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发帖吧 关注:80,880贴子:46,037
  • 9回复贴,共1

拉黑曾施暴者:现实觉醒,为何要与校园暴力参与者彻底切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那些年被“集体”掩盖的伤害,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
在沉寂的天涯论坛里,一篇题为《30岁才懂:拉黑当年的“好友”,是我做过最对的事》的旧帖至今仍被反复翻起。楼主写下自己与高中“挚友”决裂的经历:那个曾在课间堵着同学抢饭卡、把粉笔灰撒进女生头发里的男生,当年总拉着他说“咱们是最好的兄弟”,转头就教唆他一起孤立被霸凌的转学生。直到多年后,楼主偶然得知对方在职场里靠构陷同事上位,才猛然惊醒——那些藏在“友情”外壳下的恶意,从来都不是“年少无知”。
打开抖音,#校园暴力参与者后来怎么样了#的话题播放量突破20亿,评论区里满是相似的顿悟:“小学时带头欺负人的班长,现在开公司拖欠工资,连老同学的钱都骗”“当年跟着施暴者起哄的同桌,婚后对妻子冷暴力,还说‘她太矫情’”;小红书上,#远离校园暴力参与者#的避雷帖被疯狂转发,有人直言“不是记仇,是不敢赌他骨子里的恶会不会再发作”;B站UP主拆解校园暴力的视频里,最高赞的弹幕写着“施暴者的‘受欢迎’,从来都是欺负弱者堆出来的假象”。
我们这代人里,太多人曾被“一个巴掌拍不响”“要顾全集体荣誉”的话术绑架,看着施暴者在“合群”的掩护下横行,看着受害者在沉默中崩溃。直到走进社会才明白:那些能对同龄人挥起拳头、用语言戳刺软肋的人,他们的恶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算计与权力欲。这篇文章,我们结合天涯神帖的过来人心得、四大平台的千万条真实分享,撕开校园暴力参与者的伪装,告诉你为什么必须与他们彻底切割——不是为了报复过去,而是为了保护现在的自己。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9-19 09:35回复
    第一章:你以为的“友情”,可能是施暴者的“同谋招募”
    1.1 天涯神帖里的残酷真相:施暴者的“亲近”从来都带目的
    2016年天涯论坛的热帖《我差点成了校园暴力的帮凶》,楼主“阿明”的经历戳痛了无数人。他回忆道:
    “高中时,班里的‘大哥’磊子总主动找我玩,带我去网吧、分我零食,说‘咱们是铁哥们’。那时我成绩中等,性格内向,能被‘受欢迎’的磊子当成朋友,我一度很得意。直到有天,磊子指着新来的女生说‘她穿得像要饭的,咱们逗逗她’,让我去把她的书包藏起来。我犹豫了,他就说‘你是不是不给我面子?咱们可是兄弟,这点事都不帮?’”
    楼主最终没藏书包,但也没阻止磊子和其他人把女生的课本扔出窗外。后来他才发现,磊子对他的“好”从来都不是真心——磊子需要一个“看起来老实”的跟班撑场面,需要有人在他施暴时保持沉默,甚至成为他的“帮凶”。那些所谓的“友情”,不过是施暴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精心布下的招募陷阱。
    这篇帖子下,近两千条评论揭露了同样的套路:“初中时带头打人的女生,总拉着我讲被欺负者的‘坏话’,让我觉得那人确实‘讨厌’,现在想来,她就是在给我洗脑”“当年跟着施暴者玩的男生,对我们这些‘自己人’很客气,但转头就把邻班同学的自行车胎扎破,现在想想太可怕了”。
    正如楼主在文末的醒悟:“施暴者从不缺‘朋友’,他们缺的是‘同谋’。那些对你的亲近,不过是想把你拉进他的‘恶’里,让你成为他施暴的‘遮羞布’。”
    1.2 平台热帖的共性:施暴者的“受欢迎”全是假象
    打开快手搜索“校园暴力 受欢迎”,排名第一的视频里,博主“老杨聊过往”讲述了自己的观察:“当年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男生,天天带着一群人堵着同学要钱,可为什么大家还愿意跟他玩?因为怕被他欺负,因为想靠他‘不被别人欺负’,那种‘受欢迎’根本不是真的人缘好,是被恐惧堆出来的。”
    这条视频下,有上万条评论印证了这个逻辑:“我们班的施暴者总组织聚会,没人敢不去,表面上大家都笑哈哈,背地里都在说他‘太狠了’”“初中时那个欺负人的女生,靠拉帮结派显得很‘合群’,但毕业聚会根本没人愿意请她”。
