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俊
《道德经》的生命是什么?答案就是“真”,即“真实”。而这“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名实相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开篇,老子就把“道”和“名”并列在了一起,而且明确提了出来。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道”“名”相符,也就是“道”“德”相符。因为,其中的“名”与“德”,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唯一性。以之在认识同一事物的时候,则表现为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而已。老子的“道”“德”相符观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征:一是反映为“道、德一统”,即“道”就是“德”;反之,“德”也就是“道”。这一特征,“静态”的反映出了“道”“德”相符所表现出来的“真”,即“真实”。二是反映为“以德治道”。所谓“以德治道”,即在“修为”的基础上,提高“德”的水平,使得“道”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从而实现“旧德”換“新德”、“旧道”变“新道”。这一特征,“动态”的反映出了“道”“德”相符所表现出来的“真”,即“求真”。这正如《道德经》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老子为何要将“真”视为《道德经》的生命呢?原因是,因为“真”,反映出了事物的客观存在。而“求真”,就是要按照“道”“德”相符的规律自觉做到。因为,只有“真”和“求真”,方才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这在洞察社会历史的时候,方才具有了历史感和真实感、逻辑性和科学性。与之相反,如果“道”“德”不符,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道”“德”不符,就是“不真”。而“不真”就为“假”。这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静态时出现假,就叫“名实不符”;另一方面,动态时出现假,即在求真过程中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而出现了“名不副实”。因此,“名实不符”、“名不副实”,这样的“假”,都叫做“德不配位”。《道德经》说“德不配位必生祸殃”。历史的看,“德不配位”的原因,或者是能力低下,或者是愚昧无知,或者是欺瞒哄骗,或者是野心膨胀,或者是指鹿为马,等等。但终因其假,故只能蒙蔽一时,一旦真相暴露,必然失败,而使“有德者居之”。正是如此,老子言出必果,并以身作则。老子为了将《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思想落在实处,便去了峨眉山修道,创造出了悟理拳种,即“盘破”拳法,从而实现了“武术”与“盘破拳法”的“名”“实”相符。这也许就是“老子创道峨眉山”的一大原因。老子的“道”“德”相符观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基于“道”“德”相符的“名”“实”观,派生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以及逻辑学。甚至形成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社会共识。不独于此。老子的“名”“实”观,在今天依然意义重大。比如,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历史的看,中国“社会主义”这名称己改动过两次:笫一次是7、80年代。人们看到“生产力低下”与“社会主义”不相符的事实,于是就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名称;第二次是90年代。由于“私营经济的补充”,和“引进外资”等,其虽然在于发展生产力,但显然这似乎又与“社会主义”不相符。故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称。但是,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也受到了置疑。这就是:农民享受不到“体制内”的那种待遇和福利;工人多数也如此,甚至还大批“下岗”;被扶植起来的私有经营者、资产者,他们不少受到打压,多被恐惧束缚,不敢预见未来。而且,世风日下,贪污腐败泛滥,等等。这些情况表明,仍与“社会主义”不相符。尽管冠以“特色”二字,其结果,却令人们普遍反感。那么,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该命名什么为好?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老学”思想入手。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这些命名,都是基于社会“经济”,即“所有制关系”出发的,无视“政治”,故难免出现理论上的矛盾。而正确的认识来源于老子及其《道德经》。因为,老子不仅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原因,更看到了社会“政治”的原因。故老子在对社会本质定性,即“命名”的时候,便从“政治”出发来认识。老子将社会本质定名为“力治”(即专制,包括“有为而制”)和“德治”(即民主,包括“无为而治”)两大类。其中,“德治”,就包含了如今天“社会主义”所说的全部内容。老子认为,只有“德治”,才能激发出社会分工下的所有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历史的发展体现出百姓的意志。而相反,在“力治”即专制社会中,历史的发展则只能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那么,如果用老子思想来认识现实社会时该取何“名”呢?应该看到,今天的现实,就是“力治”与“德治”兼而有之。故这个名,就只能笼统的叫做“混杂体”。可见,将“力治”与“德治”彻底分开,这就是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内容。

