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吧 关注:84,474贴子:710,988

回复:一个老家长对自闭症干预的一些经验之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② 语言和非语言相结合
游戏中家长使用的语言要与孩子能力相匹配,如果超出了孩子接受的能力,孩子很难抓住重点,无法学习模仿。如果孩子不会说话,那家长使用的语言越简单越好;如果孩子会说单字,家长也说单字;孩子会说短句,家长也说短句。建议家长使用重复的语句,比如“吃……吃……吃”、“我要吃……我要吃……我要吃……”,用重复的语言加深孩子的印象。
……
游戏中也要多用非语言和面部表情,如果只靠语言,孩子会习惯“听”而忽略了 “看”。比如爸爸说“我要吃……”拉长声音,同时拿起希希的脚,摇摇头并皱眉说“不好吃”,再拿起希希的手,点点头并笑着说“好吃”。孩子习惯通过别人的非语言和面部表情上获取信息,对他未来解读他人意图、察言观色等能力做铺垫。
……
③ 改变游戏,产生出乎意料的乐趣
再有趣的游戏,玩的次数多了,千篇一律,也会失去乐趣。所以我们要在游戏中加入出乎意料的改变。比如爸爸一直都是吃希希,突然抓一下自己的大腿假装吃了,痛苦大叫说“啊!吃错人了”,或者抓希希时抓偏了,假装抓起一块沙发吃了,说“呸呸呸”,或者抓起希希的脚,说“洗一洗”,用手搓希希的脚心,像挠痒痒一样。
……
④ 结束游戏
当孩子的注意力明显下降,那就适时结束游戏,准备开启另一个游戏吧。比如希希不怎么笑了,注意力开始分散,或者想离开沙发,爸爸吸引希希看向爸爸,摇摇头说“不玩了”。接着爸爸准备下一个游戏。
……
这个游戏里的社会性互动包含了眼神、面部表情、语言、非语言、共同关注(爸爸看到什么就吃什么,希希跟随爸爸的视线)。认知包含了身体各部位命名、东西脏了要洗一洗、什么东西不能吃等。理解包含了“我要吃”、“不好吃”、“洗一洗”、点头、摇头等。我们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设计游戏的难易程度。
……
通过上面这个很简单的游戏,就可以加入这么多社会性互动和教学,这才是我们期望的游戏的正确玩法。
……
我建议在和孩子互动中,家长应建立以人为焦点的游戏,尽量多玩感官类游戏或仅有简单规则的游戏,少玩玩具。


