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513,557贴子:12,276,544

一切都是自然现象,去观身,去观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有发生的,
所有被觉知到的,
都仅仅是现象,
而且是自然现象,
不要陷入里面。
即使陷入里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不必纠结于迷失,
陷入里面退出来观身就好,
继续保持觉知。
如果特别特别的难受,渴望,
那就还是观身,
观身也不行,还是会投入到感受里,
那就静静地闭目养神,
感受这个感受,
只是感受,
不去抗拒,不去逃避
反正不要立马投身于娱乐中,
抽离的去感受那感受
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现象,
都是所缘,不重要。
仅仅看这个自然现象就可以。
一定记住,都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05 01:04回复
    自我,在吃,在看,在听,在想,在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7-22 14:45
    收起回复
      注意,正在看,正在听,正在想,正在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7-22 14:47
      回复
        如何看到意识的运动?
        意识如水流一样湍流不息,
        需要抓住一个固定的木桩,不被意识流冲走。
        这样,才能看到意识。
        固定的木桩,可以是身体,可以是具有提醒的意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8-29 13:52
        回复
          由我定义的好坏,准确吗?
          意识那么大,我那么小。
          “我”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从“我”的角度定义好坏,怎么可能是准确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29 13:53
          回复
            一个人真的好无聊,想有个朋友,有个关心我的人。可我始终没有,始终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每天努力的寻求快乐,可是不快乐依然时常围绕着我。
            不快乐,不快乐。
            只想要快乐。
            快乐,就一定是好的吗?
            从“我”的角度出发,满足了我。
            从整个宽阔的意识出发呢?
            只是沧海一粟。
            抓取一个,流失了更多。
            而且局限了思维,意识。
            意识本就宽阔无边,没有局限。
            因为“我”的出现,而有了局限。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31 13:14
            回复
              七月十五,十六,分别梦到了我妈,我舅。是因为我没有祭拜,没有烧纸给他们?
              但我烧纸,烧很多很多,感觉也有用完的一天,因为意识创造出需求,随意创造。又感觉意识其实什么都不缺,因为它本不需要什么,它拥有很多,只是意识“我”认为,我缺,我需要而已。
              这个意识“我”只是广阔意识中的一点而已,但人都把“我”作为统领。其实意识,才是统领。并不是“我”。
              意识,需要什么呢?
              需要关爱?需要钱?需要保暖?需要衣服?
              好像根本不需要,有身体的时候需要,没身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
              但因为活着的时候,没有习惯去觉察身体、觉察意识,只跟随着意识,所以没身体的时候,也觉得自己需要一切,执着一切。
              但只要反观自身,就会发现,这一切所要的、所求的,都是意识创造出来的。意识本身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就可以令身体活下去。
              意识有感受,认知、思维,创造等等功能,但人都以为那是“我”的功能,意识是为“我”所用的,殊不知,“我”只是属于意识的一个而已。
              人以为,是我主导意识、思维、认知,
              实则,是意识主导了一切,创造了一切。
              真的是,指鹿为马了,以手为月了。
              我把这一些正见、正思维、觉知,回向给亲人,乃至所有众生,而不是满足意识、满足物质。
              意识创造了“我”,创造了贪嗔痴,创造了万事万物,创造了世界,痛苦,苦难。
              反观自身,内察身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觉迟,只怕邪见。
              用正见、正思维、正确心态去觉察,才是真正的觉知、智慧。
              不能仅仅只有觉知,只有觉知,会逐渐落入境界里面,然后有了更多的欲求,更多的邪知邪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9-02 19:50
              回复
                觉性,一直都在。
                只不过我们用到了外在,
                把觉性用在自己身上就好了。
                也就是把认识外面的能力,换到认识自身的能力。
                认识这个能力一直都在用,只要把目标换一下就好。
                觉知=知道=认识
                知道外在,变成知道自身
                当下知,
                知身,知念,
                知念跑来跑去,变来变去,
                知外,知里。
                知此刻,在知哪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0-18 23:40
                回复
                  我所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有情绪、感受做支撑。
                  我所说的话,都是有感受、有情绪的。或者开心、或者不满生气。
                  表面念头的背后是情绪,
                  情绪的背后是感受,
                  感受到背后是自己固有的认知、定义。
                  提醒自己,
                  此刻,我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在说话?
