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结论,这段文笔在我看来甚至是灾难般的表现,犯了不少初学者的毛病,喜欢粗略地写大场景,陷入无基础的情感抒发,过于直白地点名象征对象等等
首先第一点,很多人说魔幻现实主义,我不知道评价出这类观点的人到底有没有好好读过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凡好好读过原著的都应该能感觉出来魔幻现实主义不是由简单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组成的,关键在于对现实逻辑的颠覆性描写,例如对错叙,倒叙,这类对线形时间叙事逻辑的叛逆,或者一本正经地扭曲历史或者现实中的常识性事实,通过违背现实的写法,实际上却表现出超越一般规律的更加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潜在规律
而此次故事中更多是在使用叙事诡计和虚实相生等技巧性的表现手法,在内核上依然是普通的叙事作品,并没有展现出魔幻现实主义通过扭曲现实现象来表现现实内在本质的精神内核
接下来是具体的分析:首段将歌声比作涓流,然而第二段却直接地把歌声的象征义—历史的苦难点出,甚至是用“那是…”这种最粗暴最没有美感的手法点出来的,把原先喻体“涓流”的朦胧美感直接破坏了

上段还在写“涓流”,由歌声组成的夜间涓流本来是相当柔美的意向,却又没写出涓流的特征和其象征义之间的关系,而是立刻转成“历史的苦难”,又立刻变成了“浊流”这类更加深沉厚重的意向,前后段的意境转变过于突兀而割裂,涓流到底是怎样的涓流?浊流又是怎样的浊流?“裹挟着尘土和鲜血的,咸苦的浊流”这段以我个人的品味来说过于矫情了,我更喜欢例如“上校,马孔多在下雨”,“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这类包含着汹涌情绪的平淡语句

最后两段也是和涓流和浊流毫无关系,立刻转成了全景式的残酷景象的描写,破碎的相片,断肢,残屋败壁,破碎玩偶,这类的比喻实在有点俗套了,恨不得迫不及待地告诉你“太痛苦了,太悲惨了

”
从叙述视角出发,最后两段算是无中心的全景描写,也就是上帝视角,这类视角缺乏一个叙事中心从而显得缺乏感染力和临场感,而且显得散乱无章,这类写法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时期就已经被摒弃为缺乏感染力和真实性的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