IP属地:吉林278楼2020-06-16 19:31
回复
    有的家长会问,玩具就不能玩了吗?不是的,玩具可以玩,但你要把玩具的关键零件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可以把某个零件偷偷放在某处,孩子向你索要时,你指给他看(或眼神示意他看),他看过去并找到了,这就是共同关注。也可以把零件粘在你的脸上,他拿走时你做夸张的表情吸引他看着你。你也可以故意给他一个错的,然后教他摇头说“不”。也可以每只手拿一个零件让他选择“要哪个”,这些都是社会性互动。但是,这些都要建立在家长有足够的实操经验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因为孩子明明自己一个人玩的很好,家长偏偏要拿走零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排斥,容易造成孩子和你争抢零件,引发更多问题,破坏了家长原本设想好的游戏教学。
    ……
    什么玩具可以玩,我们可以选择那种,趣味性很强,孩子又无法自己操作的玩具,他想玩就得找我们沟通。这种玩具我觉得叫做道具更贴切,比如打气筒、彩虹伞、大龙球、豆袋椅等。举例说明:
    ……
    《打气球游戏》
    道具:打气筒(孩子无法独自操作,最好是用脚踩气的),彩色气球(球形的、长条形的、各种颜色、各种大小)
    ……
    玩法: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一边打气一边有节奏的说“气球气球吹吹,气球气球吹!气球气球吹吹,气球气球吹!”,气球逐渐变大,爸爸说“打好了”,然后把气球口朝下,说“1……2……3!飞!”同时松手,气球就噌的一下飞到天上,爸爸配音“呜……嗖嗖”。气球没气了,爸爸说“没气了”、“掉下来了”、“啪嗒”。这个游戏属于使用道具的视觉感官游戏。
    ……
    这个游戏我用到了很多游戏技巧,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
    ① 吸引
    我一开始没有发指令叫希希过来玩游戏,只是独自在玩。我的玩法要富有激情,烘托出快乐的氛围,提高希希的关注,看他会不会被吸引。如果玩了几次他都没理会,证明他对这个游戏没兴趣,那就换下一个游戏道具。如果他停下了手里正在做的事,眼睛看过来了,或者人走过来了,证明这个游戏已经挑起了他的兴趣,“主动沟通”成功了一半。
    ……
    ② 利用“中断、等待”技巧诱导希希发起主动沟通
    几个回合以后,我并没有开始游戏(中断),等待希希发起继续游戏的沟通。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孩子初期能力不足时,他的沟通信号可能非常隐蔽,有可能是声音、语言、动作,也可能只是眼神、火星语或情绪等。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的沟通信号并及时回应,这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每一个沟通信号都是有效的。另外,有的家长已经捕捉到孩子发出的沟通信号了,却进一步要求孩子更多的信号(比如眼神、语言等),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诉求,这很可能打消孩子沟通的积极性,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在孩子表达了沟通信号时,旁白“开始”或“玩”同时满足孩子的请求。


    IP属地:吉林279楼2020-06-16 19:32
    回复
      ③ 增加主动沟通信号
      当希希已经习惯使用主动沟通让我开始游戏后,我尝试让希希增加更多的主动沟通信号,比如眼神。因此,我延长了回应间隔时间,并用以下方法吸引希希看向我,当孩子眼神看过来后,立刻开始游戏。
      ……
      ✔ 与孩子面对面,始终保持你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高度。
      ✔ 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近会给孩子压迫感,眼神会躲避
      ✔ 发出提醒注意你的奇怪声音,比如“抽气”声、清清嗓子等,但不要发指令“看爸爸”、“看眼睛”。
      ✔ 拉孩子的手放在大人眼睛附近。
      ……
      ④ 利用“中断、等待”技巧吸引希希眼神
      游戏过程中我说“气球气球吹吹,气球吹,气球气球吹吹,气球气球……”中断(加重最后那个“气球”发音,提醒希希),等待希希眼神看过来,然后我继续夸张的说“吹!”。我说“1……2……”中断,等待希希眼神看过来,然后夸张的说“3!飞!”。
      ……
      ⑤ 增加更多的社交互动
      ✔ 选择:我左手拿红色气球,右手拿蓝色气球,问希希“哪个”?希希发出沟通信号选择的是红色的。我点头和旁白“红色的”,开始游戏。
      ✔ 否定:希希的沟通信号选择的是红色的,我故意给他蓝色的。希希犹豫时,我摇头和旁白“不”,重新拿红色的旁白“红色的”,开始游戏。
      ✔ 合作:我说“一起”或“帮忙”,辅助希希和我一起打气(主要出力的还是我,希希只是有个样子)。
      ✔ 听指令:当我明确知道希希喜欢哪种气球以后,我会把不使用的气球全部收走,只留几个希希喜欢的气球。气球飞走了,我手里没有气球了,我发指令“拿”同时用手指提示拿哪个,辅助希希把气球拿回来。


