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8,192贴子:9,681,980

【学术交流】《黄帝内经》的真正解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言:
讲到《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所谓黄老,即是以黄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黄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因为它可以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1楼2016-11-28 14:47回复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甚至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听过《黄帝内经》这本书,问及讲了什么,才发现他们仅仅只是听过这个书名,真正谈到书籍内容却是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一知半解,半懂不懂,甚至还喜欢把理解错误的内容传播给旁人,一代误一代。


    2楼2016-11-28 14:47
    收起回复
      2025-11-13 19:58: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医的书,讲了宇宙间的一切规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文献,它是最权威的中医理论基础,它是中国医学中的“圣经”。
      古人称《黄帝内经》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甚至《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算命术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的阴阳五行理论,另一支柱是八卦理论,由《周易》演化而出。


      3楼2016-11-28 14:47
      回复
        现在说说版本问题吧。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本书以统一发行的《黄帝内经》底本,以南怀瑾《黄帝内经》访谈录、《黄帝内经与推算五运六气》、《云笈七笺》的五十四卷、五十五卷的《神魂部》为参考。


        4楼2016-11-28 14:48
        收起回复
          上卷 素问篇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5楼2016-11-28 14:48
          回复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6楼2016-11-28 14:48
            回复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8楼2016-11-28 14:49
              回复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符合大道运行规律的行为和心理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大道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9楼2016-11-28 14:50
                回复
                  2025-11-13 19:52: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式翻译,晚点发


                  10楼2016-11-28 14:50
                  收起回复
                    说说“上古天真论”这个名字吧,这是在讲上个纪元的事情,上个纪元是灵性纪元,注重三魂七魄、三宫五神的灵性。
                    上古时期,月亮离地球很近,甚至有个通道可以直接往来,那时的引力场是与现在不同的,那时的世界是上古太一境,天地阴阳时时都在交融,处于一种太极的状态,灵炁充足,那时的人千年不死,极易修道,证道成功就可以破开虚空,自成一方圣灵,成为上古真人。上古真人可以用身体畅游宇宙空间,离开地球,无论多远,心念之际,便可到达。
                    天地大变,上古太一境开始不再阴阳相交,只有世界最中心的那部分保持阴阳相交的状态,就像两个相交的圆圈,中间重叠的部分还在上古太一境,其他地方变成阴阳属性的世界。然后对身体依恋、对美食依恋的普通人开始了迁移,则分居两地,有的在阴属性的世界,有的阳属性的世界,而中间的那部分世界叫昆仑。
                    最后昆仑消失,没有了那种太极状态,修道变得极其困难,寿命也由千年变成百年。


                    12楼2016-11-29 19:32
                    收起回复
                      作者写的所有人寿命都超过百年是没错的,但他是为了避免让人惊讶,为了适合这个社会,实际上上古时期寿命超过千年的很多。
                      作者后面开始写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转移话题,借此让人注重于这一方面,用对比让人知道这样可以延寿,生活过的更好。


                      13楼2016-11-29 19:32
                      收起回复


                        14楼2016-11-29 19:34
                        回复
                          大家看天的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从下往上看,你会发现这个字最上面有个圆圆的头盖住天空,那就是月亮,那就是古时候的天。上古天真论,就是说上古之时的太极状态下那片天地。
                          黄帝的那段恭维之词,或者说生平事迹,这里不解释,没意思。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说:“上古时期,那些了解道修道的人,所有方法和做法都符合大道演化的阴阳四象,符合天道运行的时间规律,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什么时候该早睡、早起都有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15楼2016-11-29 19:34
                          收起回复
                            知“道”的意思就是了解道的人,也就是修道的人。他们做事情符合阴阳四象的运行,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阴阳变化,这四象也可能由五行组成,以土作为调和,其他金木水火作为四象,说到金木水火土,你们应该就明白了,因为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五种物质和能量的象征组成。修道之人做事符合这些阴阳变化。
                            修道人的行为做事合乎天道运行的时间规律,这个可以说日历的事情,古代日历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就是干扰,地支就是地球自己的放射的支撑。天干也就是太阳系施加给地球一个力,太阳为阳,月球为阴,金木水火土五颗星,这些行星施加了一个作用力到地球,形成了一个阴阳循环。
                            这个阴阳循环就是十天干,就是一旬十天,上古发展到最巅峰的道法把所有知识都融合成十个字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个阴阳循环讲述了从阳气像嫩芽一样发展到成熟,到阳气收敛、阴气发展,到阴气主导、阳气收缩,到阳气像嫩芽一样发展。


                            16楼2016-11-29 19:34
                            回复
                              2025-11-13 19:46: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地支就是地球接受天干的作用力起的一个反作用力,金木水火土,再加上一个地球内部熔浆的火,就变成六质:金,木,水,火,土,火,由此演化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质又由阴阳演化成十二地支。
                              古代道法发展到最巅峰把所有知识融合成十二个字,也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阳支就是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丑、卯、巳、未、酉、亥。这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月。十二地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更替交换,便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气。还有十二生肖年的说法。
                              此外,十二地支可运用于十二个时辰,中间的阴阳四象五行变化更多,人体的三魂七魄也会跟着变化,三魂时而离体,时而附身,七情六欲也会跟着变化。
                              也可以运用于人体,子为耳,丑为胞肚,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齿,午为眼,未为脊梁,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足,亥为头。也可以运用于肺腑,这里不多说了。


                              17楼2016-11-29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