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拿了一枚崇宁给我看,看着那俊逸的瘦金体,我深受震撼。
我用新华字典一查朝代,发现这玩意竟然是宋朝的铜钱。
大珍,绝对的大珍。
就跟星爷电影里流着鼻涕的小屁孩,看见降龙十八掌秘籍一样,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在我心里打开。
那个年代,铜钱不值钱,村里供销社当废铜,一收就是几麻袋,有的炼成炊壶,有的卖去回收站。
那个年代,是现在藏友不敢想象的年代。那时候玩收藏,行用钱纲目钱为正统。
玩花钱,属于末流。
一枚咸丰当百,下去收,不超过十块,大把。至于什么雍正,根本不当回事。罗汉钱,对不起,不认识,没人关注,在咱们眼里就是普通康熙价,值不了一块钱。
偶尔遇到摆摊的,放两大观折十,喊价二十,眼神畏畏缩缩,生怕你骂他心黑。
那时候长江未截流,冬天枯水时节跟着大哥们去挖土豆,真的是一挖一麻袋,什么直百五铢,大泉五十,品相稍差的,都是当废铜卖。
最惨当属花钱,特别赣炉山鬼,咱这边多的就是山鬼,到处都是。它只能沦落在挂在门上,绑在拉灯绳上,没有价值。
有一个从中东回来的翻译姐姐,送我了两枚当地小银豪,我心怀感激,一口气送了她我精挑细选出来的三个大山鬼。
这些往事都随着时代的洪流慢慢远去,人民的生活也由物质需求向着精神需求转变。
农民种地不单再为了饱肚子,出门打工一年,回来时必然荷包满满 你再谄媚着上去,想花十块买个当百,别人不大耳刮子给你一下。
并且,加上网络的兴盛,信息流通不再有障碍,各种平台和交易渠道普及。
钱币收藏,爆了。
有的品类,短短一二十年,涨幅超千倍。
就那个大观,品相好的从十块涨到大千,你们知道它的存世量有多少么?我曾经在大土豆哥家里看到过一缸。对他们来说,这玩意不是按个,而是按斤算。
为了学业生活,我只能放下了儿时的爱好,不停奔波,不再关注收藏,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遗忘了这些事物。
多年以后我回到了老家,收回了出租多年的房屋,看着小时候留下的痕迹,仿佛穿越了时光,那些儿时的记忆像洪水一样涌来,我翻出那口陈旧的小木箱。
是的,它们还在,和几本金瓶梅还有几张国外健美海报一起,藏在那口破旧的小木箱里。
时光未曾在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我抚摸着它们,心想,终是有缘。
只可惜里面的满汉台和一枚陕百已经遗失,后来我无意间在一好友家看到它两,看到朋友那遮遮掩掩尴尬的样子,我终是没有吱声。
最可惜的就是当年花钱级别低,还没资格进我的藏宝箱。被老师没收,随意送人,全部糟蹋了,竟然一枚不剩。
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再也高攀不起。
我苦笑着对我老爹说起这事,没想到我老爹怔了几秒钟,从衣柜角落里翻了一枚山鬼出来。
老爹说,小时候你看不上,就一直挂在老宅猪栏门上,后面拆了,随手就捡着了。
在时光的罅隙里,这一放就是二三十年。这也是我现在唯一的一枚山鬼。
玩古币,要信运。是你的终是你的,再巧再难,还是会到你手上。不是你的,你强求不来,看着唾手可得,可永远也得不到。
时光荏苒,我又走上了收藏的道路。就像圆规一样,画了一个圈,终点亦是原点。
现在的我,虽然不再像年幼时那般囊中羞涩,但我仍然保留当年的收藏习惯,佛系且随缘,绝不会急功近利。
这点让我受益匪浅,跟一线以及地皮打交道,越是急躁迫切,越是难以如愿。对于他们来讲,察言观色的能力远远大于对钱币的理解能力,想捡漏就要淡定。
良好的收藏习惯,再加上我小时候留下的功底,让我基本不会吃药。
我不是一个钱币商人,我纯粹是一个藏家,并且只玩一线,只买最便宜最新鲜的一线货藏家。
我帮朋友以及做回收抵押的老板掌眼,当然不限于铜钱,包括铜杂纸币银元等,换来过手一手货的机会。这样我短短几年就迅速扩大了收藏规模,当然一线货虽然来的便宜但大都是一些普通货,咱也慢慢变成了玩玩普货精品的小行家。
随便贴了点小康熙,都是平时遇到的小精品。
图一是28+的巨熙,图二也是一枚28+的脱谱大康熙,图三是一坑清水包浆的压箱钱。
咱这边生盛产这些小清钱,一年到头最多也就花点点烟钱零用钱也就够了。咱捡漏实在太多,小漏就不说了,大漏捡的也多,我都想专职玩收藏了。但我知道,当你专门想奔着捡漏来的时候,就捡不到了。
图四就是近年捡的一个小漏,可惜啊,这是一个很遗憾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当成收尾,正好印证了那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用新华字典一查朝代,发现这玩意竟然是宋朝的铜钱。
