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门吧 关注:2,342贴子:60,560
  • 1回复贴,共1

了生死只有一条路而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所以我们只要有志于今生往生净土,你希望能够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把所有的佛号都能够成功的带领我们超越轮回、导归净土,你必须要知道捷径。了生死只有一条路而已的,没有其他路了,你一定要走这条路的。
什么是捷径呢?
  就是好好的了解第七意识,好好的调伏它!
  所以将施妙药先候病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轮回?不是你做错了事,不是,不是这样的。做错了事也不一定会轮回,因为做错事忏悔就好了嘛,但是为什么你忏悔还是没有用呢?来生还继续轮回呢?这个已经不是善恶对错的问题了,关键在于执着,一种非理性盲目的执着。就是说这个执着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你还是会执着,叫做无明,你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执着。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生生世世,为什么你今生死了,你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那个让你得果报的力量是什么呢?你先把这个问题抓出来。
  好,所以我们应该很平心静气的去了解它、去体察观察它,那么所有的烦恼都能够出离,所有的病根都能够消除,总而言之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想了生死,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面对你的执着,把它空掉,然后再重新发愿,重新引导它,给你的生命一个新的引导者,就是用愿力来引导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来引导你。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百不管老人。这个老妇人,她管了一个很大的事业,年纪大的时候,她相信净土法门,就好好念佛了,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来掌管。但她念佛念了几年,她总是觉得佛号念得不相应,这个时候,她就请教她的师父了,她师父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呢?她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但是我的子女跟我请教事情,怎么去管事业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她师父说,你没有真心实意地把心安住在佛号上,你的心还是攀缘娑婆世界,你的心还是有漏,漏失掉了。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以后啊遇到你的子女问你事情呀,你修三个字叫随他去。然后她就自封为百不管老人,以前只是身体不管,心里面还是执着嘛,对不对?她真实地把心里的执着放下了,随他去了。
  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你的因地,因为你的因地心果地觉,影响你最后的开花结果。诸位,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刹那,你是在用佛号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因地,就很重要了。如果你的心是一个有漏的执着,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句佛号就变成有漏的了,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这个百不管老人,她以前所念的佛号,全部是有漏的。因为她的心还是有所执取,她的心还在娑婆世界!按照蕅益大师的开示,你要往生,你必须把心先送到净土去,是心作净土,然后你每一念心所创造的佛号,是心是净土。如果你的心根本到不了净土,你的佛号就到不了净土了。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概念,这个因果你不要错乱啊,是你的心来引导佛号,而不是佛号来引导你的心!如果是佛号引导你的心的话,那每一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佛力是主动,你是被动,那每一个念佛人都应该往生呀!不可能念佛人而且每一个念佛人得到的功德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来引导佛号。
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
净界法师
  所以一句佛号,跑到一百个人心中,产生结果不一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佛号来引导你,否则你是错乱因果了,是你的心是因,佛号是结果。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的往生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你佛号越多,你到了净土,品位更殊胜,多多益善。但是往生的关键,你必须要创造一个超越三界的佛号,你必须有本事把佛号变成你超越生死的力量,从而跟弥陀感应道交,要顺从本愿,而不是顺从娑婆世界,而不是顺从自我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一个人临终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起烦恼用佛号压它,可以,它只是一时的分别。但是你那个坚固的执着,佛号压不住了,起颠倒你就没救了。因为起烦恼是第六意识的问题呀,第六意识很好对治的,你只要转移目标,第六意识只要你不去攀缘,用佛号来取代妄想,这个妄想就消失了。第六意识是最好对治的,但第七意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一起颠倒,谁拿你都没办法,助念也没有用了,你自己要往娑婆世界跳,谁拿你都没办法。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是这个意思。
