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吧 关注:513,430贴子:12,265,79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楼2017-03-08 23:04回复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
    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
    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
    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
    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


    2楼2017-03-08 23:06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08 23:06
      回复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4楼2017-03-08 23:10
        回复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5楼2017-03-08 23:15
          回复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通俗的讲就是:对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完全、彻底、客观及宏观地去认知,产生正确的理解,从而处理问题,得出的圆满结果所显现出的智慧!
            破除个体观念,从,我、人、大家、整体,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也叫换位觉知,圆满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换位觉知及整体概念就有不同的级别,有罗汉,菩萨,佛(终极觉悟者)。所谓的整体概念就比如国家,地球,宇宙,终极是包容宇宙的虚空。
            佛教认为智慧不是思考出来的,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认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达到的宏观是要消除这个“我”的定义和概念后产生整体。甚至最终觉悟每个个体之间的衔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没有, 但觉悟者明白他们自性相同没有差别。


            6楼2017-03-08 23:17
            收起回复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观世音菩萨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3-09 02:04
              回复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09 12:46
                回复
                  阿弥陀佛,赞叹师兄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09 13:00
                  回复
                    心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皆空


                    11楼2017-03-09 21:22
                    收起回复
                      心经的中心思想是“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3-10 23:37
                      回复
                        不懂般若知见的人才会堕于空。宁愿执着有如须弥山,佛还可以救。执着空的人会觉得自我比较深妙,而有傲慢。难救的很!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3-10 23:42
                        收起回复
                          这个心经版本是唐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经典吧!


                          16楼2017-03-12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