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吧 关注:784,885贴子:15,774,640
  • 3回复贴,共1

因果实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7 10:35回复
    134、清朝某公,是先辈名人,家庭本来是名门望族,他孩提时就与富翁家订下亲事。他父亲慷慨好施,把积蓄都施舍空了,临终时家徒四壁,只把阴德留给某公。
      某公非常贫困,考上秀才后,东求西借才筹到一笔钱把媳妇娶进门。富翁却嫌女婿太穷,偷偷反悔,用一个婢女把小姐掉包。那位婢女倒也端庄温婉,某公不知道她是替身。后来某公前往岳丈人家,乡里无赖们不怀好意,群起嘲弄他,叫他婢女的女婿,某公非常愤怒,要无赖们闭嘴赔礼,却遭到无赖们的嘲笑奚落。某公回家偷偷问妻子,妻子据实相告,某公才如梦初醒。
      之前,某公曾梦中到一处地方,朱栏碧瓦,完全不是人间景象,有几位女郎在一起绣一件锦袍。某公问她们,她们说:“这是新科状元穿的衣服。”某公仔细一看,锦袍襟袖间用红笔写了两个字,正是自己姓名。某公醒后欢喜不已,颇为自负。
      如今某公知道自己竟然娶了一个贱婢,丢人现眼,非常气恨,暗想他年我富贵之后,一定重娶名门闺秀扬眉吐气。
      一天晚上,某公又梦到之前的地方,刺绣女郎却态度冷漠,不予理睬,再看襟袖间的字,模糊不清,就要消失了。某公大吃一惊,急忙问为什么。女郎随口说:“这小子刚刚萌生了弃妻一念,上帝命令状元换别人做了。”
      某公猛然惊醒,深深后悔不已,从此与妻子和谐恩爱,发誓白头偕老。几年后某公中了状元,担任了京城要职。
      135、郎纶绶,明朝人,为人聪明而敏达,但生性好淫,凡是不正经的妇女,都乐于接近他,年龄过了四十,自己深知好淫成性,常**他人妻女,必以获罪于天。虽然有想悔过补罪,但又不知如何补过挽回天心,因此,只有听天由命,等候惩罚,有一次生病,偶然读文昌帝君感应篇,看到书内有一页写着:“如果有人犯了**恶行,后来能知过悔改,行善补过,久而久之必能灭罪得福。因为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
      他反覆看后,即高兴的跳起来,并很欢喜的自言自语说:“我因以前犯了**的罪过,心理常怀恐惧,怕上天会突然的降灾祸惩罚。时时心存后悔,幸而能在病中见到感应篇,因而获之悔罪补过的道理,此后我可以不必再怀恐惧了。”
      于是自那时起,即向神前恳切忏悔,力誓改过自新,并且力行众善。凡有所着作,常借圣贤经教以劝诫人。尤其对于戒淫一事,更事谆谆劝诫。如此经过了数年,以忏尽前非,而行善日着。有一年终于获选由府学而升入太学。后来由于儿子的贵显,而蒙封官,享年九十多岁,无疾而终。
      136、福建省福州县,有一生员姓林名涛,年少貌美,有一日到乡下向佃农索取田租,某次抽闲出去散步,回来后看见自己书桌上突然多一株兰花,开过一会儿,忽然出来一位少女探头偷看,林涛问她兰花是不是她拿来的?
      少女笑着说:“这兰花是我姐姐要赠送给你的。”又问:“为什么要赠花给我呢?”回答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不过请问公子是否可以与姐姐相会呢?”少女还没等他回答就进去了。
      不一会儿,又走出未一位带着笑容的美丽少女,林公子一见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不胜钟情销魂,於是乘机向她道谢并用言语挑戏她,少女约他说:“明天我父兄都要进城,须过夜才回来,黄昏后你可以从我家屋后偷偷进来,我当不锁门以等待您。”
      当天林涛如期赶约,进到屋内,但见绣房清洁,芳香扑鼻,二人坐在床前细语,两相慕悦,爱情悖发,欲火马上炽烈起来,正想越礼之际,林涛忽然想起家中的妻子而暗中自言说:“我已有妻子,而她尚未出嫁,虽然两相恋爱,但如此,岂不是亏损了阴德,枉费我读了这么多圣贤书,明年科考已近了,功名怎有希望呢?”