    小红书博主@职场避坑指南 曾做过一项调查:在2000名有过校园暴力见证经历的网友中,78%的人表示,当年“受欢迎”的施暴者,进入社会后要么人缘极差,要么在关系里充满控制欲。有网友留言:“高中时带头霸凌的男生,现在做生意总想着坑客户,身边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根本没真心朋友——他当年的‘受欢迎’,不过是仗着没人敢反抗罢了。”
    B站UP主@社会观察员小川 在《拆解施暴者的“伪装术”》视频中一针见血:“施暴者的‘受欢迎’有两个支点:一是靠欺负弱者立威,让别人怕他;二是靠小恩小惠拉拢人,让别人依附他。但这种建立在恐惧和利益上的关系,一戳就破。”
    1.3 亲历者的血泪教训:施暴者的“洗脑”藏在细节里
    抖音上,@橙子的树洞 发布的一条自述视频获得了150万点赞。她回忆道:
    “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总跟我说班里的小雨‘心机重’‘爱装清高’,让我别跟小雨玩。我信了她的话,每次她跟小雨吵架,我都站在她这边。直到有天,我看到她把小雨的日记扔在地上踩,还教唆其他人说‘谁跟小雨说话就是跟我作对’,我才发现,她根本不是‘讨厌小雨’,而是享受那种让所有人听她指挥的感觉。后来她甚至跟我说‘你要是敢跟小雨玩,咱们就不是朋友了’——我这才明白,她对我的‘好’,不过是想把我变成她的‘傀儡’。”
    评论区里,太多人分享了相似的“洗脑经历”:
    •“施暴者总先跟你说‘咱们是自己人’,再开始抹黑别人,让你觉得他的暴力是‘正当的’”
    •“我以前的‘朋友’总跟我说被欺负的人‘活该’,现在想来,她就是在给我灌输‘弱肉强食’的歪理,方便以后控制我”
    •“那些主动跟你亲近的施暴者,从来不会跟你说他欺负人的细节,只会挑对方的‘错’,其实就是在给你洗脑”
    就像@橙子的树洞 在视频结尾说的:“真正的朋友会让你独立思考,而施暴者只想让你跟着他的节奏走——他对你越好,你越要警惕,因为那可能是在为‘拉你下水’做铺垫。”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9-19 09:36
    回复
      2025-10-28 19:11: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章:施暴者的恶,从来都不是“年少无知”
      2.1 骨子里的算计:欺负弱者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在天涯神帖《校园暴力:不是孩子坏,是人性本恶》中,楼主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我教过的施暴学生里,没有一个是‘随机作恶’的。他们专挑那些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内向、成绩不好的孩子欺负——因为这些孩子不敢反抗,就算反抗也没人撑腰。这不是‘不懂事’,是精于算计的恶。”
      楼主举了一个例子:班里的男生小宇,总欺负父母在外打工的女生晓梅,抢她的文具、在她的课本上画画。有次楼主问他为什么只欺负晓梅,小宇理直气壮地说“她不敢告诉老师,说了也没人管”。后来小宇长大进入社会,果然成了职场里的“刺头”——专挑新来的实习生使唤,抢同事的功劳,因为“实习生不敢反抗,抢功劳风险小”。
      这个观点在抖音的心理学科普视频里得到了印证。心理咨询师@张博士 解释:“施暴者选择欺负谁,本质是一场‘风险评估’。他们清楚欺负弱者不会付出代价,甚至能从中获得好处——比如建立‘威信’、满足控制欲,这种算计从年少时就刻在了骨子里,进入社会后只会换一种形式继续。”
      快手网友@打工人阿杰 的经历更是典型:“大学时,宿舍里有个男生总欺负最老实的室友,比如偷偷用他的护肤品、让他带饭不给钱。那时我们都觉得‘他就是爱玩’,直到工作后,我发现他在公司里靠打小报告排挤新人,把别人的项目成果说成自己的——原来他从来不是‘爱玩’,是天生就爱挑软柿子捏。”
      2.2 对权力的渴求:在弱者身上找“存在感”
      “就像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找权力快感,施暴者就是在弱者身上找存在感。”这是天涯神帖《从校园暴力看人性的权力欲》里最戳心的一句话。楼主写道:
