,传说中是唐朝薛仁贵阅兵比武的“满月台”广场,如今仍然平整宽敞,可容纳一两万人,为各种大型集会和文艺演出提供了理想场地。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全国政协为每一位抗美援朝的参加者颁发了“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我领到的第四枚纪念章。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周年前夕,由贺龙任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达朝鲜,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下属六个分团分赴各地慰问。总团先到平壤、志愿军总部,最后来到开城。整个开城沸腾了,像过年一样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慰问团带来了著名的文艺团体和大批慰问品。每人一枚象征抗美援朝胜利,实现和平,金光闪闪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一个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缸子,我的纪念章增加到五枚。我是连级干部多了一件白付绸衬衣、一条白锡包香烟,当时我没有吸烟嗜好,让爱抽烟的人分享了,任继斌是团级干部领了整整一麻袋,他把一套高质量乳白色绒衣送给我,暖暖和和的穿了十几年。回国后他急需钱买一块手表,作为回报“借”给他七万元(今七十元),以帮他了却心愿。

上图:抗美援朝纪念章

上图:和平万岁纪念章

上图:纪念品搪瓷缸子
在“满月台”的首场慰问演出就掀起了高潮,让整个开城沸腾。广场临时搭建了一个大型舞台,慰问团总团长贺龙、代表团首长、志愿军、人民军将领坐在台下。广大志愿军、人民军指战员以及朝鲜各界群众席地而坐,总共两万多人。我坐在会场中央,位置适中,无论台上演出还是台下的首长,都看得很清楚。
贺龙首先讲话,他那一抹特有的胡须满带威严,他声音宏厚,热情洋溢的讲话又十分亲切。这就是久负盛名靠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贺老总。代表团首长致简短欢迎词后演出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今天是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因故未来,我1956年在旅顺看过他的《梁红玉》)、素有南有周信芳北有马连良之称南北两大老生、可能还有袁世海等京剧界巨匠齐登场。梅兰芳表演的是拿手戏《霸王别姬》、马连良的看家本领《空城计》、周信芳脍炙人口的《追韩信》。把人们看得如痴如醉。梅兰芳一出场,坐在后面的“轰嗡”一声想站起来,在警卫的指令下原地未动,都想抢先目睹这位久闻其名未见其人,在抗日战争时留须埋名,拒绝为鬼子汉奸演戏,当代京剧大师的英容。我仗着个儿高腰板直,再加上下巴上翘屁股抬高,看的梅兰芳一清二楚。童年时就听大人说梅兰芳长得漂亮,美女垫着玻璃倒贴钱亲一口还不干呢。当然这都是笑话绯闻而已,但长相英俊又有女性特色,特别是经过化妆师巧夺天工的精心化妆,把个年近六十岁的大男人打扮得像个十八九岁的小丫头,唱腔优美、动作细腻、吐字清楚,极富感染力。把原来不太喜欢京剧的我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基本上成了京戏迷。看惯听熟《二人转》、《评剧》的东北战士有意见:一是听不懂;二是听名字原来以为梅兰芳是女的,怎么变成男的了?唱得好、长得更好,是个女的多好啊!

