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怕的两件事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最怕两件事,还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够,怕的是第一个、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后没有真正地思惟轮转之苦而发起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那么你只是为了世间的名闻利养而修行。发心不正,这个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个、道眼昏暗。我们发心出家修行以后,也没有如实地依止善知识学习经论,只是两个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了。什么因缘能够成佛作祖、什么因缘堕坑落堑,你完全不知道,你心里面在那边自己打妄想。这个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没有正知正见的引导,盲修瞎练。这个是修行最可怕的两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会发生两件的状况:第一个、或为世味所牵,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所牵引,我修到最后就放弃了修行;或者--或为邪师伪法所误,为邪师邪见所耽误。结果呢,袈裟下失却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来是这个是解脱衣、要成就解脱的圣道,结果你因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结果为世味所牵、为邪师伪法所误,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蕅益大师俯仰时流,俯是往下观察,仰是往上观察,就是观察现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叹,寤就是觉醒的时候,寐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对这种当时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这个修行的两大流弊,感到感叹、感到感叹。
我们能够来到三宝地,能够出家修行,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缘,多少在过去生当中可以说是已承供养无量诸佛,植种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资粮。由于这一个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支持,我们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数在顺境中捱过。捱过了以后呢,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我今生短暂的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生命的真相,原来生命是快乐的,原来生命是可以向这样一个地方安住下来,是一个皈依处,使令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那谈不上菩提心。
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金刚眼,他指出应该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应该在思考生命的时候要从你现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来,看到你过去在流转当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设你不离开轮回你未来所将要面临的三恶道的痛苦,这个时候“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对三界当中生起真实的怖畏心、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种情绪的,哎呀……突然间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发起出离心,其实那个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你这种情绪的因缘,会因为逆境而发出离心,一时的逆境,你也会因为一时的顺境而贪求娑婆世界。所以,这个出离心的如实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气和地、很寂静当中去旷观生死轮回,经过祖师和佛陀的法语,很冷静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这当中你真实地了解到“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生死当中的确是一个不安全感、不安稳感,你真实地要出离三界。是透过智慧的观察,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冲动那个不能持久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圣谛、知苦,如实地了知三界的痛苦,这是一个关键,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方便。换句话说,菩提心它是这样——我们先观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转当中的痛苦,然后发起菩提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里面流转,而这些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自己要离开这个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责任帮助一切有情离开三界火宅。
所以,当我们苦谛的观察的所缘境是面对自身的苦,那叫出离心;而这个把自身的苦扩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转当中的痛苦,而生起一个使命感,要度化他们的使命感,这个就叫作菩提心。
所以,不管出离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谛而建立起来的,都是依苦谛建立起来的。诸佛以苦为师,三世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关键点是因为观察苦谛而引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出来。----净界法师 2023/12/11
------
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
净界法师 2025/06/20
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
《楞严经》跟《法华经》的共同点,都是正念真如,都是把心带回家。
《楞严经》偏重在破妄,它偏重在达妄本空,它破妄这一块很厉害,所以我们会建议先去学《楞严经》。它会从无始的生死轮回,告诉你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业力,本来没有果报。它在清净这一块,离相清净这一块讲得非常透彻,离相清净。
《法华经》强调开显自性功德,它会强调借相修心。就是说,当你明白《法华经》以后,你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菩提愿以后,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是成佛的资粮。因为你开始知道,你修的法你已经不求回报了,你要的是真如回报你。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答案就是说,我还是去拜忏,我还是去持戒,我还是做义工,但是我不求任何回报。你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反正真如跟因缘的门只能打开一个,你还想求因缘中得到回报,你还想打工,你就回不了家。因为你想领工资,你就永远做一个打工的。当你放弃了所有工资的时候,这个家就是你的了。
古德说得好,一念不生所以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所以《法华经》就是说,你明白《法华经》以后你知道,当你不求的时候,真如就要回报你了。当你要求,真如就把门关起来,因为你还想打工,就表示你还不想回家,那你就打工吧,你还是落入因缘所生法。所以,《楞严经》强调清净,《法华经》强调具足。
最后一个核心问题,我先讲到这,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法华经》强调十如是的操作,它观照十如是。就是说,你学了《法华经》,从今以后你做什么,你不需要别人肯定你,不需要;你也不需要因果报答你,不需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我是要开显自性的功德,做这个事情。就是你深信“心作心是”,是心作佛,你的内心会回报你的。当然,你心外求法,那真如就把门关起来了,因为你要离家出走。你选择离家出走,那是你要放弃这个家,不是家要放弃你,是这样子的。
所以《法华经》就是要你内观,观心嘛。在一心三观里面,《楞严经》偏重在一心三观里面的即空,破妄、离相;《法华经》偏重那个即假,那个十法界十如是。你每一个相状都会带动一种心态,都会产生一种自体,会在内心,自性里面产生因果的运转,最后自性会报答你的,你要深信。所以《法华经》学完,就是莫向外求。
念佛也是这样子。佛号为法界,也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你学完《法华经》,临终的时候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是心性如,阿弥陀佛也是如,你跟阿弥陀佛在真如相见多好,你干嘛用眼睛去看佛陀呢,干嘛要透过六根呢?
