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穆青吧 关注:1,030贴子:8,766
  • 1回复贴,共1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理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和平”、“和为贵”——伊华文明对和平的追求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的伊华文明都酷爱和平,把和平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而孜孜以求。
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崇尚和平,厌恶战争和暴力的文明。然而,长期以来,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它在世界地缘政治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它所拥有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它成为列强逐鹿和各种矛盾的焦点,从而战火不断,硝烟四起,伊斯兰文明也被西方有些媒体借机描绘成好战的恐怖主义的文明,穆斯林被妖魔化,动辄称为恐怖分子。事实上如果透过弥漫于伊斯兰文明之上的烟雾,深入探索,冷静分析,就会发现,伊斯兰文明是一个崇尚和平,厌恶暴力的。和平是伊斯兰文明的基本宗旨。
首先,从作为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伊斯兰教的名称来看,它没有以其先知的名字被命名,也没有以它的发祥地的地名被命名,它超越了所有这些个人的 、民族的、地域的界限,而被命名为“伊斯兰”。“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其含义就是“和平 ”,与“战争”、“仇恨”、“恐怖”相对,旨在强调反对战争,消除仇恨,传播和平。
其次,从穆斯林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来看,也体现了和平的宗旨。穆斯林相见,用一句既特别又普通的问候语:“安色俩目阿来以库穆”,意思是:愿真主赐你平安!无论是亲友熟人见面,还是萍水相逢,素不相识,都用这种方式问候。答词是:“瓦阿来以库穆色俩目”,意思是愿真主也赐你平安!也就是说,穆斯林把和平当作一个首要的目标和愿望来追求。
第三,从伊斯兰教的经典来考察,和平也是其主旨之一。《古兰经》处处强调和平,反复申言和平,总共有155处讲到了“色俩目”,即和平,试举几例:“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谦虚而行的 ;当愚人们以恶言伤害他们时,他们说:和平”(25:63)。“当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立即退避,他们说:‘我们有我们的行为,你们有你们的行为。祝你们平安(和平)!我们不求愚人的友谊’”(28:55)。“敬畏主者将一队一队被邀入乐园,迨他们来到乐园前面的时候,圆门开了,管圆的天神们要对他们说:‘祝你们平安(和平)!’”(39:73)“他们在乐园里听不到恶言和谎话,但听到说:‘祝你们平安(和平)!’”(56:26)。“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也应当倾向和平”(8:16)。在伊斯兰教中其地位仅次于《古兰经》的《圣训》也不厌其烦地倡导和平,赞美和平。当年当有的人问先知穆罕默德“穆斯林”是什么人时,他简洁明了地回答:“穆斯林是指他人能从其手和舌得到安宁(和平)的人”,即真正的穆斯林从来不用言语和行为伤害别人,使人不得安宁;相反,穆斯林是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都致力于和平的人。
爱是和平的真正动力。当有人问先知穆罕默德一个人何以得救时,他把爱作为得救的条件之一,他说:“任何人不可能进入乐园,除非凭着信仰;任何人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除非凭着对他人之爱”。又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伊斯兰文明倡导以德报怨,化解矛盾,消弭仇恨。《古兰经》说:“善恶是不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最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变得亲如密友”(41:34)。《古兰经》还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说道:“你们应当饶恕,应当原谅。难道你们不求真主赦宥你们吗?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强调为人要谦和,内敛,不可飞扬跋扈,狂妄无忌。
可见,伊斯兰文明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培养人的性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来追求和平,缔造和平,维护和平的,力求使和平成为一种秩序、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习惯。
中华文明讲究和平,讲“和为贵”,这是众所周知的。“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经典概念,其起源甚早,《尚书》中曾多次出现,如“协和万邦”、“神人以和”等。《周易》说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旦达到“太和”、“中和”的境地,自然和社会都顺畅安宁了。《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i]孟子强调“和”的作用,将其置于天时、地利之上,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平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儒家用“仁”来表述这种爱。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关于“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那么,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即爱人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到爱他人,所谓“亲民”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如果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就需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岂由人乎?”也就是说,“克己”才能“复礼”,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爱天下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墨子也强调“兼相爱”是“交相利”的基础,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也就是说,只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互爱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良性运行;而兼相恨,则交相损,既互恨和互害必然造成社会的恶性互动和恶性运行,天下就不会太平。所以,墨子又说:如果“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只知爱其家,而不知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故必野战;家主不相爱,故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故必相贼。”这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而言的,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多少世纪以来,人类正因为放弃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才导致了你争我夺,互相残害的后果,不但弱者、弱国深受其害,而且,从长远看,强者、强国也未必收益,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墨子主张对这种“相害”、“相贼”的现象应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为了社会的和平与安宁,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坚决反对暴力和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战争总要死人,总要破坏生产,战争是祸,所以老子认为它不是好东西,是“不详之器”,老百姓都讨厌它,有道德的国家领导人也是不以战争解决问题的,所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武力逞强于天下者,必有报应——生灵涂炭,民生凋敝,饥荒蔓延。古往今来,无论是新老帝国,凡对外发动战争,试图以武力征服天下者,虽称雄一时,但终究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被征服国家的老百姓不服,他们不怕牺牲,以死相拼,拼命抵抗,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武力可以征服土地,却不能征服人心,“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罗马帝国的衰落乃至失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以及所有新老帝国主义的失败,都反映了这一规律。当今的“新帝国”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切不可迷信武力,忘乎所以。
可见,崇尚“和平”、“和为贵”,厌恶战争和暴力,是伊华文明的共同点。
作者:马明良 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4-10 06:30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11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