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15贴子:2,975,617

道德经32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IP属地:辽宁1楼2024-05-24 08:34回复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原文面世时间久远,传世的版本众多,暂以此为准来阅读,但不表示其他版本就是错的)


    IP属地:辽宁2楼2024-05-24 08:53
    回复
      最近看到这个原文的各种解释,也参与其中的讨论。
      各种说法不一,多有争论。
      现把自己整理的阅读体会表达在此,作为记录。
      感谢所有参与讨论的网友,尤其是持不同观点的网友(只有不同观点的争论才能得出更合理的观点)。


      IP属地:辽宁3楼2024-05-24 08:59
      回复
        对原文的解释:(原文在2楼)
        【道常无名】:
        【道】是对事物本质客观“表达”,当然【道】是事物本质最正确的结论,是永远不变的。
        但由于事物本质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的,所以更先进、更科学的【道】还在时间的前面等着,所以从人的认识过程看,永恒的【道】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也就是形而上的,也是抽象难懂的。(人对【道】也就是事物本质的探索是终极探索)
        由于永恒的【道】是形而上的,是抽象难懂的,所以【道】无法准确形容,无法表达(所有的人为表达都有偏离【道】的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就是【道】为什么无法表达的哲学学术原因,也就是【道常无名】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4楼2024-05-24 09:23
        回复
          【朴虽小】:
          由于以上的【道】的哲学学术原因,所以【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真朴状态。
          而且是一种无法确定的若隐若现的形象,这种隐而不可见的形象怎么表达?
          作者用【小】来表达【道】的这种隐而不可见。(隐而不可见的表达相对于具体直白的表达来说确实是弱小的,所以这个【小】是一种形容)
          【道】有很多的层次,谁也不敢保证他看到的【道】就是最高层次的【道】,那即使是中级层次的【道】,甚至是低级层次的【道】,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是相对于错误的认识的【道】而言的,这个【小】也是对低级层次的形容,虽【小】,但是正确的。
          这就是【朴虽小】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5楼2024-05-24 09:45
          回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因为【道】的以上的哲学学术原因,天下很少有人能看懂,能对这种学术佩服、臣服。
            所以天下没有几个人敢于臣服于【道】的这种哲学学术理论。(也就是很少有人能理解【道】的理论)
            这就是对【天下不敢臣】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6楼2024-05-24 09:53
            回复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既然天下很少有人能理解【道】的理论,那有没有人能理解呢?
              有!
              是极少数的高智商的高人,这种人有可能存在于君主、皇室,有可能存在于高管贵族中,也有可能存在于其他人中,作者是在用【侯王】来代替这种高智商的高人。
              如果这种高智商的高人能体会到这种即【朴】又【小】的【道】(哪怕是低级层次的【道】),那也是当时最厉害的高人了,“万物”都会服从于他,也就是说很多的事物都可能被他所解释。
              这就是对【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7楼2024-05-24 10:09
              回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在天地的自然规律【道】的“主持”下,按照自然规律“以降甘露”滋润万物。
                当然这个“以降甘露”滋润万物不仅指自然界的,还包括所有事物的的本质的“以降甘露”滋润万物。
                所有事物的的本质的“以降甘露”滋润万物(的形容)来显示出来以后,那所有事物(包括民)都将自发的将其所展现的【道】的道理均衡接受。
                这就是对【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8楼2024-05-24 10:48
                收起回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
                  这个“万物”不仅是指自然界,还包括所有事物的本质【道】。
                  这个“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是说人们对于这个“万物生发”人为的以命名来表达。(而这种表达也是一种人为的现象)
                  在道德经中相对于【道】这一本质概念的另一概念就是现象(现象相对于本质)。
                  现象就是【名】,【名】的另一个表达就是【有】。
                  所以:【名亦既有】。(提示:【名】和【有】都是现象)
                  这就是对【始制有名,名亦既有】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9楼2024-05-24 11:03
                  回复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名称确定下来之后,就应懂得适可而止”。
                    对于“万物”本质【道】所生发的各种现象,人为的命名为某某现象。
                    (而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
                    本质是本;现象是末。
                    现象是由本质所产生的,没有本质就不可能产生现象,更何况很多“现象”是人为主观想象出来的,很多现象只是局部的,表面的,甚至是假象。
                    所以不能以末来求本。)
                    当本质【道】仅仅是若隐若现的微小状态是,要努力的把握住这种稍现即逝的【道】,而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为主观想象中的表面现象中(甚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假象中)。
                    这也就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也就是当你对【道】(这个本质)开始命名时,你就是开始了人为制造现象的开始,也就是有了用假象来代替真像【道】的倾向的开始。
                    此时,要注意了,这就是你要犯错误的前兆!
                    所以此时,要马上【知止】了,只有【知止】才能不犯错误。
                    这就是对【始制有名,名亦既有】的阅读体会。


                    IP属地:辽宁10楼2024-05-24 12:30
                    收起回复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一句道德经32章的原文,有不同版本,现在无法确定,所以暂时不予解读。
                      但觉得32章的全文阅读,可以大概了解其中的语义,根据语义也可以差不多的了解其中的哲学内容。
                      这一句有待考证学家考证出正确的结论。但这个考证不能仅凭历史文献的考证学家来确定,还要有哲学大师帮助,因为,道德经是哲学著作,所有文字都是为哲学学术服务的,而不是哲学学术要服从于语言文字的文学解释。
                      哲学是根本,语言文字是枝节。


