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吧 关注:780,747贴子:1,643,790
  • 1回复贴,共1

玉米须的作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不到普通的玉米须,还有恁多功效!玉米须在中医里被称为 “龙须”,是一味不起眼却功效多样的药材,性味甘、淡、平,归肝、肾、膀胱经,具有利尿消肿、利湿退黄、平肝利胆等作用。看似普通的它,对多种常见健康问题都有辅助调理效果,且用法简单(煮水、泡水即可),适合日常保健。以下详细介绍玉米须能解决的健康问题、具体用法及搭配技巧,帮你充分利用这味 “天然良药”。
一、玉米须的核心功效:从中医到现代研究的印证
中医认为玉米须能 “利水而不伤阴”,现代研究也发现它含有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具有轻度利尿、调节代谢、辅助降血糖血脂等作用。这一特性让它对 “水湿内停”“代谢不畅” 相关的问题特别适用 —— 比如水肿、湿热黄疸、三高(尤其血糖、血压偏高的辅助调理)等。
二、玉米须能解决的 6 类健康问题及用法
1. 水肿(身体浮肿、小便偏少)
无论是久坐久站后的下肢水肿(如小腿、脚踝发胀),还是肾炎、心衰等导致的轻度水肿(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后),玉米须的利尿作用都能帮身体排出多余水分,且不损伤正气。
用法:玉米须 30g(干品,鲜品可加倍),加 500ml 清水煮 15 分钟,放温后代茶喝(每日 1 剂,分多次喝)。
增效搭配:若水肿伴乏力、气短(气虚),加黄芪 10g(补气利水);若水肿伴手脚凉(阳虚),加生姜 3 片(温阳利水)。
2. 湿热黄疸(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眼睛发黄)
中医认为 “黄疸多与肝胆湿热相关”,玉米须能利湿退黄,尤其适合轻度黄疸(如肝炎恢复期、胆囊炎引起的轻微皮肤发黄、尿色偏黄)。
用法:玉米须 30g + 茵陈 15g(利湿退黄的核心药),煮水代茶(茵陈味微苦,可加少量冰糖调味)。
原理:玉米须利水,茵陈清肝胆湿热,二者搭配加速湿热排出,缓解黄疸。
3. 高血压(肝阳上亢型:头晕、头胀、面红)
玉米须能平肝、利水,对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表现为头晕头胀、脾气急、血压波动大)有辅助降压作用(需配合正规降压药,不能替代药物)。
用法:玉米须 20g + 菊花 6g(平肝明目)+ 决明子 10g(清肝、辅助降血脂),煮水或用开水冲泡(焖 10 分钟后喝)。
注意:喝时监测血压,若出现头晕、血压过低需停喝;低血压者不适合。
4. 高血糖(辅助调节,尤其伴口渴、尿多)
玉米须中的多糖成分被研究发现有轻度调节血糖的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者)作为日常辅助,尤其适合伴 “口渴多饮、小便偏多” 的情况。
用法:玉米须 25g + 麦冬 10g(滋阴润燥,缓解口渴)+ 山药 15g(健脾,帮助稳定血糖),煮水喝(山药可煮软后吃掉,增加饱腹感)。
提醒:不能替代降糖药,需定期监测血糖,用法需咨询医生(避免与药物冲突)。
5. 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
中医称 “淋证”,多因湿热下注膀胱,玉米须能利水通淋、清热,缓解湿热引起的尿路不适。
用法:玉米须 30g + 白茅根 15g(凉血止血,缓解尿黄、轻微血尿)+ 淡竹叶 6g(清热利尿),煮水喝(每日 1 剂,分 3 次喝,多喝水冲刷尿道)。
适用表现:尿色黄、排尿时尿道灼热,无明显腰痛(若伴高热、腰痛,可能是肾盂肾炎,需及时就医)。
6. 孕期水肿(孕中晚期下肢浮肿)
孕妇因子宫压迫下肢静脉,易出现脚踝、小腿浮肿(无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玉米须利尿温和,不易损伤胎气,是安全的调理选择。
用法:玉米须 15g(量不宜过大)+ 陈皮 5g(理气,缓解腹胀),煮水喝(每日 1 次,少量多次饮用)。
注意:必须先排除妊娠高血压、肾病等病理性水肿(需医生判断);用量不超过 20g / 天,避免利尿过多导致电解质紊乱。
三、玉米须的挑选、处理与饮用禁忌
1. 这样选玉米须,药效更好
优先选干玉米须(鲜品易变质,干品更易保存,药效稳定);
看外观:颜色淡黄或浅棕,无霉变、无杂质(避免选发黑、有异味的);
来源:最好是自然成熟玉米的须(未打农药的更佳),清洗后晒干备用。
2. 处理方法
干玉米须:用清水快速冲洗(去除浮尘),无需久泡(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鲜玉米须:洗净后直接煮(用量比干品多一倍,如干品 20g = 鲜品 40g)。
3. 这 3 类人不适合多喝
尿频、尿多者(如肾虚导致的夜尿频繁):玉米须利尿,会加重症状;
脾胃虚寒者(平时腹泻、吃冷食胃不舒服):长期大量喝可能引起腹胀、大便偏稀(可加 3 片生姜中和,减少寒性);
低钾血症患者:玉米须利尿可能排出少量钾元素,需咨询医生(避免加重低钾)。#杭州人喝粪水该拿什么赔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7-19 14:24回复
    谢谢分享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8-20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