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吧 关注:375贴子:6,667

为何通行本老子比帛书甲差10倍,《帛书道德经甄辨》提供上百证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通行本(即今本)老子《道德经》犹如在3楼看风景,帛书乙本则犹如在4楼看风景,而帛书甲本则至少犹如在10楼看风景,本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然而帛书甲本的价值被埋没,原因:
1、过往帛书注家(几乎所有的帛书注本)往往依照3楼通行本的视觉、惯性与思维注释了帛书甲本,其中有上百处的古字词,被主流帛书注家依照今本用字以“通”“同”“假借”等强行、粗暴训释,造成帛书甲本大量的失真与错谬。
2、这样就导致现在一些人认为帛书似乎与通行本差不多,甚至一些盲目跟风、不明究竟的人还以为帛书本不如通行本呢!
3、本帖开始举例说明,这些例证主要来自老子《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同时大家也可列举其他例证(但需说明出处)。


IP属地:四川1楼2025-05-19 12:24回复
    例证(001):
    (1)帛书甲本第38章“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文句中的“噭”;
    (2)对应今本:第1章“常有欲,以观其所缴”文句中的“缴””。
    (3)过往几乎所有的帛书研究者都将此处的“噭”校释为通“缴”,实属不妥。
    分析:
    “噭”古同“叫”,为“叫”的异体字,引申为万物发出的声响、语言。而现代科技领域与社会学领域等皆有“语言创造了世界的观点,比如计算机语言创造了一切虚拟世界(诸如虚拟现实,以及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读文章,看视频等等)。由此帛书 甲本这句就有了造观天地乾坤等宏大的内涵、高深的境界与丰富的外延了。
    显然,现代科技印证了2500年前《老子》用字的大智慧。而过往所有的通行本注本都是“徼”,几乎所有的帛书注家都依照今本等将其校释为通“徼”(边塞,被主流理解为边界的意思),导致帛书宏大的内涵,高深的境界与丰富的外延荡然无存。见下图(截图至《帛书道德经甄辨》第38章“注释”):

    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9721127489


    IP属地:四川2楼2025-05-19 12:25
    回复
      2025-08-04 10:4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例证(002):
      “圣人”“声人”,内涵、境界差异巨大!
      (1)帛书甲本“德篇用圣人、道篇用声人”,见下截图(来自《帛书道德经甄辨》)
      (2)对应通行本(今本):德篇、道篇全部用圣人。
      (3)过往所有的帛书注本都依照今本用字将“声人”校勘为“圣人”,严重有问题。


      “圣”“声”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帛书甲本中的用意
      1、“声”: 甲骨文、金文从“殸”,古代一种磬石的乐器,从“耳”,表义听声,造字含义为击磬传声入耳,本义为声音。

      2、“圣”
      甲骨文是从“人”的(这个很重要),只是突出“耳”或“口”,或加“”表示动作(所谓言传身受的动作等),故从其造字法来看,强调一个人的*听觉敏锐**或**口耳相传的智慧*。故“圣”的本义为通晓天道、智慧超凡的人,当然这样的人非常少了。
      3、“声”“圣”上古音相近,但非相同(故学界有人就以此在某些古籍注释中,利用音韵训诂法,强行训释两者为通假字了,比如帛书甲本的“声”“圣”主流注释等)。
      4、之前说过,帛书甲本用字极其考究精准。“德篇用圣人、道篇用声人”是非常有讲究的,“圣人”强调循道有德,而“声”强调闻道传声,只是一个传声筒;这两者皆为《老子》中的“有”,属于“德”的物质层面;而真正的“道”不是随便可以描述的,描述也描述不准的,属于《老子》中“无”的非物质层面,故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说。
      5、小结:(1)“声”字根与人的耳有关;而“圣”字根与人最密切,强调了耳聪目锐,故两者并非同源字,但都与“耳”有关而已。(2)两者古音相近,这就为一些人(学院派)训诂为两者通假提供了借口。(3)帛书甲本中的“圣人”“声人”不同,甲本用字精准且非常讲究。


      IP属地:四川3楼2025-05-20 10:27
      回复
        另截图一张《帛书道德经甄辨》中对“圣人”“声人”的有关注释:


        IP属地:四川4楼2025-05-20 10:28
        回复
          链接:
          1、https://tieba.baidu.com/p/9721127489
          2、https://tieba.baidu.com/p/9723449971(或)
          其他内容考辨讨论的重要链接:
          1、《帛书道德经甄辨》考百部古籍,公布500多处不同或颠覆主流的成果
          https://tieba.baidu.com/p/9688496707
          2、为何说今本老子比帛书甲差10倍,《帛书道德经甄辨》提上百处证据
          https://tieba.baidu.com/p/9721127489
          3、为何过往道德经注本都将“百姓”一词误释为战国之后才有的含义,即平民
          https://tieba.baidu.com/p/9688530394
          4、帛书老子“吾不进寸而芮尺”句中的芮,为何不宜校释为今本用字“退”
          https://tieba.baidu.com/p/9688514832