      “我高中时的班长,家里条件普通,成绩中等,在老师面前从来都是‘小透明’。可一到班里,他就总带着几个人欺负成绩差的同学:让他们替自己写作业,让他们打扫卫生,甚至让他们给自己买零食。有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看着他们怕我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特别厉害’。”
      这种“在弱者身上找权力快感”的行为,在各大平台的分享中都能看到。小红书上,@匿名用户 分享:“当年带头霸凌我的女生,家里重男轻女,爸妈总骂她‘不如弟弟’。她在学校里就把气撒在我身上,逼我喊她‘大姐大’,让我帮她抄作业——现在想来,她就是在我身上找她在家庭里得不到的‘权力感’。”
      B站UP主@社会学教授李然 在《校园暴力的本质是权力游戏》视频中指出:“很多施暴者在生活中处于‘权力弱势’地位——可能被父母忽视,可能被老师冷落,可能家境不如人。他们无法对抗强者,就只能把矛头对准更弱的同龄人。通过欺负弱者,他们能暂时摆脱‘被支配’的憋屈,获得‘我能控制别人’的虚假快感。”
      而这种对权力的渴求,从来不会随着年龄增长消失。抖音上#施暴者长大后的样子#话题里,有网友说:“当年总欺负同学的男生,现在当了保安,对业主颐指气使,稍微不顺心就骂人——他只是把‘欺负同学’换成了‘刁难业主’,骨子里的权力欲一点没少。”
      2.3 非黑即白的认知:成熟的人从不会“站队施暴”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能包容不同观点,能根据事实判断对错;而施暴者永远是非黑即白的——要么跟他站一边,要么就是他的‘敌人’。”这是天涯神帖《远离施暴者的底层逻辑》里的核心观点。
      楼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时,室友A总跟室友B吵架,还教唆我们一起孤立B,说‘B太自私,跟他玩没好处’。我没听他的,照常跟B来往,结果A就到处说我‘胳膊肘往外拐’,还联合其他人冷落我。后来我才知道,每次都是A先挑事,却把所有错都推给B。”
      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在施暴者身上极其普遍。小红书博主@心理分析师林姐 总结道:“施暴者的世界里,没有‘中间地带’——要么是‘自己人’,要么是‘对立面’;要么跟他一起欺负人,要么就是‘帮凶’。他们不会考虑事实是什么,只会看你‘站不站他这边’。”
      抖音上,@职场老炮儿 分享了更现实的案例:“公司里有个同事,上学时是施暴者,现在在职场里总搞‘站队’——领导说谁不好,他立马跟着骂;同事有一点小错,他就无限放大。有次我客观说‘这事不全是他的错’,结果他到处说我‘跟他作对’,还偷偷给我使绊子。这种人根本无法理性沟通,因为他们眼里只有‘敌友’,没有‘对错’。”
      正如天涯神帖里说的:“非黑即白的认知,本质是认知能力的匮乏。他们无法理解复杂的人性,也无法客观看待问题,只会用‘站队’来划分世界。跟这种人深交,早晚要被他的‘极端’拖下水。”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9-19 09:37
      回复
        第三章:那些“和稀泥”的老师,是施暴者的“帮凶”
        3.1 被奉为“真理”的谎言:“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多伤人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肯定也有问题。”这些话,成了无数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噩梦。在天涯神帖《那些年,老师说过的伤人话》里,楼主罗列了上百条受害者的控诉:
        “我被同学堵在厕所里打,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别惹他们不就行了’。后来他们更嚣张了,说‘老师都不管你,你还敢告状’。”
        “女生把我的头发剪成了狗啃的样子,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你们俩肯定有矛盾,各打五十大板’,可我根本不认识她!”