上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朝鲜前线慰问演出
马连良的《空城计》,从儿时听留声机起一直听到现在的广播收音机,也不知听了多少遍,宏厚的唱腔 ,扎实的功底,吸引了大江南北无数观众,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哼哼几句:“我站在城楼观山景……”。京剧老戏迷们,过去把看京剧叫做听京剧,到戏院里一坐,闭目养神似的,最爱听马连良的戏。这次现场听了同一出戏,当然不能和十年前的灌片录音相比。年龄不饶人,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事后反映大家对他的意见比较大,认为他还没有改造好,不使劲、不卖力。贺老总解释说:马连良的表现还是很好的,人家刚从香港回来,报效祖国,对过去的事认识很好,进步很大,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是他自己坚决要求来朝鲜慰问志愿军的。大家一听:啊,原来如此。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表演的是《追韩信》,和他在国内演的《许策跑城》一样,富有特色的嘶哑唱腔不减当年,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跑姿逼真,把老汉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观众是一杆秤,赢得了将士们经久不息地呱叽叫好声。
观看这场京剧专场演出,不仅大饱了眼福、耳福,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过去听说艺人之间“同行相斥”、“文人相轻”。不同门派的“四大名旦”从不同台演出。这次是经过贺老总做工作破天荒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赴朝慰问最可爱的人,不计前嫌地走到了一起,本身就不简单。他们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同台演出,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博得了阵阵掌声。同样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各用各的服装、道具、乐组。每人出场全部更换,就是侍从、跑龙套的也不例外。特别是琴师非常讲究,名角必有名琴师,往往是几十年相陪相助的同仁。京剧不愧是国剧,这门艺术真有说不尽的奥妙呢!
随着代表团各方面条件好转,准备充分,接待能力增强。接踵而来的是各个分团,祖国各地的著名文艺团体,纷纷来开城慰问演出,古老开城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总政歌舞团、中央歌舞团这两支全国最著名的文艺团体的到来,把本已热闹的开城推向一个新高潮。观众太多只能放在满月台。中央歌舞团的节目多而精彩,看得目不暇接。有两个节目难以忘怀,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歌唱家王昆表演了我早已耳熟的《兰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仍然是那么悦耳动听,百听不厌,她一上台一两只歌子是交代不了得,常常被战士们:“再来一个要不要?要!”地热情挽留,把个老艺术家弄得心开了花,热泪盈眶地一再加唱。我对王昆并不陌生,她的长相唱腔和在1945年演《白毛女》时差不多,不同的是比八年前成熟老练多了。中央歌舞团的《荷花舞》更是五彩缤纷,耳目一新,让我们看得心花怒放,八个天女下凡般的演员,身穿喇叭口粉绿色长裙,四朵上粉下白的荷花吊在裙的下端,随着优美的乐曲舞动。把人引入莲花池般的幻觉。还没等我辨清八位 “孪生”姐妹般的模样,她们已飘到紫色丝绒幕后了。有的递条子要求再来一次,她们也只好一次次出来,无奈地谢绝了观众的热情要求。
中央歌舞团前脚走,总政歌舞团后脚就到了。总政歌舞团是实力雄厚,名人如云的超大型文艺团体。他们的节目与部队的战斗和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浓厚的为兵服务特点,既能举行大型晚会又能组成小分队深入边防哨所、前沿坑道分散演出,很受官兵欢迎。最让长期生活在前线战士大开眼界的是那些女演员,个个苗条漂亮,英姿飒爽。她们头戴无沿帽,上身是绿色呢子军衣,下身是令人咋舌的蓝呢子短裙,脚蹬黑色高统皮鞋,特别惹人注目的是每人留一条过膝的大辫子,摆来摆去,真是好看。演出开始,女演员们的长辫子、长统靴子派上了用场,跳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舞,摔着大辫、扭动脖颈,在悦耳的民歌、笙笛、手鼓的相伴下翩翩起舞,既好听又好看,观众报以长时间喝彩。我万万没有想到万里之外的新疆,还有这么好的文化艺术遗产。看来,我们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国家,好东西还多着呢!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的《一车高粱米》把整场演出推向高潮,他绘声绘色地表演,激起了战士们强烈的共鸣,台上台下溶为一体,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一车高粱米》说的是我志愿军两名汽车兵的真实故事。他们在往前线运送高粱米途中与一车美国兵遭遇,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用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兵。这个节目在国内和志愿军中广为流传,哪个曲艺团不会说《一车高粱米》,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哪个不爱听《一车高粱米》。特别是钢铁运输线上的汽车兵,对反应他们战斗生活的真实故事,听得更是全神贯注身临其境。很多战士都能用原汁原味的山东腔照葫芦画瓢地来上一段,闭上眼睛听还以为是高元钧来了,真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越剧,原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过去一直被北方人视为,听不懂,观众少。这次由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领衔的浙江省杭州越剧团来到开城慰问演出,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功。演出地点是座落在市中心,刚刚经过维修,设施较为齐全,可容纳一千多人,最大的开城剧场。大电网恢复供电,可以保证布景灯光充分发挥作用,不再使用气灯或时断时续、忽明忽暗的自发电照明。越剧团刚来因唱腔难懂、唱词文言古典,开始没有吸引更多的观众,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越剧。人家千里迢迢来到朝鲜很不容易,是带着任务去看慰问演出的。头一次看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一流的布景、神秘的剧情、委婉的唱腔、优雅的乐曲、细腻的动作逐渐把我引入佳境,虽然唱腔难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表情的喜怒哀乐,可以明白个八九不离十,细嚼回味,仔细琢磨觉得很有意思,和我有同感的还不少。一传十、十传百看的人愈来愈多,迎来了迟到的轰动效应。我是越看越想看、看了还想看。接着演出的《红娘》再次把越剧推向一个高潮。从此越剧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占了应有的位置。几年后,由同一剧组原班人马拍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放遍全国。成为老少皆喜,茶余饭后的话题。
如果说越剧让人如醉如痴的话,那么常香玉的豫剧就更让人疯狂倾倒了。首先是常香玉这个人。她是抗美援朝以来,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闻人物之一,她呕心沥血、奋发图强、依靠演出微薄收入,为志愿军捐献十五亿元(今十五万元)购买喷气式战斗机一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她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博得了全国人民的称赞爱戴。这次她率领河南豫剧团来到开城,慰问朝思暮想、日夜牵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她的到来不仅是艺术的奉献,而且还是前后方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取得了抗美援朝胜利,在朝鲜前线胜利会师的真实写照。对于豫剧,我是从常香玉闻名后才知晓的,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一字一句咬得清清楚楚,为大江南北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跑调,我还是好跟着常香玉的唱腔哼哼几句。常香玉带来的正是响遍全国的《花木兰》。偌大个开城剧场塞得满满的,有的人不顾劝阻涌向前台就地而坐。三十岁左右正是当年的常香玉使出浑身解数,精神抖擞地表演她的成名大作。动情的唱词,感情的投入,再加上几乎完美无缺的表演技巧,把观众引入中华好儿郎、戎边保家乡和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演员和观众心心相印,在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抽泣,年岁不小的大老爷们也难以抑制情感,这不是感情脆弱,而是真情实意地表露。常香玉面对着的不就是当代英雄——最可爱的人吗!台下观众凝视着的不就是为抗美援朝做出贡献,不远千里来到朝鲜的当代花木兰吗?剧终谢幕,变成了演员与观众感情的大交流,在一次次地谢幕中,常香玉强忍着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扑嗒扑嗒往下掉。观众不肯退场,她也不肯谢幕,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都含着泪水在掌声、挥手中持续良久,谁也不肯先挪动一步,最后,只好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观众们才三步一回头地徐徐退出会场。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唯有在常香玉演出时出现过,也唯有她的演出场次最多,演期一再延长。我就看了三场,如果有机会照看不误。去年这位豫剧大师与世长辞,我只能痛心地向她遥致哀意!