  好,前面我们讲到这个整个轮回的根本。但是呢第七意识不幸的是它没有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力量,它的形成其实是第六意识点点滴滴的错误思想长时间累积而成,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第七意识,还得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自我调整的力量。前面讲病根,现在讲方法了,讲对治第七意识的方法了。
----
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
净界法师
  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丁三的结示。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差别:一个是善恶的差别,一个是染净的差别。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呀,他也会因为恻隐之心、慈悲心,去做一个慈善的事业,比方说布施呀,比方说持戒呀,比方说忍辱了,他会造一个善业,但这个善业有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一般人是很难的,因为第六意识它是管善恶这块的,它管不了染净这一块。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呢,你不调伏第七意识的时候,你就只在第六意识里面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个好人,今生呢做一点慈善的善业,来生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如此而已。
  那么我们要把这种善业,提升到清净的无漏业,那你就要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自我意识的问题了。这是一个严肃的生死问题了,就是你是不是能够对你的执着,产生一定的调伏。我们的执着啊,一般来说,这个自我意识,这种主宰性,表现在三块:
  第一个,人。有些人他专门执着人,对这个六亲的感情特别重,你看他儿子对他不孝顺,但他儿子跟他要钱,他一定会给钱给他,没办法呀!这个非理性的。所以无明就是说,你看佛菩萨也执着呀,你要说他执着也对呀,他执着度化众生!但是他是理性的,因为他这个是合理的。合理的执着我们叫愿力,不合理的执着就叫做盲点。就是你不合道理,但是他不会得到教训,他下次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第二个他执着事,他执着他的事业。
  第三个,执着他的钱财。你看我们一般人说,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小小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说你赚再多的钱,你都带不走,对不对?但是一个人执着钱的时候,他会牺牲生命去赚钱,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说你没有生命,你有钱有什么用呢?但他还会去赚钱,这个就是盲点,这个是没办法沟通的。
  所以只有修空观,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因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没办法跟它对治的。就是说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带回家,你回光返照,看看你从什么地方来,看看你生命的原点。一个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对治执着,其它通通没有办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识,成功的把第七意识带回家,第七意识的自我执着才会可以破坏掉。所以当我们所有的佛号,你要保证你每一句佛号都是通往净土的,那你就要注意你的执着了,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识去压它,第七意识是不吃你这套的。
  我们看看四禅八定,外道的四禅八定,用高深的禅定压这个执着,根本没有用,只有我空观、法空观,它只有怕这个,其它都不怕。所以你要成功的把三界业力的枷锁从你的生命里面把它拔开来,你别无选择,必须要面对恒审思量这一块了。
-----------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净界法师
 我们看它的述义,先看凡夫的第七意识,再看圣人的第七意识。先看染污的这块: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的恒审思量,它是非常专一的,它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它的所缘境都不变的,它专心锁定第八识的果报。就是说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蚂蚁,第七意识就把蚂蚁执着为我;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女人,它就以这个女人为我;当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男人,它就以男人为我。所以《唯识三十颂》,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随所生所系。当第八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的时候,第七识就住在上面。所以第七识它不言过去,它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它也不管你未来,所以第七意识对未来没有兴趣。