                  里外的桥梁是感受。
                  在里的认知影响感受、情绪,
                  感受情绪又影响着我表面的一言一行。
                  知道注意力跑到了外,
                  知道自身的动,感受,
                  知道巨大的情绪来源于身体的感受。
                  知道身体感受以后,
                  和身体的感受待在一起,
                  感受它,体验它。
                  有感知的体验感受,
                  看看这个感受里面有什么。
                  有时候练的练的忘记了之前的重点。最近把感受给忘了,总是觉知念头,觉知概念,觉知身体。
                  就是把感受给忘了。觉得感受也是来自于认知念头,直接观念头就好了。
                  现在我的觉知,正见,都不行
                  感受,感受。
                  知道身体,知道感受,知道念头,
                  身受心法,真的是缺一不可。刚开始是层层递进,后面是哪个明显观哪个,当亲身体会到一些正见时,总是观念、观身也不行,也要回到身体感受,因为只是短暂的明白正见,这个正见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觉知力也不够,生活中依然会以过往的观念认知来生活。
                  所以得回到身体的感受,注意感受。其次注意身、念。身受心法的观,随时调整,随时整合,感觉漏了哪个就去注意观哪个。
                  而且念头观多了,容易忽略感受。
                  以为知道念头就能解决感受,
                  实则是忽略了感受,掩盖了感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3-11-12 10:26
                  回复
                    看到了某个现象的方法
                    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样的态度、想法
                    ②有没有看到这个态度、想法
                    ③放松这个态度、想法
                    ④沉浸的感受身体上的感受
                    人生就是随念飘摇,就像随风飘。
                    风往哪里吹,人就往哪里跑。
                    抵抗不了一点风力。
                    只能增加自我重心,才能轻松应对风。
                    牢牢的抓住树干,人会很累,总有抓不住的时刻、松懈的时刻。
                    如何增加自我重心?
                    培养注意力时刻放在自己身体上,
                    注意力不要跑到念中。
                    不随念走,又非常的难受。
                    感受那个难受,沉浸的感受。
                    它就是你,你就是它。
                    你们不是对立的,你们是一体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3-11-12 10:26
                    回复
                      🎈法心老师说,你每一次要说什么话的时候,你每次要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你先想一想,我现在是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吗,还是平静轻松的状态。🎈
                      但是说话之前想一想,真的好难啊。我就是做不到说话之前想一想,别人一说啥,我的惯性反应嗖的出去了,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停顿。这个反应里面本身就带有贪嗔。我也是很苦恼啊,每次说完话就后悔,但是已经说出去了,所以总是会词不达意,被别人误解。因为我脑子里其实有很多很多的话,但是在那此刻,只选择那么一句话来表达我自己,这本身就是很狭窄的表达。
                      有些话确实是我以前形成的固有认知,所以话是脱口而出的。而有的人说话就很会周到、全面,我觉得除了有放松,还有慢下来,不会那么急于表达。
                      而我确实是着急了,急于表达,急于争对错,急于维护自我、自尊,急于想要成功快乐。
                      我应该慢下来,慢下来审思自己、审思念头想法行为中是带有什么样情绪,审思我的判断真的正确吗?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提醒自己慢下来的,因为我太着急了,后来渐渐的给忘了。有时候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念造就的,念生一切,“我”也是念。可是过了不久,我又忘记了。
                      正确的认知太多了,我记不住那么多。目前先记住放松、慢下来吧,要不然我的惯性反应太快了,没有办法看到念头,感受,根本无法调整自己。
                      放松,感受,
                      慢下来,审思自己带有什么样的情绪,
                      审思自己的判断真的正确吗?
                      念头真的对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11-26 22:35
                      回复
                        知外知里,
                        放松,慢下来,
                        审思自己带有什么样的情绪、动机,
                        审思自己的判断真的对吗?
                        审思念头想法真的对吗?一定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11-26 22:39
                        回复
                          感受以后才会有发现,发现就是知。所以一定是先感受自己的身心,感受就是知,知就是感受。
                          感受身、感受身体的感受,感受念头、意识、认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11-26 22:40
                          回复
                            事,本身就是苦了,就不要自己再给自己造苦了,多累啊,抓着不放多累啊,气死自己,也无人知晓。
                            为什么会抓取这么多?
                            因为首先抓取了一个意识“我”。
                            对这个“我”,也是紧抓不放。
                            然后所有的所有,都是为这个意识“我”而抓取。
                            抓取“我”,
                            抓取意识“我”的动机是什么?