上图:常香玉及捐献的喷气式战斗机
在我回国前,还欣赏了夏菊花率领的武汉杂技团;朝鲜国家、人民军歌舞团的高水平表演。荣获朝鲜国家功勋演员称号的著名女舞蹈演员崔××的专场精彩演出,同样博得连声喝彩。
(七)凯旋回国
朝鲜停战以来,我志愿军主力逐步后撤,有的已经分批回国,军事分界线以北的前沿阵地完全移交给朝鲜人民军守备。停战一年来,局部地区虽有军事摩擦,但总体局势比较平稳。1954年7月的一天下午四点多钟,突然枪炮声大作,我从办公室居高临下一看,在军事分界线我方一侧大炮、炸药、机枪声及闪光连成一片,似乎发生了大的军事冲突。停战时划定的只是临时军事分界线,不是没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过了几分钟美方两架飞机进入事发地低空侦察盘旋。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急忙询问代表团秘书处,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过了一会来电话说,是朝鲜人民军举行军事演习。我们议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事先应该通报一下,免得造成误会,甚至引发大的军事冲突。那两架飞机是美方也不明真相前来侦察的。
1954年我军决定改革无线电通讯联络方法,由原来的英文通报法改为俄文通报法,目的是有利于与苏军联合作战时两军的协同作战和指挥联络工作,也是我军实现现代化、正规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我代表团通信处专门成立了训练队,拟将一百多名报务员分两批轮训。我是无线参谋,具体负责通报方法的改革工作,部里决定我们率先试行俄文通报法。由于俄文通报法本身存在着缺陷,又没有什么优越性,难以完全适应我军实际情况,始终有一种抵触情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谁也不好说什么,若干年后又恢复了英文通报法。
1954年11月,代表团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决定大量压缩精简机构和人员,等于撤销一样,只留下志愿军代表及少量工作人员,一切与停战有关的事宜主要由朝方承担。代表团各部门都忙于移交工作。我们通信处的人员全部撤回国内,对所有设备、器材进行了精心的维护保养,相关资料造册登记,无偿移交给新组建的朝方开城通信处。据说他们过去没有开展抄收外电新闻的工作,觉得我们办《参考消息》的办法很好,原来没有列入移交计划的几台珍贵的英文打字机,在朝方的恳求下请示北京后如数移交。移交完毕后,双方通信处人员合影留念。记录了中朝人民军队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光辉的历史一页。