  所以说,你看我们为什么老是会执着现在,因为第七意识对未来没有兴趣。你再好的东西诱惑第七意识,它都完全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对现在的你有兴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今生看的很重,因为深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它不言过去,也不言未来,它非常务实的只执着你今生的生命体。然后执着这个生命体呢,我们知道第八识的生命体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一个真实自我的,结果第七意识可好了,它就在第八识的生命的顿生顿灭当中呢,捏造一个我相出来,这是第七识捏造出来的。
  我现在心情很快乐,我去造业由我去得这个果报。所以这个我的概念完全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因为第八识我们前面说过,第八识像水流一样嘛,他是空性的,所以因为第七意识的执我,就使令有情众生进住一种昏眛的颠倒状态,这个人再也看不清楚真相了。因为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从今以后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
  所以蒙蔽的后果,就产生很多的障碍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他有四种根本烦恼,跟随自我相状而生起,第一个我痴。因为你就产生愚痴了,由这个我痴就创造出三种:我见,一种自我的知见就很重了。你看我们照相的时候,我们看相片第一个会看谁?会看自己,对不对,因为有第七识嘛,是吧,第七识是我见嘛,你认为这个地球是绕你转的,全世界都以你为中心了。所以让我们的心胸很狭隘。
  那么我见以后产生我爱,你会莫名其妙的要保护自己,你会爱着自己超过爱别人;然后我慢,你本来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你会认为你自己不得了,高慢。
  所以就变成了这四种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然后再开展出八大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跟不正知。那么这种烦恼的活动呢,就使令六转呼为染净依,就使令前六识呢,受它的染净的影响。当第七意识的我执没有破坏之前,它是染污位,前六识全部是染污,当第七意识清净了,转成空性的时候,前六识全部是清净。也就是说,它会很牢牢的控制第六意识的一个方向。当它是染污的时候,第六意识必须跟它染污,当它是清净的时候,第六识才可能跟它清净。
  诸位,本来造业是谁负责的?是第六意识负责,对不对?第六识有思考能力嘛,但是第六意识负责造业,它这个业的方向往哪里跑,第六意识没办法做主,因第六意识它是以第七识为根的。所以它决定了第六意识的业,是往哪一个方向走。
  举个例子,在清朝,有一个姓王的居士,这个人年轻就得了秀才,很聪明的一个人。后来他去大城市考这个功名,他十六岁的时候,这个一次考试当中,考完试的时候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就写了一封家信回去,跟他父亲说,说孩儿不孝啊,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我的生命已经不久于世了。他说我前身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他说我修行几十年了,他说当老和尚,诸位看老和尚,就是退休的那些清众,就拿着念珠,到处经行,到处念佛,是吧?但是他念佛的时候,突然间跑到大殿前面的时候,看到两件事:第一个了,看到这些少年登科的,特别的欢喜。少年考上状元,敲锣打鼓,到寺庙去还愿的时候啊,他心生羡慕,这第一个;第二个,对这个荣华富贵的那些贵妇人,带着那些丫环去寺庙拜拜的时候,他也心生羡慕。他的第七意识创造了两个活动:执着名声,执着富贵。所以他才有今生,他为了偿还这个功名,这个少年登科,所以他今生很聪明,他说我还要在三界再得一次果报,就是我要投生到另外一个富贵家。他写的很清楚,在那个《净土三要述义》里面,就讲到这个公案。
  那么那个作者就说了,说念佛一生呀,修学数十年,换来两生如梦如幻的富贵跟功名。他的意思值得警惕呀,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长远劫来的发愿,积功累德,才好不容易把这个功德庄严的名号给创造出来,但是怎么进入我们的心中的时候,变成有漏福报的呢?恒审思量我相随呀,有情日夜镇昏迷呀,第七意识把这个佛号搞坏了。就是说,你要不小心第七意识,他会坏你的事。所以你好不容易在第八识累积很多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结果这个名号没有往净土去,跑到三界得果报了。
  所以你现在不是说把佛号念好就好,你不管好第六意识,注意第六意识背后那个老板——第七意识啊,他是老板呢,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识全都听他的呗。它清静,你第六意识才有办法清静;它染污你第六意识甭想清净。所以第六意识的其中—个功课,就是调伏第七意识啊,转识成智,这是重点!因为它是根源,他是第六意识的根呗。
  所以,第六意识它不是只有修善呢,你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一直修善业 ,你不一定变成波罗蜜到彼岸,得第七意识说了算。所以当然,如果你跟了生死没有关系,你如果今生只是求增上生,来生活得更好就好了,那你可以暂时不管第七意识。诸位,你只要今生想要离开三界,今生哦,包括净土法门也是一样呀,你想要临终正念,要顺从本愿,你一定要对治第七意识,你别无选择,因为第六第七两个是套在一起的,临终它一定会引导第六意识,到三界去得果报,除非你用空观跟愿力,第七意识是天不怕地不怕了,他只怕两个东西 :一个空正见,一个菩提心,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第七意识修禅定没有用啊!我们会讲到,禅定根本就没有用啊,它根本就不怕禅定,持戒也没有用,只有般若的智慧跟发愿,这两个可以改变它。所以第七意识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盲点。


IP属地:吉林1楼2024-05-20 20:43回复
    痴人说梦而已。 不切实际的妄想而已。 对苦集灭道不如实知,则不能断苦。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5-21 0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