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 8,968 贴子: 652,861

一群痴心人 数条泼胆汉

  • 目录:
  • 历史人物
  • 74
    千呼万唤始出来……
    攞泝 5-18
  • 13
    七月谍者得奴情欲渡河,公随疏闻,谆谆以蓟鎭为虑。余亦啓曰:辽事颇整。奴来无患。惟蓟边单薄,我当速发一 劲旅往备乃可。倘奴谍知,亦可濳伐其谋。公然之,重九前一日,又报奴巳渡河。公即发叅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归。然而逆奴踪迹亦竟诡秘无闻,故蓟益懈。(边事小纪) 督师袁 崇 焕上疏引咎。得旨:卿治兵関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蓟,早见周防。関内疏虞,责有分任。既统兵前来,其一意调度,务
  • 40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 平台召对,袁崇焕说“若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注意当时提的是“复辽”,而非“平辽”。 “复辽”是指收复辽沈平原,恢复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前的疆界。 其中还隐含了一个内容:收复辽沈后,接受后金求款,两国罢兵休战。 “平辽”大概率要求平灭后金,我认为希望渺茫…… 以下我说的都以“复辽”为目标,坚持“平辽”的别来烦我。 一、从国家全局看“复辽”战略。 站在崇祯元年这个时间节点
    shrak19 11-16
  • 14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QLo5MMsVWA2GXb4O11khQ 提取码: bfj4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 12
    这个问题很复杂,大家见仁见智…… 有个词叫“口嫌体直”。如果有个人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十分配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判断——他的真实意思是“要”还是“不要”? 言归正传: 袁崇焕斩毛文龙这事,是由当时的内阁次辅钱龙锡(因首辅身体不好,实际主持内阁工作)启端。 《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总兵毛文龙据海自恣,种种不法流传,参劾明知之而无可奈何。臣昨年过都下时,九卿诸臣无不以此为虑,臣谓徐图之。辅臣
    攞泝 5-13
  • 7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853139/answer/2782767348 所谓满桂战南城的真相 不要再拿【度支奏议:二十五日满镇复调援永定门】+【明季北略: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国榷:丁未(26日)建虏攻南城,官兵拒却之】来移花接木=26日后金军攻南城了(国榷+实录的时间都是错的,都早了一天),事实上,国榷说的丁未攻南
    攞泝 4-25
  • 21
    锦衣卫张懋忠著《客乘》
  • 10
    这个只是留个【幸存录】的 内容,大家自己判断,原则上不属于科普系列 崇焕泣血誓守,啖草以励众曰:苟能同心死守,我为牛羊以报,是所甘也。众感其意,为取西洋大炮。置之城头,为坚守计。□至数里而近,一望无际,众皆惧,谓□至城下,便不可敌。欲发炮击之,而未有习者。惟崇焕一庖人,尝闻西人之发铳而无害也,姑试为点放,铳一发而数里之外,见□狂奔不止,其被击杀者数百人。於是,□惧不敢以大队薄城,而城中立以铳为可恃,
  • 26
    天启二年壬戌,公六十岁. 兵部侍郎王在晋代熊廷弼经略辽乐,而王象乾先以兵部尚书行边总督蓟辽,欲用一百二十万抚西部,借以御敌.在晋之出也.深倚象乾,乃请筑重关于山海关外八里铺。计二十里,工四千余丈.费一百二十四万.先筑土墙.巳发二十万矣.其赞画沈职方肇、孙孝廉元化、关内道袁崇焕.两具揭于首揆叶向高.言不可从.向高曰: “此不可臆决,当身往视之.”公曰:“某当亲阅.一察情形.凡山川险易远近.士马强弱,人情
  • 8
    宁远宁锦有功的彭簮古,也是死于崇祯元年,宁远兵变的后续处置! 彭簮古,别号子缨。年十三入邑庠,笃志举业,喜谈□,闲习弓马。熟武经七书。天启壬戌,愤东事不平,□京请缨。适兵部选择将材,遂弃文就试选,钦依京营把总。后奉拨炼火噐敎习先锋。甲子,奉勅封护国将军,寔授守备。运炮镇守山海关。乙丑敌犯宁远,奉阁部院孙公调拨运派出关镇守,丙寅,宁城破陷,簮古放红彛大砲,击死者不计其数,敌锋大挫。塘报奏㨗。升都司佥
  • 68
    我觉得袁崇焕本来就是地主阶级的官员,难道指望所有地主阶级政权的官员像海瑞那样?5000也算不上什么“巨额财富”吧
  • 19
    一般认为是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但未必准确。 崇祯长编记载: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十六日)未刻,上御平台。召辅臣并五府六部、都、通、大、翰林院记注官四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总恊、锦衣衞堂上官俱入。谕以袁 崇 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欵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麻,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