当然,发愿是在下半段,我们现在还在谈权实的智慧,就是观照这一块。其实发愿这一块是在讲佛的功德,就会激发你。〈普门品〉各式各样的功德,你就会欣求好乐,这回家真好。我们现在还在了解什么是家,是这么一个情况。
------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大安法师 2019/05/24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弥陀略解圆中钞》
离婆多,在佛弟子当中的德行特点是“无倒乱第一”——禅定功夫很深,在禅定当中不颠倒、不散乱。
离婆多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星宿”,又叫“室宿”。是父母祷求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三颗星宿——婆多星而生的,由这个因缘,就称他为离婆多。
离婆多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意思,叫“假和合”,就是指四大的身体是假的,和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么一个幻身。所以离婆多又叫“知幻”——知道身体是幻,是不真实的。这有一个故事。
离婆多有一次外出的时候赶上下雨,就在一个神庙里面止宿,避雨。到了深夜的时候,有一个鬼担着一个死人来到这个神庙。
紧接着,又跟来了一个鬼,好像力气更大一点,就骂先来的鬼:“这个死人是我的东西,你为什么拿到这来了?”先来的鬼说:“这是我的东西,我拿过来是我的权利。”后来的鬼说:“这个死人实在是我拿过来的。”这两个鬼就扯住那个死人的手争执起来。
先来的鬼说:“这里面还住了一个人,我们可以问问他,到底是谁先把这个死人拿过来的。”后来的鬼就问离婆多:“这个死人是谁先担过来的?”
离婆多很害怕,思惟道:这两个鬼都惹不起,力气都很大,偏向谁都不行,说真实话可能会死,说妄语也可能会死,与其都免不了死,干脆就说实话吧,不能说妄语。
他就据实答道:“这个死人是前面的鬼担过来的。”后来的鬼一听,瞋恨心就起来了,上前捉住离婆多的左手,一把给拔下来,扔到地上了。
先来的鬼看到他裁判得不错,要感恩他,看到他的手被拔掉了,就赶紧将那个死人的胳膊摘下来,安到离婆多的身上去,还严丝合缝。
后来的鬼又把离婆多右边的胳膊拔下来,先来的鬼又把死人的给他安上……到后来,离婆多的两条胳膊、两只脚,还有头等等,举身都给换了。
换了之后,这两个鬼就把拔下来的这些手啊脚啊什么的吃掉了,吃得都很满足,就离开了。
离婆多就开始思惟了:父母所生的我的身体,眼睁睁地看着被这两个鬼吃掉了,现在我全身都是其他人的骨肉,那我现在是有身,还是无身?他就懵了。
如果说有身,那身上的身体都是他人的;如果说无身,好像又有身体……他就想不明白了。
等到天亮时,离婆多就像狂人一样,寻路而去,到处找有佛塔、众僧的地方,想赶紧问明白这个事情。
他碰到一个僧团,向一位比丘问道:“我的身体是有还是无?”比丘问:“你是何人?”离婆多说:“我不知道我是人,还是不是人。”这个比丘听到他这个话感到很奇怪,就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婆多就把他昨晚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
这个比丘一看,这个人知道无我,容易度啊,就跟离婆多说:“你的身体从本以来都是没有的——恒自无‘我’,不是现在才没有‘我’的。我们所有人的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但因遍计所执性,就认为有一个‘我’的身体,实际上是无‘我’的。
“就像你现在,身上的身体是别人的,你原来的身体跟现在这个身体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
这个僧团就度他出家,离婆多就思惟“我有身还是无身”,知道五蕴都是幻化的,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以后,他就很踏实了。因为众生最大的一个无明就是“身见我执”,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有一个真实的我。如果知道这个身体本来是没有的,是四大假和合而成的,那本有的真性就会现前,就会破“身见我执”,得人我空,就能够断见思惑,成就阿罗汉果。
这是离婆多因知身是幻、是假和合而证道的一个因缘。
------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净界法师 2020/11/01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睡着了。
你只要唤醒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把所有的妄想拉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修来的。既然它本来清净,当然它就不可能被污染。你说我们为什么福报会失掉?