上图:中朝代表团双方通信处人员合影
回国的日子日益临近,十二月的一天晚上,段处长在他的办公室召开撤离前的最后一次各单位负责人和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平时取暖烧的是煤,今天是边销毁废弃文件边开会,安排人员去向及善后工作。通信处将近二百人,中联部、新华社的回原单位;女报务员、原从北京总台来的话务员及段处长本人回通信部分配工作(后任南海舰队通信处长);任继斌、赵智带领大部分回东北四平以北的郭家店待命。我们这些人将来到哪儿没有说,大部分不知道。一位知己前几天悄悄告诉我:旅大。
出发那一天,处长指定我负责人员乘车安排。我提前去了火车站,分给通信处三节车厢(卧二坐一)挂在一列客车的最后面,一节卧铺到北京,最后两节到郭家店。人员提前到达车站,我先把去北京的一个个安顿好。其余人一下子涌上另两节车厢,几经周折把领导、干部、女同志调整到卧铺车厢,同样把每个人的位置安排好,幸好大家还听话,虽然紧张忙碌了一阵,总算一切就绪。这才想起我还没有吃饭,离开车不到两小时,我赶快乘三轮摩托回到处里,一进门处长正在电话里和代表团秘书处一位科长发脾气,意思是通信处人多,派的车少不能按时赶到车站。我说人员已全部到站都安排好了,也没有顾上向您报告一下,处长一听才消了气。这也怪我,虽然没有电话联系,也应该派个摩托司机回来报告情况。就是这位和我相好的三轮摩托车司机小李子,前不久送给我一件珍贵的战利品——美军不锈钢勺子,至今“U S”两个字清晰可见。五十多年来,每当我拿起那把勺子时,就想起他那红扑扑、稚气未脱、面带笑容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上图:缴获的美军军勺
当晚,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双方代表团领导、各对口单位人员依依惜别,我们的同行朝鲜通信处的同志也来送行,有的紧握双手,有的拥抱在一起,共同回顾三年来并肩战斗、亲密合作结成的兄弟友谊,我们表示今后一旦需要定会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朝鲜同志给我们赠送了金日成主席纪念章。火车徐徐启动,中朝战友在泪水中挥手告别。
列车在平壤车站暂短停留,今日之平壤再不是一片废墟,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胜利,如今又并肩医治战争创伤,在中国政府和志愿军的全面无私援助下正在迅速恢复,宽敞的马路,已建成或在建的工程比比皆是,国内少有的高层大楼、政府大厦、居民住宅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毕竟受战争的创伤太深太大,百废待兴,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火车继续北上,下午抵达新义州,当年守卫天空的苏联高射炮兵早已回国,但尚未清理完毕的高炮阵地和弹坑仍可辨认,能否保护遗址告诫后人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新义州车站聚满了前来迎送的人群,列车尚未停稳,朝鲜同志、暂不回国的志愿军战友和车内心急的人们相互寻找熟悉的面孔。大家在站台上热情话别,特别是曾在北京、开城等地一起工作、战斗过的报务、话务人员格外亲切。我记得一位同在什坊院两年、先到开城、后又到新义州口岸的话务员刘永娥,在另一位女话务员的帮助下找到了我,她跑过来热情大方地握着我的手表达惜别之情,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好半天我才发现她身后站着的那位怀抱婴儿的英俊小伙子在向我微笑致意,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一年前漂亮的大姑娘,如此快的当了妈妈,我向他们表示祝贺。
汽笛长鸣、车轮滚动,列车即将离开朝鲜人民可爱的三千里江山,驶向雄伟的鸭绿江大桥进入祖国的东大门。此时此刻,我思绪万千,三年来的往事像快速倒片,一幕幕在脑海里翻腾,千言万语归纳一句话:一旦战火重燃,吾等定返疆场,永保祖国安宁,维护世界和平。
(完)
杨茂森(91岁)
(五)板门店签字大厅
前两次到板门店是观看甄别交换战俘情景。离板门店的核心——签字大厅还有一段距离,一直没有机会目睹这个全世界关注的地点,犹如一生没有登上长城非好汉之憾,将来回国,众人要是问我板门店是个啥样儿,我总不能胡诌滥编,得有个交代。1954年7月,老郭我们六七个人乘吉普车,专门逛了一趟板门店。这里已是人迹罕见,杂草丛生,除了知了的磨擦声以外再听不到别的声音。车刚一停稳,岗亭里我方两名持枪士兵挡住去路,他们是警卫签字大厅、警戒非军事区的哨兵,当我们说明来意,看我们都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和朝中停战谈判代表团徽章,手一挥:过。但是不准进入大厅。我围着大厅转了一圈,从敞开的大门、玻璃窗看了一阵,大厅中央放着一张大的长方形木桌,两边各有五把椅子,是双方代表签字时坐的,中间那把肯定是首席代表坐过的。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我方代表坐在哪一边。大厅宽敞明亮,内外观宏伟气魄大方,负有中国建筑特色,蓆顶棚、木地板,墙体是里外木板中间填装锯末(外墙呈重叠式不透风雨)。不足是厅顶不高、地面略低,有一点霉味,厅外排水不畅。毕竟是临时建筑,能在几天内突击抢建起来本身就是奇迹(据说朝鲜已重建签字大厅)。