          IP属地:四川5楼2025-05-20 10:34
          回复
            5、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一个被历代研究者错释误注
            https://tieba.baidu.com/p/9717816244
            https://tieba.baidu.com/p/9717795665


            IP属地:四川6楼2025-05-20 10:42
            回复
              有人在问“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于”在上古到底该为“于”,还是“於”,可参见下辨析:
              “於”和“于”在古汉语中的区别
              在古汉语中,“於”和“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起源、用法和发展历程上存在一定区别。
              1、 起源与字形
              “于”有甲骨文,造字之义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为“超过”。
              “於”:最早见于周代金文,本义是“乌”(乌鸦),后假借为介词。
              2、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甲骨文和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等中,多用“于”,而少见“於”。
              (2)战国至汉代:“於”逐渐取代“于”成为主要介词。例如《左传》《孟子》中“於”字的使用频率就多过“于”。
              (3)魏晋以后:除引用古籍或固定用法外,“于”作为介词的用法几乎消失。
              3、用法区别
              (1)介词
              “于”:多用于表示地点、时间,如来自生于上海、将于明天前往等。
              “於”:多 常用于被动句和比较句。如见笑於大方之家、青於蓝等。
              (2)特别用法
              “于”:a.可作动词,表示“往”,如之子于归。b.可通假为“乌”,读wu,如于鹊与处。
              “於”:a.读wū时,用作叹词,如“於乎”“於菟”。b.用于人名、地名(如“樊於期”“於陵”)时不可替换为“于”。
              4、现代汉语中的合并
              汉字简化后,“於”通常简化为“于”,但在以下情况仍保留“於”:
              (1)姓氏,如“於”姓。
              (2)固定词组,如“於菟”“於乎”等。


              IP属地:四川7楼2025-05-21 01:16
              回复
                有一些吧友希望把《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的《前言》贴出来供研究,这里截图于后。
                1、该《前言》内容有些多,长达15页计8000字左右,此楼为P1-3。
                2、主要讲述了帛书、楚简《老子》过往几十年存在高达500多处的校注问题或错谬。这些问题或错谬有60-70%的原因是因为过往帛书注家依照今本(通行本)用字词套用来校勘帛书甲本所致。
                3、这些错谬和问题含字、词、句与文意和思想等,作者是通过20多种校诂法发现并进行校诂的,同时详细介绍了这些校诂方法,并列举了近30个例子进行说明。
                4、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知这么多不同,将会严重影响《老子》的内涵和思想。




                IP属地:四川8楼2025-05-21 01:17
                回复
                  2025-08-04 10:35: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前言》p4-6:




                  IP属地:四川9楼2025-05-21 01:18
                  回复
                    《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前言》p7-9:




                    IP属地:四川10楼2025-05-21 01:19
                    回复
                      《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前言》p10-12:




                      IP属地:四川11楼2025-05-21 01:19
                      回复
                        《帛书道德经甄辨》一书《前言》p13-15:




                        IP属地:四川12楼2025-05-21 01:20
                        回复
                          例证(003):
                          帛书第44章(今本19章)的 “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句中的“介”。
                          对应通行本(今本)为“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句中的“契”。
                          过往帛书注家几乎都按今本用字将“介”校勘为“契”,可谓大错而特错,且把人的大牙笑掉!!!
                          分析如后:
                          “介”,甲骨文、金文字形皆为“人披甲片”(如图),会意甲胄护身,上古本义为护佑、帮助;而过往帛书注家按通行本(即今本)注释为“契约”。帛书本意当为“圣人帮助人而不会责求于人”,帛书注家却释义为“圣人拿着契约而不去催逼租债。”由此杜撰了一个圣人放租取税的荒唐故事,传唱了2000多年,让人啼笑皆非。

                          图片来源:《帛书道德经甄辨》海报
                          本书考证的依据:(1)甲骨文。(2)金文。(3)《广雅》:“介,铠也。”(4)《礼记· 曲礼》:“介胄则有 不可犯之色。”郑玄注:“介,甲也。(5)《诗经·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 玄笺:“介,助也。”功夫下得很深啊!图书原文:

                          图片来源:《帛书道德经甄辨》第44章截图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通行本上的原句为““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说圣人放租取税,说至高无上的圣人还干投机倒把的勾当,哈哈哈!
                          (1)这种荒唐事居然2000多年来,都没人质疑;
                          (2)由此可知人们“迷信名人、大家”而人云亦云、不想常识,到底有多厉害!
                          (3)由此也可通行本比帛书甲本要差到什么地步了!!!


                          IP属地:四川14楼2025-05-22 15:33
                          回复


                            IP属地:四川16楼2025-05-25 16:23
                            回复
                              2025-08-04 10:29: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网友对“无为”溯源于汉初的简单解释


                              IP属地:四川17楼2025-05-29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