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回复贴,共1

上海咏春拳五梅会-咏春十戒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梅,咏春十戒
十大禁忌,作为咏春修习的雷线,不得碰。
自从人类发明了“阴阳”,有了二元论的世界观,就开始有了“对错”。在这里,明确指出十大“错”,其外便是“对”。
既然由于各人理解不同以及“各类目的”,世上己经出现所谓“各师各法”这种论调,并已然成为正理,那就代表,“对”变成了模糊的、多义的、爱咋说咋说的东西了。
好吧,你让后来者怎么学咏春?
连什么是“对”的,都搞不清楚,练啥?
所以,这是不谈“对”,谈“错”。
在每一招一式的习练中,只要避开“十戒”就行。
所谓,不“错”,就是“对”。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3-15 11:51回复
    咏春十戒,第一戒 ,正面离形。
    这里代入咏春基本名词“正”“奇”“形”。
    正,双手平举前伸,双手之间,胸口膻中穴正前方的一片区域,为“正”。膻中穴正前两拃处,为“正门”。
    奇,双手之外皆为奇。以双肩的往前虚拟线为界,界外皆为“奇”。更不用说身体侧面和后背了。
    形,咏春专用名词,专指对手的中线。中线是指从头顶百会穴到下面会阴穴之间,切分人体中心的虚拟线。也是重心之所在。
    咏春的基本对战状态,就是正面对敌,标准是双手距离对手身体等长。这是铁律!
    在咏春里,只要身体的正面没有对着对手的中线,结果只有一个——挨打。
    象其他武技那样前后马,侧身站立,结果同样是——挨打。
    原因特别简单,侧站的好处是受打击面积小,坏处是只有一侧手脚应对对方双侧手脚。如果你上场的目的是为了少挨打,那就这么站吧。咏春不考虑这个方面,因为咏春只有五秒钟将你放倒,双手进攻效率更高。
    “怕打终挨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咏春而言,只要看你前后身一站,笑都来不及。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3-15 11:53
    收起回复
      2025-10-09 07:1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梅,咏春十戒
      第二戒——脚底生根
      人是活的,会动的,打斗也是瞬息万变的。
      世上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运动。打斗,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两个物体(人体)相互运动,如何运用本身的质量(重量)*运动加速度=冲击力,并通过有效的“桥梁”,将这股“力”传递到对方身上,以达成攻击目的罢了。
      无甚神秘,物之理也,万变不离其宗。
      为何大部分的传武习练者,在与现代武技(西式)对抗中,往往失在移动方面和距离感。被外界所指责最多的,也是步法、身法。
      原因无他,皆为“力从地起、脚下生根”之所误也。
      简单直白的说,力是不可能从地起的。任何倚靠脚向地面发力,所换来的反作用力,先不谈如何通过肢体节节贯通传递,将力向转换成向前,所带来的生理习惯违背、协调效率及多环节能量损耗问题,即便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一个和地心引力向对抗的行为。
      地球之上,引力为道,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背道而驰,焉能可为?
      咏春之力,一为“势”,二为“合”。所有的招式、技巧,所用皆为此二,本就没有所谓“地起之力”。(有关咏春之力,在《五梅,咏春九问》之第二问,有详细解释。此处不作展开。)
      一棵树,扎根于土,只要风够大,一定被吹倒。逻辑上说,无论再大的树,扎根再深,只要风的冲击超过它的临界点,一样会倒。同理,无论你有多少体重,站的再稳定,只要对方的冲击力超出你的临界阈值,你就会倒。
      永远记住,你终会遇到比你更力大势猛的对手。
      咏春先人,女子也,即使再厉害,也只是个身小体轻的女子而已。所遇敌手,只要是个男子,体型力量一定高于自己。怎么办?