        这些话术,在抖音#被老师和稀泥的瞬间#话题里引发了集体共鸣,播放量突破10亿。有网友留言:“老师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在给施暴者开脱,让受害者觉得‘是自己的错’,太残忍了。”
        小红书博主@心理咨询师晓雨 解释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本质,是忽视施暴者的主观恶意,把责任推给受害者。这种说法不仅会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怀疑,还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会觉得‘就算欺负人,老师也不会怪我’。”
        而说出这些话的老师,大多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天涯神帖里有位退休教师坦言:“我们那代人受‘集体主义’影响太深,总觉得‘不能搞特殊’‘要顾全集体荣誉’,所以遇到校园暴力,第一反应是‘别把事情闹大,影响班级名声’,却忘了保护受害者的个体尊严。”
        3.2 集体主义的绑架:“顾全大局”比“个体尊严”更重要?
        “要有点集体荣誉感,别因为这点小事影响班级团结。”“大家都是同学,要互相包容,别斤斤计较。”这些看似“正能量”的话,成了很多老师处理校园暴力的“标准答案”。在天涯神帖《集体主义下的个体悲剧》里,楼主写道:
        “我高中时,班里有个男生总被欺负,可班主任每次都跟他说‘你要顾全班级大局,别让其他老师觉得咱们班不团结’。直到有天,那个男生受不了退学了,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说‘他太不懂事,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
        这种“集体高于个体”的思想,在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老师身上尤为明显。B站UP主@教育观察者阿凯 在《为什么老教师更爱和稀泥》视频中分析:“那代人成长于强调‘集体’的年代,习惯了‘个人服从集体’,所以在他们眼里,‘班级名声’‘集体团结’比单个学生的感受更重要。他们没意识到,集体的意义恰恰是保护每个个体,而不是牺牲个体成全集体。”
        快手网友@受害者小琳 分享的经历更令人痛心:“我被欺负后告诉老师,老师说‘你要是再告状,就是破坏班级集体荣誉,大家都会讨厌你’。后来我不敢说了,只能天天躲着他们,成绩一落千丈。”
        这种“用集体荣誉绑架个体”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让很多人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质疑。抖音上#教师节遇冷的真相#话题里,有网友直言:“不是不尊重老师,是有些老师根本不配被尊重——他们当年的‘和稀泥’,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3.3 教师节遇冷:不是否定教育,是拒绝“不合格的老师”
        近年来,教师节的“热度”明显下降——不再有排长队送礼物的场景,社交媒体上的祝福也少了许多。在天涯神帖《教师节为什么不火了》里,楼主给出了答案:“不是我们不爱老师了,是我们终于敢承认‘不是所有老师都值得尊重’。”
        抖音上,#那些让你感激一生的老师##那些让你失望的老师#话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里,网友们怀念的是“帮我挡住施暴者的老师”“告诉我‘不是你的错’的老师”;后者里,满是对“和稀泥的老师”“偏袒施暴者的老师”的吐槽。
        小红书博主@社会观察者林悦 总结道:“教师节遇冷,本质是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更理性了——我们尊重的是‘教书育人、保护学生’的好老师,而不是‘用集体主义绑架学生、为施暴者开脱’的不合格老师。这种‘降温’,其实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开始。”
        就像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9-19 09:38
        回复
          第三章:那些“和稀泥”的老师,是施暴者的“帮凶”
          3.1 被奉为“真理”的谎言:“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多伤人
          “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肯定也有问题。”这些话,成了无数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噩梦。在天涯神帖《那些年,老师说过的伤人话》里,楼主罗列了上百条受害者的控诉:
          “我被同学堵在厕所里打,告诉老师后,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别惹他们不就行了’。后来他们更嚣张了,说‘老师都不管你,你还敢告状’。”
          “女生把我的头发剪成了狗啃的样子,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你们俩肯定有矛盾,各打五十大板’,可我根本不认识她!”