      IP属地:吉林280楼2020-06-16 19:32
      回复
        ⑥ 改变游戏,产生出乎意料的乐趣
        气球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会使飞起来的效果不一样。所以一开始可以只玩同样形状的不同颜色的气球,当孩子的兴趣变低时,加入其他形状的气球,让视觉体验不一样,继续提升游戏乐趣。
        气球也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飞,比如朝沙发飞,朝窗户飞,或有时候飞到妈妈那边,把妈妈吓一跳,都可以继续提升游戏的乐趣。
        一开始不要把所有的玩法全部展示出来,随着孩子兴趣的降低,增加新的玩法,延长游戏时间。
        ……
        ⑦ 结束游戏
        当孩子的注意力明显下降,那就适时结束游戏,吸引希希看向我,我摇头说“不玩了”。
        ……
        ⑧ 收玩具
        我旁白“收玩具喽”,然后一个一个把气球放回袋子里,每收一个旁白“收”(重复性语言)。我快速把气球收起来,只留一个气球在袋子旁,拉回希希的注意力,指指这个气球说“收”,给希希3秒钟反应,如果他没有动,我再发一次指令“收”,然后立刻辅助他把气球放回袋子里。如果希希3秒内模仿我刚才的动作把气球收起来了,摸摸头表扬他“你真棒”。
        ……
        这个游戏里的社会性互动包含了主动沟通、眼神、非语言、指令等。认知包含了气球、数字、形状(大、小、圆圆的、长长的等)、家具(沙发、窗户等)、颜色(红色、绿色等)。理解包含了飞、拿、收、点头、摇头、结束等。我们可以按照孩子的能力设计游戏的难易程度。
        ……
        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借助玩具时也要尽量建立玩具和人的联结,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人有更多的兴趣。


        IP属地:吉林281楼2020-06-16 19:33
        收起回复
          优秀的老师,他们跟孩子玩游戏,主要目标是社会性互动,而认知理解、语言等是穿插在游戏里一并教的。而普通的老师,他们可能也在玩游戏,但却忽略了核心的社会性互动,只教了认知理解和语言。很庆幸希希在四年多的干预之路上,遇到了很多极为优秀的游戏老师,不光是给希希上了精彩的社交游戏课,也是给我极大的启发(机构的名字不便发出来,如果有深圳的家长想了解可以私下向我咨询)。
          ……
          我希望家长们能够多学习理论知识,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他欠缺的社交技能,多实操跟孩子玩起来,多感悟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游戏哪里可以改进,把自己变得跟老师一样优秀,这样你才能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孩子当下能力的社交游戏。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IP属地:吉林282楼2020-06-16 19:33
          回复
            《如何讲社交故事》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你会发现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了,那是因为孩子认知面、接触面广了,社会交集多了,他自身的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拿希希举例,他出现了各种不良行为和不理解的事情,比如看到别人哭会打人;故意看女士裙底和摸女士大腿;不明白别人为什么拿走他的玩具,一直纠结导致情绪失控;说话时不看人,对着空气说话;不懂礼貌;没危险意识等等。你每天都要处理很多这些突发的事情和行为,焦头烂额,这时候用ABA行为分析法改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
            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我咨询过专家,专家说可以讲社交故事,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些社交故事的书和卡片,但我发现书(卡片)中几百个故事里没有任何一个故事跟希希的情景相符合。我又看了一些公众号、问询了一些老家长,有人推荐自制社交故事册,就是用拍照片的方法,拍一张正确行为的照片和错误行为的照片,然后给孩子讲,为此我还买了一个彩色打印机。可是当我真正想去做的时候,发现操作难度太高,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没法找另一个人来演示好的行为,而且有的时候可以拍照,有的时候又不能拍照,比如看女士裙底,难道我要故意看着希希看裙底然后再拿着手机拍照?于是这个办法也宣告流产了。
            ……
            很多困难不能等着别人来帮你,而是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我想,我能不能针对希希的具体情况,给他量身定做社交故事呢。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我在希希四岁时开始给他讲社交故事,一年以后,他的语言丰富了,说话也有条理了,把我给他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改编以后,开始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自信心也提高了。他的行为、规则、社交沟通、想象力、好习惯、好品行也全面提升。
            ……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讲社交故事。