《道德经》的生命是什么?答案就是“真”,即“真实”。而这“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名实相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开篇,老子就把“道”和“名”并列在了一起,而且明确提了出来。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道”“名”相符,也就是“道”“德”相符。因为,其中的“名”与“德”,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唯一性。以之在认识同一事物的时候,则表现为一个事物的两种说法而已。老子的“道”“德”相符观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征:一是反映为“道、德一统”,即“道”就是“德”;反之,“德”也就是“道”。这一特征,“静态”的反映出了“道”“德”相符所表现出来的“真”,即“真实”。二是反映为“以德治道”。所谓“以德治道”,即在“修为”的基础上,提高“德”的水平,使得“道”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从而实现“旧德”換“新德”、“旧道”变“新道”。这一特征,“动态”的反映出了“道”“德”相符所表现出来的“真”,即“求真”。这正如《道德经》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老子为何要将“真”视为《道德经》的生命呢?原因是,因为“真”,反映出了事物的客观存在。而“求真”,就是要按照“道”“德”相符的规律自觉做到。因为,只有“真”和“求真”,方才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这在洞察社会历史的时候,方才具有了历史感和真实感、逻辑性和科学性。与之相反,如果“道”“德”不符,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道”“德”不符,就是“不真”。而“不真”就为“假”。这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静态时出现假,就叫“名实不符”;另一方面,动态时出现假,即在求真过程中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而出现了“名不副实”。因此,“名实不符”、“名不副实”,这样的“假”,都叫做“德不配位”。《道德经》说“德不配位必生祸殃”。历史的看,“德不配位”的原因,或者是能力低下,或者是愚昧无知,或者是欺瞒哄骗,或者是野心膨胀,或者是指鹿为马,等等。但终因其假,故只能蒙蔽一时,一旦真相暴露,必然失败,而使“有德者居之”。正是如此,老子言出必果,并以身作则。老子为了将《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思想落在实处,便去了峨眉山修道,创造出了悟理拳种,即“盘破”拳法,从而实现了“武术”与“盘破拳法”的“名”“实”相符。这也许就是“老子创道峨眉山”的一大原因。老子的“道”“德”相符观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基于“道”“德”相符的“名”“实”观,派生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以及逻辑学。甚至形成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社会共识。不独于此。老子的“名”“实”观,在今天依然意义重大。比如,以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历史的看,中国“社会主义”这名称己改动过两次:笫一次是7、80年代。人们看到“生产力低下”与“社会主义”不相符的事实,于是就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名称;第二次是90年代。由于“私营经济的补充”,和“引进外资”等,其虽然在于发展生产力,但显然这似乎又与“社会主义”不相符。故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名称。但是,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也受到了置疑。这就是:农民享受不到“体制内”的那种待遇和福利;工人多数也如此,甚至还大批“下岗”;被扶植起来的私有经营者、资产者,他们不少受到打压,多被恐惧束缚,不敢预见未来。而且,世风日下,贪污腐败泛滥,等等。这些情况表明,仍与“社会主义”不相符。尽管冠以“特色”二字,其结果,却令人们普遍反感。那么,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该命名什么为好?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老学”思想入手。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上述这些命名,都是基于社会“经济”,即“所有制关系”出发的,无视“政治”,故难免出现理论上的矛盾。而正确的认识来源于老子及其《道德经》。因为,老子不仅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原因,更看到了社会“政治”的原因。故老子在对社会本质定性,即“命名”的时候,便从“政治”出发来认识。老子将社会本质定名为“力治”(即专制,包括“有为而制”)和“德治”(即民主,包括“无为而治”)两大类。其中,“德治”,就包含了如今天“社会主义”所说的全部内容。老子认为,只有“德治”,才能激发出社会分工下的所有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历史的发展体现出百姓的意志。而相反,在“力治”即专制社会中,历史的发展则只能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那么,如果用老子思想来认识现实社会时该取何“名”呢?应该看到,今天的现实,就是“力治”与“德治”兼而有之。故这个名,就只能笼统的叫做“混杂体”。可见,将“力治”与“德治”彻底分开,这就是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