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312贴子:1,133,224
  • 3回复贴,共1

【解老】道德经个人见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阴的潜藏抽象的一面,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如"意识",微小到还未为人所知的。所以“道”是和“无”同出而异名的。
名:名为实之表,基于名那么必定有“实”存在,为人所感知的,如物质。所以“名”和“有“是同出而异名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最初老子的原文是这样的,基于汉帝刘恒之讳才改为常。
道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所见到的或所站到的事物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见到的道也不一样,也不是一般停留在事物表面的道理,所以处事或处世的方法也不会相同,看到的事物或方法也不一样,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本哈姆雷特,然而这一千本哈姆雷特都有着不同的名字,同样的解释。
无是天地的开始,无中生有于是便成为万物的母亲,有无本是一体,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人从出生婴儿的状态便是无,从嗷嗷待哺开始接受和学习这个世界的新事物便是有,“无&道”是一个人的自性,“有&名”是一个人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欲望,所以说为道日”损”,因为我们从一出生便是在“学”我们要修身修真,就是要复归于婴儿,回到自性感知到自性,“无&道”的状态中去。
所以常常用“无&道”的状态去对应成物感悟,便可以看到宇宙万事万物的玄妙,发现一些微小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便是事物的“道&无”,也是无有共存,无中生有,混沌的状态。
又要在常“有&名”的状态去感知,也就是将无化为有,去体会道生出的表象“名”,是多么的无边无际。
简单的说就是要在常无的状态下才能去体会事物的本源和本体,又要在常“有&名”的状态下才能去体会“无&道”的丝丝缕缕广大无边,即无无得有,有有得无。
在这里要注意,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进入无有的状态才是入门,后面所有的章节都是基于无有状态来论述的。
所以实际上,道和无,名和有,都是一体,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都是玄妙之中透着玄妙,是看清和修行真我入门所必须要进入的门槛。
到这里可以说老子的思想不能归纳于唯心或者是唯物,道德经是一统的。
要表达的实在表述不清楚,能看懂的人自然能看懂,更重要的是用心,把心放空去体会无的状态,道家和佛家打坐修行都是为了让人进入这个状态。


IP属地:湖南1楼2016-04-12 02:05回复
    顶!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4-12 06: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