            IP属地:吉林284楼2020-06-16 19:43
            回复
              一、讲社交故事前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首先孩子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理解基础,这样才能听明白我们所讲的简单故事。然后孩子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因为社交故事是脱离了绘本直接讲,需要孩子在脑海里能浮现出故事情节。最后孩子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从社交故事里学习到我们想教给他的社交沟通语言。
              ……
              二、社交故事可以教什么
              社交故事并不局限于教社交沟通,它可以包涵很多知识,比如安全知识,社会规则,习惯养成,好品行的建立,改善不良行为,提高沟通语言和沟通技巧等,只要你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可以加入到社交故事里,通过反复的讲述,潜移默化的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增加孩子对各种情景的理解,使孩子在相似的情景中能主动的、自发的、适时的做出正向的回应。
              ……
              三、什么时候讲社交故事
              我一般是在去机构的路上,走路、坐公交车、坐地铁时给孩子讲社交故事,因为这时候不好展开游戏互动和教学,孩子多数是四处看或发呆,所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给他讲社交故事。也可以准备睡觉时讲,关灯以后讲故事更有助于快速入睡。其实如果孩子喜欢,任何时候都可以都可以讲。
              ……
              四、需要提前备课吗
              不需要备课,备课其实是个挺麻烦的事,你得提前准备一些故事素材,想好在里面加入什么教学,等到第二天准备讲的时候,可能好多情况下又不适合讲这个故事。另外你需要背诵这个故事,也许到了讲的时候又忘了某个故事情节。所以一切从简最好。
              ……
              其实社交故事一点都不复杂,凭借大人这么多年的语言功底,参考看过的影视、书籍、动画片、经典故事(小红帽、狼来了、西游记……),节选出某一个场景随便改编一下,就能讲出一个故事,给三、四、五岁的孩子讲故事,还需要备什么课呢。一个故事两三分钟,去机构的路上就能讲十来个。
              ……


              IP属地:吉林285楼2020-06-16 19:43
              回复
                五、如何提高孩子对社交故事的兴趣
                你首先要了解孩子,知道他喜欢什么,知道哪种语气会提高他的兴趣。然后在故事里加入孩子喜欢的元素,比如孩子喜欢恐龙,那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恐龙;比如孩子喜欢灯,那故事里就用灯来展开想象。也可以用孩子的作品来讲故事,比如他画了一幅画、搭了一个乐高、做了一个手工、拼了一个拼图,都可以用来讲,还会激发孩子继续创作的兴趣。路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灵机一动的,都可以改编成故事。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要求,想听什么故事。
                ……
                六、讲社交故事的要点
                讲社交故事和玩游戏一样,一开始不要目的性太强,不要觉得给孩子讲完这个故事了,他就应该学到什么,不要总问问题,也不要想着考考孩子,看他有没有认真听。其实孩子听故事,就是个放松、愉悦身心的过程。如果你讲的有趣,孩子可能会让你再讲一个;如果你讲的没趣,或给他很大的压迫感,孩子就不想再听了,那你想用社交故事改善他行为的目的就失败了。
                ……
                不要同一个故事连续讲好几天,每次还都是同样的情节和同样的语言,那就大大降低了趣味性。如果孩子非常喜欢某个主题总要求讲,可以主题一样但每次讲的内容不一样,每次都增加一点变化和新意。但如果这个社交故事是打算教孩子社交语言的,那语言沟通部分要保持一致,等孩子学会了再变化。
                ……
                社交故事的主人公如果是人,那么表现不好的小朋友永远是别人,表现好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
                ……
                语音部分是我分享的一些具体社交故事,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需要语音的家长可以加我。