      这念头一转,就如冰雪泡身,欲火全消,於是改对小姐婉转言说,辞别出来。自从那夜回来后,便不再前往,那少女等他不来,得了一场病,险些儿病死,林某闻知也丝毫不痛惜。
      以常人的情理来衡量,林涛虽然近乎绝情,但“情逢多处必生淫”,多情往往容易犯淫过,只有能意念端正,不妄动情爱,才称得上是奇男子。次年林涛即考上举人,后来更步步高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17 10:36
    回复
      137、尉迟恭之妻,外貌平庸。唐太宗念及他是共创唐朝国基有功之臣而嘉许他,想把幼女赐与尉迟恭为妾,尉迟恭委婉而恭敬的答曰:‘皇上厚爱,微臣铭感于内,实因下官内人虽妇容丑陋,但善守妇德。古有名训:“富贵不淫,乃仁者德行。”微臣慕此德行而仰之;祈请皇上原谅,臣不敢领旨。’唐太宗虽被拒绝,反而更加赞叹其仁者之风,不以妻妾攀结权贵、纳妾联姻,这种人之行为必光明磊落,可以辅君并且忠君;因此更加尊重与信任尉迟恭。尉迟恭子孙兴旺富贵,绵延千年。
        138、刘廷式是北宋齐州人氏,在苏轼任密州(今山东青岛市高密)太守之时,前来接风洗尘的正是密州通守刘廷式。当时年约四十岁,河南口音,衣着朴素,为人忠厚、老成。在他年轻时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因此苏轼为文赞美他人品的高洁。
        刘廷式年轻时与一位邻家女子订下婚约,后来他进入太学,经过五年的苦读终于考取了进士。心情雀跃的他迫不及待地回家乡准备成亲,谁知等他回到家乡时,早已人事全非,邻家老翁已经过世,家道顿然中落,邻家女子伤心悲痛以致双目失明。
        刘廷式明白了这个情形,却不因此违背婚约,依然选择吉日良辰要举行婚礼。邻女却推辞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
        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令尊翁有约,岂可因为尊翁已死、孝女哭瞎了双眼,而违约忘信呢?这可是一生的承诺啊!」
        刘廷式有情有义的一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两人终成眷属,婚姻生活和谐而幸福,并且生了两个儿子。一直到刘廷式到密州城任官时,夫人因病而逝世,他哭得很伤心。
        当时任太守的苏轼安慰刘廷式说:「我听说悲哀是由爱念才产生的,爱念又是由于美色所引起的。你娶了盲女,爱从何而生呢?」
        刘廷式回答:「我只知道死去的是妻子,所哭的也是妻子而已,她是否目盲并不重要啊!如果真是因为美色而产生爱念,因为爱情而产生悲哀,当美色衰退而爱念断绝时,哪里还有所谓的情与义呢?难道在街市上倚门卖笑,骚首弄姿的风尘女子,都可以娶回家做妻子吗?」
        苏轼听了,十分感叹佩服。后来盲女所生的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也都登第。
        139、王曾宋朝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字孝先,为人正直,心地仁慈,为宋代名臣。宋真宗咸平年间,参加省城乡试,名列第一。
        其后又以乡贡(会试中式的贡士),前往京都参加礼部廷试,途中住宿一家旅馆,听见附近人家有母女二人,哭声非常悲切,王曾探问邻居,得知因为欠官债四万,家中贫困,一时无法偿还,由于官方追逼很急,迫不得已,只有将女儿卖给商人,母女就要远别,从此永远不得相见了,因此哀伤痛哭,王曾听了,怜悯母女处境凄凉,对其母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在官宦中往来,你们母女也可有相见的机会。”于是拿出银钱来,退还商人,并清还所欠的官债,约定三天之后前来迎娶。
        过了三天,其母不见王曾前来,心中感到奇怪,便到旅馆去访问,旅馆主人对她说:“王曾已经离开了,留下一封书信,托我转交给你。”不料信里并不提到钱的事,只是叫她选择好人家婚配。这才知道原来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有心相助,母女感激万分。
        王曾到达京都,应试礼部及殿试应对,都名列第一,先后连登三元,亲友临门道贺,有人对王曾说:“恭喜士子,状元及第,今后一生吃穿享用不尽了。”王曾以严正的态度回答说:“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温饱,难道做官,就是为了讲求个人的温饱享受吗?”
        不久,王曾入直史馆,又转任翰林学士,其后又升任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正直立朝,一丝不苟,政事功业,高超特立。到了仁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封沂国公,去世后赐谥号文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17 10:37
      回复
        140、五代时,蜀国罗城兵马使程颜宾是一位勇敢善战的军人,当他率兵攻下宁县的时候,部属们为了庆祝胜利,在民间物色了三位年轻貌美的小姐,献给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当时他虽喝醉了酒,但并没有丧失理智,面对如花如月的绝色佳人,并没有动一丝一毫的邪念,他庄严和蔼的对三位小姐说:‘你们都好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我应当保护你们,怎敢违背良心,妄想侵犯你们呢?明天我一定通知你们的家长,领你们回去。’
          说罢,令部属把三位小姐妥善的安置一室。第二天早晨,立刻寻访她们的父母,把他们的女儿分别领回家中。
          当地的民众,对于这位人格高尚的军官,都十分爱戴,树立了真正英雄不好色的正确观念。因为他的声誉日隆,深为上级器重,不久升任巡察使。享寿九十三岁,临终以前,预知时至,告别亲友,含笑而逝。他有几个儿子,都很显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17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