  • 16
    1911年10月30日晚,李根源指挥驻守昆明的起义军第三十七协第73标革命士兵,攻克昆明北门,攻占军械局,占领五华山。 寻名臣师友旧迹,对于李根源来说,北京袁崇焕墓不能不去,他在《谒袁督师崇焕墓》一诗中写到: “烈骨草草葬,一葬成千古, 今来拜谒之,花市飞红雨。”
  • 13
    太平天国平王赖文光假托得到袁崇焕督师之故物,又赞美上帝,激励太平天国三军将士,犁庭扫穴。 张江裁得到赖文光的铜雀台瓦砚漆匣袁崇焕遗砚,记载于《袁督师遗物记》中,其文中:“袁督师遗砚……此为明东莞袁元素督师故物,方今天军北指,上帝眷顾,天恩浩荡,犁庭扫穴,咄嗟间耳。恭献东王殿下,太平天国丁巳七月亥日,殿前检点使、木一丙三总制检校军司马、平王贵赖文光百拜上。”
  • 4
    抗日战争中,李光涛可是参与了拯救中国文化的人,整理明清资料,打击伪满洲国的民族英雄毛文龙,批判溥仪老师罗振玉,可谓一大奇功。 某些人就可以谈孙殿英,凭什么不能谈李光涛?想玩双标? º 李庄文化,培训了很多英才,为日后新中国,也培养了很多人才。
  • 8
    选自《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册:
  • 27
    一直认为程本直是被崇祯斩于西市的,最近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真正的结局可能是:程本直白袁崇焕之冤后,被下狱,后与余大成同禁,被定罪于崇祯五年秋天西市斩首,结果没到时间就病死了。
  • 49
    今日见知乎上有袁黑声称,己巳之变时米万钟家僮在石门驿见袁崇焕牛酒慰劳皇太极,后逃至家城报告给米万钟。米万钟上疏请斩袁崇焕。请问此事出处? 另,《明季北略》载京城拨给袁军粮草,落入后金手中,计六奇的依据是什么? 袁黑信誓旦旦称,皇太极自蒙古购粮,屯于葫芦岭,为攻明必经之路。葫芦岭在何处?
    攞泝 4-20
  • 55
    諭劉策耑責道臣許如蘭嚴督將領分守各口據險堵拒以匹馬不入為功若縱入內地以失機論 ——崇祯长编,二年十一月
    chok 8-26
  • 13
    在《明朝档案总汇》里收录了崇祯三年巡按御史张学周巡查关宁军的状况,其内容截图如下:
  • 21
    于今四百年 单骑出关前 风雪黯天日 尘烟浸海川 回鞭屏虎犯 挥剑破荆缠 丑虏终知定 悠悠转辔还 尾联用督师诗“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以传其哀
  • 14
    原dy兄弟贴,今补发。 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
  • 71
    宁锦大捷 就是皇太极率大军进攻锦州和宁远 袁崇焕率军民保卫并取得胜利 明朝方面称作“宁锦大捷” 《三朝辽事实录》关于宁锦大捷的记载
  • 43
    袁抚奏略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即职去年亦从上而攻城下今始一刀一枪而下拼命不 知有夷之凶狠彪悍职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此贼一战挫之满镇之力居多 二十八日参将彭簪古三次用红夷大炮击碎奴营大帐房一座四王子伪白龙旗奴兵死者甚众连不敢西行后降 夷言奴酋长子召力兔砲勒中箭穿胸必死其子浪荡宁谷砲勒于阵上被我兵射死阵亡孤山四人牛鹿三十余人 伯彦达子无数,奏宁远之捷奉 圣旨奴犯宁远夷氛甚恶赖厂臣指受方略
  • 20
    前经略宗人应泰藁葬辽阳城外予买棺殓之并归其榇 孤魂凄惨哭啁啁,无定河边骨未收。死后裹尸无马革,生前饮血有人头。 买棺痛哭悲同类,祖道萧条返故邱。太息未知身结果,且先流涕为人谋。 [话说很多人倒都说袁应泰菜之类的,但是没想到督师在支持熊廷弼的方略时同时也会看上袁应泰,大概人家对王在晋高第他们狂傲估计也不是单单看不起他们蠢了。 以及督师虽然和熊是知己,但毕竟方略和熊大人还是有所不同,不知道是不是袁应泰打算
  • 8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蓟辽督师,面对思宗和朝臣的期待,在平台召对之时。崇焕不仅对崇祯许下了“五年平辽”的承诺,而且还“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八月,袁崇焕到达辽东前线,他首先平定了宁远兵变,安定了军心民心,并通过假装议和的手段以做缓兵之计。随后,袁崇焕开始该年十月,袁崇焕将关内外兵马核定完毕,经过袁崇焕核定之后的兵说马数量如下: 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马骡二万
  • 27
    孙坚尝参张温军事。张温以诏书召董卓,(董)卓良久乃至,而词对颇傲。(孙)坚前耳语张温曰:“董卓负大罪而敢口出狂言,必定心怀不轨,宜以‘召不时至’,按军法斩之。” 张温不从,后董卓果横不能制。(注:后张温终被董卓构陷致死。)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命使以兵委皇甫嵩,董卓不从。时(皇甫)嵩从子皇甫郦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唯大人耳。今董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是逆命也。卓又
    攞泝 5-4
  • 33
    也曾发奋苦读四书 誓登朝堂报效祖国 也曾按辔仗剑天涯 游尽好山河 不禁笑这家国情怀 仍无可避免 而辽东的天 依旧那么暖 风吹起了从前 曾忆当年狼烟起,广宁失陷 时局动荡人心惶惶 单骑出边塞风尘仆仆披星戴月 遥想将军正当年,北望辽东 独据宁远固守婴城 三战奇捷 始信明有人焉 本愿横刀立马收复故土 披甲请缨誓将敌灭 醉中挑灯 同静烽烟 重整山河 谁料狐死兔悲殃自身 备遭惨毒 缘及何事 想为登坛, 且善将兵 此身已为醢,血泪洒不开 公车犹