上图:本人在签字大厅前留影

上图:朝鲜战后重建的签字大厅

上图:本人在板门桥下留影,背后为铁丝网,对岸为美军哨所。
大厅的右边是条不大的板门河,一座弹痕累累,护栏残缺不全的混凝土桥梁——板门桥,把双方控制区连接起来,桥的中间就是军事分界线的中点,不能越界半步,我们在大厅周围、桥头、桥面反复拍照留念。在几十米长的板门桥对面,岗亭里的美方哨兵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当发现我们上了桥面,哨兵拿起电话听得清听不懂地哇啦哇啦说了一阵,我们若无其事地继续照相。过了几分钟,一美军军官驱车来到对岸,拿起望远镜观察我们,又和哨兵说了些什么,大概是发现我们没有敌意就开车走了。
今年春节,翻腾出五十多年前的老底板,放大了几张仍然清晰可辨。寄给了胶卷的主人,落落大方的老郭同志,他定会触景生情,想起当年真诚的战斗友谊。说不定还会惹得他掉几滴眼泪呢!
(六)沸腾的开城
喜迎祖国慰问团观看著名文艺团体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最可爱人的背后有着最可爱的祖国作坚强后盾,在最可爱祖国的怀抱里拥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最可爱的人民。就是这三个最可爱的溶为一体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是多方面的,仅就祖国人民给于志愿军母亲般的关怀所提供的精神支持,完全体现在新中国是如何对待这场战争的。
开城,自1951年停战谈判开始,这里就划定为非军事区,尽管美方在非军事区内经常制造事端,但与战场相比,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安宁。这里有朝中谈判代表团及相关单位,各类人员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多达万人。停战协定签字前,朝鲜国家、人民军及志愿军兵团、军的文艺团体经常来开城慰问演出,有时一来就是几个,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精彩的节目,搞的场地、吃住都很紧张,真是应接不暇。那个千年古迹,传说中是唐朝薛仁贵阅兵比武的“满月台”广场,如今仍然平整宽敞,可容纳一两万人,为各种大型集会和文艺演出提供了理想场地。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全国政协为每一位抗美援朝的参加者颁发了“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我领到的第四枚纪念章。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周年前夕,由贺龙任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达朝鲜,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下属六个分团分赴各地慰问。总团先到平壤、志愿军总部,最后来到开城。整个开城沸腾了,像过年一样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慰问团带来了著名的文艺团体和大批慰问品。每人一枚象征抗美援朝胜利,实现和平,金光闪闪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一个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缸子,我的纪念章增加到五枚。我是连级干部多了一件白付绸衬衣、一条白锡包香烟,当时我没有吸烟嗜好,让爱抽烟的人分享了,任继斌是团级干部领了整整一麻袋,他把一套高质量乳白色绒衣送给我,暖暖和和的穿了十几年。回国后他急需钱买一块手表,作为回报“借”给他七万元(今七十元),以帮他了却心愿。

上图:抗美援朝纪念章

上图:和平万岁纪念章

上图:纪念品搪瓷缸子
在“满月台”的首场慰问演出就掀起了高潮,让整个开城沸腾。广场临时搭建了一个大型舞台,慰问团总团长贺龙、代表团首长、志愿军、人民军将领坐在台下。广大志愿军、人民军指战员以及朝鲜各界群众席地而坐,总共两万多人。我坐在会场中央,位置适中,无论台上演出还是台下的首长,都看得很清楚。
贺龙首先讲话,他那一抹特有的胡须满带威严,他声音宏厚,热情洋溢的讲话又十分亲切。这就是久负盛名靠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贺老总。代表团首长致简短欢迎词后演出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今天是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因故未来,我1956年在旅顺看过他的《梁红玉》)、素有南有周信芳北有马连良之称南北两大老生、可能还有袁世海等京剧界巨匠齐登场。梅兰芳表演的是拿手戏《霸王别姬》、马连良的看家本领《空城计》、周信芳脍炙人口的《追韩信》。把人们看得如痴如醉。梅兰芳一出场,坐在后面的“轰嗡”一声想站起来,在警卫的指令下原地未动,都想抢先目睹这位久闻其名未见其人,在抗日战争时留须埋名,拒绝为鬼子汉奸演戏,当代京剧大师的英容。我仗着个儿高腰板直,再加上下巴上翘屁股抬高,看的梅兰芳一清二楚。童年时就听大人说梅兰芳长得漂亮,美女垫着玻璃倒贴钱亲一口还不干呢。当然这都是笑话绯闻而已,但长相英俊又有女性特色,特别是经过化妆师巧夺天工的精心化妆,把个年近六十岁的大男人打扮得像个十八九岁的小丫头,唱腔优美、动作细腻、吐字清楚,极富感染力。把原来不太喜欢京剧的我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基本上成了京戏迷。看惯听熟《二人转》、《评剧》的东北战士有意见:一是听不懂;二是听名字原来以为梅兰芳是女的,怎么变成男的了?唱得好、长得更好,是个女的多好啊!

