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43,171贴子:16,870,197
  • 3回复贴,共1

罗素悖论:自指陈述的困惑(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素悖论是一个关于集合论的悖论,由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于1901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我们用一个性质来定义一个集合,那么这个集合是否包含自己呢?如果我们考虑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构成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是否包含自己呢?无论我们怎么回答,都会导致矛盾。
这个悖论表明了朴素集合论中的无限制概括公理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随意用一个性质来定义一个集合。罗素悖论对数学基础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寻找更加严格和一致的集合论公理系统。
罗素悖论有一些更通俗的版本,比如理发师悖论和书目悖论。理发师悖论是说:有一个理发师,他只为那些不为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他是否为自己刮胡子呢?如果他为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不满足他自己的条件;如果他不为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又满足了他自己的条件。
书目悖论是说:有一本书,它列出了所有不包含自己目录的书的目录。那么,这本书是否包含自己的目录呢?如果它包含自己的目录,那么它就不应该出现在自己的目录中;如果它不包含自己的目录,那么它又应该出现在自己的目录中。
罗素悖论是一个经典的逻辑悖论,它揭示了朴素集合论中的一个严重的矛盾。罗素悖论没有被解决,而是被避免了。数学家们通过修改集合论的公理系统,限制了集合的构造方式,从而排除了罗素悖论的可能性。
罗素悖论也引出了其他一些变种悖论。
强化谎言悖论是一个对于经典的说谎者悖论的变形。说谎者悖论是这样的:一个人说“我在说谎”,那么他到底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谎呢?如果他在说真话,那么他就在说谎,因为他说了他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他就在说真话,因为他没有说谎。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无法判断这个陈述的真值。
强化谎言悖论则是这样的:一个人说“我在说谎或者雪是黑色的”,那么他到底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谎呢?如果他在说真话,那么他就在说谎,因为他说了他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他就在说真话,因为雪不是黑色的。这样也产生了一个矛盾,无法判断这个陈述的真值。
强化谎言悖论之所以叫强化,是因为它比原来的说谎者悖论更难以解决,因为它涉及到了逻辑联结词“或者”的含义。一般来说,“或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包含式的“或者”,也就是只要两个选项中有一个成立就可以;另一种是排除式的“或者”,也就是只能有一个选项成立,不能两个都成立。
如果我们用包含式的“或者”来理解强化谎言悖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陈述永远是真的,因为无论他是否在说谎,都可以满足“或者”的条件;如果我们用排除式的“或者”来理解强化谎言悖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陈述永远是假的,因为无论他是否在说谎,都不能满足“或者”的条件。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这个陈述应该用哪种方式来理解。“或者”的二义性导致了强化谎言悖论的不可解性。
奎因悖论由哲学家奎因提出的,它是一个对于罗素悖论的变形。它是这样的:考虑所有不能被证明为真的陈述构成的陈述Q,那么Q是否能被证明为真呢?如果Q能被证明为真,那么它就不符合定义,因为它应该只包含不能被证明为真的陈述;如果Q不能被证明为真,那么它又符合定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被证明为真的陈述。这样也产生了一个矛盾,无法判断Q是否能被证明为真。
奎因悖论之所以叫奎因,是因为它涉及到了奎因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就是真理的不可约化性。奎因认为,真理不是一种可以用其他概念来解释的东西,而是一种基本的逻辑关系。我们不能用证明、验证、经验等方式来定义真理,而只能用真值表来表示真理。这样就导致了奎因悖论的不可解性,因为我们无法用其他方式来判断Q的真值。
这两个悖论都是关于语言和逻辑的悖论,它们都展示了自指的陈述所带来的困难和混乱。它们也都对哲学和数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比如说,它们揭示了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它们促使我们对于语言和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规则进行更加严格和清晰的界定和修正,它们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理和知识,以及如何获取和表达真理和知识。
——转载自百度,作者:元指意识 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116356939400742&wfr=spider&for=pc


IP属地:山东1楼2025-07-23 10:47回复
    作者:元知意识
    不好意思上边打错字了


    IP属地:山东2楼2025-07-23 10:50
    回复
      2025-07-29 15:44: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下摘自百度AI解答——
      中国古代对自我指涉悖论的解释与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对自我指涉悖论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解决方式,主要集中在名家、墨家和道家等学派。这些学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言、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富有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我指涉悖论认识1. 名家学派的自我指涉理论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在《指物论》中提出了"物莫非指"的观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包含有共相、形式,只有这样,具体事物才成为与自身同一的、能独立存在的物或者本体1。这种对概念与实体关系的探讨已经触及了自我指涉问题的核心。
      名家还提出了多个涉及自我指涉的著名命题:
      "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是不同的,因此白马与马是不同的2。
      "指不至,至不绝":认为即使手指接触了某件事物,也不能完全知道它;即使为某件事物定下了名称,也不能概括它的全部2。
      2. 墨家对自我指涉悖论的讨论
      墨家在《墨经》中明确提出:"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意思是认为所有的言论都是谬误,这就是谬误了,因为要看那种言论本身3。这类似于西方的说谎者悖论,即"这句话是假的"所引发的逻辑矛盾。
      3. 道家的"言尽悖"命题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认为大道理并非单是言语就能表达得出来,用言语表达出来都会令原本的意思大打折扣4。由此引申出"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的道理("言尽悖")5。
      二、中国古代解决自我指涉悖论的方法1. 墨家的归谬法与矛盾律
      墨子解决半截子悖论使用的是归谬法,假设了矛盾律67。当面对"言尽悖"这样的命题时,墨家指出这个命题本身也是一个"言",如果所有言论都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命题本身也是错误的,从而形成自我矛盾3。
      2. 名家的概念区分法
      名家通过区分概念的不同属性来处理逻辑矛盾。如"白马非马"命题中,公孙龙将"马"(形)与"白"(色)两个属性分开讨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2。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逻辑学中的类型论,通过建立概念层级来避免自我指涉。
      3. 道家的超越对立法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齐物"思想,主张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辩也者有不见也",即辩论双方都只看到部分真理,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对立面的统一5。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上解决悖论,而是通过提升认知层次来消解悖论。
      中国古代对自我指涉悖论的探讨虽然未形成现代逻辑学那样系统的理论,但这些思想家的智慧结晶为我们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东方视角。名家的概念分析、墨家的逻辑方法和道家的超越性思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处理自我指涉问题的多元路径。


      IP属地:山东3楼2025-07-23 11:07
      回复
        思考片刻,有一个感想。——某一个命题不能用来判断这个命题本身是真是假。
        也就是说,命题的自我检测是无效的。
        具体为什么,还在思考。


        IP属地:山东4楼2025-07-23 1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