  • 106
    说到打仗,许多人以为袁崇焕只会“凭坚城,用大炮”,事实上,这种误解乃是源于他们对袁崇焕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正是这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袁崇焕的误解。 下面,小子就以袁崇焕各时期的奏本为依据,来梳理一下袁崇焕军事思想和方略: 天启6年8月,袁上疏论“战守”,提出“死守关宁,乃治标之法;治本则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抚西虏以拒东夷。”” 天启7年5月
    攞泝 5-5
  • 114
    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辨别打击长城关口龙井关、大安口等。那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碰到任何强无力的抵当,顺遂冲破长城。十月二十七日从喜峰口破口,破口以后,直趋京师地道路只要一条,就是从喜峰口到遵化、从遵化到蓟门、从蓟门到三河、末了是通州,然后直抵京师城下。三十天,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西南偏向,间隔京师300里。十一月月朔日,京师戒严。 但是在二十七往后金军大肆进入边墙后,遵化
  • 38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一股“袁黑”思潮,他们彻底否定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历史贡献,甚至污蔑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这种偏激、错误的历史观点,影响了一部分史学素养不足者,亟待有识之士出来辩证。关于袁崇焕所谓“卖米资敌”的罪名,很多袁粉已经进行了相关考证,笔者就此进行一些补充。笔者结论主要有两点:第一,袁崇焕卖米是子虚乌有之罪,第二,允许蒙古诸部通款,甚至不在乎其后有后金、清朝背景,乃是明朝一贯进行的决
    攞泝 4-29
  • 17
    书生海外侈奇功,岛上将军享大封。 忠告翻招杀身祸,潮声日夜泣西风。 过年咯,停更一段时间~~~物色下一位写谁~~
  • 131
    督师镇楼
    攞泝 4-27
  • 44
    我在返程的高铁上,随时可能面对掉线或者手机没电的意外。写到哪儿算哪儿,写不完的话,明天继续。 感谢依依同学和她家人的陪同和款待!
    攞泝 5-4
  • 47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当年刘邦击败项羽当上皇帝时,一次刘邦问为啥项羽失败了,手下人纷纷答复道刘邦王霸之气如何厉害等等。但刘邦说,大家说的不对。为什么?刘邦拥有天下因为三个人:韩信、张良和萧何。刘邦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36
    明清两朝,朝鲜定期派出使者朝贡,被称为朝天使、燕行使,入清以来,朝鲜燕行使者经过宁远城时,多
  • 29
    因为某黑以这篇论文为证据。说毛文龙投敌书信是假。我就贴一遍。不过我看了一下,只看到了督师和皇
    海神603 5-2
  • 63
    很多人拿袁崇焕家无余资2000两黑袁,然而同为因辽事而亡的大明官员,为何没人拿追赃出的熊廷弼家17万两来黑熊?
  • 32
    《朝鲜实录》:备边司启曰: “窃详袁抚台咨中之语, 都督移鎭之事, 似是完定, 而天朝不曾明定所移之处, 只令毛将, 自择便宜, 可想天朝, 亦有难处之势,
    攞泝 4-13
  • 424
    明朝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不知道被传子多少年。实际朱棣迁都的时候,北京根本就不是国门,而是永乐帝为了加强北方的控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 可以看得出来,明朝的地图,北京虽然没有战略纵深,但也绝对不是天子守边,北京四周有密永昌通等军镇拱卫,再外围有朵颜三卫,再以外,还有北平行都司。 换一张详细的地图 北京地图放大一点 到了明朝后期,关外大片领土被人独立了,被抢占了,北京才成了国门。 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国民党丢了大陆
  • 287
    袁崇焕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很罕见的文人从戎,并且取得过骄人战绩的军人。鉴于目前网上黑袁的人很多,而且很喜欢将袁粉推向汉奸、脑残之类的范畴,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着实心中有些颤栗,因为被一群人辱骂多少心里还是很不爽的。 但终究英雄是英雄,尤其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是民族英雄,于谦是民族英雄,袁崇焕同样是民族英雄,英雄不容玷污,污蔑民族英雄才是真正的汉奸行为,以下几点是我对于袁黑攻击袁将军[证据]的
    攞泝 5-20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5

会员: 关宁铁骑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