          这些话术,在抖音#被老师和稀泥的瞬间#话题里引发了集体共鸣,播放量突破10亿。有网友留言:“老师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在给施暴者开脱,让受害者觉得‘是自己的错’,太残忍了。”
          小红书博主@心理咨询师晓雨 解释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本质,是忽视施暴者的主观恶意,把责任推给受害者。这种说法不仅会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怀疑,还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会觉得‘就算欺负人,老师也不会怪我’。”
          而说出这些话的老师,大多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天涯神帖里有位退休教师坦言:“我们那代人受‘集体主义’影响太深,总觉得‘不能搞特殊’‘要顾全集体荣誉’,所以遇到校园暴力,第一反应是‘别把事情闹大,影响班级名声’,却忘了保护受害者的个体尊严。”
          3.2 集体主义的绑架:“顾全大局”比“个体尊严”更重要?
          “要有点集体荣誉感,别因为这点小事影响班级团结。”“大家都是同学,要互相包容,别斤斤计较。”这些看似“正能量”的话,成了很多老师处理校园暴力的“标准答案”。在天涯神帖《集体主义下的个体悲剧》里,楼主写道:
          “我高中时,班里有个男生总被欺负,可班主任每次都跟他说‘你要顾全班级大局,别让其他老师觉得咱们班不团结’。直到有天,那个男生受不了退学了,班主任还在班会上说‘他太不懂事,一点集体荣誉感都没有’。”
          这种“集体高于个体”的思想,在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老师身上尤为明显。B站UP主@教育观察者阿凯 在《为什么老教师更爱和稀泥》视频中分析:“那代人成长于强调‘集体’的年代,习惯了‘个人服从集体’,所以在他们眼里,‘班级名声’‘集体团结’比单个学生的感受更重要。他们没意识到,集体的意义恰恰是保护每个个体,而不是牺牲个体成全集体。”
          快手网友@受害者小琳 分享的经历更令人痛心:“我被欺负后告诉老师,老师说‘你要是再告状,就是破坏班级集体荣誉,大家都会讨厌你’。后来我不敢说了,只能天天躲着他们,成绩一落千丈。”
          这种“用集体荣誉绑架个体”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让很多人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质疑。抖音上#教师节遇冷的真相#话题里,有网友直言:“不是不尊重老师,是有些老师根本不配被尊重——他们当年的‘和稀泥’,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3.3 教师节遇冷:不是否定教育,是拒绝“不合格的老师”
          近年来,教师节的“热度”明显下降——不再有排长队送礼物的场景,社交媒体上的祝福也少了许多。在天涯神帖《教师节为什么不火了》里,楼主给出了答案:“不是我们不爱老师了,是我们终于敢承认‘不是所有老师都值得尊重’。”
          抖音上,#那些让你感激一生的老师##那些让你失望的老师#话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里,网友们怀念的是“帮我挡住施暴者的老师”“告诉我‘不是你的错’的老师”;后者里,满是对“和稀泥的老师”“偏袒施暴者的老师”的吐槽。
          小红书博主@社会观察者林悦 总结道:“教师节遇冷,本质是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更理性了——我们尊重的是‘教书育人、保护学生’的好老师,而不是‘用集体主义绑架学生、为施暴者开脱’的不合格老师。这种‘降温’,其实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开始。”
          就像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9-19 09:39
          回复
            天涯神帖里一位网友的留言:“我永远感谢当年把我护在身后、跟施暴者说‘你们再动她试试’的语文老师,但我也永远不会原谅那个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班主任。教师节的祝福,我只给前者。”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9-19 09:40
            回复
              第四章:社会毒打后的觉醒:为什么必须拉黑曾施暴者?