上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朝鲜前线慰问演出
马连良的《空城计》,从儿时听留声机起一直听到现在的广播收音机,也不知听了多少遍,宏厚的唱腔 ,扎实的功底,吸引了大江南北无数观众,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哼哼几句:“我站在城楼观山景……”。京剧老戏迷们,过去把看京剧叫做听京剧,到戏院里一坐,闭目养神似的,最爱听马连良的戏。这次现场听了同一出戏,当然不能和十年前的灌片录音相比。年龄不饶人,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事后反映大家对他的意见比较大,认为他还没有改造好,不使劲、不卖力。贺老总解释说:马连良的表现还是很好的,人家刚从香港回来,报效祖国,对过去的事认识很好,进步很大,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是他自己坚决要求来朝鲜慰问志愿军的。大家一听:啊,原来如此。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表演的是《追韩信》,和他在国内演的《许策跑城》一样,富有特色的嘶哑唱腔不减当年,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跑姿逼真,把老汉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观众是一杆秤,赢得了将士们经久不息地呱叽叫好声。
观看这场京剧专场演出,不仅大饱了眼福、耳福,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过去听说艺人之间“同行相斥”、“文人相轻”。不同门派的“四大名旦”从不同台演出。这次是经过贺老总做工作破天荒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赴朝慰问最可爱的人,不计前嫌地走到了一起,本身就不简单。他们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同台演出,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博得了阵阵掌声。同样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各用各的服装、道具、乐组。每人出场全部更换,就是侍从、跑龙套的也不例外。特别是琴师非常讲究,名角必有名琴师,往往是几十年相陪相助的同仁。京剧不愧是国剧,这门艺术真有说不尽的奥妙呢!
随着代表团各方面条件好转,准备充分,接待能力增强。接踵而来的是各个分团,祖国各地的著名文艺团体,纷纷来开城慰问演出,古老开城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总政歌舞团、中央歌舞团这两支全国最著名的文艺团体的到来,把本已热闹的开城推向一个新高潮。观众太多只能放在满月台。中央歌舞团的节目多而精彩,看得目不暇接。有两个节目难以忘怀,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歌唱家王昆表演了我早已耳熟的《兰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仍然是那么悦耳动听,百听不厌,她一上台一两只歌子是交代不了得,常常被战士们:“再来一个要不要?要!”地热情挽留,把个老艺术家弄得心开了花,热泪盈眶地一再加唱。我对王昆并不陌生,她的长相唱腔和在1945年演《白毛女》时差不多,不同的是比八年前成熟老练多了。中央歌舞团的《荷花舞》更是五彩缤纷,耳目一新,让我们看得心花怒放,八个天女下凡般的演员,身穿喇叭口粉绿色长裙,四朵上粉下白的荷花吊在裙的下端,随着优美的乐曲舞动。把人引入莲花池般的幻觉。还没等我辨清八位 “孪生”姐妹般的模样,她们已飘到紫色丝绒幕后了。有的递条子要求再来一次,她们也只好一次次出来,无奈地谢绝了观众的热情要求。
中央歌舞团前脚走,总政歌舞团后脚就到了。总政歌舞团是实力雄厚,名人如云的超大型文艺团体。他们的节目与部队的战斗和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浓厚的为兵服务特点,既能举行大型晚会又能组成小分队深入边防哨所、前沿坑道分散演出,很受官兵欢迎。最让长期生活在前线战士大开眼界的是那些女演员,个个苗条漂亮,英姿飒爽。她们头戴无沿帽,上身是绿色呢子军衣,下身是令人咋舌的蓝呢子短裙,脚蹬黑色高统皮鞋,特别惹人注目的是每人留一条过膝的大辫子,摆来摆去,真是好看。演出开始,女演员们的长辫子、长统靴子派上了用场,跳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舞,摔着大辫、扭动脖颈,在悦耳的民歌、笙笛、手鼓的相伴下翩翩起舞,既好听又好看,观众报以长时间喝彩。我万万没有想到万里之外的新疆,还有这么好的文化艺术遗产。看来,我们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国家,好东西还多着呢!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的《一车高粱米》把整场演出推向高潮,他绘声绘色地表演,激起了战士们强烈的共鸣,台上台下溶为一体,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一车高粱米》说的是我志愿军两名汽车兵的真实故事。他们在往前线运送高粱米途中与一车美国兵遭遇,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用一车高粱米换回一车美国兵。这个节目在国内和志愿军中广为流传,哪个曲艺团不会说《一车高粱米》,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哪个不爱听《一车高粱米》。特别是钢铁运输线上的汽车兵,对反应他们战斗生活的真实故事,听得更是全神贯注身临其境。很多战士都能用原汁原味的山东腔照葫芦画瓢地来上一段,闭上眼睛听还以为是高元钧来了,真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越剧,原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地方戏。过去一直被北方人视为,听不懂,观众少。这次由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徐玉兰领衔的浙江省杭州越剧团来到开城慰问演出,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功。演出地点是座落在市中心,刚刚经过维修,设施较为齐全,可容纳一千多人,最大的开城剧场。大电网恢复供电,可以保证布景灯光充分发挥作用,不再使用气灯或时断时续、忽明忽暗的自发电照明。越剧团刚来因唱腔难懂、唱词文言古典,开始没有吸引更多的观众,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越剧。人家千里迢迢来到朝鲜很不容易,是带着任务去看慰问演出的。头一次看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由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一流的布景、神秘的剧情、委婉的唱腔、优雅的乐曲、细腻的动作逐渐把我引入佳境,虽然唱腔难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表情的喜怒哀乐,可以明白个八九不离十,细嚼回味,仔细琢磨觉得很有意思,和我有同感的还不少。一传十、十传百看的人愈来愈多,迎来了迟到的轰动效应。我是越看越想看、看了还想看。接着演出的《红娘》再次把越剧推向一个高潮。从此越剧在我的业余爱好中占了应有的位置。几年后,由同一剧组原班人马拍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放遍全国。成为老少皆喜,茶余饭后的话题。
如果说越剧让人如醉如痴的话,那么常香玉的豫剧就更让人疯狂倾倒了。首先是常香玉这个人。她是抗美援朝以来,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闻人物之一,她呕心沥血、奋发图强、依靠演出微薄收入,为志愿军捐献十五亿元(今十五万元)购买喷气式战斗机一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她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博得了全国人民的称赞爱戴。这次她率领河南豫剧团来到开城,慰问朝思暮想、日夜牵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她的到来不仅是艺术的奉献,而且还是前后方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取得了抗美援朝胜利,在朝鲜前线胜利会师的真实写照。对于豫剧,我是从常香玉闻名后才知晓的,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一字一句咬得清清楚楚,为大江南北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跑调,我还是好跟着常香玉的唱腔哼哼几句。常香玉带来的正是响遍全国的《花木兰》。偌大个开城剧场塞得满满的,有的人不顾劝阻涌向前台就地而坐。三十岁左右正是当年的常香玉使出浑身解数,精神抖擞地表演她的成名大作。动情的唱词,感情的投入,再加上几乎完美无缺的表演技巧,把观众引入中华好儿郎、戎边保家乡和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演员和观众心心相印,在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抽泣,年岁不小的大老爷们也难以抑制情感,这不是感情脆弱,而是真情实意地表露。常香玉面对着的不就是当代英雄——最可爱的人吗!台下观众凝视着的不就是为抗美援朝做出贡献,不远千里来到朝鲜的当代花木兰吗?剧终谢幕,变成了演员与观众感情的大交流,在一次次地谢幕中,常香玉强忍着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扑嗒扑嗒往下掉。观众不肯退场,她也不肯谢幕,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都含着泪水在掌声、挥手中持续良久,谁也不肯先挪动一步,最后,只好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观众们才三步一回头地徐徐退出会场。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唯有在常香玉演出时出现过,也唯有她的演出场次最多,演期一再延长。我就看了三场,如果有机会照看不误。去年这位豫剧大师与世长辞,我只能痛心地向她遥致哀意!

