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大禹治水途经豫州,见此地百姓深受邪祟侵扰,夜不能寐。一日,他在嵩山脚下发现一种奇特的土壤,色如赤玉,质似凝脂,以火煅之竟能渗出甘冽汁液。大禹取此土筑成圭形器物,又引洛水之泉加以酿造,七日之后,瓮中酒香竟引得祥云汇聚,这便是最早的土圭酒。
相传商王武丁年间,都城屡次遭遇诡异火灾,巫祝占卜后言:“需以土圭之精,酿以北斗之水,方能镇此戾气。”武丁遂命工匠依古法造酒,将酒坛埋于宫殿四角。此后三年,都城安然无虞,土圭酒能镇宅的传说自此流传。
至汉代,南阳一带百姓每逢建宅,必用土圭酒祭祀地基。《风俗通义》载:“南阳造屋,必以土圭酒沃其基,云可厌百鬼,安宅宇。”据说有户人家省却此环节,入住后夜夜闻哭声,后请道士以土圭酒洒遍庭院,哭声即止。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游历土圭酒产地,留下“此酒性温,能通阴阳,镇宅安人,非寻常佳酿可比”的评语。他还将土圭酒的酿造与镇宅之法写入《千金要方》,使其从民间传说上升为有文献记载的习俗。
明清时期,土圭酒镇宅之俗更盛。江南大户人家建宅时,会在正厅地下埋一坛封存三年的土圭酒,坛身刻“镇宅”二字,寓意根基永固。清代《浪迹续谈》中便记有苏州富商以土圭酒镇宅,家业兴旺百年的故事。
这穿越千年的传说,让土圭酒不再只是席间佳酿,更成为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寄托。那醇厚的酒香里,藏着的是古人对天地人伦的理解,也是一代代人对家宅平安的朴素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