              4.1 人性的惯性:施暴的“底色”从不会轻易改变
              “别信‘年少无知’的鬼话,一个人十几岁时敢动手打人,三十岁时就敢背后捅刀。”这是天涯神帖《人性的惯性有多可怕》里被点赞过万的一句话。楼主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高中时,班里的周周总带头欺负同学,把粉笔灰灌进别人的水杯里,还抢同学的零花钱。那时有人说‘他长大了就好了’,可毕业后,他借了我两万块钱,催了三年都不还,最后还把我拉黑了。后来听同学说,他在公司里为了升职,把同事的方案改了名字当成自己的——他从来没变,只是把欺负人的手段从‘明着来’变成了‘暗地里’。”
              这个观点在抖音#施暴者长大后的本性#话题里引发了广泛认同。有网友留言:“我小学时被同桌抢作业本,他妈妈说‘孩子小不懂事’。现在他开了家小超市,缺斤少两是常事,还跟老人吵架——本性这东西,藏不住的。”
              B站UP主@心理学教授王磊 在《人性的稳定性》视频中解释:“一个人的核心性格和行为模式,在青春期就基本成型。施暴者在年少时形成的‘欺负弱者、规避责任、精于算计’的行为逻辑,会贯穿他的一生。进入社会后,他们可能不再挥拳头,但会用更隐蔽的方式作恶——比如职场霸凌、欠钱不还、情感操控。”
              快手网友@创业者老周 的经历更具说服力:“我创业时,拉了高中同学入伙,他当年是班里的‘小霸王’,但对我一直很‘够意思’。可没想到,他偷偷把公司的客户资料卖给了竞争对手,还卷走了项目定金。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商机不等人,你太傻了’——那一刻我才明白,他当年欺负同学的狠劲,只是换了个地方发作。”
              4.2 你的“念旧”,可能是他的“可乘之机”
              “念旧是好事,但别对施暴者念旧——你的‘老同学情’,在他眼里可能只是‘可利用的资源’。”这是天涯神帖《别把善良给错了人》里的警示。楼主写道:
              “我当年跟班里的施暴者关系不错,毕业后一直有联系。去年我买房差五万块钱,找他借,他一口答应了,但让我给他做贷款担保人。我没多想就签了字,结果他逾期不还,银行天天找我,我的征信也受了影响。后来我才知道,他早就欠了一屁股债,找我担保就是想拉我下水。”
              这种“利用旧情算计人”的案例,在各大平台屡见不鲜。小红书上,@职场避坑菌 分享了多个相似故事:“有女生找当年的‘校园大姐大’帮忙找工作,结果对方收了她五千块‘介绍费’,根本没办事,还把她拉黑了”“男生碍于‘老同学情面’,帮当年的施暴者做项目,结果项目出了问题,对方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他”。
              抖音上,@情感博主小艾 一针见血地指出:“施暴者从骨子里就带着‘利己’的基因,他们当年对你的‘好’是为了找帮凶,现在对你的‘热络’很可能是为了找垫背。你以为的‘念旧’,在他眼里就是‘好骗’。”
              天涯神帖里有句话说得格外透彻:“对待施暴者,最危险的就是‘他现在变好了’的幻想。你的一次心软,可能换来的是二次伤害——只是这次的伤害,从拳头变成了算计。”
              4.3 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与伤害彻底切割
              “拉黑他不是记仇,是不想让过去的阴影影响现在的生活。”这是小红书#拉黑施暴者后的感受#话题里最常见的心声。网友@匿名用户 分享道:
              “当年欺负我的男生,去年突然加我微信,说‘以前的事对不起,咱们聚聚吧’。我看着他的头像,瞬间想起了当年被他堵在楼梯间的恐惧,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我果断拉黑了他,那一刻突然觉得轻松了——我不是恨他,是不想让他再闯进我的生活,勾起那些不好的回忆。”
              这条留言获得了十万多点赞,评论区里满是相似的感悟:“拉黑施暴者,是给过去的伤害画个句号”“眼不见心不烦,保护自己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心理咨询师@张婷 在抖音的科普视频中强调:“与施暴者保持距离,本质是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当年的暴力经历可能已经造成了心理创伤,而与施暴者的任何接触,都可能激活这些创伤记忆,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拉黑他,不是报复,是自我疗愈的第一步。”
              天涯神帖《与过去和解,不是与施暴者和解》里,楼主的话引人深思:“真正的和解,是自己放下过去的痛苦,而不是强迫自己原谅施暴者。拉黑他,就是告诉自己‘我不会再让你伤害我了’——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9-19 09:42