因为你的福报是因缘所生法,你跟因缘借来的,那当然你有借有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嘛。但是,清净心可不是因缘生,那叫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所以,我们要处理我们无量劫所留下的颠倒妄想这些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把心归零。
当我们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妄想叫作如梦如幻。这个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它有没有?有!但是你只要无住,它对你不构成干扰。你只要不随妄转,这就有救了,你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开始要创造莲花。
所以,一个人要创造莲花之前,请你走出过去,就是你至少要跟过去切割。我改变不了我的过去,我也消灭不了我的过去,但是我必须要远离我的过去,叫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远离,无住,就可以了。这第一件事情。
古时候有一个猎人,他去山上抓一只老鹰,很小。回来养的时候,为了方便,他把这个老鹰丢在鸡群,跟鸡一起养。这个老鹰长大以后,猎人要它飞行,它飞不起来。他想说,老鹰,你应该飞得起来。但是它跟鸡在一起,已经被鸡同化了。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鸡。
后来猎人当然很失望:我花那么多精神体力栽培你,你也干不出什么实事。就把这个老鹰拿到悬崖边,让它自由落体,放生。这个老鹰从空掉下来的时候,它的本能发作了——它的翅膀是很强壮的 ——展开它的翅膀,快要落地的时候开始飞翔,飞起来了。
老鹰也是这样,它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它本来是一个老鹰,它本来是有强壮的翅膀,是可以飞行的。它为什么不可以呢?轮回的后遗症,生命经验!因为它长时间跟鸡在一起。
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最怕两件事,还不怕你修行的行力不够,怕的是第一个、因地不真,你出了家以后没有真正地思惟轮转之苦而发起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那么你只是为了世间的名闻利养而修行。发心不正,这个是最害怕的第一件事。
第二个、道眼昏暗。我们发心出家修行以后,也没有如实地依止善知识学习经论,只是两个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了。什么因缘能够成佛作祖、什么因缘堕坑落堑,你完全不知道,你心里面在那边自己打妄想。这个也是最害怕的,邪知、没有正知正见的引导,盲修瞎练。这个是修行最可怕的两件事。
既然因地不真、道眼昏暗,就会发生两件的状况:第一个、或为世味所牵,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所牵引,我修到最后就放弃了修行;或者--或为邪师伪法所误,为邪师邪见所耽误。结果呢,袈裟下失却人身--你披上了袈裟,本来是这个是解脱衣、要成就解脱的圣道,结果你因为因地不真、道眼昏暗,结果为世味所牵、为邪师伪法所误,反而堕落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蕅益大师俯仰时流,俯是往下观察,仰是往上观察,就是观察现在的流弊,而感到寤寐永叹,寤就是觉醒的时候,寐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对这种当时的流弊--因地不真、道眼昏暗——这个修行的两大流弊,感到感叹、感到感叹。
我们能够来到三宝地,能够出家修行,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因缘,多少在过去生当中可以说是已承供养无量诸佛,植种德本,有一些善根、福德、资粮。由于这一个薄弱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支持,我们今生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出家,多数在顺境中捱过。捱过了以后呢,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我今生短暂的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生命的真相,原来生命是快乐的,原来生命是可以向这样一个地方安住下来,是一个皈依处,使令我们没有真实地发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那谈不上菩提心。
所以说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金刚眼,他指出应该要以远大的慧眼旷观无始轮回,你应该在思考生命的时候要从你现前的身心世界超越出来,看到你过去在流转当中所受的痛苦,也看到你假设你不离开轮回你未来所将要面临的三恶道的痛苦,这个时候“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对三界当中生起真实的怖畏心、生起出离心。
出离心的生起它不是一种情绪的,哎呀……突然间你遇到了逆境、挫折,你发起出离心,其实那个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你这种情绪的因缘,会因为逆境而发出离心,一时的逆境,你也会因为一时的顺境而贪求娑婆世界。所以,这个出离心的如实的生起,是你很心平气和地、很寂静当中去旷观生死轮回,经过祖师和佛陀的法语,很冷静地去看到生命的真相,而这当中你真实地了解到“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生死当中的确是一个不安全感、不安稳感,你真实地要出离三界。是透过智慧的观察,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冲动那个不能持久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圣谛、知苦,如实地了知三界的痛苦,这是一个关键,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方便。换句话说,菩提心它是这样——我们先观察你自身的痛苦,你自己在流转当中的痛苦,然后发起菩提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他也在三界里面流转,而这些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所以我自己要离开这个三界火宅,我也有一份的责任帮助一切有情离开三界火宅。