      柳叶顺风飞,浮萍随浪飘。再大的风也摧毁不了落叶,再猛的浪也摧毁不了浮萍。既然“生根”之路行不通,那么“无根”又何妨。
      无论你的冲击力多大,无论冲击时间有多长,终有止时。无论你的冲击力在何时何地停止,我都在你“一拳之距”,举手便打。
      咏春诀有云:“浪推浮萍随波止”,便是此理。
      至于如何在整个过程中保证平衡,保证整体性,而不被冲垮?这便是咏春身法与步法的内核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3-15 11:54
      回复
        五梅,咏春十戒
        第三戒,桥成定势
        此戒者有二,现一一述明。
        桥者,桥梁也,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手桥,而是更广义的。原则上来说,每一招式都有其“力源”,而传递此力的工具,都为桥。
        比如,有的动作力源是肩,则肩以前都为桥,上臂加前臂加手。有的动作以后脚蹬地为力源,那么腿腰背肩臂统一组成“桥”,共同完成本次力的传递。
        简言之,一头是你本招的力源,另一头是你的打击点,两点之间所有的肢体关节共同组合成本招的“桥”。
        同理,每一招一式,根据力源的不同,“桥”各不同。同时,在一拳或一脚的进攻中,当你还未击中目标前,是没有“桥”的,它只在你击中对方那一刻才形成。
        诀云:桥无定式,随触成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为其一。
        如在此采用狭义的手桥含义,则代表手桥的高度。
        咏春重架构,上肢架构尤甚。手、臂、肩、身之间的相互位置与角度是不变的,手桥的高度,原理上与肩高是相对固定的。手桥单独上升则架构破,下降则面门全开,皆不可。
        如此,桥不成定势,则不在同一高度维持。双方之间,一条子午线只容得下一双手桥,必有一方手桥在此之外。敌高我低,敌低我高,“桥上桥下”的概念即源于此。
        当然,桥上桥下并无绝对的优劣,桥下摊膀桥上伏,用对皆可。(桥上占“势”优,所以一般个子高的人,天然肩高桥也高。咏春本就为小个子设计的,所以桥下技术更多,很多手法皆为处于桥下时,“上桥之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3-15 11:55
        回复
          五梅,咏春十戒
          第四戒,身不追手
          身,指身体。
          手,指攻击出去的一拳或一脚。泛指一招。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习武人(无论中西)皆因悟不透或过不去此坎,而导致武学不进。
          “身追手”,是从演练式武术到实战性武术的根本跨越。
          且不论练得如何,会不会打,就在这个“身追手”。
          大部分的错误,表现在两种情况。大家对号入座。
          一错,手出,身不追。
          此情况多见于现代博击。五梅咏春九问之开门第一问,就是何为功夫、何为格斗、何为搏击?已对此有了详述。
          搏击,源于西方进化而成的体育项目。这个定义就决定了是一场游戏,所有规则与技术设计目的不是为了打死人,而是为了打不死人。打来打去打不疼、霹雳吧啦搞半天,为的就是个热闹、持久、好看。输赢都是虚妄,观众买单才是实相。
          大家想一下,如果搏击比赛都是三秒结束,场场如此,没有意外、没有悬念、没有话题,谁还看?谁还热情的争论?外围的盘口谁还玩……
          说实话,现代搏击,或现代体育,就是源于西方古代角斗。狗斗狗,兽斗兽,人斗人,一样只是玩乐的工具罢了……赢家永远在场外,场上的只是道具而已。
          好,话头回来。既然搏击就是不以杀伤为目的“假惺惺的激战”,又要激烈、又要精彩、又要打不坏,那么,从技术上如何做到?
          “打点计数论输赢”-人类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
          “放长击远,身不追手”的方针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同理,“保持距离”也是这一套里面的。
          具体例子不多讲,后面大家自己想。
          二错,身推手出。
          此错多体现在传统武术中。
          传武有两个功能,一为练,二为打。
          练者,演练也,演为好看,练为强身。由于来自各方面的“私心”使然,传武在现如今,九成以上只有第一功能了。
          为练,身体的运动自然是“马稳桩沉、力从地起、脚推胯、胯推身、身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所谓集天地之灵气,聚丹田、走经络、层层递进、从手心劳宫穴激发而出。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一定是躯干先动,肢端后动。
          而打,正好相反。必须先出手,随触成桥后,身补进,整体劲至。
          正所谓,练法层层推,打法节节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教拳,师傅大多只教练法,不教打法(各种私心)。真正贴心的弟子,才会密传,由练法切换成打法,称为“改劲”。其真相,不过由身推手变成身追手罢了。
          手出,身追,是为明理,如何做到,才是暗法。这之间的差距,方为功夫。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3-20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