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9,964贴子:484,893
  • 7回复贴,共1

【辟谣】关于孝贤皇后的系列洗脑包谣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南1楼2018-10-14 13:10回复
    1、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孝贤皇后住长春宫
    包括故宫简介在内的很多文章都说孝贤皇后生前住长春宫,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史料根据的。而根据清宫档案,孝贤皇后刚死儿子七阿哥,乾隆就下令对破旧不堪的长春宫大规模重新装修。等孝贤皇后在东巡途中因为生病不敢休息熬死自己后,恰逢长春宫装修完毕。乾隆就正好用新宫让皇后停灵,之后又将其改装为后妃集体纪念馆


    IP属地:湖南2楼2018-10-14 13:13
    回复
      2、乾隆没有在长春宫为孝贤皇后保留生前陈设几十年不变
      见第一条。且不说孝贤没有住长春宫的记载,长春宫根本就是个重新装修的宫殿,而且还是孝贤皇后和慧贤等诸位皇贵妃的集体纪念馆,怎么可能保留原有陈设不变?
      乾隆只为一个女人保留过生前陈设不变,那就是——他妈孝圣皇太后


      IP属地:湖南3楼2018-10-14 13:15
      收起回复
        3、长春宫不是孝贤皇后的专属纪念馆,而是孝贤皇后和慧贤、哲悯、淑嘉、纯惠和令懿皇贵妃的集体纪念馆
        很多史料都写了乾隆是一起纪念这几位后妃,直到孝圣太后去世后才撤馆


        IP属地:湖南4楼2018-10-14 13:17
        回复(3)
          4、圆明园的长春仙馆之主人不是孝贤皇后,而是她婆婆孝圣太后,孝贤只是陪侍此地为伺候婆婆而已
          孝圣太后才是长春仙馆主人,她除了年节,每年也会在长春仙馆住一段时间,她去世也是在长春仙馆
          孝圣死后,乾隆把长春仙馆改为佛堂
          孝贤寄住长春仙馆就是方便伺候婆婆


          IP属地:湖南5楼2018-10-14 13:44
          收起回复
            5、青雀舫不是孝贤皇后的乘坐的御舟
            很多人都认为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非常悲痛,为了保留她最后生活的痕迹,将御舟青雀舫千里运到京城作为悼念。事实是否如此,答案当然是no!
            乾隆十三年东巡之后,乾隆水路所坐御舟青雀舫和太后的御舟镜水庐都被乾隆运回承德避暑山庄。其中青雀舫制作豪华,更是成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以便乾隆和太后泛舟湖上,看尽避暑山庄所有的景点,和怀念富察皇后没有任何关系。
            富察皇后死后,乾隆为青雀舫共写了三十多首好情好景的美妙诗章。其中有篇《青雀舫》记录了泛舟湖光山色中的美好生活。
            澄湖放艇,湖光瑶碧。载月为宜,冲雨亦有奇致。黄龙彩鷁,无取过华。
            溶溶塞水浩无涯,桂楫兰桡向晚移。
            月朗寥天驾青雀,空明宛是泛瑶池。
            《青雀舫》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湖中乘船游览,日光照耀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恰似琼瑶碧玉,晶莹闪亮。载月泛舟,最富有情趣;冒雨赏景,更有特殊韵味。船头只绘饰黄龙、彩鷁,不求过于豪华。诗序描绘了泛舟游览的情趣,最后用船头的绘饰(彩鷁即青雀)点出景名。
            乾隆的《青雀舫》全诗的大意是:充盈而涌荡的山庄湖水,浩浩渺渺,无边无际。傍晚,轻轻地划着船桨,徐徐向前移动。寥阔的天空,皓月高悬,驾着青雀舫漫游,只见水天一色,通明透澈,似乎泛舟于仙境瑶池。诗人用形象鲜明的词汇,描绘出了湖水、朗月、廖天、御舟的生动景象,创造出一幅雄浑而又清新的画面,而且把自己喜爱山庄的深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最后又用比喻把这种情感充分地抒发出来。


            IP属地:湖南6楼2018-10-14 13:54
            回复
              6、孝贤皇后崩后,乾隆皇帝并没有让举国服丧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后之崩属于国丧,四海同哀,天下臣民皆要为大行皇后服丧。比如隋文帝献皇后独孤伽罗去世后,史书记载“一国素衣”;《明会典》里记载的明朝皇后丧仪规定,皇后崩后,“十三布政使司暨直隶、礼部请敕差官讣告。外省官吏军民,服制与京师同”。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入主中原时,在礼仪制度上很多方面都是参考了明朝会典,这其中也包括皇后丧仪。但由于政局变化,清朝对明制礼仪的遵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出现了种种特殊情况。顺治皇帝在位时,皇贵妃董鄂氏薨逝,顺治皇帝追封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提高了她的丧仪。但孝献皇后毕竟不是真正的皇后,所以为她服丧的只有部分宗室和命妇。顺治皇帝后来比中宫孝惠章皇后先逝,顺治朝再无中宫之丧。
              而到了康熙帝时期,康熙十三年,康熙帝元配孝诚仁皇后生育嫡次子时难产而崩。当时政局动荡,正值三藩之乱,为免给皇后治丧引发军心民情动荡,所以康熙帝简省了皇后丧仪,只有在京的臣子命妇为皇后服丧,“免直隶各省文武官齐集举哀制服”。而康熙帝的两任继后孝昭仁皇后和孝懿仁皇后之丧都是按照孝诚仁皇后规格所办,所以举国为皇后服丧这个仪制在清朝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消失了。
              直到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东巡期间,皇后富察氏因病崩于旅途。为了避免流言蜚语,乾隆皇帝特意下了一道诏书向天下臣民解释皇后死因,即:皇后是因为尽孝道侍奉皇太后东巡,她为了伺候太后而死,虽然奉献了生命也是愉快的。
              这时大臣们建议道,既然皇后之崩已经诏告天下了,那皇后之丧也应该让外省官员共哀。乾隆皇帝认可了这个建议,于是礼部参考旧典,为在外的文武官员定下了为皇后服丧的礼仪典制。但为孝贤皇后服丧的对象只是外省文武官,并不包括军民,所以并没有举国服丧这回事。
              乾隆皇帝虽然为孝贤皇后恢复了一点外省文武官员为皇后服丧的待遇,但孝贤之丧和明朝皇后还是远远不能比的。


              IP属地:湖南8楼2018-10-14 14:21
              收起回复
                9、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什么“六和敬”宝庄
                孝贤皇后粉大肆宣传的和敬公主爱女事例之‘‘六和敬宝庄’’,倒是货真价实的东宫公主吃大饼之地摊马路传说。因为乾隆朝的诸多奏折档案里清楚地记载:固伦和敬公主府的总管是内务府大臣伊龄阿,而不是地摊传说中的杨得意


                IP属地:湖南11楼2018-10-14 1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