              回复
                第五章:如何体面地与曾施暴者切割?3步守住你的边界
                5.1 第一步:放下“愧疚感”,你的边界不容侵犯
                很多人不敢拉黑曾施暴者,是因为怕被说“小心眼”“记仇”,甚至会产生“是不是我太苛刻了”的愧疚感。但在天涯神帖《你的善良,不该没有锋芒》里,楼主给出了答案:
                “我拉黑当年的施暴者后,有同学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何必呢’。我直接回他‘你没被他欺负过,当然可以说风凉话’。后来我想通了,拒绝伤害从来不是错,愧疚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公。”
                抖音上,@情感博主李雪 也分享了类似的观点:“你不需要为施暴者的错误买单,更不需要因为‘不原谅’而愧疚。他当年动手时没想过‘留情’,你现在拉黑时也没必要‘念旧’。守住自己的边界,没有任何错。”
                小红书博主@心理疗愈师阿雅 总结道:“愧疚感往往来自‘怕得罪人’的讨好型心理,但你要明白:真正值得交的朋友,不会逼你原谅伤害过你的人;而逼你原谅的人,本身也不值得深交。放下愧疚,才能硬气地保护自己。”
                5.2 第二步:拒绝“模糊关系”,态度要明确且坚定
                “别跟施暴者搞‘灰色地带’——要么彻底断联,要么保持距离,千万别搞‘表面和气’。”这是天涯神帖《关系的边界感有多重要》里的建议。楼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毕业后同学聚会,当年的施暴者主动跟我敬酒,说‘以前的事别往心里去’。我没接他的酒,也没翻脸,就淡淡地说‘过去的事我不想提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找过我,同学聚会我也会先问清楚他去不去——态度明确了,对方才不会得寸进尺。”
                这种“不卑不亢”的应对方式,在各大平台被广泛认可。快手网友@职场新人小敏 分享:“我公司的同事是当年的施暴者,他想跟我‘拉近关系’,总找我帮忙。我每次都笑着说‘不好意思,我手头有点忙’,几次下来他就明白了,再也没找过我麻烦。”
                B站UP主@社交达人阿凯 总结了3种“明确边界”的话术,适用于不同场景:
                1.对方主动联系时:“过去的事我已经放下了,但我们没必要再联系了,祝你安好。”
                2.同学聚会碰面时:“好久不见,但我不太想聊以前的事,咱们各玩各的吧。”
                3.对方道德绑架时:“你当年做的事我没忘,也不会原谅,别再来打扰我。”
                5.3 第三步:拉黑不是“终点”,自我强大才是“底气”
                “拉黑只是手段,真正的强大是你再也不怕他,也不怕任何形式的伤害。”这是天涯神帖《最好的报复是自我强大》里的核心观点。楼主写道:
                “当年我被欺负时,连抬头看人的勇气都没有。后来我努力学习,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整个人都自信了。去年在商场偶遇当年的施暴者,他过得很一般,想跟我借钱,我直接拒绝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拉黑他只是小事,自我强大才是让他再也无法伤害我的底气。”
                这个观点在抖音#自我强大后遇到施暴者#话题里引发了共鸣。有网友留言:“我以前见到施暴者就躲,现在我事业有成,他见到我反而躲着走——实力才是最好的‘保护伞’。”
                小红书博主@成长博主林希 分享了自己的“强大之路”:“被校园暴力后,我一度很自卑。后来我开始健身、读书、学技能,慢慢变得开朗自信。现在的我,就算遇到当年的施暴者,也能坦然面对——因为我知道,他再也不能用任何方式伤害到我了。”
                正如天涯神帖里说的:“拉黑施暴者是‘治标’,自我强大是‘治本’。当你足够优秀、足够自信时,过去的伤害就会变成‘垫脚石’,而施暴者,不过是你人生路上的‘过客’罢了。”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9-19 09:43
                回复
                  2025-10-28 19:05: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六章:从“沉默”到“反抗”,我们该如何面对校园暴力?