上图:常香玉及捐献的喷气式战斗机
在我回国前,还欣赏了夏菊花率领的武汉杂技团;朝鲜国家、人民军歌舞团的高水平表演。荣获朝鲜国家功勋演员称号的著名女舞蹈演员崔××的专场精彩演出,同样博得连声喝彩。
(七)凯旋回国
朝鲜停战以来,我志愿军主力逐步后撤,有的已经分批回国,军事分界线以北的前沿阵地完全移交给朝鲜人民军守备。停战一年来,局部地区虽有军事摩擦,但总体局势比较平稳。1954年7月的一天下午四点多钟,突然枪炮声大作,我从办公室居高临下一看,在军事分界线我方一侧大炮、炸药、机枪声及闪光连成一片,似乎发生了大的军事冲突。停战时划定的只是临时军事分界线,不是没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过了几分钟美方两架飞机进入事发地低空侦察盘旋。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急忙询问代表团秘书处,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过了一会来电话说,是朝鲜人民军举行军事演习。我们议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事先应该通报一下,免得造成误会,甚至引发大的军事冲突。那两架飞机是美方也不明真相前来侦察的。
1954年我军决定改革无线电通讯联络方法,由原来的英文通报法改为俄文通报法,目的是有利于与苏军联合作战时两军的协同作战和指挥联络工作,也是我军实现现代化、正规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我代表团通信处专门成立了训练队,拟将一百多名报务员分两批轮训。我是无线参谋,具体负责通报方法的改革工作,部里决定我们率先试行俄文通报法。由于俄文通报法本身存在着缺陷,又没有什么优越性,难以完全适应我军实际情况,始终有一种抵触情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谁也不好说什么,若干年后又恢复了英文通报法。
1954年11月,代表团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决定大量压缩精简机构和人员,等于撤销一样,只留下志愿军代表及少量工作人员,一切与停战有关的事宜主要由朝方承担。代表团各部门都忙于移交工作。我们通信处的人员全部撤回国内,对所有设备、器材进行了精心的维护保养,相关资料造册登记,无偿移交给新组建的朝方开城通信处。据说他们过去没有开展抄收外电新闻的工作,觉得我们办《参考消息》的办法很好,原来没有列入移交计划的几台珍贵的英文打字机,在朝方的恳求下请示北京后如数移交。移交完毕后,双方通信处人员合影留念。记录了中朝人民军队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光辉的历史一页。

