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吧 关注:1,073,556贴子:33,868,296
  • 6回复贴,共1

瘙痒的辨与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瘙痒是一种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但它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病,指那种无原发病。
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上对瘙痒的认识与治疗都是一大难题,西医皮肤科疗效不够理想,正是这个原因,患者只得求中医。医者也只好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应对了。
瘙痒的多发性、普遍程度和危害,完全可以与疼痛症状相提并论。人活一世,谁都痒过,婴儿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对瘙痒有体验与反应。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疼痛的了解和研究,要比对瘙痒多得多。
因此,瘙痒是一种熟悉而陌生的病症。专题文论研究不多,亟待我们去诠释、辨识、求证与治疗,进而研究之,战胜之。
有关瘙痒的文献,载于外科与杂病之中,临床分类在中医外科,因其治疗的难度,俗语谓:“内科怕治齁(哮喘),外科怕治kou(搔)。”中医书有瘙痒之名,《外科证治全书·卷四》记有:“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痛症的治疗经验丰富,而对瘙痒的治疗记录少,一部《临证指南医案》只有一处,记有“风块瘙痒”(P371),推测可能或是当时瘙痒症少,或是疗效不好,才未记录。
何谓“瘙痒”?先以说文解字的方法去认识一下。
“瘙”象形字,虫行之状;“蚤”通早,跳蚤;“叉”表示伸出手指头,用指甲搔抓皮肤与物体,称为“搔”,“又”字中的那一点,指搔抓过程中指甲中留下的皮屑。从造字意义上说,非常准确与形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08 08:57回复
    “痒”( 癢)《说文》:“蛘,瘙痒也,从虫羊声。”
    “癢,扬也。其气在皮中,欲得发扬,使人搔发之而扬出也。”(《释名·释疾病》)此条文字的描述,诚有深刻体验者。对于瘙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挠挠”,搔抓得皮肤发热,发红,抓破出黄水,流血,这是一种发扬和能量释放的过程,临床有的皮炎、荨麻疹患者,止痒用冷水、或温热水洗,可以暂时止痒,此乃使风邪出肌肤之故。
    “蛘从虫者,往往有虫潜于膜也。”古人没有显微镜,没有见到疥螨之虫,但他的感觉就是虫在皮肤下爬。
    “痒者阳也,浅刺之。”(《灵枢·终始第九》)阳,指表皮。把瘙痒分在外科、皮肤科是对的。
    “夏时有痒疥疾。”(《周礼·天官·疾医》)夏天的瘙痒最为多见。
    “疾痛疴痒,而敬抑搔之。”(《礼记·内则》)
    “内虚外实者,多痒而不痛;外虚内实者多痛而少痒。”(《中藏经·论痈疽》)从病机而言,痒是内虚外实,验之临床,的确如是。
    古代的典籍中,有一些记述,原汁原味,很可贵,可留作日后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08 09:12
    回复
      2025-09-29 17:36: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风热之痒,多突然发生,针帽大至粟米状红色丘疹,遇热则剧,搔破出少量血,随破随收,不流黄水,不化脓。
      风燥之痒,多在秋季,伴皮肤干燥,脱落白色肤屑,以老年人更多见。
      风湿之痒,多发生在夏季,特别长夏秋初,其特征是皮疹瘙痒,一经抓破则黄水流漓,或疹顶水疱,破后流水。
      风寒之痒,不多见,但这种痒,中医治疗更有效。一般疹块好发于体肤的暴露部位,冬季重,早晚重,遇风冷即发。皮肤常见白色之抓痕,或淡红色丘疹或风团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08 11:46
      回复
        除风之外,当考虑“热”,因“逢热则痒”是常态。其中血热以红赤为主,湿热可生虫疥,火热常可成毒化脓,波及全身。《伤寒论》23条所说:“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这是皮热久郁肌肤之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时而头面,时而肢体。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数成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遍。自觉灼热刺痛,或有针刺感,搔破渗鲜血,结血痂,偶有化脓,或成疖肿之表现。
        瘙痒因虚者不多,但只有中医才能治,在这里应专门谈一谈。《伤寒论》196条说“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这是久虚汗欲出而不得所造成的痒。另外,《诸病源候论·风行身体如虫行候》说:“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也。”临床有血虚之痒,常皮肤干燥,苍白无血色,多夜间加重;阴虚则多见口、鼻、咽、眼干燥,皮肤干枯不润,失去光泽,且有细小鳞屑脱落;气虚者则不耐六淫之邪,易于感冒,气温寒冷变化时常可诱发或加重;阳虚之痒,秋末冬日加重,多见于中老人年,除皮肤症状之外,脉象多沉而无力,尺脉尤不足,舌象以舌质淡嫩、肿胀为主,色泽淡而不红,舌苔白腻,或厚而多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08 16:54
        回复
          当然,还有因虫而痒者,所谓“湿热生虫”而痒。现代医学对疥虫、螨虫、滴虫,以及真菌、霉菌之虫研究特多,用之有效;但其缺点是单体、单味之药,常常易产生抗药,多用几次,完全失效,患者不得不求助中医治疗。
          中医治瘙痒,笔者的体会是,在治疗的思路与方法上,较之现代医学丰富得多,亟待认真继承与研究。究其思路,约而言之:
          一、对于瘙痒之辨识,首先认准阴阳虚实,这是首要之原则,可为治疗找准方向。辨阴阳即分清寒热,辨虚实确定补虚或泻实。一般来说,瘙痒所见,肌肤红、赤、灼、烧、肿、胀属热;白、紫、硬、木、萎缩凹陷属寒;久病反复者多虚,新病突发者多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2-08 21:06
          回复
            二、瘙痒虽各异,治风是核心。
            始终抓住一个“风”字。《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风善行而数变,痒的部位不定而游移,如虫行状。故无风不痒,“祛风”则可止痒。遣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蝉蜕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临床配伍行血、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都可为祛风之药增效,是治疗瘙痒不可缺少的思路与方法,尤其是对于久治乏效的瘙痒,不可忽视。
            前人有虚人慎用祛风止痒之禁忌,临床应活看。血虚之痒,必须在大队养血之品中加祛风之药才能止痒,虫药中性不温燥者尤宜,如乌梢蛇、蝉蜕等可以重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2-09 08:46
            回复
              三、治痒当须重视治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人体对于任何感受,“心”最先发觉,机体能自动调整或清除之,因此,很多痛痒都自愈了,这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自治”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机体一切康复能力、排异反应,都是在“心”的神而明之的号令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转危为安的。当遇到某种病因,如热邪把“君主”烧昏了,成为“昏君”,病邪侵袭,手指插进竹钉都没感觉,更不知痛痒,谈不上调整与躲避,那就危险了。瘙痒不论轻重,肯定是“心”先知,并指示手去“搔”。俗话说:“痒得钻心”,有时比疼痛还难受。
              有一种痒与情感密切相关,当人们相互嬉戏时,触摸腋窝或胁肋下时,通常能致痒而笑声不停,并急忙躲闪,这是众人都有过的体验。然而,这种痒在配偶情人的手下,竟可感觉舒适,而全然不知其瘙痒难忍,这就是心神支配所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2-12 1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