                      IP属地:辽宁11楼2024-05-24 12:42
                      回复
                        老子的道德经整篇都是在讲【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在系统的讲一个主题:【道】。
                        每一章有每一章的小主题,但每一章的主题,都是应该是为这个大主题【道】服务的。
                        这个道德经32章也是有他的主题的,但32章的主题也是在为这个大主题【道】服务的。
                        32章是系统的讲【道】这个事物本质,为什么无法表达?
                        以及【道】这个哲学的科学道理,即使是很低及层次的【道】,他的科学道理也可以像天地自然一样的“以降甘露”的恩惠于万物万民。
                        还讲了对【道】的认识是非常难的,犯错误是绝对的,不犯错是相对的,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一个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的问题,理解是目的;表达是手段,没有目的就没有手段,一切都应该以目的为前提,离开了目的前提所有的表达都是错的。
                        而表达是什么?
                        在道德经中,表达就是【名】就是【有】,【名】和【有】是相对于【道】而产生的。
                        通过以上的哲学学术观念区分,可以简略的确定(不具体展开分析),对【道】的理解的错误,是从对【道】的表达(人为的【名】、【有】)开始的!
                        人为表达的越丰富,越生动,越精益求精,越锦上添花,也就越倾向于远离表达的目的【道】。
                        为什么?
                        因为这些表达都是人为的主观的表达,也就是人为的【名】,人为的【有】,有了这些人为的【名】、【有】,就是产生的错误认识【道】的哲学原理的开始,所以当刚刚对客观的【道】产生了正确的理解时,必然会由此产生很多的主观表达的【名】、【有】,此时就要注意了!此时就是对错误理解【道】这一哲学道理的开始了!
                        所以,此时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32章的主题,此时就应该【知止】。
                        【知止】可以避免错误。
                        【知止】也可以巩固对【道】的正确认识,因为主观人为的【名】、【有】的表达,会混淆正确理解的概念,会概念不清,概念错误,一致犯逻辑错误,那这种主观的人为的表达(【名】、【有】),就会使原来正确的理解的【道】变质甚至变错了。
                        所以原文中老子说当【始制有名,名亦既有】时,就要停止这种主观认为的违反客观的【道】的表达(也就是【名】、【有】)了。
                        也就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为什么要【知止】?【知止】的原因?不【知止】的后果?就是这段章节的主题。


                        IP属地:辽宁12楼2024-05-25 10:23
                        回复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5-26 00:02
                          收起回复
                            我的解读,供参考。
                            道常无名。
                            无名是没人知道的意思,道对我们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但是我们却无法观察和证实它这种引领力量和作用的实际存在,我们人类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今的文明昌盛,我们以为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努力做到的,没有什么道的引领存在。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朴,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意思,道所产生的德,是本有的,不是我们人为创造或加工出来的。这些德比如同情心、羞耻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些都是本来存在的,不是我们人为编造出来的。
                            小是轻微、渺小的意思,比如道产生的这些德,看起来似乎力量和作用不大,相比经济、利益、权利、制度等等的力量和作用,好像是很次要的,但是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它,否定它,消灭它。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人间的领导者,如果能坚守道来治理天下,天下人将会自愿地听从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和道对世间的引领相合,一致,就能最好地利益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民众不用指挥就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各种事情,使整体得以利益和发展。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此处的名,不是前面无名的名的意思,而是指法令、制度、体系等等这些规则。始是开创的意思。始制有名,是说一个领导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起管理的制度、规则、体系的根本宗旨、原则,不只是管理好当代的世事,而是可以让后世遵循,利益千秋万代。
                            这些制度、规则、体系的根本原则、宗旨建立起来后,后世的管理者,也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管理方针、方式、政策是错误的不能施行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些根本的原则、宗旨一直延续发挥利益的作用,不会削弱或中断它长久长远的影响力。
                            这些管理的根本原则、宗旨,就如道对于世间的引领作用一样,能使世间的事物都遵循有效的规则而有序地运行。这种情形,就像江海里汪洋一片的水,能沿着无数的河流去滋润、灌溉大地上的万物一样。


                            IP属地:上海14楼2024-05-26 06:33
                            收起回复
                              在这段原文中,为什么要【知止】?
                              关键在这句原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名】就是现象,而现象又和表现密不可分,所以【名】是表现也是现象。
                              【名】的另一个代名词是【有】,那么【有】也是现象(也是表现)。
                              这里说的是【道】是本质;【名】、【有】是现象。
                              现象是对立与本质的,甚至现象是反对本质的!
                              所以当对【道】的探讨进行到人为的主观认识现象已经妨碍到了探讨【道】这个事物本质真相时,就要制止这种主观认识现象,这就是:【知止】。
                              用佛家经典《金刚经》来证明这一观点(现象是反对本质的),这句佛家经典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百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教义命题,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出自《金刚经》。
                              以上是引用佛家的《金刚经》,来证明我对这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的解读是没有错误的。(9楼、10楼)


                              IP属地:辽宁17楼2024-05-27 0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