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国锋
一、 名实之辨:九叠篆名源考
九叠篆之名,肇于隋唐而盛于宋元。其称“九叠”者,非尽数其折,实取“九”为极数之义,喻其繁复无穷。《玉篇》云:“九,数之究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宋人甘旸《印章集说》载:“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此谓九叠篆以笔画折叠堆曲为要,虽叠数不一(或五叠、六叠,至十叠不等),然“九”乃数终之极,故以“九叠”统称,取其多而密、庄而肃之意。
其渊源可溯至道教秘文。唐宋之际,道教盛极,秘文被视为具镇邪之能。官印借秘文之形,融篆法之骨,既显神秘权威,又防伪制之弊。如《宋史·舆服志》载,太祖诏令重铸官印,特选蜀中铸印官祝温柔,“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此“缪篆”即九叠篆之雏形,其形虽承古篆,然技法独辟,终成国朝官印之正统。
二、 国朝之制:九叠篆与宋代官印体系
宋立国重文治,官印为政权威仪之重器。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改制官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自此九叠篆成官印定制。其制有三要:
1. 形制统一:印面渐阔,边栏加宽,字画填满,尽显方正严整。如北宋“平定县印”,边阔达2毫米,篆文密布,无隙可乘。
2. 等级森严:九叠篆仅用于皇帝玺印、中央官署及京师衙署,地方官印则多用简叠,以别尊卑。
3. 防伪之需:笔画曲折繁复,常人难摹,故《宋史》称其“篆刻非工”,唯精于此道者可为。
此制既彰朝廷威权,亦寓“以文驭武”之政思。明人秦爨公评曰:“宋元法已不古,然冠冕正大,不失六书之义。” 虽后世讥其“纤巧支离”,然其制度之严密,实开官印体系之新局。
三、 金元承袭:九叠篆之鼎盛与流变
金代以降,九叠篆更趋繁密,尤以官印为甚。金人仿宋制而革之,印面愈大,叠笔愈多,乃至“印中文字迂回曲折次数倍于宋”。如金代“勾当公事龙字号之印”,印文盘曲如藤,疏密有致,兼融楷书编号,首创千字文入印之例,堪称九叠篆艺术之巅峰。
元代虽重八思巴文,然汉文官印仍袭九叠旧制,且更趋程式。明承元制,叠数愈增,终成“九叠”之实。甘旸谓:“明印屈曲填满,较宋尤甚。” 至此,九叠篆已成官印之代名词,其制绵延千年,直至民国方废。
《九叠篆字集》
四、 美学探微:九叠篆之艺术特质
九叠篆虽以实用为本,然其美学价值不可轻忽。其技有三法:
1. 曲屈平满:笔画如藤蔓缠绕,务求填满印面,取“天圆地方”之象。韩荣吉评曰:“布局成方,均匀对称,朴拙生动。”
2. 虚实相生:虽极尽塞满,然细微处留断漶之痕,以破呆板。如钱瘦铁刻“万水千山得得来”,苍茫老辣,虚实互映。
3. 古篆为骨:虽叠笔万千,然不离小篆架构。陆锡兴言:“叠篆出于云篆又别于云篆,存篆文之正脉。”
其艺虽非秦汉古印之高古,然自成一家,寓规整于变化,藏机巧于法度,实为中华印学之奇峰。
五、 文化象征:九叠篆与中华文脉
九叠篆非仅技艺,更载文化深意。其形密如织,喻政权之严密;其曲如龙,象皇权之腾跃。《说文》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而“龘”字三龙叠加,正应“龙行龘龘”之雄姿。2024年央视春晚以“龘”为主标识,融九叠篆于现代设计,恰显古今文脉之赓续。
更深层观之,九叠篆乃“文字敬畏”之体现。古人视字为“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其叠曲之间,镌刻华夏文明之基因。如章太炎以四体叠文为女命名,虽致“无人敢提亲”,然其坚守汉字本真之心,足见文化传承之执念。
魏国锋篆刻作品
六、 古今融通:九叠篆之现代启示
九叠篆虽止于官印,然其精神未泯。今人重拾此艺,非为复古,实为寻根。如顾永江设计龙年春晚标识,以九叠篆化“龘”为芯片之形,寓“古老汉字通联未来”之思。此恰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理。
更观“国潮”兴起,九叠篆元素现于服饰、文创,皆显传统再生之力。诚如《礼记》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叠篆之命运,亦中华文化之缩影——根植传统,生生不息。
结语
九叠篆号“国朝官印”,非独因其为宋制,更因其凝千年政统、汇百家艺髓、载万民敬畏。其名虽止于九,其意则达于无极。今人抚印思古,当知一印之微,亦可见天地之大。
一、 名实之辨:九叠篆名源考
九叠篆之名,肇于隋唐而盛于宋元。其称“九叠”者,非尽数其折,实取“九”为极数之义,喻其繁复无穷。《玉篇》云:“九,数之究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宋人甘旸《印章集说》载:“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此谓九叠篆以笔画折叠堆曲为要,虽叠数不一(或五叠、六叠,至十叠不等),然“九”乃数终之极,故以“九叠”统称,取其多而密、庄而肃之意。
其渊源可溯至道教秘文。唐宋之际,道教盛极,秘文被视为具镇邪之能。官印借秘文之形,融篆法之骨,既显神秘权威,又防伪制之弊。如《宋史·舆服志》载,太祖诏令重铸官印,特选蜀中铸印官祝温柔,“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此“缪篆”即九叠篆之雏形,其形虽承古篆,然技法独辟,终成国朝官印之正统。