上图:中朝代表团双方通信处人员合影
回国的日子日益临近,十二月的一天晚上,段处长在他的办公室召开撤离前的最后一次各单位负责人和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平时取暖烧的是煤,今天是边销毁废弃文件边开会,安排人员去向及善后工作。通信处将近二百人,中联部、新华社的回原单位;女报务员、原从北京总台来的话务员及段处长本人回通信部分配工作(后任南海舰队通信处长);任继斌、赵智带领大部分回东北四平以北的郭家店待命。我们这些人将来到哪儿没有说,大部分不知道。一位知己前几天悄悄告诉我:旅大。
出发那一天,处长指定我负责人员乘车安排。我提前去了火车站,分给通信处三节车厢(卧二坐一)挂在一列客车的最后面,一节卧铺到北京,最后两节到郭家店。人员提前到达车站,我先把去北京的一个个安顿好。其余人一下子涌上另两节车厢,几经周折把领导、干部、女同志调整到卧铺车厢,同样把每个人的位置安排好,幸好大家还听话,虽然紧张忙碌了一阵,总算一切就绪。这才想起我还没有吃饭,离开车不到两小时,我赶快乘三轮摩托回到处里,一进门处长正在电话里和代表团秘书处一位科长发脾气,意思是通信处人多,派的车少不能按时赶到车站。我说人员已全部到站都安排好了,也没有顾上向您报告一下,处长一听才消了气。这也怪我,虽然没有电话联系,也应该派个摩托司机回来报告情况。就是这位和我相好的三轮摩托车司机小李子,前不久送给我一件珍贵的战利品——美军不锈钢勺子,至今“U S”两个字清晰可见。五十多年来,每当我拿起那把勺子时,就想起他那红扑扑、稚气未脱、面带笑容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上图:缴获的美军军勺
当晚,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双方代表团领导、各对口单位人员依依惜别,我们的同行朝鲜通信处的同志也来送行,有的紧握双手,有的拥抱在一起,共同回顾三年来并肩战斗、亲密合作结成的兄弟友谊,我们表示今后一旦需要定会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朝鲜同志给我们赠送了金日成主席纪念章。火车徐徐启动,中朝战友在泪水中挥手告别。
列车在平壤车站暂短停留,今日之平壤再不是一片废墟,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胜利,如今又并肩医治战争创伤,在中国政府和志愿军的全面无私援助下正在迅速恢复,宽敞的马路,已建成或在建的工程比比皆是,国内少有的高层大楼、政府大厦、居民住宅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毕竟受战争的创伤太深太大,百废待兴,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火车继续北上,下午抵达新义州,当年守卫天空的苏联高射炮兵早已回国,但尚未清理完毕的高炮阵地和弹坑仍可辨认,能否保护遗址告诫后人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新义州车站聚满了前来迎送的人群,列车尚未停稳,朝鲜同志、暂不回国的志愿军战友和车内心急的人们相互寻找熟悉的面孔。大家在站台上热情话别,特别是曾在北京、开城等地一起工作、战斗过的报务、话务人员格外亲切。我记得一位同在什坊院两年、先到开城、后又到新义州口岸的话务员刘永娥,在另一位女话务员的帮助下找到了我,她跑过来热情大方地握着我的手表达惜别之情,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好半天我才发现她身后站着的那位怀抱婴儿的英俊小伙子在向我微笑致意,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一年前漂亮的大姑娘,如此快的当了妈妈,我向他们表示祝贺。
汽笛长鸣、车轮滚动,列车即将离开朝鲜人民可爱的三千里江山,驶向雄伟的鸭绿江大桥进入祖国的东大门。此时此刻,我思绪万千,三年来的往事像快速倒片,一幕幕在脑海里翻腾,千言万语归纳一句话:一旦战火重燃,吾等定返疆场,永保祖国安宁,维护世界和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