所以,当我们苦谛的观察的所缘境是面对自身的苦,那叫出离心;而这个把自身的苦扩充到一切有情在流转当中的痛苦,而生起一个使命感,要度化他们的使命感,这个就叫作菩提心。
所以,不管出离心、菩提心,都是依苦谛而建立起来的,都是依苦谛建立起来的。诸佛以苦为师,三世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关键点是因为观察苦谛而引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出来。----净界法师 2023/12/11
------
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
净界法师 2025/06/20
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
《楞严经》跟《法华经》的共同点,都是正念真如,都是把心带回家。
《楞严经》偏重在破妄,它偏重在达妄本空,它破妄这一块很厉害,所以我们会建议先去学《楞严经》。它会从无始的生死轮回,告诉你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业力,本来没有果报。它在清净这一块,离相清净这一块讲得非常透彻,离相清净。
《法华经》强调开显自性功德,它会强调借相修心。就是说,当你明白《法华经》以后,你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菩提愿以后,你所修的一切法都是成佛的资粮。因为你开始知道,你修的法你已经不求回报了,你要的是真如回报你。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答案就是说,我还是去拜忏,我还是去持戒,我还是做义工,但是我不求任何回报。你把因缘这个门关掉,真如的门就打开了。反正真如跟因缘的门只能打开一个,你还想求因缘中得到回报,你还想打工,你就回不了家。因为你想领工资,你就永远做一个打工的。当你放弃了所有工资的时候,这个家就是你的了。
古德说得好,一念不生所以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所以《法华经》就是说,你明白《法华经》以后你知道,当你不求的时候,真如就要回报你了。当你要求,真如就把门关起来,因为你还想打工,就表示你还不想回家,那你就打工吧,你还是落入因缘所生法。所以,《楞严经》强调清净,《法华经》强调具足。
最后一个核心问题,我先讲到这,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法华经》强调十如是的操作,它观照十如是。就是说,你学了《法华经》,从今以后你做什么,你不需要别人肯定你,不需要;你也不需要因果报答你,不需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我是要开显自性的功德,做这个事情。就是你深信“心作心是”,是心作佛,你的内心会回报你的。当然,你心外求法,那真如就把门关起来了,因为你要离家出走。你选择离家出走,那是你要放弃这个家,不是家要放弃你,是这样子的。
所以《法华经》就是要你内观,观心嘛。在一心三观里面,《楞严经》偏重在一心三观里面的即空,破妄、离相;《法华经》偏重那个即假,那个十法界十如是。你每一个相状都会带动一种心态,都会产生一种自体,会在内心,自性里面产生因果的运转,最后自性会报答你的,你要深信。所以《法华经》学完,就是莫向外求。
念佛也是这样子。佛号为法界,也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你学完《法华经》,临终的时候你不要管阿弥陀佛来不来。你是心性如,阿弥陀佛也是如,你跟阿弥陀佛在真如相见多好,你干嘛用眼睛去看佛陀呢,干嘛要透过六根呢?
当然,发愿是在下半段,我们现在还在谈权实的智慧,就是观照这一块。其实发愿这一块是在讲佛的功德,就会激发你。〈普门品〉各式各样的功德,你就会欣求好乐,这回家真好。我们现在还在了解什么是家,是这么一个情况。
------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大安法师 2019/05/24
知身是幻--离婆多尊者的证道因缘
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弥陀略解圆中钞》
离婆多,在佛弟子当中的德行特点是“无倒乱第一”——禅定功夫很深,在禅定当中不颠倒、不散乱。
离婆多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星宿”,又叫“室宿”。是父母祷求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三颗星宿——婆多星而生的,由这个因缘,就称他为离婆多。
离婆多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意思,叫“假和合”,就是指四大的身体是假的,和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么一个幻身。所以离婆多又叫“知幻”——知道身体是幻,是不真实的。这有一个故事。
离婆多有一次外出的时候赶上下雨,就在一个神庙里面止宿,避雨。到了深夜的时候,有一个鬼担着一个死人来到这个神庙。
紧接着,又跟来了一个鬼,好像力气更大一点,就骂先来的鬼:“这个死人是我的东西,你为什么拿到这来了?”先来的鬼说:“这是我的东西,我拿过来是我的权利。”后来的鬼说:“这个死人实在是我拿过来的。”这两个鬼就扯住那个死人的手争执起来。
先来的鬼说:“这里面还住了一个人,我们可以问问他,到底是谁先把这个死人拿过来的。”后来的鬼就问离婆多:“这个死人是谁先担过来的?”
