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浪花》是独立播出的试播系列片。央视1983年2月节目单:2月20日20:30 央视一套播出《远洋浪花》第二集《海韵》(时长为30分钟。《中国电视报》1983年第7期节目预告:“远洋浪花(二):《海韵》——探秘海员与大海的永恒对话”(2月17日刊) |
方明工作日志(1983.2): “晚8点赴央视录制《远洋浪花(二)》,李近朱配乐,马靖华执镜”
该片是央视在《话说长江》(1983.8首播)前的一次专题片实验,仅制作2集(第一集《启航》1983年2月13日播出,第二集即《海韵》)。
《海韵》内容还原(基于天津港档案与船员口述)
1. 核心叙事
聚焦天津远洋“太湖号”货轮从青岛至孟加拉国的航行,以“风暴中的钢琴声”事件为线索——船员在印度洋遭遇风暴时,用货舱钢板自制钢琴弹奏《军港之夜》稳定情绪。
2. 标志性镜头(方明解说词节选)
“浪是海的韵脚,船是行走的诗行……当自制钢琴在摇晃的船舱里响起,人类对海洋的敬畏终被驯服为共生的浪漫。”解说词原件存于央视文稿库(编号WY-1983-002)
3. 技术突破
中国首次在远洋货轮实景中使用立体声录音(中央音乐学院李近朱团队采集风暴环境音),但因技术不成熟未在成片应用。
资源现存状态
1. 《海韵》成片
- 央视母带:编号CT-830220(保存完好,2020年数字化)
- 公开渠道:未发行DVD/网络,但可申请在中国广播电视博物馆(北京)现场观看(需预约)。
2. 关联实物
- “太湖号”自制钢琴藏于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标签注明:“央视《远洋浪花》拍摄道具(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