大珍,绝对的大珍。
就跟星爷电影里流着鼻涕的小屁孩,看见降龙十八掌秘籍一样,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在我心里打开。
那个年代,铜钱不值钱,村里供销社当废铜,一收就是几麻袋,有的炼成炊壶,有的卖去回收站。
那个年代,是现在藏友不敢想象的年代。那时候玩收藏,行用钱纲目钱为正统。
玩花钱,属于末流。
一枚咸丰当百,下去收,不超过十块,大把。至于什么雍正,根本不当回事。罗汉钱,对不起,不认识,没人关注,在咱们眼里就是普通康熙价,值不了一块钱。
偶尔遇到摆摊的,放两大观折十,喊价二十,眼神畏畏缩缩,生怕你骂他心黑。
那时候长江未截流,冬天枯水时节跟着大哥们去挖土豆,真的是一挖一麻袋,什么直百五铢,大泉五十,品相稍差的,都是当废铜卖。
最惨当属花钱,特别赣炉山鬼,咱这边多的就是山鬼,到处都是。它只能沦落在挂在门上,绑在拉灯绳上,没有价值。
有一个从中东回来的翻译姐姐,送我了两枚当地小银豪,我心怀感激,一口气送了她我精挑细选出来的三个大山鬼。
这些往事都随着时代的洪流慢慢远去,人民的生活也由物质需求向着精神需求转变。
农民种地不单再为了饱肚子,出门打工一年,回来时必然荷包满满 你再谄媚着上去,想花十块买个当百,别人不大耳刮子给你一下。
并且,加上网络的兴盛,信息流通不再有障碍,各种平台和交易渠道普及。
钱币收藏,爆了。
有的品类,短短一二十年,涨幅超千倍。
就那个大观,品相好的从十块涨到大千,你们知道它的存世量有多少么?我曾经在大土豆哥家里看到过一缸。对他们来说,这玩意不是按个,而是按斤算。
为了学业生活,我只能放下了儿时的爱好,不停奔波,不再关注收藏,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遗忘了这些事物。
多年以后我回到了老家,收回了出租多年的房屋,看着小时候留下的痕迹,仿佛穿越了时光,那些儿时的记忆像洪水一样涌来,我翻出那口陈旧的小木箱。
是的,它们还在,和几本金瓶梅还有几张国外健美海报一起,藏在那口破旧的小木箱里。
时光未曾在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我抚摸着它们,心想,终是有缘。
只可惜里面的满汉台和一枚陕百已经遗失,后来我无意间在一好友家看到它两,看到朋友那遮遮掩掩尴尬的样子,我终是没有吱声。
最可惜的就是当年花钱级别低,还没资格进我的藏宝箱。被老师没收,随意送人,全部糟蹋了,竟然一枚不剩。
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再也高攀不起。
我苦笑着对我老爹说起这事,没想到我老爹怔了几秒钟,从衣柜角落里翻了一枚山鬼出来。
老爹说,小时候你看不上,就一直挂在老宅猪栏门上,后面拆了,随手就捡着了。
在时光的罅隙里,这一放就是二三十年。这也是我现在唯一的一枚山鬼。
玩古币,要信运。是你的终是你的,再巧再难,还是会到你手上。不是你的,你强求不来,看着唾手可得,可永远也得不到。
时光荏苒,我又走上了收藏的道路。就像圆规一样,画了一个圈,终点亦是原点。
现在的我,虽然不再像年幼时那般囊中羞涩,但我仍然保留当年的收藏习惯,佛系且随缘,绝不会急功近利。
这点让我受益匪浅,跟一线以及地皮打交道,越是急躁迫切,越是难以如愿。对于他们来讲,察言观色的能力远远大于对钱币的理解能力,想捡漏就要淡定。
良好的收藏习惯,再加上我小时候留下的功底,让我基本不会吃药。
我不是一个钱币商人,我纯粹是一个藏家,并且只玩一线,只买最便宜最新鲜的一线货藏家。
我帮朋友以及做回收抵押的老板掌眼,当然不限于铜钱,包括铜杂纸币银元等,换来过手一手货的机会。这样我短短几年就迅速扩大了收藏规模,当然一线货虽然来的便宜但大都是一些普通货,咱也慢慢变成了玩玩普货精品的小行家。
随便贴了点小康熙,都是平时遇到的小精品。
图一是28+的巨熙,图二也是一枚28+的脱谱大康熙,图三是一坑清水包浆的压箱钱。
咱这边生盛产这些小清钱,一年到头最多也就花点点烟钱零用钱也就够了。咱捡漏实在太多,小漏就不说了,大漏捡的也多,我都想专职玩收藏了。但我知道,当你专门想奔着捡漏来的时候,就捡不到了。
图四就是近年捡的一个小漏,可惜啊,这是一个很遗憾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当成收尾,正好印证了那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