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送女,亵女一类的轻微雷点,我其实都还能忍。
历史背景的刻画,赵构,秦桧的人物刻画,各种细节方面器物的描写,女角色的人物弧光,可以说优点还是挺大的。
但写到杨沅大哥死后,杨沅复仇这一段。杨沅这个主角的情感逻辑,行为动机全乱套了。
杨沅在他大哥死后,就一心想着复仇,给未婚妻写了休书(避免连累),就要自己执行正义,就没考虑过通过官方渠道,要知道皇城司死了那么多人,沐恩作为皇城使,肯定也想复仇的,非要自己单干,已经开始有点冲动了。毕竟优先的永远是明正典刑,私下里自己复仇,正义就已经缺席了,复仇能获得的救赎也不如明正典刑。但想到,去映射比较黑暗的时代,完全不可信任的官府,也勉强能接受。
但以后杨沅的逻辑就变得非常奇怪了,作者屡次强调:“杨沅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只在于自己死之前能杀多少人”,“杨沅不得不承认,这个杀手组织,应该就是他的葬身之所,他只是想多杀几个头目”。
问题来了,所谓的国信所和杀手组织,只不过是秦桧和李荣(秦桧走狗)手里的一把刀罢了,杨沅在审问完沈鹤之后,即便不知道杀手组织三更是秦桧的附庸,也绝对能明白,杀害他哥的首恶不是这些杀手,而是李荣甚至是李荣背后这些指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还义无反顾的抱着以命换命的心态去和那些仅仅是奉命行事的杀手拼命,就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就像伍子胥急着要去和杀他全家的那些士兵拼命,却对下令杀他全家的楚平王视而不见。
如果说以主角当时的能力,还无法向李荣以及秦桧复仇,那么调查案情,蛰伏待机,发展势力不是应该做的吗?哪怕调查清楚后,去刺杀秦桧,和秦桧换命不才是应该做的?
不管刺杀是否成功,我都可以说一句死得其所,因为至少主角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主角坦然的承认如果潜伏入杀手组织,肯定是十死无生,问题只在于能换几个。那么我就想问一下,李荣不杀了,秦桧不管了?你就一条命,留着找首恶,真正的凶手换命这是最基本的情理吧?
虽然在开天眼的情况下,主角肯定不会死,还恰巧杀了李荣。但是事后结果无法证明事先行为动机的合理性啊。
进一步说,主角真的就必须立刻马上去复仇吗?就一定要牺牲自己去复仇吗?杨澈生前,多次提到,最大的心愿是,杨沅可以为杨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杨沅随身携带杨家的祖宗牌位,可见是认同传统的宗族伦理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澈头七还没过,杨沅已经公然违背他兄长的遗志了。杨澈如果泉下有知,估计要被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一味地想着复仇,复仇还不找首恶,逮着一堆小喽啰猛杀。杀小喽啰也就罢了,还上赶着跟小喽啰换命。这智商恐怕不高于60吧?
造成主角这种抽风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不顾事实逻辑,强行把一堆所谓的精彩桥段杂糅在一起,结果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主角像是个丧失了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线木偶,完全被沙雕一般的故事情节推着走,这是网络小说中非常恶心的一个现象。
庄子云:“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则道之不能载也”。所谓道法自然,机心过重,写出的东西就失了自然而然的真性情,白瞎了好文笔和好设定。
历史背景的刻画,赵构,秦桧的人物刻画,各种细节方面器物的描写,女角色的人物弧光,可以说优点还是挺大的。
但写到杨沅大哥死后,杨沅复仇这一段。杨沅这个主角的情感逻辑,行为动机全乱套了。
杨沅在他大哥死后,就一心想着复仇,给未婚妻写了休书(避免连累),就要自己执行正义,就没考虑过通过官方渠道,要知道皇城司死了那么多人,沐恩作为皇城使,肯定也想复仇的,非要自己单干,已经开始有点冲动了。毕竟优先的永远是明正典刑,私下里自己复仇,正义就已经缺席了,复仇能获得的救赎也不如明正典刑。但想到,去映射比较黑暗的时代,完全不可信任的官府,也勉强能接受。
但以后杨沅的逻辑就变得非常奇怪了,作者屡次强调:“杨沅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只在于自己死之前能杀多少人”,“杨沅不得不承认,这个杀手组织,应该就是他的葬身之所,他只是想多杀几个头目”。
问题来了,所谓的国信所和杀手组织,只不过是秦桧和李荣(秦桧走狗)手里的一把刀罢了,杨沅在审问完沈鹤之后,即便不知道杀手组织三更是秦桧的附庸,也绝对能明白,杀害他哥的首恶不是这些杀手,而是李荣甚至是李荣背后这些指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还义无反顾的抱着以命换命的心态去和那些仅仅是奉命行事的杀手拼命,就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就像伍子胥急着要去和杀他全家的那些士兵拼命,却对下令杀他全家的楚平王视而不见。
如果说以主角当时的能力,还无法向李荣以及秦桧复仇,那么调查案情,蛰伏待机,发展势力不是应该做的吗?哪怕调查清楚后,去刺杀秦桧,和秦桧换命不才是应该做的?
不管刺杀是否成功,我都可以说一句死得其所,因为至少主角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但主角坦然的承认如果潜伏入杀手组织,肯定是十死无生,问题只在于能换几个。那么我就想问一下,李荣不杀了,秦桧不管了?你就一条命,留着找首恶,真正的凶手换命这是最基本的情理吧?
虽然在开天眼的情况下,主角肯定不会死,还恰巧杀了李荣。但是事后结果无法证明事先行为动机的合理性啊。
进一步说,主角真的就必须立刻马上去复仇吗?就一定要牺牲自己去复仇吗?杨澈生前,多次提到,最大的心愿是,杨沅可以为杨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杨沅随身携带杨家的祖宗牌位,可见是认同传统的宗族伦理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澈头七还没过,杨沅已经公然违背他兄长的遗志了。杨澈如果泉下有知,估计要被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一味地想着复仇,复仇还不找首恶,逮着一堆小喽啰猛杀。杀小喽啰也就罢了,还上赶着跟小喽啰换命。这智商恐怕不高于60吧?
造成主角这种抽风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不顾事实逻辑,强行把一堆所谓的精彩桥段杂糅在一起,结果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主角像是个丧失了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提线木偶,完全被沙雕一般的故事情节推着走,这是网络小说中非常恶心的一个现象。
庄子云:“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则道之不能载也”。所谓道法自然,机心过重,写出的东西就失了自然而然的真性情,白瞎了好文笔和好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