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吧 关注:34,475贴子:252,953
  • 5回复贴,共1

《时代》1941年写中国抗日军人的报道

收藏回复

发表于6月16日,标题是《不为人知的军队》,写的主要是宜昌前线卫护三峡的第6战区的部队。以下为转载


1楼2010-10-12 16:02回复
    到7月7日,这场战争在中国已经激烈进行了4年了。为期4年的战争,带给中国许多痛苦,但也使中国学到很多。对于一个其军队的军官素来以善于敛财和尔虞我诈而非掌握军事技能著称的国家来说,中国已经涌现出了具有才干的、一流的军事指挥官。
    世界上还没有一支军队的军官,比蒋委员长损失惨重的部队的军官还要年轻。蒋委员长53岁,陈诚41岁,陈的前线指挥官34岁(不知作者是不是指的胡琏,两年后的1943年,他打赢了中国抗战中最关键的战役之一——石牌保卫战。《中国国家地理》曾在抗战胜利60周年专题中浓墨重彩这段历史——《三峡石牌——忠勇的大拐弯》,那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具有悲壮美的文章之一)。在这些师里,很难有年过40的军官,甚至校官通常只有20多岁。
    这些娃娃军官是坚强的娃娃,他们整洁如保养良好的枪支。按照中国的标准,他们身材魁梧,休息时情绪放松而快乐,作战时勇猛无比。他们身先士卒,带领部下攀越山峰。与他们相比,大多数体胖臃肿的美国校官们简直毫无战斗力。在将近4年的战斗历程中,这些年轻军官已经熟练掌握了野战技巧——悄然无声地撤退,出其不意地集中埋伏,仅靠野菜生存。尽管缺乏军火,但他们仍然懂得何时使用,如何使用它们。
    中国的军队除勇敢外还有一点:忍耐。当食物匮乏时,他们每天哪怕只有一磅大米——这一数量仅仅只够维持生存——也能坚持数月。整个冬天,他们一直穿着薄薄的棉军装抵御寒冷,绝大多数没有鞋子,但也能于情况紧急时每日行军40英里。他们每个月的报酬只有65美分,其中几乎一半要支付出来。另外,他们还得忍耐失败和失望。尽管如此,他们从未丧失过信心。
    


    2楼2010-10-12 16:03
    回复
      2025-09-21 10:57: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淞沪会战
      《时代》在1937年8月30日的报道中指出,老蒋把日本的兵力从华北吸引到上海:
      “有理由相信,卷入这场孤立的上海战事,不是日本人最初的计划,他们的陆地侵略计划是针对北平地区,有各种原因使他们不愿意消耗军火,分散军力,在上海另外进行一场战斗。”
      1937年11月1日,《时代》写道:
      不管如何,上周,中国在上海承受日本最猛烈的轰炸,对其进攻予以抵抗,创造着远东的奇迹。抵抗者士气空前高涨。卓越的上海俞鸿钧市长兴奋地说:“当日本的轰炸开始时,我们的士兵像鼹鼠一样躲进地下防空设施,留在那里搓麻将,掷骰子,一直到轰炸结束。紧接着,他们又像雪貂一样跳出来,用机关枪、步枪、大刀向进攻的日本兵猛烈还击,把他们击溃。”
      《时代》还正面肯定了谢晋元率官兵战斗的事迹,将四行仓库称作“中国的阿拉莫(Alamo)”。阿拉莫堡垒保卫战在美国历史上很有名,因其英勇壮烈。好莱坞据此拍摄了The Alamo(中文名译作《边城英烈传》)。
      《时代》的报道说:
      在全中国鼓舞士气的是500名“蒋的嫡系”部队、蒋委员长著名的88师的士兵,他们坚守在闸北的一个仓库。天亮之后,日本军队就举着太阳旗发动进攻,从三面迅速围攻仓库,另一面对着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区域。当日本的装甲车集中火力炮击仓库时,全世界的报道的标题醒目地写着“中国的阿拉莫(Alamo)”。……
      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阿拉莫必须投降,不然就会被消灭。它的中国指挥官谢晋元上校致信上司孙将军:“死,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的生命不会白白牺牲!”
      英国海军陆战队的帕垂克Patrek Drummond准将曾赞扬四行仓库的英勇战斗说:“我从未见过如此了不起的壮举!”
      


      3楼2010-10-12 16:04
      回复

        根据战后材料,1937年时日本飞机数比《时代》所说要高,中日两国空军战力对比如下:
        截至1937年6月,日本拥有各式作战飞机约2700架,编成91个航空战队,拥有6艘航空母舰,并且每年还能生产作战飞机1580架,舰船50万吨,汽车坦克1万辆,大口径火炮七百余门……
        同时期中国空军共有飞机603架,其中约200架为教练机和不能作战的老旧飞机,实有战机300架,这些战机大多为英、美、德诸国一次大战后淘汰的老式飞机,许多战机因为缺少零配件而无法起飞……(《中国**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年要目-统计荟萃1931——1945》)
        抗战头三个月,中国战机损失高达三分之二,尽管英勇无畏的中国飞行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涌现像“空军军魂”高志航、驾机撞击敌舰的沈崇诲、空军勇士阎海文、红武士刘粹刚、飞将军乐以琴等等,但是中国飞机终究越打越少,难以抵挡敌人进攻。落后的中国不仅缺少航空工业,同时也缺少购买战机的宝贵外汇,所以飞机损失一架少一架。而日本投入战场的飞机却从七七事变的800架迅速增加到1200架,最高时达1500架之多!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日本年产飞机能力已达空前规模的1万架之多,位居世界前列。
        


        4楼2010-10-12 16:08
        回复
          1937年7月26日《时代》在报道中分析说:
          “日本大约有战斗机1200架,中国大约400架,日本首相非常清楚中国的独(和谐)裁者蒋对这些具有意义的统计数字也有了解。日本陆地作战装备远远优于中国,后者几乎没有坦克;日本的军火也占优势,尽管中国在这方面已有明显改观。日本有将近700万平民接受过强制性军事训练,中国则没有训练平民,其所称的“200万士兵”超过一半是装备简陋的乌合之众,日本则有28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然而,中国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非常巨大,日本则相当有限。
          中国的军事机器远没有准备好——按照中国的军事专家的观点来看,它的许多部分都不配套。德国的装甲车无法使用捷克的机枪,法国的装甲车无法使用英国的机枪,在意大利训练的飞行员不会驾驶美国飞机。
          有着在中国长期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士指出,海外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做好**准备并在华北开战,这一看法是不对的。”
          


          5楼2010-10-12 16:08
          回复


            IP属地:浙江8楼2010-10-12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