                IP属地:吉林286楼2020-06-16 19:44
                回复
                  《给幼儿园老师的一封信》
                  这是我给老师写的微信,供大家参考。我不能说出实情,又不能什么都不说。只能说发育迟缓。
                  ……
                  x老师您好,我是xx爸爸,针对孩子目前的状况,和妈妈商量,决定跟您说一下我们家的基本情况,以便您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熟悉孩子和教育孩子。
                  ……
                  孩子大名叫”xxx”,小名叫“xx”。他从小被诊断为发育迟缓,心智和语言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孩子,两岁多才开始说话,不善于沟通。自从知道孩子的情况后,我就辞职在家教育孩子。现在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们希望他能在集体环境中成长。学校不允许家长进入,也不允许我们请影子老师去帮助xx,所以我们会预想到,xx的一些问题一定会给您添麻烦。但孩子也有可爱的一面,有好的一面,他只是不会去沟通,不善于表达,如果老师能够在他遇到状况时,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沟通,他就能很快进步。另外,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去发展友谊,遇到挫折就会退缩,畏惧,甚至会自己默默的呆在一边,所以请老师您多多留意他,关注他一下,让他融入到集体中,尽量不要让他独处。
                  ……
                  孩子的这些问题,给您添麻烦了,我和妈妈也非常不好意思,希望老师们给予他多一些的包容。xx其实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快,如果有好的引导,一定会快速融入集体,也请老师您多跟我们反馈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我们在家对他不良行为进行干预。谢谢!


                  IP属地:吉林287楼2020-06-16 19:46
                  收起回复
                    《能力不够时可不可以强行融合》
                    我记得四年前去看邹小兵医生时,他给孩子下了确诊诊断,然后我问他,我的儿子能上幼儿园吗?他说以社会性为核心,科学的干预,半年后复查。我跟他说,我已经辞职半年了,专心干预,机构和居家一起做,他当时的表情我还记忆犹新,有吃惊和敬佩,然后给了我一个定心丸,说一定没问题的,爸爸加油。
                    ……
                    希希三岁时,那时候他能力还不行,但我还是把他送去了幼儿园,我想送去试试,结果很揪心。因为不让家长进,所以我都是从老师那里了解,老师说他不合群,乱跑,其他还好,老师针对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很包容,但我知道他的症结在哪,于是某一天我去看他,他全程不参与老师的活动,就自己一个人玩,需要一个专门的老师看他。正巧这时有个小朋友从后面抱住他,他不喜欢想挣脱出去,可是就是不说话也不回头看,很简单的一句“你别抱我”就可以解决的,他就跟被一个透明的生物抱住了一样,只知道往前面爬、挣脱,看到这里我瞬间泪崩。然后我毅然决然的去办理休学。回家继续高强度干预。
                    ……
                    大家都太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去幼儿园了,也都知道融合教育很好,但能力不够时,真的不要强行融合。
                    ……
                    把孩子扔在幼儿园里,旁边有普通孩子就能康复吗?这是一种太美好的愿望了,可惜我们的孩子一不具备听懂和执行老师指令的能力,二又缺乏跟孩子沟通的动机和能力,在没有陪读的情况下,扔在幼儿园只能让他加深自闭,纯粹浪费时间。
                    ……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建议孩子到达3岁半孩子的能力之后才送幼儿园,在此之前可以上有人陪同的早教作为过渡。而且孩子入园后一定要去观察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给予恰当辅助。
                    ……
                    希希四岁时又去了幼儿园,四岁上的小班,去之前我很忐忑,这次行不行呢?第一学期也是各种问题,各种投诉,我想了很多办法,在幼儿园里遇到的问题,居家和机构ABA一起干预,然后也请幼儿园老师按照我说的方法协助管理。第二学期稍好一些,但不跟其他孩子玩,我又调整了干预策略。中班第一学期进步很多。我都是半天幼儿园半天机构这种方式进行,然后再居家随机干预。
                    ……
                    低龄的谱系里的孩子,你要做的是争夺每一分钟的训练时间,让他减少和同龄孩子的差距,所以一对一、二对一的训练绝对比扔在幼儿园里要好。