                            为什么要抓取“我”?
                            看不到抓取的这个过程,关注感受自己的时间还是太少,以至于都看不到这个“我”。
                            心里要慢一点,不要着急。我是经常着急,没必要,没什么重要大事,搞的紧张兮兮的。
                            放松,松掉,不要抓取。
                            抓取就是苦,这个苦感受的够多了,每天都感受。
                            提醒自己,有没有在抓取“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3-12-01 11:50
                            回复
                              我总是觉得别人嫌弃我,嫌弃我笨,嫌弃我差劲,只要别人有一点点对我态度不好,我就知道,是我太差劲了,一无是处,不值得别人喜欢、友好对待。没有人会喜欢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是什么都差,身体差、性格差、反应力差、胆小懦弱。
                              我一直渴望、执着得到别人的喜欢、友好对待,但是得不到,心又会很伤心委屈。为什么别人都能得到友好对待,关爱,而我一点点都没有。昨晚,我又感受到了别人嫌弃我,我伤心的哭了。我问自己,为什么那么执着别人喜欢我、对我态度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关爱我会被抛弃,会死?没有我会觉得很冷?
                              朋友的嫌弃,让我又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我不优秀、我各方面都很差劲,是没有一个人喜欢我的。
                              感觉我好的人,是不完全了解我的人,等彻底了解我,就知道我有差劲,多笨。因为到了最后,每个人都是嫌弃我的。
                              我真的很差劲,这句话让我一直哭,很委屈,很伤心。哭的同时有感受自己。
                              “我不承认自己很差劲”,这个念突然就出来了。我看到了自己的不承认,我不承认,所以导致我有想要关爱。用别人的喜欢、关爱,来掩盖我的差劲。因为有这样一个认知“只有优秀的人才值得被喜欢、被友好对待,而差劲的人,是不会被人喜欢,反而遭人讨厌”。
                              “我很差劲”,这个念第一次这么直观的被我看到,它就那么直立立的站我对面,一动不动,对它没有了任何的念、任何的嗔,我不再把它抓过来说是我的,它像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感觉它是它,我是我,它不再是我的。哭泣渐渐停止了。
                              我看到了我想要关爱的动机,看到了我很差劲,对它不再抗拒。心突然变得很松,像完全的打开了一样,很舒服,不再是那么的紧,原来这就是松。之前体验到的都是紧,体会不到松。
                              也明白了,因为这一念“我不承认我很差劲”,我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想法、行为。我不允许别人说我差劲,我会很生气,我不允许别人嫌弃我讨厌我,我要别人喜欢我,我要努力装饰自己,看起来很优秀,被别人嫌弃、看不起时伤心痛苦,觉得活的没有意义、窝囊……
                              很多很多的想法,有一部分的根源是“我不承认我很差劲”,也有其他的原因。
                              这一次的直观看到想要关爱背后的动机,还是有一些启发。看到的现象不属于我,念头不属于我,它们只是它们。
                              🟢如何才能看到这个念引发的所有现象?
                              看到当下的现象,一切发生的都是现象,自然现象,训练这种及时看到现象的能力。当下看到这个现象,才有机会看到现象背后的动机。
                              看不到的话,就一直是随顺以前的惯性反应,一直反应下去,没有机会扭转惯性反应,也看不到背后的动机。也就是苦集。
                              这样才有机会自然的客观的看着它,而不是强行的让自己客观的看着它,不把它当我,对它放松。
                              客观的看着、放松、不把它当我,这都是在当下看到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动机后,自然出现的客观、放松 、轻松。
                              所以,客观、中立、放松、松掉、不把它当我,这都是看到现象以及看到现象背后的动机,的结果。
                              即是要达到的结果,也可以当做手段,时刻提醒自己客观、放松,但不能因为想要快速达到结果、目标,而忽视自己身心上的现象。
                              目标与过程要同在,要有正见、正思维,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目标,要不然只在乎结果,忽视自己身心感受的这个过程,结果只会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令自身冲突越来越大。因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感受自身、观察自身才有的客观、中立,也就是离苦了,对任何现象都保持了中立、放松。
                              只有运用四念住、八正道,让自己做到看到现象、以及看到现象背后的动机,灭道才有机会自然呈现。
                              想要,知道。
                              不想要,知道。
                              算是深层一点的意识了。
                              想要→贪→开心快乐
                              不想要→嗔→生气不满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3-12-07 1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