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吧 关注:4,387,132贴子:111,109,168

心理罪这类讲犯罪心理学的国产片,需要的是尺度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最近看了一个名叫吐槽电影院的影评人写的文章《这类型国产片,需要的不是尺度》深有所感,就拿心理罪这类型认认真真剖析犯罪心理的悬疑电影来说,里面肯定有大量的变态情节,然而仅仅是尺度解决了就能拍好吗?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意思,大家来李涛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19 11:50回复
    中国电影有哪几个类型最容易出笑话?
    下面一提,你们或许就有同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6-19 11:51
    回复
      一,“装神弄鬼两小时,最后一分钟告诉你‘世上本无鬼,专靠人意淫’”的国产恐怖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6-19 11:56
      收起回复
        二,年轻男女抱团作死,撕逼、堕胎、出车祸……他们说这叫疼痛青春;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19 11:57
        收起回复
          三,打着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旗号,一开篇就抛出性、暴力等等噱头,最终却把故事拍得逻辑崩坏、不伦不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19 11:57
          收起回复
            第三种类型,其实是院长最爱的悬疑/犯罪片。
            这几年,相关题材的网剧和电影并不少,但是想出精品,难。
            一方面是囿于影视创作者的技术,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剧本(或原著IP)就经不起推敲——人设单薄,情节不接地气,作案原因不合逻辑……最终,悬疑变成了“悬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6-19 11:59
            收起回复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看具有专业知识的作者创作的类型小说。
              比如,之前安利过的《法医秦明》,还有雷米的《心理罪》系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19 12:01
              收起回复
                前段时间,电影版《心理罪》宣布定档8月11日,同时发布了最新海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19 12:04
                收起回复
                  海报中,资深刑警队长邰伟、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和只见其形不见其面的神秘人各执一方,形成一个对立且互相牵制的铁三角。
                  邰伟目光如炬,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压迫着神秘凶手。
                  方木则不动声色,仿佛可以看穿神秘人讳莫如深的内心世界。
                  但院长最在意的,反而是带着帽衫、遮住身形的神秘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6-19 12:05
                  回复
                    虽然镣铐加身,放松的状态却预示着他不可小觑的凶险性。
                    悬浮在空中被拆解的笔画,像是解案的字符,又像是对卷入其中所有人错综复杂内心世界的敲击。
                    尤其是动态海报中他有节奏地敲打桌面,连挑衅中都带着血腥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19 12:10
                    收起回复
                      之前我就介绍过《心理罪》的主角阵容和相关花絮。
                      从原著来说,雷米创作的《心理罪》系列被称为“十年来最经典犯罪IP”。
                      它能够征服数百万读者,靠的就是作者的专业度和对人物心理特点的关注。
                      而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6-19 12:11
                      收起回复
                        作为刑法学教师,雷米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
                        他笔下的故事灵感,有的来自真实案件,有的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人际接触。
                        但不管是诡异的作案动机,凶险的犯罪过程,还是警察抓捕罪犯的方法,他都归结到了一个常被国产片忽略的领域:
                        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潜在动因。
                        也就是,犯罪心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6-19 12:15
                        收起回复
                          《心理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主角方木——
                          一个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画像的天才。
                          他善于观察。
                          即使疑犯并不在眼前,也能依靠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分析出他的年龄、性格、学历、职业、成长背景……
                          如果是连环作案,他还能够发现案件中微妙的相同点,进而推断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甚至判断他的下一步行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6-19 12:17
                          收起回复
                            听起来是不是太厉害了?
                            这种神乎其神的破案手段,在美剧和外国电影里并不陌生。
                            比如,院长追了十年的《犯罪心理》,主角就是隶属FBI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组。
                            他们靠着人物侧写圈定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特征、居住环境乃至成长经历,从而预测其下一步行为,直至缉拿罪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6-19 12:22
                            收起回复
                              乍看起来有点脱离现实,其实不然——
                              现代有记载的最早靠犯罪心理侧写画像抓获犯人的案子,发生在1940年。
                              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发现了首颗土炸弹和署名纸条。
                              十年后,同样的炸弹又重出江湖,到1955年期间,52颗炸弹共被引爆了30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6-19 1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