二、 国朝之制:九叠篆与宋代官印体系
宋立国重文治,官印为政权威仪之重器。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改制官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自此九叠篆成官印定制。其制有三要:
1. 形制统一:印面渐阔,边栏加宽,字画填满,尽显方正严整。如北宋“平定县印”,边阔达2毫米,篆文密布,无隙可乘。
2. 等级森严:九叠篆仅用于皇帝玺印、中央官署及京师衙署,地方官印则多用简叠,以别尊卑。
3. 防伪之需:笔画曲折繁复,常人难摹,故《宋史》称其“篆刻非工”,唯精于此道者可为。
此制既彰朝廷威权,亦寓“以文驭武”之政思。明人秦爨公评曰:“宋元法已不古,然冠冕正大,不失六书之义。” 虽后世讥其“纤巧支离”,然其制度之严密,实开官印体系之新局。
三、 金元承袭:九叠篆之鼎盛与流变
金代以降,九叠篆更趋繁密,尤以官印为甚。金人仿宋制而革之,印面愈大,叠笔愈多,乃至“印中文字迂回曲折次数倍于宋”。如金代“勾当公事龙字号之印”,印文盘曲如藤,疏密有致,兼融楷书编号,首创千字文入印之例,堪称九叠篆艺术之巅峰。
元代虽重八思巴文,然汉文官印仍袭九叠旧制,且更趋程式。明承元制,叠数愈增,终成“九叠”之实。甘旸谓:“明印屈曲填满,较宋尤甚。” 至此,九叠篆已成官印之代名词,其制绵延千年,直至民国方废。

《九叠篆字集》
四、 美学探微:九叠篆之艺术特质
九叠篆虽以实用为本,然其美学价值不可轻忽。其技有三法:
1. 曲屈平满:笔画如藤蔓缠绕,务求填满印面,取“天圆地方”之象。韩荣吉评曰:“布局成方,均匀对称,朴拙生动。”
2. 虚实相生:虽极尽塞满,然细微处留断漶之痕,以破呆板。如钱瘦铁刻“万水千山得得来”,苍茫老辣,虚实互映。
3. 古篆为骨:虽叠笔万千,然不离小篆架构。陆锡兴言:“叠篆出于云篆又别于云篆,存篆文之正脉。”
其艺虽非秦汉古印之高古,然自成一家,寓规整于变化,藏机巧于法度,实为中华印学之奇峰。
五、 文化象征:九叠篆与中华文脉
九叠篆非仅技艺,更载文化深意。其形密如织,喻政权之严密;其曲如龙,象皇权之腾跃。《说文》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而“龘”字三龙叠加,正应“龙行龘龘”之雄姿。2024年央视春晚以“龘”为主标识,融九叠篆于现代设计,恰显古今文脉之赓续。
更深层观之,九叠篆乃“文字敬畏”之体现。古人视字为“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其叠曲之间,镌刻华夏文明之基因。如章太炎以四体叠文为女命名,虽致“无人敢提亲”,然其坚守汉字本真之心,足见文化传承之执念。

魏国锋篆刻作品
六、 古今融通:九叠篆之现代启示
九叠篆虽止于官印,然其精神未泯。今人重拾此艺,非为复古,实为寻根。如顾永江设计龙年春晚标识,以九叠篆化“龘”为芯片之形,寓“古老汉字通联未来”之思。此恰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理。
更观“国潮”兴起,九叠篆元素现于服饰、文创,皆显传统再生之力。诚如《礼记》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叠篆之命运,亦中华文化之缩影——根植传统,生生不息。
结语
九叠篆号“国朝官印”,非独因其为宋制,更因其凝千年政统、汇百家艺髓、载万民敬畏。其名虽止于九,其意则达于无极。今人抚印思古,当知一印之微,亦可见天地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