                    IP属地:吉林288楼2020-06-16 19:48
                    收起回复
                      说一下行为派和发展派,行为派就是以ABA为代表,发展派就是以游戏为代表,包括PCI,早期丹佛,地板时光,RDI等。请大家不要走极端,也不要听信任何人跟你说的极端,孩子不是小白鼠,有些流派的存在,必定是有存在的道理。那些鼓吹说ABA不好的人,也一定是学会了ABA,否则他怎么知道ABA的一些顽疾?但他们也一定掌握了ABA的精髓,在日常干预中在使用。ABA是任何流派的基础,我不相信那些抵制ABA的人,他们不用ABA的方法。如果仅仅是道听途说,自己还没有学习ABA,就给ABA下了死刑,这些跟风家长,请问你们智商在线吗?还有一些是推广ABA,完全抵制游戏的,这种也是不可取的,任何孩子都是要玩游戏的,没有认知理解一样可以玩游戏,游戏是产生社会性互动最好的方法,然后再在生活中泛化。我们一定要行为派和发展派全部学习,选择性的吸收经验,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干预方法。
                      总结:家长必须综合学起来:
                      发展派:内在核心,细水长流,能力真实存在,但慢
                      行为派:外在行为,快狠准,沟通起来语言单一,僵化
                      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客观对待,有效就要坚持,无效就要改变。
                      3岁以前:社会性互动
                      4-6岁:社会性互动、认知及行为规范
                      7岁以后:社会性互动、认知及行为规范、生活自理(重视、坚持)
                      (社会性互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需要具备眼神、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非语言、共同关注、情感分享等一切与社交元素有关的社交技能。)


                      IP属地:吉林292楼2020-06-28 17:49
                      回复
                        另外,机构在干预孩子之路,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你遇到好老师,一定要牢牢抓住,他们真的是孩子和家长的领路人。诚然,确实有一部分机构不正规,但就像正常学校,也有好学校差学校,但不能因为你上的学校差,就说中国的所有学校都是差的,孩子不用上学,就在家学习就行了,这不坑了一群人吗?所以,家长自己还是要有头脑的,智商不在线的就另算了。
                        选择机构,也是一门学问,刚才说了,行为派和发展派一定是要共同学习的,那机构也一样,一定要有游戏课和桌面(ABA),而且是一对一的,家长必须可以进去看的。如果这个机构连游戏课都没有,那如何能保证桌面训练能有趣呢,任何训练都要以社会性为核心,哪怕桌面训练也可以有社会性互动的。还有,如果机构不让进,家长如何观摩学习,如何考证老师能力。某些机构说怕影响孩子,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弊”,但“利”要远大于“弊”。如果因为家长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就影响了老师和孩子的互动,那也是老师能力不行。还有,孩子能力不够时,一定是一对一的训练,只有一对一无干扰,进步才是最快的。能力好了才可以尝试小组课,最后才是团体课。如果某个机构机构一上来就说团体课,要么就是为了多赚钱,要么就是老师能力不足以一对一,因为团体课有家长帮着,老师很轻松就糊弄过去了。另外,如果机构有偏游戏的感统(一边玩一边学感统,而非纯粹的体育课)更好了。
                        总结一下,选择机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必须发展派和行为陪相结合,即游戏课+桌面
                        2.刚开始时必须一对一
                        3.家长必须可以进入教室(是可以进,而不是一定进,有些孩子特别依恋父母时,父母可以暂时在教室外面,但机构不应该排斥家长进入教室)


