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吧 关注:3,215贴子:32,302
  • 4回复贴,共1

韩国最新发现的汉镜与汉王朝对三韩古国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不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发达,而且中外交流也空前高涨。伴随着汉王朝开启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脚步,汉朝物产也随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成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
在此过程中,铜镜作为汉朝的物产之一也随之大规模向域外传播,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韩国庆山市阳地里墓群汉代铜镜的出土,作为韩国境内汉镜的最新发现,成为汉代中韩交流的最新实物例证。


IP属地:河北1楼2024-05-16 11:41回复
    leesunky、东南小小鱼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庆山市地处韩国庆尚北道的南端,西接大邱广域市,东与庆州市为邻。阳地里墓群位于庆山市河阳邑西沙里一带,附近分布有阳地里遗址、西沙里墓群、岛里里遗址和墓群等。2017年,韩国圣林文化财研究院对阳地里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的1号木棺墓出土有3件铜镜以及其他珍贵文物,成为21世纪以来韩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对此,2018年出版的《2017年韩国考古新发现》做了简要报道;2018年6月,在国立大邱博物馆举办的“琴湖江之路”特别展上,对其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展出;2020年,《庆山阳地里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出版;2020年12月,国立大邱博物馆等联合举办了“飞翔吧!支配者——新发现的庆山阳地里木棺墓探访”特别展,并出版了图录(简称《阳地里木棺墓探访》)。


    IP属地:河北2楼2024-05-16 11:41
    回复
      阳地里1号木棺墓地处低缓丘陵前一个海拔62~70米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冲积扇前端,位于阳地里遗址群的Ⅱ-5发掘区的南部,海拔64米。发掘时编号为6号墓,后调整编号为“阳地里1号木棺墓”。该墓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土圹,长约3.18、宽1.5、深1.21米,墓向大致为东西向;从墓葬填土中发现的U形朽蚀痕迹判断,其葬具为圆木制成的独木棺,木棺长约2.73、宽约0.84米。墓口中部发现模印纹(打捺纹)短颈陶壶和黏土带陶器,东西两侧发现大量陶器残片等。在墓圹上部的填土中,墓室西端发现短颈陶壶和牛角形把手陶壶各1件,东端发现小型陶甕1件。墓室下部出土板状铁斧19件;木棺内出土细形铜剑和剑鞘1组,漆扇子柄部残片,铜马具、铜泡和铜镜3件。墓室底部的头端铺有铸造铁斧2排,足端发现平铺的铸造铁斧1排;中部有一个长方形腰坑,腰坑长0.8、宽0.46、深0.2米;腰坑东北侧上部出土剑柄饰2件;腰坑中随葬铜矛1件、铜鞘2组、铁矛1件以及铜矛的漆鞘,漆鞘长0.47、宽0.27、高0.12米,漆鞘装饰五铢钱13枚。3件铜镜均发现于人骨下面,推测在埋葬时是先在木棺底部放置铜镜,然后再于其上安放死者(图一)。发掘者认为,阳地里1号木棺墓的年代大致在公元纪年前后,并推测墓主人是这一地区的首领级人物。


      IP属地:河北3楼2024-05-16 11:41
      回复
        昭明连弧纹铭带镜(原编号“阳地里1号木棺墓2号镜”,以下简称“阳地里昭明镜”),属于“异体字铭带镜”的一种。该镜制作精良,保存良好,通体呈铁灰色,局部泛黄色。半球形纽,低台状纽座,纽座周围环绕分布八条短弧线纹和一周凸带纹;凸带纹外侧是由八个内向连弧纹以及连弧纹之间的指甲纹组成的连弧纹带,其外侧为两周斜线栉齿纹带和两者之间的铭文构成的铭文带。铭文字体为“非篆非隶的篆隶式变体字”,即所谓的“异体字”,右旋读:“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泄”,字间大多隔以“而”字形符号,另在“夫”字后面隔一短横。镜缘为扁平素缘,稍宽。直径10.2厘米


        IP属地:河北4楼2024-05-16 11:41
        回复
          阳地里1号木棺墓出土的3件铜镜,均为汉代铜镜中的常见镜类,无疑都是汉镜(以下简称“阳地里汉镜”)。这里首先分别就其年代略作讨论,然后通过要素的分析比较和整体风格的观察,运用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就其产地略作探讨。
          昭明连弧纹铭带镜作为连弧纹铭带镜的一种,以其铭文首句的“内清质以昭明”而得名,简称为“昭明镜”,是“出土最多、流行范围最广的西汉铜镜”;在长安地区约“占同时期出土铜镜总数量的五分之一”,其流行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即武帝以后至新莽时期;“镜铭在西汉中期以变篆体常见,但隶化已相当明显。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流行篆隶式变体,镜铭中也多加‘而’字”。据此,阳地里昭明镜的制作年代应为汉元帝以后的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约当公元前1世纪后半。
          就迄今所见篆隶式变体字铭文的昭明镜来看,其镜纽主要是半球形纽,个别为连峰纽;纽座与铭文带之间或有凸带纹、连弧纹带、凸弦纹,或多种兼有之;镜铭字间或隔以“而”字符或没有;其他装饰纹样也是或有或无。因此,其镜背装饰可以说千差万别。如果基于阳地里昭明镜半球形纽、低台状纽座、纽座外短弧线纹和凸带纹、八内向连弧纹带、篆隶式变体字“昭明”铭并间隔以“而”字符等镜背装饰要素及其整体风格的比较观察,大致相似者甚多,但近似者少,与之雷同者(指镜背装饰纹样、铭文及字体接近且整体风格相同者,下同)更少。据检索,与阳地里昭明镜雷同者有:《长安汉镜》收录2件(M8∶15、M108∶1)、洛阳烧沟汉墓出土1件、洛阳劳改砖瓦厂M444镜以及洛阳地区的另外2件、大连鲁家村窖藏镜、南阳地区16件(原报告Aa型之一部分)、安徽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1件、淮南市谢家集1件,以及湖南常德1件等,直径7.5~11.5厘米,但其镜缘、细部装饰及铭文等仍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临淄地区出土的121件昭明镜中,镜铭为篆隶式变体字者有81件,大多与阳地里昭明镜近似,而与之雷同者有4件,即徐家墓地M283镜、永流墓地M292镜、山王墓地M88镜和南马墓地M877镜,直径9~10厘米(图五)。临淄的4件昭明镜虽然其细部仍略有差异,但无论是纹样构成、铭文还是整体风格,都与阳地里昭明镜如出一辙,应当产自同一个铸镜作坊,而后者制作精良,直径10.2厘米,显然是其中的精品。鉴于这种昭明镜的分布状况并运用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判断,其产地很可能在汉代临淄一带。


          IP属地:河北5楼2024-05-16 11:42
          回复