                  6.1 对受害者说:别忍!你的“沉默”只会助长恶的气焰
                  “当年我要是敢告诉爸妈,就不会被欺负整整两年。”这是天涯神帖《我的沉默,喂大了施暴者的胆》里楼主的悔恨。他回忆道:
                  “初中时,班里的几个男生总抢我的饭卡,还在我背后贴‘笨蛋’的纸条。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跟爸妈说,怕被说‘没用’,结果他们越来越过分,最后竟然把我的书包扔进了厕所。直到爸妈发现我总是躲在房间里哭,追问之下才知道真相,找了学校后,他们才停手。”
                  这种“沉默换不来安宁”的教训,在抖音#校园暴力 别沉默#话题里被反复提及。有网友留言:“我当年忍了半年,以为他们会腻,结果他们变本加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B站UP主@法律援助律师张姐 强调:“受害者的沉默,会让施暴者觉得‘没有代价’,从而更加肆无忌惮。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信任的长辈、老师,必要时可以报警——你的权利,需要自己主动维护。”
                  小红书博主@心理医生李娜 也给出了建议:“别害怕‘被嘲笑’‘被报复’,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还敢站出来。你越沉默,施暴者越嚣张;你越反抗,他们越胆怯。”
                  6.2 对旁观者说:别做“沉默的帮凶”,你的“发声”很重要
                  “我当年要是站出来说一句‘别打了’,他可能就不会退学了。”这是天涯神帖《我欠他一句道歉》里楼主的遗憾。他写道:
                  “高中时,班里的转学生总被欺负,我每次都假装没看见,怕自己被连累。直到有天,他被打得住进了医院,后来就退学了。这么多年过去,我一直很愧疚——如果当时我敢站出来,哪怕只是告诉老师,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种“旁观者的愧疚”,在各大平台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抖音上,@普通人阿明 分享:“我小学时看到同桌被抢文具,没敢说话,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难受——沉默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B站UP主@社会观察者小川 在《旁观者的力量》视频中指出:“校园暴力的滋生,离不开旁观者的沉默。很多施暴者之所以敢动手,就是因为知道没人会阻止。旁观者的一句‘住手’、一次‘告诉老师’,可能就能阻止一场伤害。”
                  小红书博主@教育博主刘老师 给出了“旁观者的正确做法”:
                  1.不围观、不起哄:你的围观会成为施暴者的“底气”;
                  2.悄悄求助:如果不敢当面阻止,可以偷偷告诉老师或学校保安;
                  3.事后安慰:给受害者一个拥抱、一句鼓励,让他知道“不是他的错”。
                  6.3 对教育者说:别再“和稀泥”,保护学生才是你的责任
                  “老师的一句话,能照亮受害者的一生,也能毁掉他的一生。”这是天涯神帖《老师的责任是什么》里的灵魂拷问。楼主写道:
                  “我被欺负时,班主任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但后来的语文老师,把我拉到办公室,说‘不是你的错,有我在,他们不敢再欺负你’。就是这句话,让我重新抬起了头。”
                  这句话在抖音#老师的一句话影响我一生#话题里被大量引用。有网友留言:“好老师能治愈一生,坏老师能伤害一生——希望所有老师都能明白,保护学生比‘顾全集体’更重要。”
                  B站UP主@教育专家陈教授 呼吁:“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把‘个体尊严’放在首位。面对校园暴力,老师不能再用‘和稀泥’的方式敷衍,而要果断站出来保护受害者,严厉批评施暴者。只有让施暴者付出代价,让受害者感受到安全,才能真正杜绝校园暴力。”
                  天涯神帖里有位退休教师的留言发人深省:“我教了一辈子书,最后悔的就是当年没保护好那个被欺负的学生。现在我想对年轻的老师们说:别让‘集体荣誉’绑架了你的良知,你的职责是保护每个孩子,而不是牺牲某个孩子成全‘面子’。”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9-19 09:44
                  回复
                    结语:与恶切割,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天涯论坛里,《拉黑施暴者后,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帖子结尾,楼主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30岁那年,我拉黑了高中时的施暴者,也拉黑了那些‘劝我原谅’的‘老好人’。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束缚,不再为了‘情面’委屈自己。现在的我,有真心的朋友,有喜欢的工作,有平静的生活。我终于明白:与恶切割,不是记仇,而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打开抖音、小红书、B站、快手,还有无数这样的“觉醒故事”。那些曾经被校园暴力伤害过、被“集体主义”绑架过的人,终于在走进社会后明白:善良需要锋芒,包容需要底线,对待施暴者,最正确的态度从来不是“原谅”,而是“远离”。
                    你不必为施暴者的“年少无知”买单,也不必为自己的“不原谅”愧疚。拉黑他,不是为了报复过去,而是为了保护现在;与他切割,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向前看。
                    愿我们都能有勇气与恶划清界限,有底气守护自己的边界,在没有伤害的世界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那些曾施暴的人,也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们或许能骗过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或许能得到“表面的欢迎”,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9-19 0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