                        IP属地:吉林293楼2020-06-28 17:50
                        回复
                          每个机构,都有很多干预好的孩子的例子,但这些恢复好的孩子,绝对不完全是机构教出来的,肯定父母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机构永远只是干预的辅助,居家干预才是重点。孩子未来是要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是一辈子生活在机构里,机构里行为再好,能力再高,出来机构全忘了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机构学的东西,家长要泛化到生活中,机构教不了的知识,家长要在生活中教。如果机构教什么,家长回家还教什么,那家里不就是另一个机构吗。父母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操,多总结,为孩子量身定做干预方案。
                          父母知识丰富了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你不再彷徨,你可能还没做到融会贯通,但至少方法是正确的,每天干预完孩子,晚上再补充一下专业知识,印证一下自己白天哪里做的不好,第二天改正,长年累月下来,你也变成一个像我一样的资深父母。再有,你不会上当,你也会挑机构、挑老师,你会找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而不仅仅是名声好的老师。你会科学的制定孩子当下的干预重点。你会有选择的参考别人分享的经验。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IP属地:吉林294楼2020-06-28 17:50
                          回复
                            必须要学会的流派:《早期丹佛》(黄色封皮)、PCI(没有实体书出售,只学初阶就可以)、红黄蓝三本ABA(只学行为管理部分,以及强化物使用、如何辅助、如何发指令、如何泛化等生活中常用的技巧,桌面DTT等除非你的孩子能力很差才学习)
                            需要看的书:《解放聪明笨小孩》、《捕捉儿童敏感期》、《与你同行》
                            其实要学的书本知识很少,重要的还是实操,学的再多,一上手发现什么都忘了也没用。一定是书本知识和实操相结合,自己还要多思考、多分析、多实操、多总结,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做干预方案。
                            有些专家的讲座推荐大家听一听,比如PCI的(鸿晓薇老师、陈鸿伟老师,杨宗仁教授的讲座可能会有点犯困),台湾的邵玉珊讲感统(玩中教),万颖老师、邹小兵教授等。
                            其他书籍,请看完、学完以上书以后,有时间时再看。
                            最后一点,请大家少花钱,花值得的钱。干预之路会花很多钱,尤其只有一个人上班时,经济压力大,孩子没好,却没钱找好老师了。另外,将来我们还要给孩子留一笔钱,这样我们入骨以后他至少还能生存。所以,没用的网课、或者不知道效果的网课,很贵的网课,真没必要学,书本上都有,书本上没有的,很多也需要自己去思考。
                            骗子很多,请擦亮双眼,别因为孩子有自闭症,我们心急就成了傻子。


                            IP属地:吉林295楼2020-06-28 17:50
                            回复
                              简单说一下我对看书和学习的理解:
                              1、在干预之初,家长还很迷茫的时候,我们要的不是你学的有多专业,而是要你快速进入状态,开始深度陪伴。因此,家长可以挑选几本书,快速浏览,用1-2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知道书里大概说了什么。快速浏览的时候,把你认为有用、当下孩子能力能使用到的知识、值得深入推敲的地方标记出来,在后续有时间的时候,再深入研究。
                              2、我习惯看书,因为书上我可以随意画标记,写心得。干预一段时间以后,再次翻看这些标记可以加深理解,而网上的资料我需要额外写笔记,很麻烦和耽误时间。
                              3、专业书籍是面对所有孩子的,书上的某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你孩子。因此家长们应该多学多想,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干预方法,然后把很多干预方法融会贯通,信手拈来,那处处都是干预。
                              4、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群聊天中,或拿别人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每个孩子都不同,发育轨迹也不同,没什么可比性,反倒会影响你的心态和干预方向。只跟自己孩子上个月比较。有时间多看书。
                              5、选择性的听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也是从书上学来的,那些知名大咖,也许他学到了书上的70%的知识,再凭借自己的思考和总结,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改变了一些干预方法,最后孩子恢复的不错。你觉得他们很成功,去直接学这些大咖的经验,在他们的经验里又只学了70%,而且有一部分干预方法还是针对大咖的孩子的,那你为何不直接学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自己为孩子孩子修改干预方法呢?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大咖。


                              IP属地:吉林296楼2020-06-28 17: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