离婆多很害怕,思惟道:这两个鬼都惹不起,力气都很大,偏向谁都不行,说真实话可能会死,说妄语也可能会死,与其都免不了死,干脆就说实话吧,不能说妄语。
他就据实答道:“这个死人是前面的鬼担过来的。”后来的鬼一听,瞋恨心就起来了,上前捉住离婆多的左手,一把给拔下来,扔到地上了。
先来的鬼看到他裁判得不错,要感恩他,看到他的手被拔掉了,就赶紧将那个死人的胳膊摘下来,安到离婆多的身上去,还严丝合缝。
后来的鬼又把离婆多右边的胳膊拔下来,先来的鬼又把死人的给他安上……到后来,离婆多的两条胳膊、两只脚,还有头等等,举身都给换了。
换了之后,这两个鬼就把拔下来的这些手啊脚啊什么的吃掉了,吃得都很满足,就离开了。
离婆多就开始思惟了:父母所生的我的身体,眼睁睁地看着被这两个鬼吃掉了,现在我全身都是其他人的骨肉,那我现在是有身,还是无身?他就懵了。
如果说有身,那身上的身体都是他人的;如果说无身,好像又有身体……他就想不明白了。
等到天亮时,离婆多就像狂人一样,寻路而去,到处找有佛塔、众僧的地方,想赶紧问明白这个事情。
他碰到一个僧团,向一位比丘问道:“我的身体是有还是无?”比丘问:“你是何人?”离婆多说:“我不知道我是人,还是不是人。”这个比丘听到他这个话感到很奇怪,就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婆多就把他昨晚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
这个比丘一看,这个人知道无我,容易度啊,就跟离婆多说:“你的身体从本以来都是没有的——恒自无‘我’,不是现在才没有‘我’的。我们所有人的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但因遍计所执性,就认为有一个‘我’的身体,实际上是无‘我’的。
“就像你现在,身上的身体是别人的,你原来的身体跟现在这个身体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
这个僧团就度他出家,离婆多就思惟“我有身还是无身”,知道五蕴都是幻化的,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以后,他就很踏实了。因为众生最大的一个无明就是“身见我执”,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有一个真实的我。如果知道这个身体本来是没有的,是四大假和合而成的,那本有的真性就会现前,就会破“身见我执”,得人我空,就能够断见思惑,成就阿罗汉果。
这是离婆多因知身是幻、是假和合而证道的一个因缘。
------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净界法师 2020/11/01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睡着了。
你只要唤醒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把所有的妄想拉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修来的。既然它本来清净,当然它就不可能被污染。你说我们为什么福报会失掉?
因为你的福报是因缘所生法,你跟因缘借来的,那当然你有借有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嘛。但是,清净心可不是因缘生,那叫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所以,我们要处理我们无量劫所留下的颠倒妄想这些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把心归零。
当我们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妄想叫作如梦如幻。这个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它有没有?有!但是你只要无住,它对你不构成干扰。你只要不随妄转,这就有救了,你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开始要创造莲花。
所以,一个人要创造莲花之前,请你走出过去,就是你至少要跟过去切割。我改变不了我的过去,我也消灭不了我的过去,但是我必须要远离我的过去,叫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远离,无住,就可以了。这第一件事情。
古时候有一个猎人,他去山上抓一只老鹰,很小。回来养的时候,为了方便,他把这个老鹰丢在鸡群,跟鸡一起养。这个老鹰长大以后,猎人要它飞行,它飞不起来。他想说,老鹰,你应该飞得起来。但是它跟鸡在一起,已经被鸡同化了。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鸡。
后来猎人当然很失望:我花那么多精神体力栽培你,你也干不出什么实事。就把这个老鹰拿到悬崖边,让它自由落体,放生。这个老鹰从空掉下来的时候,它的本能发作了——它的翅膀是很强壮的 ——展开它的翅膀,快要落地的时候开始飞翔,飞起来了。
老鹰也是这样,它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它本来是一个老鹰,它本来是有强壮的翅膀,是可以飞行的。它为什么不可以呢?轮回的后遗症,生命经验!因为它长时间跟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