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5-06 16:42起笔。
教程:文字演绎之太医不是好串的角色。
执笔:夏柔砂。
[前言]其实在文字演绎这么多角色中,太医是个可有可无的皮,闲时随便找个群员披一张皮把剧情戏出来就可以了。但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戏的内容与合理性。
我是一个爱中药成痴的人,对这方面也是颇有研究,所以有时候在群里看见别人串太医,出的误区看在眼里,不舒服在心里。看过许多宫斗教程/用词教程/政斗教程等等,却没有看见过太医教程。
或许有人会说,带个剧情而已,那么认真干嘛,多事。但是,我想做的不仅是教你们如何披好一张皮,更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医”,这是中国的医术,或多或少应该有所掌握,而不是为了剧情而剧情。
好的,话不多说;本教程有以下内容:①演绎中牵涉的剧情;②演绎中出现的误区;③可利用剧情。我们在演绎中用到太医最多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孕戏[含有孕戏,小产戏,生产戏等等。],第二个就是看病[各种风寒,嗓子痛之内的。],第三是陷害戏[即用药害人。]。
(注:此六点不分开叙述。)
首先从诊出有孕说起。
① 脉象特征。
既然有孕,脉象肯定与平时不同,在女子没有其它病状的情况下被诊出“滑脉”(“喜脉”)就是有孕的症状。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搏阳别,是脉象的名字。阴搏,尺脉滑利搏手;阳别,寸脉平和有别于尺,为妊娠脉象,出自《素问·阴阳别论》。
我常见的形容滑脉的字眼就是“如盘走珠”“脉象流利”,这样的形容是正确的,唯一不正确的是在太医戏时,十场戏有十场戏都是都是太医把脉后立刻说您有孕了恭喜怎么样。这是演绎的一个误区,因为不光是有孕会出现妊娠脉象,由于气血瘀滞导致的经期不顺畅也会引起这一脉象,所以这就牵涉到中医必提的“望闻问切”。手感觉到的不一定是准的,如果不去询问当事人身体状况仅凭把脉来断定,这是不保险的。
可利用剧情:“滑脉”与“动脉”相似,可用于陷害假孕剧情。
② 怀孕期间。
看宫斗剧的想必都听过“娘娘怎么怎么样,要保胎”之内的话,我们在演绎中这种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有些太医哑巴了。那么我这里所说的哑巴是什么呢?就是描写了诊脉一系列动作之后就说娘娘最近气血不好或是心情不好,对胎儿不宜,微臣开副安胎药之内的。多说多错,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脉非滑利,需要保胎。”,那么后续就有可能会出现后遗症,比如产后虚弱。
可利用剧情:产后虚弱不能吃人参,红糖水;吃了人参会兴奋,喝多了红糖水身子会更加虚弱还会中暑,可用于毁人于无形。
③ 最后分娩。
现在大多数分娩的结果是“早产”“顺产”“难产”“死胎”“血崩”。
“早产”,早产儿死亡的原因太多了,你要是忠于哪个主子,弄死这孩子就一两秒的事。
“顺产”,我不多说。
“难产”,不是摔个跤就会难产,也不是你前期要花很多笔墨来铺垫难产。如果注定戏难产,剧情这一步就只需要太医描写就好,因为难产有产力不足,头盆不称,胎儿位置、大小等等之内的因素,太医只要加点笔墨就可以完成一场难产戏。
可利用剧情:不引产,母亲孩子一同死亡。
“死胎”,由于母体的原因造成的孩子死亡;孩子本身停止生长;难产过程中死亡;还有就是怀孕时间超过正常时间。
可利用剧情:孩子死在腹中可以不告诉母亲,让母亲功能受损。
“血崩”,我见过的戏都说摔了一跤导致血崩又或是心情郁结导致血崩,其实这样说都是不对的,而应该是摔了一跤导致xxxx,才血崩;心情郁结导致xxxx,才血崩。
可利用剧情:反正都血崩了,加点药再崩一次就可以了。
再者就是看病。
看病这个,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参考百度,包括我有时候也会参考,但是你确定百度的就是正确的吗?戏要前后结合,有理进行。举个列子,我曾见到的就是前几天你还在给人吃高良姜和粳米,这个月你就用黄檗来止咳了。这里解释一下,高良姜和粳米当时是用来治疗脾胃虚寒的,而黄檗是脾胃虚寒之人忌用的。止咳的药有很多种,不了解最好不要乱用,可以一笔带过。
这里可利用剧情特别多:加点药嗓子失声,病死。
质疑:夏柔砂你的可利用剧情有没有考虑过合理性?
回答:针对不同的太医皮,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境,我不可能面面俱到给您理出来,所以这里的剧情只针对较大的带动,不含考虑细节的带动。
[结束语]还是那句话,“中医”是中国的,我希望你们在演绎中提高写作水平,也希望你们在演绎中提高文化常识,了解这些东西对你是有好处的,不能用“负担”“多事”“麻烦”之内的字眼来形容。
谢谢您耐着性子花上时间看完本教程,若有疑问可在楼下提出,有空会一一回复。
本期教程到此结束,谢谢。
2014-05-06 18:03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